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而写作其实就是“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的典型场景,写作逻辑如何建构,又如何生成是当前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棘的手问题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条经验:写作逻辑的建构和生成应遵循从整体的“清晰”到局部的“有序”的基本规则。
一、提纲挈领:议论文整体思路的逻辑建构
1.思路的预设
议论文的写作需要提前预设写作思路,这个环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列提纲”环节。一般来说,写作思路没有固定的套路,且针对不同的作文类型会有相应的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这个环节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没有思路的预设,心之所向,任性而为,导致文章结构混乱不堪;另一类是虽然有思路预设,但逻辑建构过于简单,文章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趋于平面化。
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要做好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建构起清晰、有深度的写作逻辑。以“时评类”和“漫画类”作文为例,这类作文多以对社会现象的评价为主,需要考生针对材料中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观点的深度和维度以及对观点的合理组织是这类作文成功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四种思路,并要求学生在同题异构中体会议论文的逻辑之美。
思路一:“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找办法”。这种写作思路要求学生先找到作文材料所对应的社会现象,然后分析这种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接着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指明解决这种社会现象所带来问题的具体办法。思路二:“引—议—联—结”。这种写作思路要求学生首先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核心观点,然后分层次地发表议论,接着联系现实发表议论,最后作结。思路三:“点—正—反—深—联—结”。这种写作思路要求学生开头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接着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化,之后联系现实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观点,最后作结。思路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议论文最常规的写法,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的观点,最后解决问题。在同题异构中经过反复练习,学生会对写作逻辑形成深刻的自我认知,最终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认知迁移到其它类型的议论文写作中去。
2.详略的取舍
文章整体思路的清晰不仅仅表现在文章架构方面,详略同样属于清晰整体思路的一部分,且往往容易被忽视。笔者在议论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出现头重脚轻或平均用力没有重心的问题,这其实都是没有处理好详略问题的缘故。议论文的重心应该放在“议”上面,如在“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找办法”这种行文思路下,“摆现象”“析危害”应该简略处理,而“挖根源”“找办法”则需要大量的笔墨;在“引—议—联—结”这种行文思路下,“议”当是文章的真正重心所在,“联”是文章的次重心,而“引”和“结”这两部分则要以简练的语言点到为止;在“点—正—反—深—联—结”这种行文思路下,正反论证该是文章着墨最多的地方,“深”“联”则是次重心,至于“点”“结”点到为止即可,不必展开。“议”是议论文的重心,但也并不需要在议论时面面俱到,“议”的内部同样需要有详略。一般来说众所周知的、浅层次的观点不需要过多论证,而深层次的、有创造性的观点需要着重论证,论证时应由浅入深,由详到略,层层递进,这样文章才显得错落有致。
3.段落的衔接
文章段落间的衔接分为照应和过渡两种。照应在议论文写作中比较简单,通常指尾段和首段或题目的呼应,若处理得当可以使文章浑然天成、结构紧凑,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过渡指文章段落间的逻辑衔接,往往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既向前发展又思路贯通,过渡是否得体是一篇议论文成败的关键。段落间的过渡没有定法,行文时需要根据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而定,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段落关系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写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各段间的关系交待清楚,但又不可过于刻意,衔接语一定要简洁高效。如并列关系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的列举方式来呈现;对比式的转折关系可以用“反之……”来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仅……而且……”或者“更深层次上来说……”来处理。总之,做好段落衔接可以使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浑然天成。
二、抽丝剥茧:议论文核心段落的逻辑建构
1.分论点的设置
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往往需要利用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进行拆分,“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它们之间理应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解说、或因果、或条件等等。”考生在设置分论点时要注意分论点和中心论点间的逻辑关联,应避免本末倒置、强加因果、以偏概全、非黑即白、自相矛盾、偷換概念等逻辑谬误的出现。除了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同样不容忽视。分论点往往不止一个,且通常分布在不同的段落,根据不同的需求会以不同的逻辑关系进行关联,议论文中常见的分论点组织逻辑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等,考生在设置分论点时要根据论证需要提前谋划好分论点间的逻辑关联。建立起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议论文才能脉络贯通,中心论点也能得到充分的论证。
除此之外,分论点的位置和形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分论点在核心段落中的位置最好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这两个醒目位置,且形式应该短小精悍、凝练概括,不宜过长,不应松散没有中心,最忌没有分论点。
2.论据的选取
议论文的论据直接决定着说理的质量,在选取论据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有效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的论据和论点之间要么没有意义关联,使得论证无效,要么论据和论点之间的意义关联十分微弱,导致论证乏力。还有些学生选取的论据表面上具有一定说服力,但属于孤例,在逻辑上仍不能充当有效的论据。所以,论据的选取一定要和论点契合并且有效,这样才能使得接下来的论证有说服力。其次是充实性原则。充实性原则指写作过程中选取的论据要呈现多维度、多时空的样态,不能仅仅是同类型论据量的简单堆积。以事例论据为例,举例时尽量不举单例,以群例为主,群例之间也不能同质化。第三是典型性原则。要证明一个论点往往会有很多论据存在,但考生在选取时应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有受众的一个或者几个典型论据,这样的论据接受度更高,说服力更强。第四是时代性原则。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在选取论据时多选取历史人物,历史性论据固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一味地选取历史论据往往使得文章缺乏时代内涵,意义过于单调。历史性论据可以选取,但最好和时代性论据结合使用,且最好是以时代性论据为主,这样的文章既有不同时空的多维视野又富有时代气息,最受阅卷教师青睐。 除了论据的选取,论据的排列同样不容忽视,核心段落中的论据应根据不同的类型以不同的逻辑方式来排列,如论据间是并列关系的应以排比的方式排列,论据间是矛盾关系的应以对比的方式呈现,论据间是递进关系的应按照递进的次序分布……且在表述论据时应以整句为主,散句为辅,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提升语言的品位,增加段落内部逻辑的清晰度。
3.论证的展开
论证是议论文核心段落的重心所在,一个核心段落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论证展开的效度和深度。论证的作用在于挖掘论据的深层内涵以建立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关联,论证的难点在于如何构建这种逻辑关联。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论证时往往不得要领,要么停留在浅层次的因果分析上,要么论证逻辑过于单一,缺乏论证的维度和视野,这些都是缺乏论证思维训练的典型现象。论证是有方法的,常见的论证思维有: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意义分析法、评价分析法等。
面对论点和论据,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分析论据内部现象的原因;可以对论据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假设;也可以树立对立面,利用对比思维分析矛盾性论据间矛盾的根源;可以呈现不同的现象,寻找归纳共同点;面对观点型的论据可以利用辩证思维分析其对立面的合理性;面对事例型的论据还可以分析其意义,发表自己的评价。总之就是尝试利用各种论证思维,建立论点和论据间的有效关联,且这种关联要建立得有创意、有深度。
三、范山模水:议论文逻辑模型的生成
搞清楚了议论文写作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序列,如何使学生习得这种能力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在模仿中建构起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模型。模仿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知,第二个环节是练习。在目前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普遍轻认知而重练习,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在没有深刻认知的前提下就贸然地去练习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这里重点谈一下认知的问题。
认知需要样本,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教学样本选取的是所谓的“优秀范文”,这些“范文”固然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但终究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且水平参差不齐。“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选取认知样本的时候我们最好选取经过历史沉淀的、公认的优秀议论文作为样本,这种类型的样本在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有很多,只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被忽略掉了,我们需要重新挖掘这些优秀文章在议论文写作上的教学意义。
如《寡人之于国也》,文章首先提出问题(是什么):梁惠王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为什么):孟子给梁惠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比喻說理: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最后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施仁政,行王道[分论点一:王道之始(三组排比);分论点二:王道之成(四组排偶);分论点三:王道之心(比喻、对比)]。这篇文章整体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式的递进结构,核心段落又涉及比喻论证、排比论证、对比论证等丰富的论证方法,“解决问题”环节分论点的呈现短小精悍,且内部呈递进式的论证逻辑,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逻辑认知范本,教师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其写作教学价值。
再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三个分论点和文章结尾“李氏子蟠”段落的因果关系建构,以及文章核心段落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说理论证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其它的文章,如《劝学》《六国论》《伶官传序》《拿来主义》等也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作者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上的优秀议论文资源,将其作为范本,理清其整体逻辑,精研其核心段落写法,提升学生对议论文写作逻辑建构的认知能力,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此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一、提纲挈领:议论文整体思路的逻辑建构
1.思路的预设
议论文的写作需要提前预设写作思路,这个环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列提纲”环节。一般来说,写作思路没有固定的套路,且针对不同的作文类型会有相应的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这个环节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没有思路的预设,心之所向,任性而为,导致文章结构混乱不堪;另一类是虽然有思路预设,但逻辑建构过于简单,文章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趋于平面化。
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要做好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建构起清晰、有深度的写作逻辑。以“时评类”和“漫画类”作文为例,这类作文多以对社会现象的评价为主,需要考生针对材料中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观点的深度和维度以及对观点的合理组织是这类作文成功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四种思路,并要求学生在同题异构中体会议论文的逻辑之美。
思路一:“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找办法”。这种写作思路要求学生先找到作文材料所对应的社会现象,然后分析这种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接着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指明解决这种社会现象所带来问题的具体办法。思路二:“引—议—联—结”。这种写作思路要求学生首先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核心观点,然后分层次地发表议论,接着联系现实发表议论,最后作结。思路三:“点—正—反—深—联—结”。这种写作思路要求学生开头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接着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化,之后联系现实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观点,最后作结。思路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议论文最常规的写法,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的观点,最后解决问题。在同题异构中经过反复练习,学生会对写作逻辑形成深刻的自我认知,最终会自然而然地把这种认知迁移到其它类型的议论文写作中去。
2.详略的取舍
文章整体思路的清晰不仅仅表现在文章架构方面,详略同样属于清晰整体思路的一部分,且往往容易被忽视。笔者在议论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出现头重脚轻或平均用力没有重心的问题,这其实都是没有处理好详略问题的缘故。议论文的重心应该放在“议”上面,如在“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找办法”这种行文思路下,“摆现象”“析危害”应该简略处理,而“挖根源”“找办法”则需要大量的笔墨;在“引—议—联—结”这种行文思路下,“议”当是文章的真正重心所在,“联”是文章的次重心,而“引”和“结”这两部分则要以简练的语言点到为止;在“点—正—反—深—联—结”这种行文思路下,正反论证该是文章着墨最多的地方,“深”“联”则是次重心,至于“点”“结”点到为止即可,不必展开。“议”是议论文的重心,但也并不需要在议论时面面俱到,“议”的内部同样需要有详略。一般来说众所周知的、浅层次的观点不需要过多论证,而深层次的、有创造性的观点需要着重论证,论证时应由浅入深,由详到略,层层递进,这样文章才显得错落有致。
3.段落的衔接
文章段落间的衔接分为照应和过渡两种。照应在议论文写作中比较简单,通常指尾段和首段或题目的呼应,若处理得当可以使文章浑然天成、结构紧凑,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过渡指文章段落间的逻辑衔接,往往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既向前发展又思路贯通,过渡是否得体是一篇议论文成败的关键。段落间的过渡没有定法,行文时需要根据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而定,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段落关系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写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各段间的关系交待清楚,但又不可过于刻意,衔接语一定要简洁高效。如并列关系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的列举方式来呈现;对比式的转折关系可以用“反之……”来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仅……而且……”或者“更深层次上来说……”来处理。总之,做好段落衔接可以使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浑然天成。
二、抽丝剥茧:议论文核心段落的逻辑建构
1.分论点的设置
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往往需要利用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进行拆分,“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它们之间理应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解说、或因果、或条件等等。”考生在设置分论点时要注意分论点和中心论点间的逻辑关联,应避免本末倒置、强加因果、以偏概全、非黑即白、自相矛盾、偷換概念等逻辑谬误的出现。除了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同样不容忽视。分论点往往不止一个,且通常分布在不同的段落,根据不同的需求会以不同的逻辑关系进行关联,议论文中常见的分论点组织逻辑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等,考生在设置分论点时要根据论证需要提前谋划好分论点间的逻辑关联。建立起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议论文才能脉络贯通,中心论点也能得到充分的论证。
除此之外,分论点的位置和形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分论点在核心段落中的位置最好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这两个醒目位置,且形式应该短小精悍、凝练概括,不宜过长,不应松散没有中心,最忌没有分论点。
2.论据的选取
议论文的论据直接决定着说理的质量,在选取论据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有效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的论据和论点之间要么没有意义关联,使得论证无效,要么论据和论点之间的意义关联十分微弱,导致论证乏力。还有些学生选取的论据表面上具有一定说服力,但属于孤例,在逻辑上仍不能充当有效的论据。所以,论据的选取一定要和论点契合并且有效,这样才能使得接下来的论证有说服力。其次是充实性原则。充实性原则指写作过程中选取的论据要呈现多维度、多时空的样态,不能仅仅是同类型论据量的简单堆积。以事例论据为例,举例时尽量不举单例,以群例为主,群例之间也不能同质化。第三是典型性原则。要证明一个论点往往会有很多论据存在,但考生在选取时应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有受众的一个或者几个典型论据,这样的论据接受度更高,说服力更强。第四是时代性原则。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在选取论据时多选取历史人物,历史性论据固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一味地选取历史论据往往使得文章缺乏时代内涵,意义过于单调。历史性论据可以选取,但最好和时代性论据结合使用,且最好是以时代性论据为主,这样的文章既有不同时空的多维视野又富有时代气息,最受阅卷教师青睐。 除了论据的选取,论据的排列同样不容忽视,核心段落中的论据应根据不同的类型以不同的逻辑方式来排列,如论据间是并列关系的应以排比的方式排列,论据间是矛盾关系的应以对比的方式呈现,论据间是递进关系的应按照递进的次序分布……且在表述论据时应以整句为主,散句为辅,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提升语言的品位,增加段落内部逻辑的清晰度。
3.论证的展开
论证是议论文核心段落的重心所在,一个核心段落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论证展开的效度和深度。论证的作用在于挖掘论据的深层内涵以建立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关联,论证的难点在于如何构建这种逻辑关联。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论证时往往不得要领,要么停留在浅层次的因果分析上,要么论证逻辑过于单一,缺乏论证的维度和视野,这些都是缺乏论证思维训练的典型现象。论证是有方法的,常见的论证思维有: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意义分析法、评价分析法等。
面对论点和论据,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分析论据内部现象的原因;可以对论据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假设;也可以树立对立面,利用对比思维分析矛盾性论据间矛盾的根源;可以呈现不同的现象,寻找归纳共同点;面对观点型的论据可以利用辩证思维分析其对立面的合理性;面对事例型的论据还可以分析其意义,发表自己的评价。总之就是尝试利用各种论证思维,建立论点和论据间的有效关联,且这种关联要建立得有创意、有深度。
三、范山模水:议论文逻辑模型的生成
搞清楚了议论文写作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序列,如何使学生习得这种能力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在模仿中建构起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模型。模仿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知,第二个环节是练习。在目前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普遍轻认知而重练习,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在没有深刻认知的前提下就贸然地去练习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这里重点谈一下认知的问题。
认知需要样本,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教学样本选取的是所谓的“优秀范文”,这些“范文”固然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但终究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且水平参差不齐。“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选取认知样本的时候我们最好选取经过历史沉淀的、公认的优秀议论文作为样本,这种类型的样本在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有很多,只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被忽略掉了,我们需要重新挖掘这些优秀文章在议论文写作上的教学意义。
如《寡人之于国也》,文章首先提出问题(是什么):梁惠王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为什么):孟子给梁惠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比喻說理: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最后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施仁政,行王道[分论点一:王道之始(三组排比);分论点二:王道之成(四组排偶);分论点三:王道之心(比喻、对比)]。这篇文章整体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式的递进结构,核心段落又涉及比喻论证、排比论证、对比论证等丰富的论证方法,“解决问题”环节分论点的呈现短小精悍,且内部呈递进式的论证逻辑,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逻辑认知范本,教师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其写作教学价值。
再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三个分论点和文章结尾“李氏子蟠”段落的因果关系建构,以及文章核心段落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说理论证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其它的文章,如《劝学》《六国论》《伶官传序》《拿来主义》等也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作者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上的优秀议论文资源,将其作为范本,理清其整体逻辑,精研其核心段落写法,提升学生对议论文写作逻辑建构的认知能力,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此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八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