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众多差异的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象
纵观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们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多数的合作仅停留于形式,往往是教师一说小组合作,前排学生便往后转,满教室都是嗡嗡声,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时间一到,教师喊停,学生立即静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关注的仍然是个人见解而没有顾及整组意见,因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更新理念不到位,指导合作不得力,把握小组合作契机不恰当,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程度不充分,留给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
二、思考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小组合作学习的种种不良现象,追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氛围,引发合作需求
营造氛围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以参加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独立探究,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愿意和同学合作、交流,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如教学“统计”一课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1分钟的录像,要求学生统计出1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情况作为课程的导入。第一遍学生没记下来,教师又放了一遍,学生还是没有统计下来。学生觉得太快了,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采用分工合作的办法,记录各种车辆情况。分工结束后,教师再放第三遍,这一次学生就能汇报通过的车辆情况了。学生通过合作最终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合理分工,培养合作习惯
组建学习小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学习小组的划分,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困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优秀生也能获得展示的机会。在每一次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汇报员,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减少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实效性。同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例如,商店里有各种食品饮料:矿泉水2元/瓶,可乐3元/瓶,饼干4元/包……我有25元钱,请给我配一份春游食物。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最合理。学生们明确了学习任务后,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四)给足时间,落实合作实效
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过分,要保证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合作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汇报时改为“我小组来说一说”,让其他组发表意见,再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同时,小组合作时,教师应深入到学习小组中,了解学生的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识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及时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每组的桌面上准备一些实物,如乒乓球、小皮球、茶叶罐、牙膏盒等,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要求小组合作,提出分类标准,并得到分类结果。教材中仅提供两种分类,即按形状分和按大小分。教师应给足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新的分法,如“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按颜色的不同分”等。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编黄桂坚)
一、现象
纵观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们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多数的合作仅停留于形式,往往是教师一说小组合作,前排学生便往后转,满教室都是嗡嗡声,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时间一到,教师喊停,学生立即静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关注的仍然是个人见解而没有顾及整组意见,因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更新理念不到位,指导合作不得力,把握小组合作契机不恰当,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程度不充分,留给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
二、思考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小组合作学习的种种不良现象,追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氛围,引发合作需求
营造氛围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以参加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独立探究,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愿意和同学合作、交流,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如教学“统计”一课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1分钟的录像,要求学生统计出1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情况作为课程的导入。第一遍学生没记下来,教师又放了一遍,学生还是没有统计下来。学生觉得太快了,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采用分工合作的办法,记录各种车辆情况。分工结束后,教师再放第三遍,这一次学生就能汇报通过的车辆情况了。学生通过合作最终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合理分工,培养合作习惯
组建学习小组,是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学习小组的划分,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困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优秀生也能获得展示的机会。在每一次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汇报员,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减少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实效性。同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例如,商店里有各种食品饮料:矿泉水2元/瓶,可乐3元/瓶,饼干4元/包……我有25元钱,请给我配一份春游食物。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最合理。学生们明确了学习任务后,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四)给足时间,落实合作实效
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而不过分,要保证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合作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汇报时改为“我小组来说一说”,让其他组发表意见,再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同时,小组合作时,教师应深入到学习小组中,了解学生的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识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及时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每组的桌面上准备一些实物,如乒乓球、小皮球、茶叶罐、牙膏盒等,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要求小组合作,提出分类标准,并得到分类结果。教材中仅提供两种分类,即按形状分和按大小分。教师应给足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新的分法,如“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按颜色的不同分”等。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