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从大学生创业看,高等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社会阅历的不足,从而增加创业成功的机会。高等教育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教师、学校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迫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18-04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与关键词,拥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就有可能拥有世界、拥有未来。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全球科技、贸易、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成为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人才也成为推进国家繁荣的重要助力。当今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生适应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能力,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比现在更加需要推崇创新精神。
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更要注意的是要让该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立足于实际,而不是空泛的天马行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领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各级政府贯彻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如何让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是当今高校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方向。从学生创业这一实际活动出发,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在其中所掌握的能力都为日后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也决定着国家能否走在世界前沿。
一、历史中的经典范例:斯坦福大学与硅谷
提到大学生创业,不得不说美国的硅谷。这块在1940年之前还一直以农牧业为主业的方寸之地,在过去的40多年里却叱咤风云,一直走在全球高科技的最前沿,控制着芯片与计算机等领域全球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和节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硅谷”两字已成为创新科技、新经济和财富的代名词。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影响是巨大的,该影响深入在各个领域,最重要的莫过于创新思想、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产生与传播。从数字可以看出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贡献:2010年硅谷的产值高达1400亿美元,其中62%是由那些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人创造的。
斯坦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想,包含学以创业、学以致用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造就了硅谷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摆脱高校“象牙塔”教育,赋予学生以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教育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学宗旨。多年来,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都对社会事务积极参与,把他们所拥有的雄厚的专业知识、明智的远见和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到周围社区的建设中,将理论、设想化为实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斯坦福另一个成功的秘笈在于当时实行了特曼提出的“学术尖端”构想,吸引顶尖人才,树立若干學术上的顶尖科系,提高斯坦福的声誉和实力。
在斯坦福的门生们主导下的硅谷,真正开始启动了它作为世界电子技术摇篮的进程,硅谷的发展也帮助了斯坦福大学,使它得以有今天的成就。毫无疑问,硅谷的迅速崛起为斯坦福大学所带来的直接回报就是金钱,但最大的回报恐怕还是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生气勃勃的发展活力。
斯坦福重要的一个非政府经费来源就是校友捐助,大批的硅谷精英和新秀不时地为母校注入大量的资金。比较著名的是1977年惠普的休利特和帕卡德两人共同向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捐款920万美元建设教学楼,并命名為“特曼大楼”。1991年,斯坦福百年校庆的募捐达12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创下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最新纪录,甚至连豪华世家哈佛也望尘莫及。正因为有了近水楼台的硅谷,有了充裕的经费来源,后起的斯坦福办学层次和水平提高之快令人震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与硅谷的发展同步,斯坦福在全美大学评估中的地位也扶摇直上。1920年斯坦福大学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但到了1960年它便名列前茅,到1985年被评为全美国大学的第一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良好互动,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优良的智力资源,也为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理论探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时代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也是每一个参与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青年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需求全新的大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不同于以往的赶超阶段的学习,仅仅学会教师的本领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自身要对这种更新做出贡献。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1.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高中升至大学,不少学生认为他们终于“解放”了,终于不用日日上课,天天做作业了,没有家长、任课教师在一旁督促着学习,瞬间感觉轻松了不少。直到大学毕业,有些学生回过头发现自己在这大学四年里,什么都没学到,专业知识不行,实践能力也不行,四年的放纵,寝室里打游戏、看视频、刷微博、看微信,得到的是毫无营养的、片段化的信息,最后发现自己竟说不出大学四年都学到了什么。看看身边的同学,不仅培养了组织活动能力,也通过选修课习得了新技术,学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收获颇丰。 2.好奇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孩子出生后,他们对这个世界都会感到好奇,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想去探索一切,想去发现神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们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似乎有了更多的担心,于是他们放弃了发现,选择默默地接受教师、教材上告诉他们的知识。看看各科学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就不难发现,社会是处于不断出错、不断改正的过程,在那个时代正确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这个时代也会变得不合时宜。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不出错。创新不仅仅是能力问题,更需要勇气,有勇气将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敢于去质疑权威,好奇与质疑是创新的开始。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创业人群,其优势在于了解先进的知识和科技原理,掌握更多的文化理论知识。大学生在高校中接受着高理论水平的知识,但缺乏市场规划判断能力、不善交际都阻碍着学生在创业道路上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环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应用,依据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体会理论,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人群,其起点和目标都在高点,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4.合作精神的培养。无论创新还是创业,很多情况下都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并集中大家的才智,合作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来强化。
(二)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教师有了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仍要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导。学生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本身的发展规律,推动他们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前进。大学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地方,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前人的想法提出合理质疑,并将前人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给旧知以新解,丰富理论,适应实际。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体现为对书本基础知识记忆牢固,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做深层次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结合,积极实践,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加强师生联系与合作。大学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在学术方面,更多的是教师的求知精神与实际行动,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激励学生前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能力有限,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虽然有好的想法与较高的热情,但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使学生力不从心,心生怯意。教师若能及时加强过程指导,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助力、保驾护航,增强学生踏入社会的信心,将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较好地达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而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化实践教育。学生单纯地对理论知识有所掌握而不进行实践操作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巩固、应用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引导,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传递学生知识时,将实践融入其中,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问题的解决,学生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其运用的知识也多种多样,教师不能将问题答案框死,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学校政策与管理的合理化要求
1.强化激励与政策引导。近年来,我国各地休学创业政策纷纷出台,给了学生一个更好的完成自己梦想的机会,学习、创业两不误让敢想的学生更有了敢做的底气。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培育孵化中小微型企业为目标,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咨询服务、风险投资、技术交易等各种创业服务。
2.评价多元化。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首先要摆脱成绩的束缚,跳出“成绩好的学生干什么都好”或是“成绩好的都是书呆子”的想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學生,积极引导学生,合理评价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個性,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注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做出相对应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业收获,而不单单是学生在本门课程上所学到的课程内容,也包括一些思想、情绪的变化。我们评价学生,要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3.人才与技术引进。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多是来自课本上的理论,对于创新创业特别是创业的指导,需要有前辈来现身说法,给予他们最为贴切、最有信服力的经验教导。学校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社会实践或者相对实践层面较窄,这就有了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公共人物等到学校里举行讲座等活动,围绕某一主题,给学生成长的建议。例如宁波大学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学校通过聘请一些有阅历、有能力的人来给学生讲一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他们将自己在社会上学到的、吸取到的经验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适应社会。社会人才的引进还体现在企业进校园。部分企业将资深员工派到学校,指导学生掌握最新技术,了解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学校聘请一些人才作为学校的客座教师,在不放弃他们本业的同时,能够将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
4.校企协同发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政府之间创新与创业的交叉融合渗透,能够优化组合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政府等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空间。构建“社(政)校企协同发展”的互动体系,能够使学校与社会企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发展不断融合,将不断深入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延伸至企业、社会中,进而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社校企协同创新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加强社会整体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方式。通过协同创新活动,建立起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促进社校企合作。通过科技资源,特别是大型仪器实验装备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共享,能够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作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价值最大化。加强学校与外部沟通,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勇于突破科技难题、推动新兴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也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社校企的相互推动。具体来说,社校企协同创新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技术优势进行研发,企业利用其生产优势、配套设备和资金优势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并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之中,中介机构利用其庞大的网络系统和灵活的营销手段迅速将产品转化为收益。协同创新的目的不仅为了使企业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迅速占领市场的应用型高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还有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科研部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现实案例分析:宁波大学“两园一街”特色创业孵化平台与创新创业学院成立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宁波大学适时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创业基金、构建实践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带领学生实践创新,这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助力。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克勤克俭的奋斗观和爱国爱乡的情怀”的“宁波帮”精神为引领,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宁波大学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2007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置了4个创新创业学分的要求。将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质拓展、职业技能提升等5个方面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积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自身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参加,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一定的创新与实践训练。同时,为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和成长的指导,营造师生“互信、互动、互助”的校园育人文化,自2012年起宁波大学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进研究所、教授带本科生做课题渐成风气。
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同时,并成立学校创业指导中心。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集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孵化创业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形成了两园一街特色创业孵化平台。其中创业园适合办公室类型经营的创业团队入驻,创业街适合店铺类型经营的创业团队入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宁波大学在浙江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出台了《宁波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进行了规定,特别是对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机制、拓展创新创业培育孵化平台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意见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在新时代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逐步推进,对当前宁波大学的学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放眼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成为了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现代社会要求的创新已经由“一次性创新”转变为“连续性创新”,由“单个创新”转变为“系列创新”,由“个别专家创新”转变为“集体创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所以高校这个人才培养的基地,更要重视这一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国家势必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把培養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放在突出位置,这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学校的创新不是独立的,而是要与社会相结合的创新,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社会在不断进步,为教育提供了更优良的资源,社会的进步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作用于社会,帮助社会创造知识财富;社会拥有财富,能够投入高校,进一步培养人才。投入社会的人才,要求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社会、技术发展提供新动力,这也要求高校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田原,王凡,田建国.创新观念与创新人才培养[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343.
[2]史洋玲.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狀与培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美]亨利·罗文.创新精神与创新集群:硅谷的启示[M].张景安,罗辉,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48.
[5]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3,(09):87-91.
[6]马新娜,刘立嘉,陈娜.浅谈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2-13.
[7]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http://zjrb.zjol.com.cn/html/2015-06/16/content_2885189.htm?div=-1(浙江日报).
[9]http://www.nbedu.gov.cn/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cleID=48567(宁波教科网).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18-04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与关键词,拥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就有可能拥有世界、拥有未来。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全球科技、贸易、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成为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人才也成为推进国家繁荣的重要助力。当今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生适应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能力,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比现在更加需要推崇创新精神。
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更要注意的是要让该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立足于实际,而不是空泛的天马行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领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各级政府贯彻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如何让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是当今高校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方向。从学生创业这一实际活动出发,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在其中所掌握的能力都为日后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也决定着国家能否走在世界前沿。
一、历史中的经典范例:斯坦福大学与硅谷
提到大学生创业,不得不说美国的硅谷。这块在1940年之前还一直以农牧业为主业的方寸之地,在过去的40多年里却叱咤风云,一直走在全球高科技的最前沿,控制着芯片与计算机等领域全球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和节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硅谷”两字已成为创新科技、新经济和财富的代名词。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影响是巨大的,该影响深入在各个领域,最重要的莫过于创新思想、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产生与传播。从数字可以看出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贡献:2010年硅谷的产值高达1400亿美元,其中62%是由那些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人创造的。
斯坦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想,包含学以创业、学以致用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造就了硅谷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摆脱高校“象牙塔”教育,赋予学生以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教育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学宗旨。多年来,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都对社会事务积极参与,把他们所拥有的雄厚的专业知识、明智的远见和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到周围社区的建设中,将理论、设想化为实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斯坦福另一个成功的秘笈在于当时实行了特曼提出的“学术尖端”构想,吸引顶尖人才,树立若干學术上的顶尖科系,提高斯坦福的声誉和实力。
在斯坦福的门生们主导下的硅谷,真正开始启动了它作为世界电子技术摇篮的进程,硅谷的发展也帮助了斯坦福大学,使它得以有今天的成就。毫无疑问,硅谷的迅速崛起为斯坦福大学所带来的直接回报就是金钱,但最大的回报恐怕还是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生气勃勃的发展活力。
斯坦福重要的一个非政府经费来源就是校友捐助,大批的硅谷精英和新秀不时地为母校注入大量的资金。比较著名的是1977年惠普的休利特和帕卡德两人共同向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捐款920万美元建设教学楼,并命名為“特曼大楼”。1991年,斯坦福百年校庆的募捐达12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创下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最新纪录,甚至连豪华世家哈佛也望尘莫及。正因为有了近水楼台的硅谷,有了充裕的经费来源,后起的斯坦福办学层次和水平提高之快令人震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与硅谷的发展同步,斯坦福在全美大学评估中的地位也扶摇直上。1920年斯坦福大学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但到了1960年它便名列前茅,到1985年被评为全美国大学的第一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良好互动,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优良的智力资源,也为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理论探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时代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也是每一个参与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青年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需求全新的大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不同于以往的赶超阶段的学习,仅仅学会教师的本领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仅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自身要对这种更新做出贡献。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1.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高中升至大学,不少学生认为他们终于“解放”了,终于不用日日上课,天天做作业了,没有家长、任课教师在一旁督促着学习,瞬间感觉轻松了不少。直到大学毕业,有些学生回过头发现自己在这大学四年里,什么都没学到,专业知识不行,实践能力也不行,四年的放纵,寝室里打游戏、看视频、刷微博、看微信,得到的是毫无营养的、片段化的信息,最后发现自己竟说不出大学四年都学到了什么。看看身边的同学,不仅培养了组织活动能力,也通过选修课习得了新技术,学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收获颇丰。 2.好奇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孩子出生后,他们对这个世界都会感到好奇,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想去探索一切,想去发现神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们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似乎有了更多的担心,于是他们放弃了发现,选择默默地接受教师、教材上告诉他们的知识。看看各科学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就不难发现,社会是处于不断出错、不断改正的过程,在那个时代正确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这个时代也会变得不合时宜。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不出错。创新不仅仅是能力问题,更需要勇气,有勇气将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敢于去质疑权威,好奇与质疑是创新的开始。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创业人群,其优势在于了解先进的知识和科技原理,掌握更多的文化理论知识。大学生在高校中接受着高理论水平的知识,但缺乏市场规划判断能力、不善交际都阻碍着学生在创业道路上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环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应用,依据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体会理论,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人群,其起点和目标都在高点,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4.合作精神的培养。无论创新还是创业,很多情况下都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并集中大家的才智,合作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来强化。
(二)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教师有了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仍要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导。学生是有差异的,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本身的发展规律,推动他们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前进。大学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地方,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前人的想法提出合理质疑,并将前人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给旧知以新解,丰富理论,适应实际。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体现为对书本基础知识记忆牢固,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做深层次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结合,积极实践,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加强师生联系与合作。大学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在学术方面,更多的是教师的求知精神与实际行动,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激励学生前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能力有限,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虽然有好的想法与较高的热情,但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使学生力不从心,心生怯意。教师若能及时加强过程指导,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助力、保驾护航,增强学生踏入社会的信心,将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较好地达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而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化实践教育。学生单纯地对理论知识有所掌握而不进行实践操作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巩固、应用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引导,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传递学生知识时,将实践融入其中,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问题的解决,学生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其运用的知识也多种多样,教师不能将问题答案框死,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学校政策与管理的合理化要求
1.强化激励与政策引导。近年来,我国各地休学创业政策纷纷出台,给了学生一个更好的完成自己梦想的机会,学习、创业两不误让敢想的学生更有了敢做的底气。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培育孵化中小微型企业为目标,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咨询服务、风险投资、技术交易等各种创业服务。
2.评价多元化。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首先要摆脱成绩的束缚,跳出“成绩好的学生干什么都好”或是“成绩好的都是书呆子”的想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學生,积极引导学生,合理评价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個性,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注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做出相对应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业收获,而不单单是学生在本门课程上所学到的课程内容,也包括一些思想、情绪的变化。我们评价学生,要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3.人才与技术引进。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多是来自课本上的理论,对于创新创业特别是创业的指导,需要有前辈来现身说法,给予他们最为贴切、最有信服力的经验教导。学校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社会实践或者相对实践层面较窄,这就有了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公共人物等到学校里举行讲座等活动,围绕某一主题,给学生成长的建议。例如宁波大学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系列讲座,学校通过聘请一些有阅历、有能力的人来给学生讲一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他们将自己在社会上学到的、吸取到的经验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适应社会。社会人才的引进还体现在企业进校园。部分企业将资深员工派到学校,指导学生掌握最新技术,了解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学校聘请一些人才作为学校的客座教师,在不放弃他们本业的同时,能够将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
4.校企协同发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政府之间创新与创业的交叉融合渗透,能够优化组合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政府等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空间。构建“社(政)校企协同发展”的互动体系,能够使学校与社会企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发展不断融合,将不断深入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延伸至企业、社会中,进而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社校企协同创新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加强社会整体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方式。通过协同创新活动,建立起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促进社校企合作。通过科技资源,特别是大型仪器实验装备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共享,能够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作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价值最大化。加强学校与外部沟通,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勇于突破科技难题、推动新兴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也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社校企的相互推动。具体来说,社校企协同创新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技术优势进行研发,企业利用其生产优势、配套设备和资金优势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并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之中,中介机构利用其庞大的网络系统和灵活的营销手段迅速将产品转化为收益。协同创新的目的不仅为了使企业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迅速占领市场的应用型高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还有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科研部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现实案例分析:宁波大学“两园一街”特色创业孵化平台与创新创业学院成立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宁波大学适时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创业基金、构建实践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带领学生实践创新,这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助力。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克勤克俭的奋斗观和爱国爱乡的情怀”的“宁波帮”精神为引领,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宁波大学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2007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置了4个创新创业学分的要求。将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质拓展、职业技能提升等5个方面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积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自身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参加,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一定的创新与实践训练。同时,为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和成长的指导,营造师生“互信、互动、互助”的校园育人文化,自2012年起宁波大学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进研究所、教授带本科生做课题渐成风气。
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同时,并成立学校创业指导中心。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形成集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孵化创业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形成了两园一街特色创业孵化平台。其中创业园适合办公室类型经营的创业团队入驻,创业街适合店铺类型经营的创业团队入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宁波大学在浙江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出台了《宁波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进行了规定,特别是对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机制、拓展创新创业培育孵化平台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意见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在新时代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逐步推进,对当前宁波大学的学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放眼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成为了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现代社会要求的创新已经由“一次性创新”转变为“连续性创新”,由“单个创新”转变为“系列创新”,由“个别专家创新”转变为“集体创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所以高校这个人才培养的基地,更要重视这一点。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国家势必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把培養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放在突出位置,这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学校的创新不是独立的,而是要与社会相结合的创新,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社会在不断进步,为教育提供了更优良的资源,社会的进步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作用于社会,帮助社会创造知识财富;社会拥有财富,能够投入高校,进一步培养人才。投入社会的人才,要求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社会、技术发展提供新动力,这也要求高校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田原,王凡,田建国.创新观念与创新人才培养[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343.
[2]史洋玲.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狀与培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美]亨利·罗文.创新精神与创新集群:硅谷的启示[M].张景安,罗辉,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48.
[5]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J].教育发展研究,2003,(09):87-91.
[6]马新娜,刘立嘉,陈娜.浅谈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2-13.
[7]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http://zjrb.zjol.com.cn/html/2015-06/16/content_2885189.htm?div=-1(浙江日报).
[9]http://www.nbedu.gov.cn/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cleID=48567(宁波教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