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觉醒与幻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m181512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黛西·密勒》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一部重要的中篇小说。大多数现代读者对该小说的女主人公黛西·密勒倾心不已。在詹姆斯所描写的美国少女中,黛西是第一个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她的女性意识正是美国人所追求的自由精神的最佳写照,她的悲惨结局也让现代读者怅然若失。读者不禁会想,如果黛西没有死,她会最终变得理智而成熟吗?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黛西·密勒女性意识的幻灭总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 小说《黛西·密勒》 黛西·密勒女性意识 觉醒幻灭
  
  一、引言
  小说《黛西·密勒》(Daisy Miller,1878)是作家亨利·詹姆斯写“国际题材”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亨利·詹姆斯自幼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接受的是世界性的教育。他认为,在古老的欧洲文明面前,美国文明显得底气不足。他早期的“国际题材”的作品多是描写这样一群在欧洲游历的天真善良的美国青年男女,如《美国人》中的纽曼,《一个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儿,以及《黛西·密勒》中的黛西·密勒,等等。
  黛西·密勒的形象来源于亨利·詹姆斯一次与友人的闲聊,该友人谈到有一个“天真而自由的美国孩子在跟一个出身低下的漂亮罗马人在交往”。亨利·詹姆斯也注意到“这些到欧洲来旅游的美国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们的让人不可置信的无知”,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让美国感受到一种更加进步的文化。然而,欧洲的文化渐渐露出其腐朽,美国的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旧的价值观念不断解体,新的价值观念却有待形成。此时的欧洲,女性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更没有自由。但是在美国,虽然女性在政治上也处于无权地位,但整个社会却洋溢着求实和创新的实用主义精神,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与妇女运动也给整个社会增添了自由民主的气氛。《黛西·密勒》正是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及作者身上超前的女权意识。但是,一种“意识”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会有“断然”的分界线。詹姆斯的女性意识也是在不断地徘徊,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最终坍塌在强大的“传统”面前。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小说的女主人公黛西·密勒,是一个来自纽约Schenectady的美国姑娘。她天真、独立,待人平等,浑身充满了热情,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会被人左右。在女性道德观念上,她认为男女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她甚至不允许“任何一个男人向她发布命令或干涉她的任何行动”,她喜欢的是男人的“礼貌周到”。女人和男人交往是一件极自然的事,即使在不相识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紧挨着坐在长凳上的,就像任何男人与男人或女人与女人坐在一起一样。女人也有选择自己男性朋友的权利,不必征得任何人或父母的同意。她可以选择和“上等人”交往(如温特伯恩),也可以和“下等人”交往(如意大利人乔万尼利)。并且,黛西·密勒毫不讳言她“喜欢和男人交往”。在没有“社交”的地方(如韦维),她无精打采,觉得生活沉闷极了;有“社交”的地方(如罗马),她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男女之间自然的交往不涉及情爱,所以当温特伯恩这样形容她与乔万尼利的关系时,黛西忽然“涨红了脸”,认为这是最令人讨厌的话,继而愤然离他而去,并不再理他。
  黛西是自由的,也是大胆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却改变别人的看法,她甚至愿意为罗马的女性树立一个榜样,使她们的生活不至于如此“沉闷”。于是,她大胆地用自己娇弱的身躯,与欧洲几千年的传统礼教公然对抗,以此捍卫自己所珍惜的自由。
  三、女性意识的幻灭
  黛西的女性意识来自美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与生俱来,并且理所当然,也理直气壮。而作者亨利·詹姆斯的女性意识却在欧洲的传统文明中孕育,如一朵雏菊刚刚萌发,还需在如狂风暴雨般的欧洲文明中接受洗礼,最终能否成型还不得而知。黛西·密勒就是女性权利在欧洲的开拓者,而且孤军奋战,注定不敌蜂拥而来的传统礼教的守护者。
  年轻而天真的黛西·密勒从美国款款走来,带着她的祖国赋予她的独一无二的自由精神,也许是迫于父亲的命令,也许只是因为富起来的美国人都该到欧洲来;不是来接受文明的熏陶,却遭遇到最严厉的文明的桎梏。但黛西不是逆来顺受的传统女性,而是有着超前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的先驱。黛西的女性意识是超前的,即使在美国也是颇为少有,考斯泰洛太太就曾宣告:即使到她的孙女辈也不敢像黛西那样。也正因如此,黛西的女性意识或说女权意识只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只是因为当地的传统阻碍了自己的自由,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阻碍了自己与年轻男子“交际”的自由才产生的本能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也许她自己也没有料想到自己会在欧洲有这样的“壮举”,只是凭着一腔的热情,要给欧洲女性一个榜样,甚至也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交际”的乐趣。这种行为是“一时冲动”的结果,与思想基础无关。所以说,黛西的女性意识还很片面,更确切地说,只有一面,即与年轻男子的自由交往。因此,黛西这样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先行者,身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可以说,在黛西的身上,缺点远比优点要多。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也许会像她那样不受人摆布,但绝不会我行我素;会像她那样追求靓丽的外表,但绝不会允许自己徒有其表。
  黛西在欧洲的行为,我行我素,贯彻始终,是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极端代表——个人中心主义。在男性群体中,与温特伯恩的相处中,大多时候是黛西在讲,温特伯恩在听、在观察;在与乔万尼利相处时,也是黛西处于主导地位:黛西要去哪儿,这个漂亮的意大利人就陪她去哪儿。在女性群体中,黛西也不会让任何人干涉她的生活,包括自己的母亲。唯一干涉了黛西生活的是她的父亲。在密勒先生的要求及支持下,黛西来到了欧洲——但显然不是为了领略欧洲的文化底蕴。黛西很“无知”,甚至对自己的“无知”也一无所知。她认为她的弟弟应该多学点知识,但自己似乎无此必要。所以在教育问题上,黛西是超前的,同时也是传统的。在她的思想里,男子是应该多学习的,但女子只要打扮得漂亮与男子交往就可以了。所以,黛西对欧洲的文化兴趣缺缺,对欧洲的风俗嗤之以鼻,就连欧洲致命的瘴气也不甚了解。如果黛西有一丁点健康常识,对罗马的气候特点有稍许的关心,又何至于命丧罗马呢?黛西在罗马的去世,也正昭示着女性意识在欧洲的幻灭。罗马是欧洲文化的中心,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是孕育传统礼教最肥沃的土壤。女性意识在罗马,就像是冬天开放的雏菊(Daisy,黛西和温特伯恩在罗马时是冬天),注定毁灭。
  四、结语
  黛西·密勒,如一缕清风吹过欧洲大陆,却吹不散欧洲的千年瘴气,并最后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这片大地上。但至少,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如温特伯恩)已经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并开始对自己腐朽的思想有所检讨,承认自己在外国(欧洲)住得太久了。不管怎样,野菊花凋谢了还会再开,新思想的种子已经播下,就一定会生根、发芽,并最终开花、结果。黛西的坟前不已经盛开了一丛野菊花了吗?
  
  参考文献:
  [1]Elliott,Emory.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2]代显梅.传统与现代之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3]祁和平.道德冲突和文化错位——浅析小说《黛西·密勒》中同名主人公的悲剧根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5):168-172.
  [4]吴彩亚.清新而执著的雏菊——论《黛西·密勒》中的黛西形象[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11-14.
  [5]赵萝蕤,巫宁坤等译.黛西·密勒.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6]朱刚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1860—1914)[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闻报道中普遍使用模糊限制语,它是新闻报道中的评价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中英新闻报道中的模糊限制语,来看作者的态度、观点和立场,进而说明新闻报道的客观的相对性。  关键词: 中英新闻报道 模糊限制语 评价功能 对比    一、引言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前总编、著名记者埃文斯(Evans) 曾说,任何一位语言大师对
摘 要: 作者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提出了文学教学内容的指向是“看那一园灿烂的葛藤花卉”,即细读文本,欣赏言语本身的观点,并从教学实践中选取了《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经典散文的不同教学设计来对比例证,进一步论证观点。  关键词: 文学教学 品味言语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写道:“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职思想政治教材的新特点(综合探究活动渗透到了每一单元),通过《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中职思想政治教学探究策略,说明探究之于素质教育就像画龙点睛。  关键词: 中职政治教学 探究课 新特点 策略    1909年,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中职思想政治课标提出要
摘 要: 公示语作为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日常生活。为了给外国旅游者提供方便,国内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提供了公示语英文翻译。但是,许多景点的公示语英译存在误译现象,不能起到友好提示与文明交流的作用。文章运用目的论对湖北省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现象进行分类剖析,并提出公示语英译的策略。  关键词: 目的论 湖北省旅游景区 公示语英译 翻译策略    1.引言  公示语又称“
摘 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思想观念的变化,使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困境和难题。这些困境或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正确、清晰的思路作先导,才能寻找到持续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思路 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方针30多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几千年来传统的思想观念及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又没有风。阅读就是自主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国现代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为‘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有70%得自课外。”大量的科研表明,孩子广泛深入地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读写能力,可谓
摘 要: 本文结合近几年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培训工作的具体实践,就“部社省校师生委”中的校、师、生层面的组织管理工作、参赛队伍数量和规模、参赛队员的选拔与参赛队的组建、指导教师的选聘职责与工作量化、竞赛的培训组织、学校相关政策对竞赛的影响、竞赛经费的筹集与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做初步的分析与阐述,并就地方院校的竞赛组织工作给出了参考实践。  关键词: 数学建模竞赛 地方院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促进学生体验自我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我有效感是学习兴趣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增强他们的自我有效感,让他们觉得自己
摘要: 本文以李荫华等主编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这套教材为例,从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这个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详细叙述了进行文化背景知识输入的原因、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背景文化知识输入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关于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的规定中指出大学英语是非英语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
摘 要: 作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及功能,以及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作用进行了探析,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学科整合 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