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探索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在充分挖掘移动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推动课程内容架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从而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移动教学平台;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为贯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全国各高职院校围绕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3]。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硬件建设日趋完善、终端设备大量普及,这为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的硬件基础。然而由于缺乏一种支持移动终端接入的移动式教学平台,因此无法真正形成对支持“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形成”的有力支撑。因此,如何进一步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彰显,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为支撑上述目标的实现,移动教学平台应当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1)能够支持针对移动终端的教学资源推送,以便于教师能够在移动教学平台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2)能够提供多维度的师生实时教学互动,在促进泛在学习方式形成的同时保障学习效果;3)具备相应的数据记录、统计及分析功能,为教学效果过程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调整。4)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形成,能够对受教者的学习特点及兴趣进行数据分析,并在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推送相关教学资料。
在此基础上,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一、梳理课程要素,并进行课程要素的信息化制作
每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有的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有的则侧重于实践技能的训练,即使同一门课程中的不同课程要素也应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按照空间划分,混合式教学主要分成实体空间的课堂教学和虚拟空间网络教学[4]。因此,需要对课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梳理,总结出课程中适用于移动教学平台的课程要素,并确定出最适合该要素的信息化呈现形式、呈现时长、难易度、教学效果监控等细节。为此,课程要素的信息化制作团队应当包括课程的主讲教师、经验丰富的课程顾问团队以及制作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程要素梳理、呈现形式策划、制作脚本设计,进而完成相关课程要素的信息化制作。
二、構建课程移动教学平台,并进行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移动教学平台为支撑,完成相关课程要素(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演示文稿、参考教材目录、案例库、拓展讲座、相关图书资料文献、期刊、素材资源库等)的整理与上传,从而构建完整的课程移动教学平台。基于该平台,师生可以利用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成移动式的虚拟空间网络教学活动。虚拟空间网络教学与传统的实体空间的课堂教学,需要能够形成有效互动,相互辅助、相互促进。教师可以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在课前推送相关课程要素,再在课堂教学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互动;或者在课堂教学时鼓励受教者利用移动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随后与之进行平台上的互动。这样才能实现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激发引导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突破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混合式课程教学
综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移动教学平台所形成的课程全流程的数据记录,对课程要素的呈现形式、难易度、呈现时长、教学效果等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围绕大数据改善学习的三大核心要素: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5][6]。定期分析移动教学平台上的双向反馈数据,分析受教者使用各课程要素的频率、主观感受和客观学习效果数据,优化各课程要素的使用策略,从而促使各课程要素都能满足受教者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教学的有益循环。
四、总结与展望
以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立足于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开展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然而,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探索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依托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贾雅琼,凌云,谭瑾慧,等.《信号与系统》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5):100-101.
[2]刘艳艳.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7(18):69-72.
[3]熊长炜,虞晓琼,毛峰,等.高职高专《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7(15):123-125.
[4]李春燕,尹金锋,王铮,等.国内高校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7(8):97-98.
[5]Viktor Mayer-Sch?nberger;《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高键,张海,王以宁.教育中的大数据如何改变学习?——极具潜力的学习分析技术领域新进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z1):195-197.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移动教学平台;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为贯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全国各高职院校围绕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3]。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硬件建设日趋完善、终端设备大量普及,这为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的硬件基础。然而由于缺乏一种支持移动终端接入的移动式教学平台,因此无法真正形成对支持“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形成”的有力支撑。因此,如何进一步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彰显,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为支撑上述目标的实现,移动教学平台应当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1)能够支持针对移动终端的教学资源推送,以便于教师能够在移动教学平台上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2)能够提供多维度的师生实时教学互动,在促进泛在学习方式形成的同时保障学习效果;3)具备相应的数据记录、统计及分析功能,为教学效果过程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调整。4)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形成,能够对受教者的学习特点及兴趣进行数据分析,并在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推送相关教学资料。
在此基础上,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一、梳理课程要素,并进行课程要素的信息化制作
每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有的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有的则侧重于实践技能的训练,即使同一门课程中的不同课程要素也应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按照空间划分,混合式教学主要分成实体空间的课堂教学和虚拟空间网络教学[4]。因此,需要对课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梳理,总结出课程中适用于移动教学平台的课程要素,并确定出最适合该要素的信息化呈现形式、呈现时长、难易度、教学效果监控等细节。为此,课程要素的信息化制作团队应当包括课程的主讲教师、经验丰富的课程顾问团队以及制作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程要素梳理、呈现形式策划、制作脚本设计,进而完成相关课程要素的信息化制作。
二、構建课程移动教学平台,并进行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移动教学平台为支撑,完成相关课程要素(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演示文稿、参考教材目录、案例库、拓展讲座、相关图书资料文献、期刊、素材资源库等)的整理与上传,从而构建完整的课程移动教学平台。基于该平台,师生可以利用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成移动式的虚拟空间网络教学活动。虚拟空间网络教学与传统的实体空间的课堂教学,需要能够形成有效互动,相互辅助、相互促进。教师可以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在课前推送相关课程要素,再在课堂教学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互动;或者在课堂教学时鼓励受教者利用移动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随后与之进行平台上的互动。这样才能实现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激发引导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突破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混合式课程教学
综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分析移动教学平台所形成的课程全流程的数据记录,对课程要素的呈现形式、难易度、呈现时长、教学效果等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围绕大数据改善学习的三大核心要素: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5][6]。定期分析移动教学平台上的双向反馈数据,分析受教者使用各课程要素的频率、主观感受和客观学习效果数据,优化各课程要素的使用策略,从而促使各课程要素都能满足受教者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教学的有益循环。
四、总结与展望
以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立足于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开展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然而,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探索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依托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贾雅琼,凌云,谭瑾慧,等.《信号与系统》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5):100-101.
[2]刘艳艳.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7(18):69-72.
[3]熊长炜,虞晓琼,毛峰,等.高职高专《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7(15):123-125.
[4]李春燕,尹金锋,王铮,等.国内高校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7(8):97-98.
[5]Viktor Mayer-Sch?nberger;《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高键,张海,王以宁.教育中的大数据如何改变学习?——极具潜力的学习分析技术领域新进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z1):195-197.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