美国次贷危机真的不会波及中国吗?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35306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出空前的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在此严峻的情势下,中国金融能否独善其身,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乐观不得
  全球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借助坚固的资本项目屏障,安然躲过一劫,甚至可能会以新兴市场勃发的生命力给相关国家施以援手,成为西方金融资本保值的避风港。于是,国人自己给自己戴起了高帽子,成为“救世菩萨”,有的甚至乐观地表示,中国或能从中“渔利”。
  与强大的美国经济相比,中国经济还是小儿科。就以人们时常炫耀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说,依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1990至2004年,美国GDP累计增长率为102.66%,中国高达348.65%,中国是美国的3.4倍。但美国2004年GDP总量为116675亿美元,中国为15909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7.3倍,按照上述增长率计算,中国超过美国所需要的时间至少是35年。
  而中国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中美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枕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依赖性较高。中美密切的经济依存度会让中国很容易感染上美国可能遭遇的经济寒流。
  美国经济是公认的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如果美国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由于政治方面的因素,美国对中国经济设限,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受挫,经济增长率下降。很现实的一个事例是,2005年以来美国联手欧盟对华纺织品设限范围之广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纺织企业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有的甚至倒闭,大批工人下岗。
  英国伦敦投资研究公司的一份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假设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年增幅从20%降到5%,那么,中国的GDP增幅将从10%降到8%,也就是减少两个百分点。在投资方面,中国每年获得的大约6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23%来自美国。假定由于美国经济放缓,或者出于其他什么动机,美国对华投资增幅下降一半,将使中国GDP下降1.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减少再加上因美国对华进口减少产生的影响,GDP合计降幅就会达3.2%。
  3.2%是个举足轻重的数字,要知道中国经济GDP每减少1%,意味着有1000万人要失业。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重大。
  有人说,次贷危机冲击欧美和日本市场,中国有可能成为解决此次危机的“金钥匙”,原因在于中国所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的内在动力开始释放,规模巨大的基础建设投资吸引产业转移下的国际资本的重新配置,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压力。
  这也是天真的想像。中国政府已经对过热的经济下了猛药,在宏观上调控,阻遏经济增长过快的势头,外国资本想从中“火上加油”已经没门。中国正在千方百计疏导流动性过剩,在此形势下,国际资本想在中国兴风作浪,从中牟利,几率很小。
  


  麻痹不得
  美国的次贷问题,简单说就是低收入者无法偿还高息贷款,导致整个金融链条的动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业竞争加剧使得美国的很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渐行渐远,转而寻觅高收益的消费信贷。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面世、金融技术快速的发展使得金融家们产生了错觉,误以为所有金融风险都可以精确预测并能掌控。于是,各种金融机构纷纷跻身高收益的次级按揭贷款业务。
  可是,利令智昏的华尔街金融家们在喜滋滋地面对次级贷款按揭带来的滚滚红利时,在饕餮喜庆的盛宴时,却不知不觉地咽下了次贷危机的苦酒。
  美国金融机构广纳客户,让次级贷款者意外地找到了生财之道,他们疯狂地利用次级贷款资信要求不高的缝隙,把银行当作提款机,轻易地从银行贷得巨款来购房,然后囤积房源,做起炒房的买卖,大发其财。由于美国房价不断上涨,次级贷款者总是处于有暴利可图的循环中,进而又会刺激这种贷款者盲目扩大消费贷款规模,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就在这种互相刺激中逐渐膨胀升高。
  然而,美国政府似乎早已看到次贷膨胀的风险,美联储连续17次的加息逐渐刺破了房地产的泡沫,房贷按揭利息快速增加,经济拮据、玩空手道的次级抵押贷款客户捉襟见肘。次级贷款难逃厄运,连锁反应接踵而至,一场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应运而生。
  如今,中国与美国隔洋相望,面临同样的次贷风险。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而许多商业银行却一直相信房价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只涨不跌,争相强食房贷“蛋糕”。
  中国的购房者很容易从银行弄到房贷,对不断上扬的房贷利息视而不见,一旦利率突破购房者的心理底线,有可能造成社会投资心理的全面崩溃,从火山跌入冰河。
  而短视的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一个无业流民很容易凭借一张月薪8000元的莫须有的收入证明将数十万元的房贷揽入怀中。
  同时,不问贷款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信用透支等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量的中国式次级贷款者正在涌现。
  事实上,中国持续多年的经济景气掩盖了这类贷款的巨大风险,在历经若干次不良贷款剥离后,在政府无奈地注资买单后,中国的银行体系似乎轻松多了,好了伤疤忘了痛,又开始麻木不仁了。中国消费金融市场信用基础十分脆弱,一旦资产市场尤其是楼市和股市发生逆转,大量的不良消费贷款就会立即浮出水面。也许过不了多久,商业银行必然将为这一轮消费贷款的冒进付出昂贵的学费。
  直面全球次贷危机,中国麻痹不得。据说,招行在危机前已获利平仓,中行所持次贷债报道不准确,交行未持有美次级按揭债,工行建行虽有国际次贷业务,但规模不大,不对业绩构成影响。可是国内的次贷危机就像地下岩浆一样在奔涌,说不定哪一天会冲破地壳,喷发出来。
  而且按照美国房地产专家的估计,未来9到12个月,将是次贷危机的高发期。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很难判断有多少金融机构波及其中,哪些机构还会发生问题,会不会再波及其他市场。因为一家金融机构很可能因为次贷业务的损失无法拆借到新资金而破产,而之前借款给它的金融机构也可能波及其中,引发连锁反应。况且,次贷危机是动态的,投资者购买的次贷其实是打了很多包的证券化产品,因此现在出现的问题,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说不定哪一天突然冒出一笔巨额次贷拖累中国的某家银行。
  


  防患于未然
  从美联储注资救市的行动来看,白宫显然把此次危机与1987年股灾和“9·11”恐怖袭击相提并论,而今年又适逢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10年前发端于东亚、席卷全球的那场危机,仍然是大家的惨重记忆,一遇风吹草动,监管者和参与者都忍不住会很紧张。
  仰赖于资本管制这一道“天堑”屏障,全球次贷危机目前似乎对中国金融市场涉及不大,中国股市依然高歌猛进,在冲击5000点的心理大关。然而此次次贷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流动性冲击和宏观经济风险预警价值却发人深省。
  中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特别是仍然很不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很容易在一场大的危机出现时,变得不堪一击,难以有效化解风险。因此我们要正视中国自身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的重大风险,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
  要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未来除了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之外,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房价过高的楼盘,可以考虑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以减小按揭贷款的风险。在全球次贷危机的阴影下,一些中资银行正在悄悄提高房贷门槛。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个人房贷按揭成数为七成,年数最多10年;华夏银行深圳分行在8月初提高房贷首付标准至四成;中国银行等在深圳的分行甚至干脆停止了二手房的贷款办理。有消息称,国家将出台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将房贷首付比例从目前的最低不得低于30%提高到40%至50%。尽管目前各大城市商业银行都表示,尚未接到总行的相关通知和文件,目前仍执行房贷首付比例最低30%的政策,但商业银行暂停二手房按揭、停办抵押贷款等都表明银行监管部门暗自收紧个人房贷。
  要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以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摊薄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提高房贷门槛是从贷款方入手防范风险,而房贷证券化是从资金来源渠道上分散银行风险的举措。房贷证券化其实就是将银行房贷的一次再抵押,使银行得以大量回笼资金,从而解决当前银行存在的短存长贷而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把个人住房贷款按年限、期限加以组合,以债券的形式在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在将以往房贷由银行独占的利润部分分配给投资者同时,也使银行因大量发放长期贷款而可能导致的风险在市场上得以分散。
  要谨慎调整利率。鉴于当前绝大部分的住房按揭贷款都是浮动利率贷款,央行在调整利率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小心,以免造成由货币政策引发的金融风波。如果利率调整频率过高,调整幅度过大,会对房地产业造成极端性影响,泡沫固然需要刺破,但要渐进式,以免市场暴跌。
  要加强对房地产业贷款的监测。基于对房贷风险的警惕,央行上海总部在其报告中建议,应关注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风险,多方位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央行上海总部框定的监测对象包括:房地产市场变化,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股市、民间借贷和房地产市场,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监管,各家银行都应该更重视市场风险,增强对风险的管理能力。事实上,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控制在加强。8月16日,央行向部分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发行了1010亿元定向央票,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发行定向央票。分析人士称,这显示了央行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决心。此前,银监会也对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八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
  编辑:卢小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瘦素在人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5例,以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25例作为阴性对照。酶联免
1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而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已经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  消息传来,国人心头再度狂喜。外汇储备是国力的重要象征,雄厚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增强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
<正>~~
期刊
打开今年国内的各大报纸,点击各个新闻网站,我们会发现“食品涨价”这个话题正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确,上至制定政策的政府高层,下至清早到菜市场去买菜的当家主妇,对今年年初以来食品价格的持续攀升都不可能熟视无睹。食品涨价,伴随而来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芝麻开花节节高”。物价为什么上涨?通货膨胀是不是就要降临?无论是抽象的数字,还是实际的物价,都给政府和市民的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阴影,经济学界也对
在全球一波又一波的贸易摩擦战场上,中国无疑成为备受瞩目的“主角”。
胃癌的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常常给诊断造成很大困难。胃癌可分泌一些激素,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诱发血栓形成,以血栓性疾病为首发表现,此应引起临床注意。
5-HT是胃肠道的重要信号分子,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对中枢神经及肠神经系统、肠细胞、平滑肌细胞均有重要影响。目前公认5-HT信号异常与功能性肠病有关。本文就5-HT的基础及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比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与单纯的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指标以及组织学特征。方法经我院诊断的PBC患者按目前
广交会一年两届,风雨无阻。热闹的百届广交会买卖拼杀的余味仍未散尽,多少参展商和采购商已经在为新一届的交易会做准备。记者在几届交易会上接触了不少参展商和采购商,听到了很
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类证券公司申银万国2006年12月发布的一份债市投资者调查结果显示,投资者对2007年进一步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预期几乎达成了共识。绝大部分投资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