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从业人员,特别是将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培养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以增强学生将来就业时的社会适应力和岗位竞争力,是中职烹饪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烹饪 兴趣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2.050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初中毕业没考取普通高中甚至没参加中考的学生,他们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将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培养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以增强学生将来就业时的社会适应力和岗位竞争力,是我们中职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烹饪营养教学实践中,通过艰辛的探索,发现兴趣是鼓舞学生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学习能力,并重新获得自信的重要心理成分。因此,本文提出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营养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 引导探索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获得接近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而好奇心又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先导。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揭示问题,能引起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的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直观教学的原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接对烹饪营养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去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从而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上“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合理营养的重要性,利用青少年学生爱美的心理,课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三组图片,一组是因营养过剩肥胖的人群,另一组是严重缺乏营养的人群,还有一组是健康人群。当上课笔者将这三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时,他们看到自己收集的图片成了上课内容,非常兴奋,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胖得连路都走不了?为什么有人瘦得风吹都要倒下?为什么有的人阳光健美?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思考,寻找答案,从而产生了求知和探索的需要。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就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在认识知识的过程中善于把知识加以运用,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中享受到无比的乐趣。
二、 创设情境
情趣,就是既有情又有趣。情就是感情,趣就是趣味、乐趣。而教学的情趣,正是老师热爱学生,让中职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催化剂。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将关爱融入到课堂中,就能把课上得感情充沛、趣味盎然,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印象深刻,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内心总是充盈着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功。那么,教学的情趣从何而来呢?
深挖教材内容的精妙之处去吸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趣。例如,在上“平衡膳食”这段内容时,笔者充满感情地问学生:“你们都学烹饪专业,将来希望做一名大厨师吗?”学生都回答:“要!”接着播放一段我们学校优秀毕业生现在是中国知名厨师并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中职学生一样能成才,一样能成为名人。在学生兴致正浓时,提出问题:“你们的师兄如果只是掌握了做菜的色、香、味能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吗?”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被激活了。这种问题的导入与成才教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手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受到成功教育的同时也极大激发了中职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
三、 鼓励求新
求新即求新意、求新解、探求新的知识领域,鼓励学生永远保持一种内心的求新动力,这可以说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把直接兴趣转化为意向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要善于在学生的面前揭示某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就越能奋发向上,这样学习的兴趣就越浓烈。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的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时,展示给同学们一个肉包子、一杯牛奶、一根油条、一个苹果,并问道:老师拿来的这些材料吃进身体后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四十多厘米,现在能长到了一米六?从而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从内容安排和讲授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满足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能使学生保持一种求新的动力。
四、 刺激求知
兴趣的源泉之一就在认识新的事物,求得新的知识。心理学的知识和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启发学生的兴趣,秘诀在于提示已知的知识与新材料、新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深刻联系。惊奇感的引起,是由于在那些最一般的、没有任何特点的事物中,包含着意义重大的真理源泉。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推理,揭示未知的东西与新内容之间的联系,以获得求知、求新的能力。例如,在上“维生素”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准备了几种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当他们看到经常用来做菜的、再熟悉不过的西红柿、玉米、各类青菜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都想摸一摸,甚至马上想了解其结构、探究其成分。这时播放一段因缺乏维生素患上各类疾病的录像,学生们更活跃了,接着笔者说:“这些病你们都能用你们的巧手、你们的知识、你们的技能做到‘食到病除’。”随后以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维生素在哪些食品中含量最多,烹调食物时如何防止维生素的流失等等。这样灵活、恰当地使用熟悉的实物,使一节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变得生动活跃,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由此可见,兴趣与求知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从而突破课堂的界限,走向课外的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
五、 善于激疑
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钥匙。而在教学中善于激疑,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器官充分发动起来,达到启发思路、发展智力的目的。要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就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并在质疑中主动探索,开拓思路,增长知识。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通过激疑问难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对自己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自己去想一想,做一做,一旦当他们想出或做得对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求得乐趣,以点燃智慧的火花。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注意抓住一些关系到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提出疑问,引起学生争论、质疑,以激起他们的深思,效果很好。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问答式或谈话式等,主要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而,教师的问题不能代替学生的问题,当学生被要求去研究他并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时,往往则因兴趣不足而效果不佳。因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诱导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钻研知识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上“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其卫生”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的大米营养出发,通过设问等方法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去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这样既可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由于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逐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兴趣。上“畜禽肉营养价值及其卫生”一课时,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六大营养素在畜禽肉中的含量”这一段内容设计思考题。能提出问题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当老师,提问别的同学。这一角色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的问与答的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还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从面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员。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责编 黄鸿业)
【关键词】 烹饪 兴趣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2.050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初中毕业没考取普通高中甚至没参加中考的学生,他们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将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培养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以增强学生将来就业时的社会适应力和岗位竞争力,是我们中职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烹饪营养教学实践中,通过艰辛的探索,发现兴趣是鼓舞学生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学习能力,并重新获得自信的重要心理成分。因此,本文提出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营养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 引导探索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获得接近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而好奇心又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先导。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揭示问题,能引起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的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直观教学的原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接对烹饪营养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去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从而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上“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合理营养的重要性,利用青少年学生爱美的心理,课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三组图片,一组是因营养过剩肥胖的人群,另一组是严重缺乏营养的人群,还有一组是健康人群。当上课笔者将这三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时,他们看到自己收集的图片成了上课内容,非常兴奋,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胖得连路都走不了?为什么有人瘦得风吹都要倒下?为什么有的人阳光健美?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思考,寻找答案,从而产生了求知和探索的需要。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就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在认识知识的过程中善于把知识加以运用,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中享受到无比的乐趣。
二、 创设情境
情趣,就是既有情又有趣。情就是感情,趣就是趣味、乐趣。而教学的情趣,正是老师热爱学生,让中职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催化剂。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将关爱融入到课堂中,就能把课上得感情充沛、趣味盎然,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印象深刻,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内心总是充盈着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功。那么,教学的情趣从何而来呢?
深挖教材内容的精妙之处去吸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趣。例如,在上“平衡膳食”这段内容时,笔者充满感情地问学生:“你们都学烹饪专业,将来希望做一名大厨师吗?”学生都回答:“要!”接着播放一段我们学校优秀毕业生现在是中国知名厨师并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中职学生一样能成才,一样能成为名人。在学生兴致正浓时,提出问题:“你们的师兄如果只是掌握了做菜的色、香、味能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吗?”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被激活了。这种问题的导入与成才教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手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受到成功教育的同时也极大激发了中职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
三、 鼓励求新
求新即求新意、求新解、探求新的知识领域,鼓励学生永远保持一种内心的求新动力,这可以说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把直接兴趣转化为意向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要善于在学生的面前揭示某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就越能奋发向上,这样学习的兴趣就越浓烈。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的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时,展示给同学们一个肉包子、一杯牛奶、一根油条、一个苹果,并问道:老师拿来的这些材料吃进身体后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四十多厘米,现在能长到了一米六?从而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从内容安排和讲授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满足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能使学生保持一种求新的动力。
四、 刺激求知
兴趣的源泉之一就在认识新的事物,求得新的知识。心理学的知识和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启发学生的兴趣,秘诀在于提示已知的知识与新材料、新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深刻联系。惊奇感的引起,是由于在那些最一般的、没有任何特点的事物中,包含着意义重大的真理源泉。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推理,揭示未知的东西与新内容之间的联系,以获得求知、求新的能力。例如,在上“维生素”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准备了几种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当他们看到经常用来做菜的、再熟悉不过的西红柿、玉米、各类青菜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都想摸一摸,甚至马上想了解其结构、探究其成分。这时播放一段因缺乏维生素患上各类疾病的录像,学生们更活跃了,接着笔者说:“这些病你们都能用你们的巧手、你们的知识、你们的技能做到‘食到病除’。”随后以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维生素在哪些食品中含量最多,烹调食物时如何防止维生素的流失等等。这样灵活、恰当地使用熟悉的实物,使一节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变得生动活跃,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由此可见,兴趣与求知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从而突破课堂的界限,走向课外的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
五、 善于激疑
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钥匙。而在教学中善于激疑,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器官充分发动起来,达到启发思路、发展智力的目的。要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就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并在质疑中主动探索,开拓思路,增长知识。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通过激疑问难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对自己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自己去想一想,做一做,一旦当他们想出或做得对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求得乐趣,以点燃智慧的火花。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注意抓住一些关系到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提出疑问,引起学生争论、质疑,以激起他们的深思,效果很好。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问答式或谈话式等,主要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而,教师的问题不能代替学生的问题,当学生被要求去研究他并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时,往往则因兴趣不足而效果不佳。因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诱导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钻研知识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上“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其卫生”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的大米营养出发,通过设问等方法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去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这样既可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由于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逐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兴趣。上“畜禽肉营养价值及其卫生”一课时,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六大营养素在畜禽肉中的含量”这一段内容设计思考题。能提出问题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当老师,提问别的同学。这一角色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的问与答的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还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从面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员。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