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龙里林场森林防火工作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四网两化"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森林 防火 四网两化
森林火灾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十分困难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的影响,森林火灾逐年增多,林场每年都会发生多起森林火警,有时甚至发展成森林火灾,给森林资源带来损失,从1989年开始,林场高度重视和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大力开展”四网两化”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对保护林场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貴州省龙里林场1957年建场,位于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龙里县境内,现有森林面积19.4万余亩。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烧荒、烧灰积肥、烧火取暖等随意用火的生活习惯成为森林火灾频发的主要人为因素,严重影响林场森林资源的安全。
1987年,林场开始“四网两化”建设,从人员、设施、装备等方面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
一、通讯网
通讯是森林防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森林防火信息的传递离不开通信,从日常的上传下达,到发现火情、扑灭森林火灾,都依靠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林场采取的主要是无线通信,对讲机为主,有线通信手机为辅传递各种信息,全场十五个护林站点都建有瞭望台,对讲机基本上达到人手一只,现已建成无线电通讯三级网,覆盖全场森林面积的90%,火险等级天气,一旦有火情发生,几分钟内就可以将起火地点,行进路线,火线长度等关键信息传到护林防火指挥部,为快速组织扑救提供重要信息。
二、阻隔网
阻隔系统包括天然阻隔系统和人工阻隔系统,天然阻隔系统主要是依靠林区内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岩石及自然分布的田、土等成为天然阻隔体系,为了充分利用林区内的天然阻隔系统,林场将林区道路开设,防火线开设、防火林带建设等与林区内的天然阻隔系统相互连结,尤其是防火道路的开设,根据林分分布的情况,地形地势来开设,一方面可以作为防扑火运兵通道,另一方面也有效阻隔林火的蔓延,防火线多沿山脊,分布明显的植物群落线,连结自然分布的田土,河流等开设,形成网络,达到有效阻隔林火的目的。现有林区道路 210余公里,防火线61.06公里,防火林带10公里,形成整个林场范围内的阻隔网。目前防火林带的建设正在探索过程中,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预测预报网
林场在预测预报方面,主要依靠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根据气象因子预报火险天气等级,依据气象参数,可燃物参数、地表参数,来判断林火发生的可能性,综合考虑气象因素、可燃物状况和火源条件来预报林火发生后火蔓延速度,火强度等一些火行为指标。与当地气象部门长期有偿合作,掌握天气变化的大体趋势,结合林下可燃物状况,干湿程度等综合因素进行预测,合理安排部署全场森林防火工作。
四、监测网
林火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实现“打早、打小、打了”,林火监测从地面巡护、瞭望台定点监测、卫星监测三个空间层次进行,火险等级天气,专人定点上瞭望台,全场各护林站点都设有瞭望点,火险等级天气,形成瞭望监测网,并与地面巡护的护林员形成瞭望与实地踏查的网络,地面巡护的护林员分片区进行巡护,对非法入山人员依法检查、监督并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核实瞭望台发现的火情,及时报告并积极组织扑救,一般都设在最高的山顶,通过观察能够及时发现火情,确定火场位置,及时报告,大致方位准确,局部地区无法准确判断的,通知地面巡护人员实地核实。全场共修建瞭望台11座,每个护林站点配备专人上瞭望台,瞭望台人员要求对林区地形非常熟悉,口齿清晰,经验丰富,能够根据烟雾的浓淡、粗细、色泽、动态等判断火灾的各种情况,以便第一时间内准确报告火情信息,防火指挥部专职人员每隔二十分钟浏览一次“中国森林防火网”。
五、扑火队伍专业化
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气候环境,林场在经费有限,编制不足的实际情况下,从各护林站点抽取年轻力壮的护林人员组建森林消防队,不断增强扑火力量,火险等级天气,在指挥部集中食宿,集结待命,按照《贵州省龙里林场森林防火应急处置预案》有序开展防火工作。森林消防专业队实行专人负责,半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技术过硬,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平时注重扑火演练和培训,尤其是扑火指挥员的培训,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和积累,林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扑火指挥员和优秀的扑火队员,队员们对风力灭火机的使用得心应手,练就了一身无论顺风逆风、低强度高强度、上山火下山火,甚至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都能够自觉判断形势,安全第一的前提下高效率作战的本领,从单机作战到编组扑打中强度火,判断火势,安全切入火场、紧急避险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1988年开始组建半专业队伍以来,队员们换了几批,扑打了数不清的林火,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六、扑火工具机具化
林场采取的主要是风力灭火机、油锯、灭火水枪等,建有物资储备库,储备风力灭火机八十余台,配备专人管理,平时对灭火机具进行检查、清洗维修,使之保持临战状态。林场首创并改进风力灭火机把手挡板,有效隔离热辐射,使扑火队员扑火时避免被高温灼伤,林场风力灭火机的使用被省林业厅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全场各分场,护林站点均配备有两轮防火摩托车进行地面巡护,防火指挥部保证一辆防火指挥车,三辆以上扑火运兵车,保障消防队员及时安全到达火场,迅速展开扑救工作。根据多年实战的经验,一台风力灭火机三名队员配合使用,效率最高,相当于十五人使用三号工具扑打的效果。
当然,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全民参与,积极互动,多措并举,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重在防范的工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把工作开展好,“四网两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尽量将损失减到最小,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海清,《森林防火》.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姚树人,《森林消防管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唐晓宇:(1974-),男,贵州湄潭人,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森林 防火 四网两化
森林火灾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十分困难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的影响,森林火灾逐年增多,林场每年都会发生多起森林火警,有时甚至发展成森林火灾,给森林资源带来损失,从1989年开始,林场高度重视和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大力开展”四网两化”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对保护林场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貴州省龙里林场1957年建场,位于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龙里县境内,现有森林面积19.4万余亩。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烧荒、烧灰积肥、烧火取暖等随意用火的生活习惯成为森林火灾频发的主要人为因素,严重影响林场森林资源的安全。
1987年,林场开始“四网两化”建设,从人员、设施、装备等方面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
一、通讯网
通讯是森林防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森林防火信息的传递离不开通信,从日常的上传下达,到发现火情、扑灭森林火灾,都依靠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林场采取的主要是无线通信,对讲机为主,有线通信手机为辅传递各种信息,全场十五个护林站点都建有瞭望台,对讲机基本上达到人手一只,现已建成无线电通讯三级网,覆盖全场森林面积的90%,火险等级天气,一旦有火情发生,几分钟内就可以将起火地点,行进路线,火线长度等关键信息传到护林防火指挥部,为快速组织扑救提供重要信息。
二、阻隔网
阻隔系统包括天然阻隔系统和人工阻隔系统,天然阻隔系统主要是依靠林区内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岩石及自然分布的田、土等成为天然阻隔体系,为了充分利用林区内的天然阻隔系统,林场将林区道路开设,防火线开设、防火林带建设等与林区内的天然阻隔系统相互连结,尤其是防火道路的开设,根据林分分布的情况,地形地势来开设,一方面可以作为防扑火运兵通道,另一方面也有效阻隔林火的蔓延,防火线多沿山脊,分布明显的植物群落线,连结自然分布的田土,河流等开设,形成网络,达到有效阻隔林火的目的。现有林区道路 210余公里,防火线61.06公里,防火林带10公里,形成整个林场范围内的阻隔网。目前防火林带的建设正在探索过程中,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预测预报网
林场在预测预报方面,主要依靠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根据气象因子预报火险天气等级,依据气象参数,可燃物参数、地表参数,来判断林火发生的可能性,综合考虑气象因素、可燃物状况和火源条件来预报林火发生后火蔓延速度,火强度等一些火行为指标。与当地气象部门长期有偿合作,掌握天气变化的大体趋势,结合林下可燃物状况,干湿程度等综合因素进行预测,合理安排部署全场森林防火工作。
四、监测网
林火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实现“打早、打小、打了”,林火监测从地面巡护、瞭望台定点监测、卫星监测三个空间层次进行,火险等级天气,专人定点上瞭望台,全场各护林站点都设有瞭望点,火险等级天气,形成瞭望监测网,并与地面巡护的护林员形成瞭望与实地踏查的网络,地面巡护的护林员分片区进行巡护,对非法入山人员依法检查、监督并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核实瞭望台发现的火情,及时报告并积极组织扑救,一般都设在最高的山顶,通过观察能够及时发现火情,确定火场位置,及时报告,大致方位准确,局部地区无法准确判断的,通知地面巡护人员实地核实。全场共修建瞭望台11座,每个护林站点配备专人上瞭望台,瞭望台人员要求对林区地形非常熟悉,口齿清晰,经验丰富,能够根据烟雾的浓淡、粗细、色泽、动态等判断火灾的各种情况,以便第一时间内准确报告火情信息,防火指挥部专职人员每隔二十分钟浏览一次“中国森林防火网”。
五、扑火队伍专业化
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气候环境,林场在经费有限,编制不足的实际情况下,从各护林站点抽取年轻力壮的护林人员组建森林消防队,不断增强扑火力量,火险等级天气,在指挥部集中食宿,集结待命,按照《贵州省龙里林场森林防火应急处置预案》有序开展防火工作。森林消防专业队实行专人负责,半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技术过硬,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平时注重扑火演练和培训,尤其是扑火指挥员的培训,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和积累,林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扑火指挥员和优秀的扑火队员,队员们对风力灭火机的使用得心应手,练就了一身无论顺风逆风、低强度高强度、上山火下山火,甚至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都能够自觉判断形势,安全第一的前提下高效率作战的本领,从单机作战到编组扑打中强度火,判断火势,安全切入火场、紧急避险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1988年开始组建半专业队伍以来,队员们换了几批,扑打了数不清的林火,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六、扑火工具机具化
林场采取的主要是风力灭火机、油锯、灭火水枪等,建有物资储备库,储备风力灭火机八十余台,配备专人管理,平时对灭火机具进行检查、清洗维修,使之保持临战状态。林场首创并改进风力灭火机把手挡板,有效隔离热辐射,使扑火队员扑火时避免被高温灼伤,林场风力灭火机的使用被省林业厅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全场各分场,护林站点均配备有两轮防火摩托车进行地面巡护,防火指挥部保证一辆防火指挥车,三辆以上扑火运兵车,保障消防队员及时安全到达火场,迅速展开扑救工作。根据多年实战的经验,一台风力灭火机三名队员配合使用,效率最高,相当于十五人使用三号工具扑打的效果。
当然,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全民参与,积极互动,多措并举,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重在防范的工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把工作开展好,“四网两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尽量将损失减到最小,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海清,《森林防火》.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姚树人,《森林消防管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唐晓宇:(1974-),男,贵州湄潭人,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