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民的茶园梦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xingzh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东部的四明山,把宁波市的余姚和奉化两地南北分割开来,这里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纵队的诞生地,也是该纵队的主要活动地区。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前称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1942年8月在慈北鸣鹤场成立,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委,同年10月进驻余姚四明山区的茭湖、袁马等地;1943年4月,新四军攻克浙东重镇梁弄,同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移至梁弄镇内的“小源和”。1943年12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浙东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浙东纵队顽强抗击敌伪,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丁国民的茶园

  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浙东四明山地区,早已是全国闻名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其中茶叶功不可没。茶叶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之一,仅仅四明山地区周边,大大小小的茶场就有数十个之多,位于四明山南麓西坞街道的“丁氏茶业”茶场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氏茶业”茶场的掌门人丁国民,是西坞街道茗山前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1979年应征入伍到了南京,在英雄部队“临汾旅”服兵役。三年后退伍还乡,融入到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潮之中。他凭着年轻又当过兵的闯劲,先后开拖拉机跑过运输,办小工厂做过来料加工,通过打拼,倒也使本来穷苦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
  1997年,正值村里的茗山小丘陵荒山地段开始新一轮承包。便于林木生长和农作物耕作的好地块立马被急于发家致富的村民们承包一空,丁国民没有去争。他的目光落在了一片无人问津的山台地,这片山台地约200来亩,地处偏远,坑洼不平,荆棘丛生。
  经过部队培养的丁国民认为,外地有些茶场,论环境条件和村里这片荒坡地差不多,人家能办茶场创造出不错的效益,我也一定能行。更何况老祖宗既然把此地起名叫作“茗山”,也应该是能种茶的。
  从来没有茶园栽培经验的丁国民,毅然把无人问津的200亩荒山地全部承包下来,一包就是30年,开荒办起了茶场。当时村里许多村民都说丁国民是疯了傻了,连兔子不拉屎的荒山地都敢包,就等着喝西北风了。
  丁国民听了笑笑。村里人怎么说,他不在乎,更不去计较。他凭着当过兵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发誓一定要把这荒山头变成一个良种茶园!
  1997年的初冬,四明山区破天荒的飘起了雪。刚刚承包了荒山地的丁国民扛着一把镐头冒雪上山了。
  他在雨雪天里开始了艰苦创业,一镐一镐的刨杂树根,一锄一锄的挖荒草,手上血泡叠着血泡,钻心的疼。夜晚回到家,老婆心疼他,都40多岁的人了,你这是何苦呢?丁国民说,发家致富不能靠国家救济,要靠自己努力,要靠劳动、靠智慧刨穷根!现在国家有好政策,我是共产党员,要带头致富!面对艰苦的环境,他没有退缩,包扎一下伤痕累累的双手,继续开荒不止。那年的大年初一,老丁是在荒山头上伴着锄头和十字镐度过的,他和荒山台地较上了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丁国民挖山不止,当年就开出荒地20亩,开春全部栽上了茶苗。
  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又接连开出了40亩,栽上了茶苗。第三年继续开……,一年又一年,10年后,昔日的200亩荒山地,早已是有7个优良茶树品种,处处绿油油的优质茶园了。
  几年垦荒下来,乡亲们亲眼看到丁国民硬是把200亩荒山坡变成了摇钱茶树的现实。乡亲们服了,他们进而一致推选丁国民担任了村支书,期望他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老丁没有辜负乡亲们对他的厚望。在他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和带领下,20余户村民也相继开辟了荒山400余亩,建成茶场4个,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迈开了大步。
  老丁还带领村民先后成功的从温州乌牛镇引进了无性繁殖优良茶树品种乌牛草,从安吉引进了优质茶树品种白茶,大大提高了茶农的经济收益。
  渐渐地,老丁从一个茶外行变成了茶内行,从一个年轻茶农变成了茶书记,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了。可是就在此时,老丁却提出辞去村书记职务,许多村民不理解,可丁国民去意已决。老丁辞去村支书,一是要培养年轻人,二是要潜心研究茶业,他觉得当地茶叶应有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想的可够长远的!
  自打开荒开茶场那天起,老丁就从没间断过对茶园栽培、种植、管理和茶业炒制等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的潜心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丁式茶业”操作法。
  在茶场管理上,由原来的望天收改成喷淋灌溉。
  在施肥管理上,先由原来施冬肥改进到施春肥,解决了春季茶尖过绿,成茶品相不好的问题;继而再改进到现在的采完早茶就将茶树拦腰伐断,让枯枝就地腐烂做肥料,使茶树当年发出新枝条,来年再采新茶的全新方式。不仅从此一劳永逸的解决了种茶树不用再施任何肥料,让茶树纯天然生长的问题,而且一改一般茶园平头采茶的老传统,改变为让新枝条自然生长,立体采茶的新途径。在采茶季节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小树林。从高处往下看,在茶园里有的采茶工只露出一个脑袋,有的甚至只见茶枝动,不见采茶人。刚刚采下的茶芽,个个饱满,嫩绿,透着诱人的清香。
  在茶叶炒制上,他独辟蹊径,研制出一套制茶新套路。
  为了能炒制出上乘的茶叶,丁国民在吸收别人炒茶制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方法,专门定做了自己独有的新设备,形成了从晾青、到杀青、到揉捻、到烘焙,一整套独特的炒制方法和工艺。
  就是采茶工的请用,也是在采茶季节到来之前,专门派大客车从外省同一地点请来的同一批人。有的老采茶工已经连续在老丁的茶场里采茶十几年了。
  采茶工来到茶场,不论出不出工,都包吃包住。
  采茶按斤两计费,童叟无欺。每天过称并张榜公布当日和累计的采茶收入所得,离去时现金一次付清,从不差分毫。
  老采茶工带新采茶工,严格要求采茶质量。採下的茶芽,一叶一芽,不多不少。
  为了打造出当地名茶,数年前丁国民就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丁氏茶业”。
  几十年的辛劳结出累累硕果,丁国民创建的茶叶品牌“奉化曲毫”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品牌。
  2010年,丁国民的“丁氏茗山白茶”荣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丁国民培育的“奉化芽茶”和“奉化白茶”也先后获得两届国内“中绿杯名优绿茶评比”金奖。
  丁国民的茶场被定为“宁波市星火示范基地”;他创造的茶苗无性繁殖被宁波市定为“奉化西坞茶叶良种示范繁育场”,丁国民本人也荣获宁波市“十大种茶能手”称号。
  作为战友,我已数次到茶场来看望国民,今年采茶季节更是在茶场住了一周,我们曾在茶山上促膝长谈,国民感叹:四明山的变化有我付出的汗水,面对家乡父老,我无怨无悔。
丁國民的茶园
其他文献
1939年2月,方毅以中央派出的4个社会调查小组之一的组长身份进驻盱眙,建立抗日根据地。  一年后的4月,殷森和王宇、张焰等同志,随盱眙县第一任县长余纪一也来到了盱眙。  那时方毅25岁,参加革命的时间已逾10年,任职也在团级以上,完全符合结婚的条件。但是,由于戎马倥偬,转战千里,又在敌人的监狱里度过了3年铁窗生涯,方毅连女朋友也没有谈过。时任苏皖省委书记刘顺元和夫人鲍有荪就开始为方毅的婚姻大事操
期刊
王可伟,1950年出生,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2年开始创作连环画,1978年以《强项令》“登陆”连环画坛,之后发表大量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的连环画,向读者展现了二战的宏大场面,开创了分镜式、以现代军事题材为表现内容的连环画作品先河。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美编,80年代末由军队美术创作室转业。1988年赴美国及欧洲交流、学习,历时三年。《兵车
期刊
一 一个半人高的院墙的小院子里,一棵高大的杏子树下,高颂章正在帮助村民张大爷夫妻俩劈木柴。杏子树上结了许多杏子,已经微微泛黄,很快就要成熟了。高颂章用斧头劈,老夫妻俩帮着捡拾。小院的竹篱笆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3个身着新四军军服的年轻人,其中一個身材魁梧,浓眉大眼,腰间系着宽宽的牛皮带,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精明干练的气质。他和张大爷夫妻俩打了个招呼,上下打量了高颂章一下,问道:“你是高颂章同志吧?”高
期刊
近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正在全党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继续推进新四军历史研究、宣传工作,为主题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和借鉴,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贡献力量。  要重点研究和宣传新四军如何把初心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期刊
2019年是著名的六霍起义胜利90周年。六霍起义是继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商南起义)之后,中共在鄂豫皖地区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的爆发地,主要集中在安徽金寨东部、当时还属于六安、霍山、霍邱3县管辖的部分地区。  六霍起义从1929年5月拉开序幕,到11月上旬形成高潮,最后取得全面胜利。这次起义是鄂豫皖地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大起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独山
期刊
“三伯,我们来看您了!78年了,我们一直在寻找您,今天我们终于找到这儿,您安息吧……”一位身材敦实、头发斑白的老人,面对着一片荒坟,口中一边诉说着,一边掩面而泣。这是2018年8月21日在肥东县马湖乡当地人称之为“十三坟”的地方发生的感人一幕。老人叫胡晓燕,时年67岁,他是特意从无为县赶来,凭吊78年前牺牲在这里的革命烈士胡斯林、也就是老人口中的“三伯”。十三坟“烈士墓”  烈士的牺牲之地——肥东
期刊
1944年春,侵华日军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特别强化南京、上海一线的防守,全力控制宁沪一线长江两侧,继对苏南实施清乡之后,又拼凑15000余兵力,对苏中地区的(南)通如(东)海(门)启(东)进行“清乡”。新四军一师发动车桥战役后,东南警卫团又一举攻克启东县竖河镇据点,苏中地区形势更加有利。   5月,新四军苏中四分区在对日寇发动夏季攻势前,陶勇司令员向全区发出了开展向日寇缴“一打”(12挺)“九六式
期刊
1941年的初夏,月季花妩媚出嫣红的笑意,苇叶青翠却摇曳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倩,我要走了!   我知道!   倩,这日记本,送你!   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刘毓标,即将赴新四军后方政治部工作。临行前,送了赵倩一本崭新的日记本儿。   一个军礼,刘毓标转身而去。   抱着笔记本的赵倩,目不转睛地看着恋人的身影远去,才打开了日记本。   扉页,是他刚健的字体:   倩:   共产主义者
期刊
吉伯甫1926年2月出生于如西县珊瑚区一个穷苦家庭,1942年6月参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经芦庄据点送情报。  芦庄据点,由日伪军共同把守,当地老百姓有“宁走十里冤枉路,不过芦庄鬼门关”的说法。这次由于情况紧急,只有从芦庄过,才能赢得时间。吉伯甫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把情报往草篮缝隙里一塞,操起篮子就上了路,童心未泯的他路上还逮了只癞蛤蟆。走进关卡,一伪军问都没问便上前夺篮翻看,突然,一只拳头
期刊
上饶集中营纪念馆2006年正式开馆,2008年免费开放,全年接待参观人次342万人次。上饶集中营名胜区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们在“馆会合一、文旅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