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棘突间稳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病,其主要病因之一是腰椎间盘退变。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称之为"金方法"的腰椎融合术,但融合后的腰椎丧失了活动度,不能达到正常腰椎的功能,相邻节段退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4%[1-3]。因此,各国学者都在努力寻找新的方法替代腰椎融合术。目前各国学者的共识是腰椎功能的重建比结构的重建更重要。在这一共识的指引下重建腰椎的正常功能指导着各种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研发,腰椎后路棘突间稳定装置的问世给脊柱外科带来了新的思路,棘突间稳定装置的主要适应证是有神经症状的退变性椎管狭窄患者。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棘突间撑开和固定,使因椎间隙狭窄而折叠的后纵韧带和后方纤维环得到拉伸,从而减轻椎管狭窄;同时由于棘突间距离增加,椎间孔的上下径也得到明显的增加,神经根出口加宽,增生的小关节、增厚的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得到减轻。本文就目前探讨比较热门的4种腰椎棘突间稳定装置从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改良主动脉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101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改良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术,其中急诊手术73例。全组男性76例,女性25例;年龄21~77岁,平均(49±8)岁。手术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31例、Bentall术29例、Wheat术7例、David术34例。支架象鼻术的同时行左锁骨下动
目的探讨同期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下肢动脉慢性全堵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应用SAFARI技术对15例下肢动脉CTO病变患者进行了血管腔内治疗,其中
目的评估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后远期面神经功能,分析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实施的连续176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0 mm)手术的患者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术前及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肿瘤大小与面神经功能结果的关系采用线性趋势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168例(95.5%),术后死亡3例(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活检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不愈合诊治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例(8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的特点。本组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65~86岁,平均73.5岁;T12 3例,L1 4例,L2 1例。患者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囊扩张椎体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枕下小脑幕上入路(Poppen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Poppen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脑膜瘤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1~64岁,平均(54±10)岁。术前依照KPS评分标准进行生存质量评分(KPS):满意者(≥80)5例、不满意者(<80)3例。8例均经MRI检查确诊,而后行3D-CTA检查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是一种罕见而且病情凶险的外科疾病,病死率很高,既有文献多为个案或小宗病例报道,因而相关诊治经验交流比较少。2001年7月至2008年2月我中心对8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现回顾分析如下。
患者 男性,62岁,因"咳嗽、咳痰6个月,咳血痰1次"于2010年7月21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黄白色黏痰,无盗汗、声嘶、胸闷、胸痛等症状,因1周前痰中带血到外院检查发现"右肺下叶块状阴影,伴同叶多发结节"。吸烟史40年,每天20支。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下叶支气管口新生物,侵及右中间支气管膜部至距中间支气管开口约1 cm处。活检病理学提示鳞状细胞癌。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1],前列腺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许多前列腺癌患者待晚期才出现尿路梗阻症状,生活质量差,生存率低。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 我院对33例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实施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hotoselective 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PVP),术后联合同步内分泌放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脊柱融合技术作为治疗脊柱疾病尤其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技术,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且疗效获得肯定,也成为所谓的"金标准"。但是近年来,腰椎融合术后带来的如腰椎运动功能的丧失和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或加重等问题,也成为脊柱外科医师面临和重视的问题[1]。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如何在进行结构重建(稳定)的同时,保留或者恢复腰椎的运动功能,即腰椎的功能重建,成为了腰椎动态稳定的理念和技术产生的重要原因。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9年5月27例经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7例;年龄24 d~12.6岁,<1岁者16例,占59.2%。22例为单发心脏肿瘤,5例为多发。其中22例因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进行手术切除,5例未施行手术。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选择不同的切口径路,14例完整切除肿瘤,8例部分切除;5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