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研究传统壁画的造型问题必须先研究传统壁画的形象塑造的根源,这种根源就在于传统文化审美的取向问题。传统壁画的造型都是形神兼备的,“神”是作者追求的本质特征,“形”是表达“神”之精神的必要手段,这里面包含了古代民间画工超凡的智慧。本文试通过对传统壁画造型的分析使大家对传统壁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传统壁画;造型;神;形
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49-01
造型一词源于西方,是西方绘画艺术的一种称谓,西方绘画是非常注重造型的,相对于西方绘画,虽然东方绘画更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表现,东坡有云“画见于儿童邻”,不求形似,但是不能说明东方绘画中不注重造型,在民间有大量的壁画人物造型是极其考究的,只是东方绘画表达造型的手法和西方艺术大相径庭。
一、传统壁画中的形象塑造的造型特点
敦煌艺术中,无论是壁画,还是彩塑艺术,都无不沿袭和传承了传统绘画“以形写神”的优良品质,都通过线条和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正是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引下才使敦煌艺术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并在这一基础上,归纳出一定的形式美。重表现、轻再现的“传神”理论在此也进一步转化为艺术的真实,菩萨手指的表现等其他技巧的表现,都是传统“以形写神”的创造性发展和灵活运用,这些都为中国艺术的审美创造树立了典范。敦煌壁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壁画造型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壁画的高峰。
而位于山西芮城的元代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又一高峰,永乐宫壁画绘于元代,主要表现道教题材,三清殿壁画是各殿壁画艺术成就最高的,可为代表。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中的人物造型极其生动饱满,这与前面提到的中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也是相契合的,画面在对神仙形象塑造时,画师们加强了对现实对象的关注,并结合各种因素去塑造中国道教艺术中的形象,创造出极其丰满的人物形象。
我们以大厅西墙的西王母形象为例进行分析,她的面部特征非常的饱满,体态丰腴,从中能看出唐代的审美传统在这里得到了继承。王母的造型突出了面部生动的形象特点,如:明确的眉毛,杏眼,樱桃小嘴,大耳朵等,这些都是画师们对前代的总结和概括。眼、眉的刻画都非常简洁和生动,他们把西王母的杏仁眼描绘的非常生动,眼睛显得修长,黑白分明。西王母的智慧,可以在她丰富的眼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我们看她的眉毛,相书上说“眉为两目之华盖,实为一面威仪。乃日月之英华,主賢愚之辨别”①,因此,一个睿智的人的眉毛也是非常重要的形象塑造,壁画中西王母的眉毛弯曲,疏秀,把眉毛和眼睛放在一起,确实体现了惟妙惟肖。嘴和耳朵的描述也是相同的,画师描绘的嘴巴相对较小,但嘴唇比较厚,线条简洁而准确的概括出嘴巴的特征。充分的表现出嘴唇的厚度,体现了小口之美。耳朵却相对较大,夸张了耳垂的长度,体现了民间中耳大富贵的说法。这些造型特点都是画师们用简练的线加以概括总结的,表现得真实生动,达到了“传神阿堵”的妙境。
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永乐宫壁画的人物造型对我们今天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都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不管我们怎么创作都要努力的去感受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然后加入作者本人对于生活理解和人生的体悟,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只有将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中,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传统壁画中的形象塑造的技法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重在以线造型,这同时也是传统壁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和技法。在敦煌石窟艺术中,无论是曹不兴的“曹衣出水”描法,还是的“春蚕吐丝”描法:不管是顾恺之的“紧劲联绵,循环超复,调格逸易,风趋电疾”②或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都体现出以线造型的特点。北魏的敦煌壁画中的画师基本都懂得“骨法用笔”的重要性,侧重骨与肉的结合,人物造型与初创时期相比脸型由椭圆变得略显修长,特别是到了北魏晚期,面貌清瘦,脸型长圆,面相向瘦削方向转变。这些人物造型明显是受陆探微“秀骨清像”的影响。中原地区的“秀骨清像”的审美风格和西域传来的佛的形象相互影响融合,使佛的面相与体态丰满而有弹性,演变出一种新面相造型特点,这是隋唐时期流行的佛的面相的初期形态。
敦煌壁画虽历时一千多年,自始自终,都是以线为造型的重要手段,这种线造型的手段逐渐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先生对于敦煌壁画的线条之美曾经赞道“一笔下来,拉出的线条给人以跳动之感。其造型感觉,使人觉得有鲁奥之风格。③”由此可以看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中国绘画包括传统壁画,都受到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人物衣服都是宽衣大袍,不注重体积感,追求一种“寓形寄意”的平面性的装饰美;北魏的敦煌壁画,受印度和西域佛教美术的影响很大,然而印度的许多艺术都是借鉴西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佛像,大多是半裸上身的形象,比例适度,解剖合理,动态灵活,人体美得到了充分表现。我们通过对印度艺术的学习增强了自身人物造型的合理性,弥补了汉晋绘画在解剖结构方面的不足,促进了新的民族风格的形成。
三、结论
中国传统壁画的造型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历经唐的高峰宋代的衰败元代的振兴明清的没落,历时千年,包含了历代画工辛勤的智慧,我们只有深刻的挖掘传统壁画的精髓才能很好的继承传统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传统壁画的造型和我们当代绘画的造型有极大的区别,真正的意象造型和传统造型一脉相承,但是他又有别于卷轴绘画的造型,脱离了传统的创新都是无源之水,都是走不长远的,传统壁画造型旳演变也是通过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才逐步完善的,本文通过对传统壁画造型的分析对我们当代绘画创作有极大地启发作用。
注释:
①王朴(作者)程子合(合著者)许颐平(编者)· 图解太清神鉴[M]·北京:56页
②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 2006年11月17日8页
③平山郁夫 杨晶 李建华(译者)·悠悠大河[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9页
关键词:传统壁画;造型;神;形
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49-01
造型一词源于西方,是西方绘画艺术的一种称谓,西方绘画是非常注重造型的,相对于西方绘画,虽然东方绘画更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表现,东坡有云“画见于儿童邻”,不求形似,但是不能说明东方绘画中不注重造型,在民间有大量的壁画人物造型是极其考究的,只是东方绘画表达造型的手法和西方艺术大相径庭。
一、传统壁画中的形象塑造的造型特点
敦煌艺术中,无论是壁画,还是彩塑艺术,都无不沿袭和传承了传统绘画“以形写神”的优良品质,都通过线条和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正是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引下才使敦煌艺术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并在这一基础上,归纳出一定的形式美。重表现、轻再现的“传神”理论在此也进一步转化为艺术的真实,菩萨手指的表现等其他技巧的表现,都是传统“以形写神”的创造性发展和灵活运用,这些都为中国艺术的审美创造树立了典范。敦煌壁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壁画造型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壁画的高峰。
而位于山西芮城的元代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又一高峰,永乐宫壁画绘于元代,主要表现道教题材,三清殿壁画是各殿壁画艺术成就最高的,可为代表。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中的人物造型极其生动饱满,这与前面提到的中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也是相契合的,画面在对神仙形象塑造时,画师们加强了对现实对象的关注,并结合各种因素去塑造中国道教艺术中的形象,创造出极其丰满的人物形象。
我们以大厅西墙的西王母形象为例进行分析,她的面部特征非常的饱满,体态丰腴,从中能看出唐代的审美传统在这里得到了继承。王母的造型突出了面部生动的形象特点,如:明确的眉毛,杏眼,樱桃小嘴,大耳朵等,这些都是画师们对前代的总结和概括。眼、眉的刻画都非常简洁和生动,他们把西王母的杏仁眼描绘的非常生动,眼睛显得修长,黑白分明。西王母的智慧,可以在她丰富的眼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次,我们看她的眉毛,相书上说“眉为两目之华盖,实为一面威仪。乃日月之英华,主賢愚之辨别”①,因此,一个睿智的人的眉毛也是非常重要的形象塑造,壁画中西王母的眉毛弯曲,疏秀,把眉毛和眼睛放在一起,确实体现了惟妙惟肖。嘴和耳朵的描述也是相同的,画师描绘的嘴巴相对较小,但嘴唇比较厚,线条简洁而准确的概括出嘴巴的特征。充分的表现出嘴唇的厚度,体现了小口之美。耳朵却相对较大,夸张了耳垂的长度,体现了民间中耳大富贵的说法。这些造型特点都是画师们用简练的线加以概括总结的,表现得真实生动,达到了“传神阿堵”的妙境。
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永乐宫壁画的人物造型对我们今天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都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不管我们怎么创作都要努力的去感受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然后加入作者本人对于生活理解和人生的体悟,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只有将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中,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传统壁画中的形象塑造的技法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重在以线造型,这同时也是传统壁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和技法。在敦煌石窟艺术中,无论是曹不兴的“曹衣出水”描法,还是的“春蚕吐丝”描法:不管是顾恺之的“紧劲联绵,循环超复,调格逸易,风趋电疾”②或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都体现出以线造型的特点。北魏的敦煌壁画中的画师基本都懂得“骨法用笔”的重要性,侧重骨与肉的结合,人物造型与初创时期相比脸型由椭圆变得略显修长,特别是到了北魏晚期,面貌清瘦,脸型长圆,面相向瘦削方向转变。这些人物造型明显是受陆探微“秀骨清像”的影响。中原地区的“秀骨清像”的审美风格和西域传来的佛的形象相互影响融合,使佛的面相与体态丰满而有弹性,演变出一种新面相造型特点,这是隋唐时期流行的佛的面相的初期形态。
敦煌壁画虽历时一千多年,自始自终,都是以线为造型的重要手段,这种线造型的手段逐渐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先生对于敦煌壁画的线条之美曾经赞道“一笔下来,拉出的线条给人以跳动之感。其造型感觉,使人觉得有鲁奥之风格。③”由此可以看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中国绘画包括传统壁画,都受到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人物衣服都是宽衣大袍,不注重体积感,追求一种“寓形寄意”的平面性的装饰美;北魏的敦煌壁画,受印度和西域佛教美术的影响很大,然而印度的许多艺术都是借鉴西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佛像,大多是半裸上身的形象,比例适度,解剖合理,动态灵活,人体美得到了充分表现。我们通过对印度艺术的学习增强了自身人物造型的合理性,弥补了汉晋绘画在解剖结构方面的不足,促进了新的民族风格的形成。
三、结论
中国传统壁画的造型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历经唐的高峰宋代的衰败元代的振兴明清的没落,历时千年,包含了历代画工辛勤的智慧,我们只有深刻的挖掘传统壁画的精髓才能很好的继承传统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传统壁画的造型和我们当代绘画的造型有极大的区别,真正的意象造型和传统造型一脉相承,但是他又有别于卷轴绘画的造型,脱离了传统的创新都是无源之水,都是走不长远的,传统壁画造型旳演变也是通过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才逐步完善的,本文通过对传统壁画造型的分析对我们当代绘画创作有极大地启发作用。
注释:
①王朴(作者)程子合(合著者)许颐平(编者)· 图解太清神鉴[M]·北京:56页
②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 2006年11月17日8页
③平山郁夫 杨晶 李建华(译者)·悠悠大河[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