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的哲学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绣出鸳鸯从教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授人以鱼,仅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古人把前者称为救急,后者才是真正的助人。救急是人不能为,我替人为之;而助人是人不能为,我帮助你,你为之。
  古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非常低下,并且大多数小农家庭的经济能力有限,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他们必须依靠社会或者政府的救助才能渡过难关,免于饥饿、寒冷,甚至疾病和死亡。社会和政府的救助方式有很多,诸如施舍钱粮、减免税负、征调物资、平抑物价、征募兵勇,但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自宋朝开始流行的“将工代赈”。
  一代名臣范仲淹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古情怀,但他的伟大远不止此。北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61岁的范仲淹正在浙江西路杭州府做知州。这一年吴中歉收,浙东浙西爆发了罕见的大饥荒,流民四处走窜,饿死之人相与枕藉。就在灾情迅速蔓延,即将波及杭州的时候,州官范仲淹不仅不开仓放赈,反倒征募民力,把官府的储备粮以及殷实之家多余的粮食收集、囤积起来。范仲淹得知江浙地区原本富庶,百姓喜好赛舟竞渡,并且好为佛事,于是他又趁此机会大举宴饮,让老百姓赛舟嬉戏。从春到夏,范仲淹隔三差五就带领下官僚属到西湖吃喝玩乐。在官府的带领下,杭州百姓竟也常常空巷出游,每天乐以忘忧。游乐之余,范仲淹还不忘得寸进尺,大动干戈地整修“敖仓吏舍”,他向杭州各大寺庙的住持们宣说“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各大寺庙争相效仿,以致每天被雇用做工的民夫多达数千人。
  范仲淹的所作所为渐渐引来了其他官吏的不满,当时主管督查的监司就向朝廷上奏弹劾范仲淹,说他有三条罪状:“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得知此事之后,范仲淹不得不说出自己的初衷。他说官府收集粮食可以防止富商巨贾囤积居奇,抬高物价,此其一;大肆宴游兴造,可以让“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有所寄托,自力更生,此其二;我和我的下属们常常出宴湖上,是为了造势,情非得已,此其末。朝廷官员看了范仲淹的奏报以后无不拍手称赞,评价他的做法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通过范仲淹“将工代赈”的救助措施,每天有数万人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来保障生活,半年灾难过去,浙东浙西仅有杭州仍然相安无事。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晏婴身为齐国宰相,不仅能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并且宽厚爱人,体恤下民,一时之间名显诸侯。
  有一次晏子要到晋国去,途径中牟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背着柴薪的大汉在路边休息,这人身穿翻毛皮衣,戴着一顶破帽子,但是看上去却是器宇不凡。晏子派人去问他姓氏、年方,家居何处。那个大汉说他叫越石父,曾为人臣,后被卖到中牟做人奴仆,现已三年有余。晏子怜惜他,问他“可得赎乎”,大汉回答可以。于是晏子解下自己左边拉车的宝马把越石父赎了出来,并同他一起坐车回到齐国。到了齐都临淄晏婴的官邸以后,晏子没顾上亲自招待越石父就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开始处理他繁忙的公务和各种事情。
  事过不久,越石父怒气冲冲地来找晏子,要求与晏子绝交。晏子一听感到很惊讶,于是就小心谨慎地问越石父说:“我没有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在中牟做了三年的仆人,现在我把你赎回来,我对你还不够好么?先生为什么这么快就要与我翻脸呢?”越石父缓缓地向晏子说道:“君子在不了解、不赏识自己的人那里委屈度日,而在自己的知己和朋友那里过得很有尊严、很体面。同时真正帮助别人的人不会居功自傲,轻慢别人,而受人帮助的人也不必卑躬屈膝。当我在中牟为仆的时候您不知道我,而您见到我后,有感于我的身世和境遇,把我赎出,这时我就把您当作我的知己。从中牟回临淄的路上,您没有给我让座,我想您是忘记了,但是回到临淄以后您仍然对我不闻不问,也没有把我当作知己,在您眼里我仍然是一个仆人。既然如此,我与在中牟之时又有什么分别呢,我请求您再把我出卖为仆吧。”
  晏子于是感到很惭愧,他请越石父原谅自己冒昧的行为,并且洒扫设宴,礼敬越石父,将越石父奉为上宾。
  有的人视条件或者对自己的回报才帮助别人,这只是交易甚至是乘人之危。也有人帮助别人之后,以为自己有功、有恩于他,便洋洋自得、傲慢无礼,这不过是把他人从一种不幸置换于另一种不幸罢了。晏子帮助越石父脱离危难,不仅不居功,反而屈身款待,毕恭毕敬,这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深为晏子折服,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叙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所行各异,同归于善
  中峰和尚(1263~1323年)是元代最为杰出的高僧,他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钱塘(今杭州)人。中峰和尚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中峰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宋仁宗曾为他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他起居修行的地方名为幻住山房。
  中峰和尚曾为西天目山寺的住持,有一天庙里来了一大批儒生,他们要谒见中峰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善”。儒生们问:“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和尚看了看年轻的儒生们,然后盘腿坐下,为年轻人们娓娓道来。中峰和尚说,所行各异,同归于善,但要是精而言之,善有真假、有端曲、有是非、有偏正、有半满、有难易,如果行善而不明理,那么则会事与愿违,枉费无益。
  什么是端曲呢?中峰和尚说,子曰:“乡愿德之贼。”没有立场只知唯唯诺诺做老好人,那不是助人是害人,不是善是恶,也不是端是曲。只有发自恻隐之心、济世之心、爱人之心,符合大道的才是端,是助人,是善。
  什么是是非呢?鲁国曾有法令,如果有人从其他诸侯国赎回鲁国的臣妾,那么朝廷将给予奖励。有一次子贡赎回了一名女子,但是他拒绝了官府奖赏的财物,孔子听说以后非常生气。又有一次子路救活了一个溺水的男子,后来这名男子用一头牛感谢子路,子路欣然接受了,孔子听到以后十分高兴。有学生问孔子其中的道理,孔子说奖励钱财重点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为了鼓励人们从事这样的行为,子贡不受金让人们以为受金不廉,鲁国富者少贫者多,往后还有谁会积极踊跃去赎人呢。助人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是助人为善,但其流弊足以害人,那就似是而非;现行虽有违助人为善,而其传布足以济人,那就似非而是。
  什么是偏正呢?明朝宰相吕原德高望重,如泰山北斗,海内仰之。他刚刚辞官归里的时候,有一个醉汉当门对户地詈骂吕原,吕公宽宏大量,叫自己的仆人关上门不要与醉汉计较。但仅仅过了几年,这个醉汉终因气焰日益嚣张,最后杀人入狱。吕公得知,深切自责,如果当时我稍与计较,送他到官府法办,则可小惩大诫,也不至于到此地步。这就是偏,反之则正。
  什么是半满呢?曾经有位女子走进一间庙宇,她想添些香油,但是自己身无长物,经过几番寻找,她从口袋里翻出了仅有的两文钱,于是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两文钱投向了殿中的功德箱,当女子转身将要离开的时候,久立一旁的方丈大师叫住了她,其实从一开始方丈大师就看在眼里,她看出女子衣着朴素,心事重重,于是方丈大师说,姑娘让我亲自为你回向(回向,佛教修行的一种,即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回转给众生),我佛慈悲,菩萨会保佑你的。若干年后,原来的姑娘已成了宫中贵人,位尊势重,出手阔绰。有一天她又来到了曾经的这间庙宇,但这次她带着黄金千两前来施舍,可令她没想到的是,重金之下并无勇夫,方丈大师只派了一个小和尚来为她回向。她想不到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她来请教方丈大师。大师告诉她,之前你物薄情厚,而今天虽然黄金千两,你的善心却不及之前深切呀。
  什么是难易呢?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乃不为也。”宋朝人葛繁日行一善,四十年无虚日,传为天下美谈,有人问他怎么才能够做到。葛繁指着地上的凳子说,凳子倒了,则会绊脚跌跤,我把它扶正;有人渴了,我帮助他给他一杯水,这些细微的事情都是助人行善。只要是有利于他人,多么琐细的言语动作都值得做,上至卿相下至百姓也都可以做。
  听完中峰和尚坐而论善,儒生们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西天目山寺。
其他文献
【主题导入】  纵古观今,扬长避短成就人生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春秋时期,田忌通过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的方式来弥补自身马匹的不足,从而赢得胜利;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钱锺书,虽然年轻的时候数学不及格,但是清华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了他,最终他在文学方面成为一代大师;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放弃走苏联红军“城市包围农村”的老路,毅然决定发挥自身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期刊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名著导读  《围城》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书中所描写的每一种社会类型的人物都引人发笑,但除了欢乐之外,钱钟书还想让我们看到,愚蠢、邪恶和蒙昧的人到处都有;而我们一旦看到这些,笑声也就中止了。这部小说表面上是喜剧,但是我们看到其核心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不留情面
期刊
不周山巅,有一女子茕茕孑立。  “西王母请女娲氏赴昆仑山共饮瑶池仙酿。”有青鸟飞来,向她传达自家主人的邀请。  她莞尔,捏了个诀,便驾云向昆仑山飞去。   昆仑仙境。瑶池。  “女娲氏为何愁眉不展?”西王母放下酒樽,问道。  “四方之神中的祝融和共工不和,近日来二人已多次发生冲突,长此以往,终是不善。”她蹙着眉,脸上满是担忧之色。  “他们之间,向来是不和的。”西王母淡淡说道,“倒也平安过了几千年
期刊
文不加点,是一个古老却充满着生命力的词语,而它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叫做祢衡的东汉男人。  祢衡是山东平原县人,“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后汉书·卷八十下》记载才高傲世的他先后游仕投靠曹操、刘表和江夏太守黄祖等处。祢衡初到江夏入幕黄祖时,凭借着自己“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的文笔极受尊崇,黄祖甚至曾经握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黄祖的长子射也是一个爱好风雅的人,与祢
期刊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蓝天上聚散着白云,云的形状变化多端。聚得厚重时如羊脂玉,边缘似刀切斧砍般分明;散开去就轻淡如纱,显得很飘然。阳光透过云朵,衬得天空格外的蓝,阳光格外灿烂。  用一朵朵
期刊
[作者简介] 苏永奎,中学高级教师,广元市骨干教师,广元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维和辨析事物的多重属性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会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分析得更透彻一些,选择得更精当一些,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作是一种高级的语言活动,虽然不一定要永远求新求奇,但必要时应努力避免人云亦云,避免浅尝辄止,这样才能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写出力量,才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期刊
纷繁的社会形色匆匆,日渐远去和遗忘的是我们生命中最初最纯真的感动。  你是否还会相信,它们依然在原处等候,等待拨开混乱的思绪,在喧闹中寻得一份平静,在这片天地中找到丁香的芬芳。  你是否还会相信,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令你感动。你还是否会相信,在人生的转角处遇见给予这般美好的人们,他们拥有真挚的情感和一颗坚毅的心,拨动着你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余味久久不会散去。让我们在“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
期刊
《空谷幽兰》  作者:(美)比尔·波特 著   (美)史蒂芬·R·约翰逊 摄  译者:明洁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定价:29.80元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生命之门在混沌中开启,这片死寂的广袤大地上便有了生机。乘着古老的方舟躲过洪荒,生命之火点燃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个世界,幸运而美妙。几千万年的进化赋予我们思想,于是我们便有了最原始
期刊
《故道白云》 作者:一行禅师 翻译:何蕙仪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定价:38.00元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也是一本轻松揭示人生真相,让你体悟人生真谛的书。本书生动地再现了释迦牟尼成佛的人生经历,并用浅白的语言,通过许多故事清晰明了地讲述佛法,让你感受到最直接、最直白的人生引导。  书的背后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
期刊
无“网”时代,古人多嗜书。西汉时,匡衡勤学,凿壁借光读书,终学有所成。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宋濂,自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都冻得不能弯曲伸直,宋濂也不敢懈怠,因此能广泛地阅读了很多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崛起,图书的种类日益增多,人们读书的方式与习惯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十几年前,泡一杯清茶、燃一盏青灯,畅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