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的就业政策工具组合r——基于省级层面政策的文本分析

来源 :公共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暴发会对社会就业造成巨大冲击,地方政府如何应用就业政策工具组合,确保稳定就业,是一项重大公共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治理实践中,我国省级政府针对疫情危机治理不同阶段的就业政策目标、不同类型就业对象及地域社会经济特征,组合应用权威调控型、经济孵化型、社会服务型和综合型政策工具,产生了有效防控危机和稳定就业秩序的双重政策效果.同样,就业政策工具组合也受到政策目标、对象和地域的联动影响.面对疫情对就业的持续影响,地方政府既要综合发挥权威调控、经济孵化和综合型政策工具的监管、杠杆和融合调节功能,又要补强社会服务型政策工具对拉动就业的作用,使政策工具组合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
其他文献
动员式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自下而上的动员响应,尤其受制于地方官员所处政企关系的内在影响.本研究以中央环保约谈为例,运用双重和三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动员式治理的环保成效以及地方政企合谋对这一效应的边际影响.实证分析发现,中央环保约谈仅能在短期内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而地方主政官员的任期越短,或是自异地莅任而非本地晋升,则中央环保约谈的环境治理成效越优,即动员式治理受到地方政企合谋关系的阻滞影响.这表明,常规环保制度建设与非常规治理模式创新应整体推动、协同共治,而且要推动政府与企业间关系转型,挤压政企合谋的制度空间.
“避害型”府际合作的被动回应性决定了合作的提出与合作的实施同样重要.本文对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中10种合作形式的提出进行过程追踪法研究,探讨“避害型”府际合作之门的开启情境、因素及其模式.研究发现:问题压力、舆论效应、政治信号、合作能量、地方行动,是合作提出过程的主范畴.但多种范畴在出现时机、角色扮演、组合方式及互动机制等方面存在多样性特征,并呈现出“公共问题的压力引发”“政治信号的强势激发”和“合作能量的厚积薄发”三种循序渐进的模式.
本研究采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检验生育状况对已婚女性就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幼年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已婚女性就业率,且对受雇就业的影响大于对自雇创业的影响;曾经因生育中断就业的经历显著降低已婚女性未来受雇就业、自雇创业的概率,生育对就业的负向影响具有长期性;相对于正规就业,幼年子女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已婚女性非正规就业的概率;幼年子女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已婚女性从就业向非就业、从正规就业向非正规就业转换的概率;祖父母照料孙子女、幼教机构照料、技能培训、互联网使用在生育对已婚女性就业
近年来,繁文缛节在学界和管理实践中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存在某些分歧,厘清其概念内涵对于深化相关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从繁文缛节的词源解析出发,基于“有益说—有害说”“功能功效说—心理过程模型”“客观说—主观说”三种不同视角对繁文缛节观点进行分析讨论,立足学术研究和现实场域对其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并对繁文缛节与行政负担、行政延迟、正式化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繁文缛节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同时,总结介绍了繁文缛节的概念操作化及其测量,提出繁文缛节三维控制理论模型.最后,结合当前研究进展,提出繁文缛节未来
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与社会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监管的重要信息型政策工具,中央环保督察亦被视为环境监管的运动式治理手段,而目前关注中央环保督察作用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表现的实证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自2016年至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对国家重点排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质量的影响,发现被督察地区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质量显著下降.本文结果说明了运动式治理与自愿性、模糊性和长期性信息型政策工具错配,不利于建立环境监管的长效治理机制.研究结论对运动式治理和政策执行理论做出了补充.
干事创业和担当作为是党和国家对广大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和期望.论文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从公共服务动机的视角探究基层公务员变革担当行为的形成机理.通过对38组257名基层公务员进行多时点问卷调查,多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公共服务动机存在涓滴效应,即领导的公共服务动机可以显著影响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可以正向预测其变革担当行为;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在领导的公共服务动机和员工的变革担当行为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授权型领导在员工的公共服务动机和其变革担当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有调节的中介假设亦得到了验证.
当前关于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创造的研究多从技术要素与生态系统出发讨论其结果差异,但是,为何拥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丰富合作对象的政府项目却遭遇失败?本文通过理论对话、案例比较提出“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同破坏”的解释框架.选择D市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创造失败的典型项目“省时宝”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研究发现,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同破坏是由“资源短缺”(数据治理权不足、企业投入资源不足)与“行为不当”(政府部门的避责行为、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公众无法反馈有效信息)共同引发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资
城市治理效率测度和效果评价是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智慧城市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综合管理执法数据,构建了以城管执法效率为代表的政府治理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公共品资本化理论,利用房地产特征价格法测度了政府治理效率对于社会公众的资本化价值.实证结果发现,街道城市管理部门在处理各类社会投诉时,平均处理时间每缩短1天,该街道辖区房价平均要高出1300~3100元/平方米,且对挂牌价的影响更大.此外,政府在处理与住房更加相关的“物业管理”类投诉事件时,其效率提升对房价的影响也更大.此类投诉的
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批判中国政府治理文献所隐含的“强激励”假说,并认为弱激励在特定情境下也能具有效力,然而既有文献并未厘清弱激励的概念内涵及其发挥作用的逻辑、机制与互动博弈过程.基于W省省级机关单位绩效考核的案例研究发现,价值排序优先于效率评判的相关实践总体上是弱激励而非强激励.激励强度渐弱之下的绩效考核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的关键在于从“相对稳定”到“动态调试”的模式转变,即通过“技术权变”“承诺兑现”“利益补偿”等相互联系的作用机制对呈固化倾向的绩效考核展开适应性调节.研究结论不仅回应了关于公共部门激
村级组织位于国家与社会的交界处,村干部是调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行动者.随着城市化的加深和国家对乡村治理干预的加强,村干部在一些区域正在趋于流动性任职.结合东部T市P镇的经验,本文试图将村干部流动性任职的生成逻辑解释为社会转型因素的溶解效应和国家制度建构的解构效应的叠加结果,或者说是一种“在溶解中解构”的生成机理.在治理效应上,村干部流动性任职有助于强化村级组织的代理功能,然而其带来的治理隐忧是会削弱村级组织对乡村社会的保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