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来源 :国际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12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其在各种癌症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第三和第二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近来的数据表明,肥胖、饮食和运动会影响CRC的发病率。而这些因素对CRC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肠道致病菌可以通过其表面蛋白定殖于结直肠组织,并通过其毒力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使肠道微环境发生变化,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产肠毒脆弱拟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结直肠癌相关的重要致病菌。本文就F.nETBFE.coli的毒力蛋白及代谢物,在CR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益生菌柔嫩梭菌群对CRC的影响等作一简要综述。

其他文献
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涵盖了多种癌症组学数据,包括转录组数据、表观遗传组学数据、基因突变数据和疾病样本临床数据等,是肿瘤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文章介绍近年来围绕TCGA数据库进行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部分肿瘤学研究成果,期望利用数据库资源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肿瘤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思路。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止血和在出血部位聚集形成血栓。在病理条件下,血小板对于闭塞性血栓的形成必不可少。当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时,其出血风险随之增加。治疗血小板减少合并血栓或者血栓形成风险增高患者是临床常见的难题。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恶性肿瘤或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时,均可导致血栓形成增加危及患者生命。在不同情况下,最佳抗血栓方案不仅取决于血小板计数,还取决于患者的出血和
红细胞血型的准确鉴定对临床输血安全至关重要。基因重组、碱基插入/缺失和单核苷酸取代等血型遗传学变异,均可导致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血型遗传学变异的广度和复杂性,对红细胞血型鉴定提出了挑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型基因分型、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笔者通过对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子基础、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和屈光变化规律是手术时机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的重要依据。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眼轴长度增长速率与许多因素,如手术年龄、单双眼发病,术后并发症等有关。术后的近视漂移难以预测,主要由眼轴长度增长决定,同时也受到手术年龄、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机以及植入人工晶状体时目标屈光度的计算等多因素影响。(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07-311)
球形晶状体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悬韧带晶状体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为晶状体脱位或不全脱位和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发生时间早,致盲率高,因此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球形晶状体的治疗主要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而定,可以分为晶状体手术和抗青光眼治疗,晶状体手术包括晶状体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晶状体吸除+改良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抗青光眼手术包括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小梁切除术等。球形晶状体行晶状体
“停课不停学”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之举,对医学院校而言,既是纵深发展“互联网+教育”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短时间内推进高质量线上教学全覆盖的挑战,对学校的线上教学组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phac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PPV)是以全身皮肤弥漫血管畸形合并全身皮肤弥漫色素增多为特征的先天性综合征,病变还可累及颅脑、眼部、全身静脉、骨骼等多个器官。PPV发病极为罕见,眼部表现特殊,可表现为青光眼、眼周皮肤鲜红斑、视网膜血管异常、脉络膜血管瘤、眼黑变、虹膜色素异常、虹膜发现乳头状凸起、眼底色素增多等。临床治疗应更关注PPV的皮肤外
血脂异常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紧密关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可能会促进MGD的发生,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可能会导致MGD进展。动物实验发现血脂异常会导致各种睑板腺病理变化。降血脂药物对MGD有一定治疗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12-317)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结合蛋白1(n DTNB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易感性之间的关联。n 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汉族患者150例(病例组)和汉族
青光眼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眼压仍然是唯一可控因素。药物疗法以常规滴眼液局部给药为主,但其存在药物生物利用度低、患者用药方法不当及依从性低等问题。近年来,药物缓释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持续进展,有望解决上述问题。植入性DDS可分为可降解型和不可降解型,可使药物在眼内的有效浓度保持较长时间,尤为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眼部疾病。近年来有5个新青光眼药物缓释装置(贝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