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摄那天,袁泉一个人来到拍摄现场。白色宽身棉布裙,勃肯鞋,头发全部往后梳,
露出整个的素颜的脸。我说,你是我见过的第二个一个人来现场的明星—第一个,
是濮存昕老师。她反跨在椅子上笑,“他是我的偶像!”脸上是许多真实的、不端着的快乐。
对自己的容貌,她没有一般女明星的那种谨慎小心。对于爱情,
她也没有遮遮掩掩。问袁泉,现在你对爱情还有困惑吗?
她答,没有,但我有最美好的愿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袁泉是一个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人。大部分人对她的印象,是一个穿白裙蓝衫的文艺女青年,但真实的袁泉远比她的角色更为明确也更为复杂。
以虚妄指引,脚踏实地
前几天袁泉去了趟杭州,准备排话剧《活着》,孟京辉导演,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黄渤演福贵,袁泉演福贵的妻子,家珍。
小说里家珍忍受丈夫输光家产,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当两个孩子先后过世,她也去了,身边堆着一堆破衣服,那是她忙不完的活。她没有说过什么“爱”,活着,如果可能,一家子人一起活,就是她的最大命题。袁泉是上大学的时候看的这本小说,“当时就被震了。想笑想哭又笑不出来哭不出来,很压抑,又找不到释放的点。”
三年前孟京辉想把《活着》搬上舞台,袁泉心中感慨,“竟然敢!”今年春天,这个戏最终确定,袁泉接下,“我一定要演,不管结果如何。”她没有演过类似的人物,也有一点担心,但“没关系,砸在余华手里也值得。”导演孟京辉也说,这次排练,大家都没有什么野心。
说“野心”,相对的是八年前的《琥珀》,“当年排《琥珀》的时候我没有尽兴,因为当时想要的太多,较着劲,特别希望有一个效果出来,像一个爆炸,希望以此震动外界,也希望危险之后能有新的东西生成。”
八年过去,她不再希冀那样的爆炸,她想要的变得平实,看似寡淡却深厚了许多。“现在我特别想重回孟京辉的排练场,他的排练空间很大,能让演员自由地去玩。而家珍这个角色是脚踏实地的,我想它会给我带来新的东西。也许当我没有结婚没有当妈妈,我未必对它有什么兴趣,但现在我在接近也很想知道:仅为活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像余华说的,活着不是有其他目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袁泉是真实地虚妄过的,“排《琥珀》的时候我正好处在那样的年纪那样的状态,她的那些偏执、疯狂、自残,都让我看到自己;《简·爱》也是如此,就好像角色和你相互走进彼此的生活,在很长的阶段成为彼此的影子。但到《活着》,我觉得自己落了地。”
京剧,寻索七年旧爱
2009年8月,袁泉结婚,次年3月,她生下女儿“哈哈”,她给自己放了两年多的长假,直到今年三月才开始接下第一份新工作,电影《大上海》,与周润发对戏。
拍摄中最高兴的,是把小时候学了七年的京剧演上了台。“我一直想什么时候能正儿八经地把它用上,居然真有了这么一次机会,虽然现在也不知道最终呈现出来会有多少,但拍的时候我特别尽兴。扎着靠,导演过一会儿就来问我累不累,我一直说不累,但体力肯定不像那种每天都练功的人支得住,第一遍打下来我都喘不过气了,第二天再拍就好很多。”她明显话多了起来,“扎上靠之后所有人都说,你怎么那么亢奋?我说我控制不了。”
到现在她仍感念最初的那七年京剧,让她有了不一样的底色,“能够静下心来坐在剧场,慢慢体会那些词里面的韵味。”最近她在上海看了新版《牡丹亭》,锣鼓声被全部舍弃,只剩下笛子、古琴、古筝的悠扬旋律。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她坐在靠后的位置,一遍遍慨叹“太美了”。她说这种静气,是京剧给的。
一出戏到底演得好不好,她很清楚,不会忘乎所以,也不会妄自菲薄。“你骗不了自己。如果自己没觉得好,别人的夸奖对我完全没有意义,有时候我会不知道怎么去接别人的话,但碰到那种一针见血指出我问题的人,我就特别积极地愿意去海聊。”
袁泉很享受现场,“有没有我的戏我都特别愿意去现场,等多久都不觉得累,也不烦,就觉得自己就应该在那儿。”
“电影不像话剧,我曾经很舍不得《简·爱》,每年都可以再回来演,每年都能再见到熟悉的导演和演员,每年都能把新的感觉放进去,每次去熟悉的剧院都特别高兴。但电影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更爱去演话剧:如果你舍不得道别,你们就真的有机会再见。”
“舍不得”,让你想起她的轶事:家里放着她大学时候用过的本子,她连扔掉它们的想法都没有出现过。袁泉的身上,有一些非常老派的东西,安稳,镇定,懂得沉默的价值。
当下的声名最自在
某网站曾经做过调查,袁泉身上哪一点最让你感兴趣?有近半数的人选择了“她从未大红也从未被观众忘却的原因”。当她的同学章子怡以“国际”冠名、胡静嫁入豪门,她似乎没有想过要去争取什么。
她的起点是高的,还在读书时与滕文骥合作的《春天的狂想》让她获得当年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霍建起导演的《蓝色爱情》让她被金鸡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她说,这样的起点让她没有过背着包拿着资料四处跑剧组的时候,如果她要经历这些,也许她早就退出了这个圈子。大家都觉得,袁泉是敏感的、纤细的、脆弱的,像她五年前出的那张专辑《孤独的花朵》封面上,一个长发长腿肤色苍白没有笑容的娃娃。是我们误解了袁泉,她蜕变的速度比所谓的文艺青年快得多。
“刚毕业的时候确实在声名上有所向往,因为那代表你在某个阶段的成绩,就像金字塔一样,每个人都在慢慢往上走。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即使所谓的炒作变得越来越多,我仍然觉得声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工作的质量,在我们这个行业这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达到你最初想要的高度,不要说因为机会什么,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你的作品质量不够好。声名对我来说是这样的东西,它之后带来的,比如片酬,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了。”
她享受当下的状态,不用到哪儿都得黑超遮面,她可以素颜逛街,进超市,或者带着女儿在院子里散步,“跟路人区别不大,还不如好多小姑娘饬得漂亮呢。”她说,“必须要承认,自在还是会拘泥于形式的,不是‘只要心里自在在何处都是自在’—生活就是生活。” 在承认生活本身的坚硬之后,我们反而拥有更大更柔软的空间。
对话袁泉
世故是一种表面态度
F:之前的采访中你说过,曾经想过做一个在人群中游刃有余的人。
袁:我觉得我这辈子都很难做到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游刃有余也不容易,我现在依然有很多困扰,但困扰变得具体了。比如我有点累,那休息一下就是了,我知道如何解决掉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困扰是虚无缥缈的情绪,没有解决的办法。
F:现在你在人群中的状态什么样?
袁:挺从容的。当所有的愿望和想法都变得具体,你在意的方向就变了,对别人要给予你点什么的愿望小了很多,明白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用心地经营,在我能力掌控之内的,尽量做得游刃有余。
F:这也是一种修行吧,它是怎么发生的?
袁:因为年纪大了,哈哈。当人生阶段还没有到这个份上的时候,所有事情还没有展开,你全部关注力和生活的支点都冲着前方,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你去尝试、去体验,你期待得到很多很多。但年龄增长,经历增多,一些东西会被消磨掉,之后你最原始的动力支点开始松动,你必须去寻找其他的支点,也就是所谓生命的真谛。我有时候也会看一些关于灵修的书,但能从书本上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哲学,任何一个哲学家的哲学都没有办法替代自己的。
F:对自己的生活,你现在有多少笃定?
袁:很难说,但性格特别笃定的人在其他方面肯定会有犹豫、徘徊的时刻。上帝造人是公平的。海德格尔说,人是向死而生的,这是确定的,也只有这一个是确定的。其他的,还是保持美好愿望、脚踏实地地去生活吧,能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你可能觉得我说得太空,但这是最实实在在的回答。所有事情都在变,工作、婚姻、孩子,没有一件事是你说了算的,也不知道下个路口碰到什么人生又转弯了。我现在唯一肯定的是,我要孝敬父母。
F:有没有担心过自己变得世故?
袁:我从来不觉得哪个人世故,世故是一种表面的态度,有些看起来世故的人可能只是想保护自己,和对方保持安全的距离,所以他用了一些花哨的方式,但态度上的世故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面目。比如你可能会觉得,“孝敬父母”是谁都会说的话,根本不是个事儿,但对现在的我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它就是个事儿,要如何孝敬父母,是否能给予他们想要的而不是你想给他们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F:有了孩子之后,孤独感依然在吗?
袁:肯定还在,但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感受它了,当下的生活被那些实实在在的琐事挤满了,孤独感只能一瞬即逝,如果某个时刻心里觉得特别需要一个人呆着,那就停下来去看场电影,回来就好了。对孩子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她让你不会有任何想太多的机会,一切都是本能。
F:还有那种一个人坐在地上擦擦CD的时光吗?
袁:没有了,我现在去哪儿总有个小尾巴,她什么都要参与。但我想等她上了幼儿园我会有很多机会做自己的事,毕竟现在是她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她的许多感受仰赖于她和我相处的细节,我是如何对她的,又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她都在看在听,这都是需要注意的。
F: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袁:生下她的时候,我对自己有很多要求,希望当一个完美妈妈,满脑子都是书上看来的各种信条,但很快我就发现,那是不可能的。她不是育儿专家的孩子,我也没有育儿专家那样的心态,一切的事情都是走着看的。我现在唯一知道的是,我不会因为当妈妈而把自己丢掉,同时我也会努力把这棵小树苗浇灌成茁壮的树,不一定枝繁叶茂,但抗击打能力一定要强。我们的生活注定是不完美的,她一定会有挫折和失望,希望她都能面对。
F:有没有觉得有了孩子之后自己也变得打开了?
袁:我自然地接受这件事。确实她的举手投足、细微情绪都会牵动着我,我会为她很小的变化感到无比欣慰。所有的妈妈都是这样吧。一些还没有孩子的朋友会觉得生孩子是一场冒险,但我的经验是:有了她你就不会担心了。所有的担心都发生在这件事之前,但怀孕的时候我就反复劝自己:她是一个个体,你要允许她去做她的事,去犯她的错。你会发现孩子会给你带来另一种可能:你希望她这样做,但她依照自己的主观认识那样做,带来了另一个结果,你会觉得这也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让她按照我想的方式来呢?不一定。
F:外人看来会觉得你现在该有的都有了,家庭、孩子、事业
袁:是的,我没有什么想要的了。所有的事情踏实之后我只需要去解决生活中很多琐事,比如工作的时候把孩子交给姥姥,可是我又担心姥姥的身体,这是我随时需要去平衡的问题;现在我只要在北京,不管前一天多晚睡,第二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一定带孩子下楼遛弯。其实我可以找阿姨,但我还是希望亲力亲为。当要面对这些的时候,困惑就越来越少。
F:现在爱情对你而言还有困惑吗?
袁:没有。爱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但这不是困惑,而是人之常情。所有已发生的事情都是人之常情。我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途中会遭遇很多事情,几年之后说不定我又会有别的感受,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心里有特别强烈的愿望能够走到底,我期待自己能够接受所有会发生的,营造那真正想要的。
F:你觉得好的爱情是什么样?
袁:爱情真的没有好和不好。爱情就是那一瞬间的事。别把它看得那么大。后来几乎人们谈论的所有爱情都成了价值交换,关乎你的学历、能力、家境
F:那爱情到后来为什么会产生好结果与坏结果的差别呢?
袁:爱和爱情本身是两码事。如果你没有爱的能力,也许经历点什么波折爱情就没了;但如果你有爱的能力,你会让爱情朝你想的方向走,你会化解途中经历的一切事情。现在我没办法给自己爱的能力打分,我还活着,在我的生活里——最好的状态就是,我在这儿。
露出整个的素颜的脸。我说,你是我见过的第二个一个人来现场的明星—第一个,
是濮存昕老师。她反跨在椅子上笑,“他是我的偶像!”脸上是许多真实的、不端着的快乐。
对自己的容貌,她没有一般女明星的那种谨慎小心。对于爱情,
她也没有遮遮掩掩。问袁泉,现在你对爱情还有困惑吗?
她答,没有,但我有最美好的愿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袁泉是一个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的人。大部分人对她的印象,是一个穿白裙蓝衫的文艺女青年,但真实的袁泉远比她的角色更为明确也更为复杂。
以虚妄指引,脚踏实地
前几天袁泉去了趟杭州,准备排话剧《活着》,孟京辉导演,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黄渤演福贵,袁泉演福贵的妻子,家珍。
小说里家珍忍受丈夫输光家产,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当两个孩子先后过世,她也去了,身边堆着一堆破衣服,那是她忙不完的活。她没有说过什么“爱”,活着,如果可能,一家子人一起活,就是她的最大命题。袁泉是上大学的时候看的这本小说,“当时就被震了。想笑想哭又笑不出来哭不出来,很压抑,又找不到释放的点。”
三年前孟京辉想把《活着》搬上舞台,袁泉心中感慨,“竟然敢!”今年春天,这个戏最终确定,袁泉接下,“我一定要演,不管结果如何。”她没有演过类似的人物,也有一点担心,但“没关系,砸在余华手里也值得。”导演孟京辉也说,这次排练,大家都没有什么野心。
说“野心”,相对的是八年前的《琥珀》,“当年排《琥珀》的时候我没有尽兴,因为当时想要的太多,较着劲,特别希望有一个效果出来,像一个爆炸,希望以此震动外界,也希望危险之后能有新的东西生成。”
八年过去,她不再希冀那样的爆炸,她想要的变得平实,看似寡淡却深厚了许多。“现在我特别想重回孟京辉的排练场,他的排练空间很大,能让演员自由地去玩。而家珍这个角色是脚踏实地的,我想它会给我带来新的东西。也许当我没有结婚没有当妈妈,我未必对它有什么兴趣,但现在我在接近也很想知道:仅为活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像余华说的,活着不是有其他目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袁泉是真实地虚妄过的,“排《琥珀》的时候我正好处在那样的年纪那样的状态,她的那些偏执、疯狂、自残,都让我看到自己;《简·爱》也是如此,就好像角色和你相互走进彼此的生活,在很长的阶段成为彼此的影子。但到《活着》,我觉得自己落了地。”
京剧,寻索七年旧爱
2009年8月,袁泉结婚,次年3月,她生下女儿“哈哈”,她给自己放了两年多的长假,直到今年三月才开始接下第一份新工作,电影《大上海》,与周润发对戏。
拍摄中最高兴的,是把小时候学了七年的京剧演上了台。“我一直想什么时候能正儿八经地把它用上,居然真有了这么一次机会,虽然现在也不知道最终呈现出来会有多少,但拍的时候我特别尽兴。扎着靠,导演过一会儿就来问我累不累,我一直说不累,但体力肯定不像那种每天都练功的人支得住,第一遍打下来我都喘不过气了,第二天再拍就好很多。”她明显话多了起来,“扎上靠之后所有人都说,你怎么那么亢奋?我说我控制不了。”
到现在她仍感念最初的那七年京剧,让她有了不一样的底色,“能够静下心来坐在剧场,慢慢体会那些词里面的韵味。”最近她在上海看了新版《牡丹亭》,锣鼓声被全部舍弃,只剩下笛子、古琴、古筝的悠扬旋律。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她坐在靠后的位置,一遍遍慨叹“太美了”。她说这种静气,是京剧给的。
一出戏到底演得好不好,她很清楚,不会忘乎所以,也不会妄自菲薄。“你骗不了自己。如果自己没觉得好,别人的夸奖对我完全没有意义,有时候我会不知道怎么去接别人的话,但碰到那种一针见血指出我问题的人,我就特别积极地愿意去海聊。”
袁泉很享受现场,“有没有我的戏我都特别愿意去现场,等多久都不觉得累,也不烦,就觉得自己就应该在那儿。”
“电影不像话剧,我曾经很舍不得《简·爱》,每年都可以再回来演,每年都能再见到熟悉的导演和演员,每年都能把新的感觉放进去,每次去熟悉的剧院都特别高兴。但电影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更爱去演话剧:如果你舍不得道别,你们就真的有机会再见。”
“舍不得”,让你想起她的轶事:家里放着她大学时候用过的本子,她连扔掉它们的想法都没有出现过。袁泉的身上,有一些非常老派的东西,安稳,镇定,懂得沉默的价值。
当下的声名最自在
某网站曾经做过调查,袁泉身上哪一点最让你感兴趣?有近半数的人选择了“她从未大红也从未被观众忘却的原因”。当她的同学章子怡以“国际”冠名、胡静嫁入豪门,她似乎没有想过要去争取什么。
她的起点是高的,还在读书时与滕文骥合作的《春天的狂想》让她获得当年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霍建起导演的《蓝色爱情》让她被金鸡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她说,这样的起点让她没有过背着包拿着资料四处跑剧组的时候,如果她要经历这些,也许她早就退出了这个圈子。大家都觉得,袁泉是敏感的、纤细的、脆弱的,像她五年前出的那张专辑《孤独的花朵》封面上,一个长发长腿肤色苍白没有笑容的娃娃。是我们误解了袁泉,她蜕变的速度比所谓的文艺青年快得多。
“刚毕业的时候确实在声名上有所向往,因为那代表你在某个阶段的成绩,就像金字塔一样,每个人都在慢慢往上走。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即使所谓的炒作变得越来越多,我仍然觉得声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工作的质量,在我们这个行业这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达到你最初想要的高度,不要说因为机会什么,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你的作品质量不够好。声名对我来说是这样的东西,它之后带来的,比如片酬,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了。”
她享受当下的状态,不用到哪儿都得黑超遮面,她可以素颜逛街,进超市,或者带着女儿在院子里散步,“跟路人区别不大,还不如好多小姑娘饬得漂亮呢。”她说,“必须要承认,自在还是会拘泥于形式的,不是‘只要心里自在在何处都是自在’—生活就是生活。” 在承认生活本身的坚硬之后,我们反而拥有更大更柔软的空间。
对话袁泉
世故是一种表面态度
F:之前的采访中你说过,曾经想过做一个在人群中游刃有余的人。
袁:我觉得我这辈子都很难做到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游刃有余也不容易,我现在依然有很多困扰,但困扰变得具体了。比如我有点累,那休息一下就是了,我知道如何解决掉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困扰是虚无缥缈的情绪,没有解决的办法。
F:现在你在人群中的状态什么样?
袁:挺从容的。当所有的愿望和想法都变得具体,你在意的方向就变了,对别人要给予你点什么的愿望小了很多,明白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用心地经营,在我能力掌控之内的,尽量做得游刃有余。
F:这也是一种修行吧,它是怎么发生的?
袁:因为年纪大了,哈哈。当人生阶段还没有到这个份上的时候,所有事情还没有展开,你全部关注力和生活的支点都冲着前方,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你去尝试、去体验,你期待得到很多很多。但年龄增长,经历增多,一些东西会被消磨掉,之后你最原始的动力支点开始松动,你必须去寻找其他的支点,也就是所谓生命的真谛。我有时候也会看一些关于灵修的书,但能从书本上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哲学,任何一个哲学家的哲学都没有办法替代自己的。
F:对自己的生活,你现在有多少笃定?
袁:很难说,但性格特别笃定的人在其他方面肯定会有犹豫、徘徊的时刻。上帝造人是公平的。海德格尔说,人是向死而生的,这是确定的,也只有这一个是确定的。其他的,还是保持美好愿望、脚踏实地地去生活吧,能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你可能觉得我说得太空,但这是最实实在在的回答。所有事情都在变,工作、婚姻、孩子,没有一件事是你说了算的,也不知道下个路口碰到什么人生又转弯了。我现在唯一肯定的是,我要孝敬父母。
F:有没有担心过自己变得世故?
袁:我从来不觉得哪个人世故,世故是一种表面的态度,有些看起来世故的人可能只是想保护自己,和对方保持安全的距离,所以他用了一些花哨的方式,但态度上的世故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面目。比如你可能会觉得,“孝敬父母”是谁都会说的话,根本不是个事儿,但对现在的我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它就是个事儿,要如何孝敬父母,是否能给予他们想要的而不是你想给他们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F:有了孩子之后,孤独感依然在吗?
袁:肯定还在,但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感受它了,当下的生活被那些实实在在的琐事挤满了,孤独感只能一瞬即逝,如果某个时刻心里觉得特别需要一个人呆着,那就停下来去看场电影,回来就好了。对孩子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她让你不会有任何想太多的机会,一切都是本能。
F:还有那种一个人坐在地上擦擦CD的时光吗?
袁:没有了,我现在去哪儿总有个小尾巴,她什么都要参与。但我想等她上了幼儿园我会有很多机会做自己的事,毕竟现在是她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她的许多感受仰赖于她和我相处的细节,我是如何对她的,又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她都在看在听,这都是需要注意的。
F: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袁:生下她的时候,我对自己有很多要求,希望当一个完美妈妈,满脑子都是书上看来的各种信条,但很快我就发现,那是不可能的。她不是育儿专家的孩子,我也没有育儿专家那样的心态,一切的事情都是走着看的。我现在唯一知道的是,我不会因为当妈妈而把自己丢掉,同时我也会努力把这棵小树苗浇灌成茁壮的树,不一定枝繁叶茂,但抗击打能力一定要强。我们的生活注定是不完美的,她一定会有挫折和失望,希望她都能面对。
F:有没有觉得有了孩子之后自己也变得打开了?
袁:我自然地接受这件事。确实她的举手投足、细微情绪都会牵动着我,我会为她很小的变化感到无比欣慰。所有的妈妈都是这样吧。一些还没有孩子的朋友会觉得生孩子是一场冒险,但我的经验是:有了她你就不会担心了。所有的担心都发生在这件事之前,但怀孕的时候我就反复劝自己:她是一个个体,你要允许她去做她的事,去犯她的错。你会发现孩子会给你带来另一种可能:你希望她这样做,但她依照自己的主观认识那样做,带来了另一个结果,你会觉得这也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让她按照我想的方式来呢?不一定。
F:外人看来会觉得你现在该有的都有了,家庭、孩子、事业
袁:是的,我没有什么想要的了。所有的事情踏实之后我只需要去解决生活中很多琐事,比如工作的时候把孩子交给姥姥,可是我又担心姥姥的身体,这是我随时需要去平衡的问题;现在我只要在北京,不管前一天多晚睡,第二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一定带孩子下楼遛弯。其实我可以找阿姨,但我还是希望亲力亲为。当要面对这些的时候,困惑就越来越少。
F:现在爱情对你而言还有困惑吗?
袁:没有。爱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但这不是困惑,而是人之常情。所有已发生的事情都是人之常情。我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途中会遭遇很多事情,几年之后说不定我又会有别的感受,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心里有特别强烈的愿望能够走到底,我期待自己能够接受所有会发生的,营造那真正想要的。
F:你觉得好的爱情是什么样?
袁:爱情真的没有好和不好。爱情就是那一瞬间的事。别把它看得那么大。后来几乎人们谈论的所有爱情都成了价值交换,关乎你的学历、能力、家境
F:那爱情到后来为什么会产生好结果与坏结果的差别呢?
袁:爱和爱情本身是两码事。如果你没有爱的能力,也许经历点什么波折爱情就没了;但如果你有爱的能力,你会让爱情朝你想的方向走,你会化解途中经历的一切事情。现在我没办法给自己爱的能力打分,我还活着,在我的生活里——最好的状态就是,我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