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初心 皓首不移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清晨,寂静的校园还未从沉睡中完全醒来,湘潭大学东坡村一间老旧的房子里已亮起了灯光,一位96岁的老人在临窗的书桌前坐下,开始一天的读书和写作。
   这位老人就是2018年感动湖南人物、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沧南教授。他坚守初心,皓首穷经,尽其一生专注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与教学,致力于立德树人的崇高事业,生活清苦却慷慨捐资助学,书写了一名共产党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奉献到老”的高尚品格。
  坚守初心的表率
   沧南原本姓高,1924年5月生于安徽合肥一户农民家庭。生逢乱世,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带着他们几个兄弟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尽管家境窘迫,幼年的他仍坚定一个信念“一定要上学”。为了求学,他辗转全国各地,四处流浪,在艰辛的求学生涯中,沧南在思想上逐渐成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1948年,沧南和一批进步学生上了反动组织的“黑名单”,为逃避追捕,在党组织的关心下,他前往河北沧县,赴冀中解放区华北大学学习。“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70多年后,忆起这段经历,沧南仍动情地唱了起来,奔赴解放区的激动情景犹在眼前。也就是在到达沧州南部后,他根据革命需要,改名“沧南”。他说,“沧县是我进入解放区的起点,也是我新生活的起点。”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信仰却是深植心底的一种精神力量。1950年,组织上安排沧南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毕业后又留校任教。在学术道路上,沧南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专注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到湘潭大学任教后,他坚持学研毛泽东思想不动摇。在他的推动下,湘潭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他也成为我国第一批在毛泽东思想哲学领域招收研究生的老师。几十年艰辛求索,沧南著有《毛泽东哲学思想》,主编《毛泽东方法学》《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等书籍,撰写论文百余篇。特别是他关于毛泽东方法学的研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他“独具特色的学术贡献”。
   多年来,无论社会思潮怎么变化,沧南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2017年,沧南在自传体回忆录《沧年往事》中写道:“我是从一个放牛娃、流浪学生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从一个进步青年成长为中共党员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过彩虹霞光,也遭遇狂风恶浪。彩虹霞光鼓励我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狂风恶浪坚定了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人民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心。”
  敬业奉献的楷模
   1977年,湘潭市西郊的一片荒山上,湘潭大学复校重建。为响应教育部关于支援湘潭大学师资的号召,53岁的沧南主动请缨,从武汉大学来到湘大任教。搭草棚、住农家、点油灯,是沧南初到湘大时的生活居住条件,教学科研之余,还要挖山、挑土、植树,参加建校劳动。
   回忆这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沧南说,尽管当年条件艰苦,但无怨无悔。实际上,来湘大前沧南已有过一次援建经历。1959年6月为支援武汉大学学科建设,他从中国人民大学调往武大哲学系任教。离开武大前沧南已是哲学系教研室主任。得知援建湘大的号召后,他毅然放弃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湘大,并从此扎根湘大。
   作为湘大复校初期的首批教授,沧南用40多年的时光在这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工作上敬业乐教,学术上孜孜以求,生活上能简则简。沧南从不讲究生活待遇,这些年来,湘大先后为教授盖了几栋楼,他从未提过移居新楼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学校安排沧南搬到新建的“校长楼”,有位患哮喘的同志提出住的房子有些气味,经常喘不过气来,想搬住新楼。沧南听说后二话没说,就让出了分给自己的新房。而自己至今仍住在一栋狭小的旧楼里,一把木藤椅已经折了腿,一张老式书桌油漆斑驳,一台旧风扇吱呀吱呀响……
   2015年,沧南卖掉了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集邮的所有邮票,将所得资金全部捐给湘大哲学系,资助贫困学生。他那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听说后,担心恩师生活困难,自发筹集了20万元送来,还千叮咛万嘱咐他自己留存。可万万没想到,2018年,沧南又将这笔钱取出捐给了学校。
   对学生如此慷慨,对自己却是异常的节俭苛刻。谈及初衷,沧南说:“我曾是一名流浪儿,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把他们的爱心传下去,是回报,也是感恩。”
  立德树人的典范
   1995年6月,时年71岁的沧南离休。当他拿着系里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去离退休处报到时,支部书记问他,“滄南同志,现在你离休了,是否愿意来关工委工作?”
   “愿意。”沧南没有丝毫犹豫,痛痛快快答应了。在他看来,共产党人只有一个人生观,没有离退休后的第二个人生观,在职也好,离退休也好,都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于是,离休刚几天,他就到学校关工委给学生们上党课去了。
   这一干就是10多年。其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党校和其他院系学生讲党课。上党课,沧南不说大道理,只说心里话大实话,勇于自我剖析,很受同学们欢迎。他经常讲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女儿感冒了,在医院开了药,女儿说:“爸爸你是离休,医药费实报实销,你去财务报销。”报就报吧,此念一闪过后,沧南很快意识到药不是自己吃,去报销就是欺骗组织。他越想越内疚,最后在支部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除了讲党课,沧南还担任过一个本科班的辅导员,经常参加学生班会,请学生到家中吃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曾有一些西藏学生因不适应湖南生活,打起了“退堂鼓”,沧南就一个一个做思想工作,这些学生不仅思想稳定了,其中好几人后来还入了党。一名藏族学生毕业后给他来信说:“在进入大学后,我并没因离家而感到孤独,并没因离开父母而得不到关爱,因为学校就是我的家,老师和同学就是我的家人。而您就是我的家长,我的爷爷。”
   这些年来,沧南通过各种场合认识了很多年轻学生,通过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心贴心地指导,大多结成了忘年交,成了学生心中最亲近的“爷爷”。2003年,沧南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沧南一生从教,爱生如子,桃李满门,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作为湘潭大学第一批硕士生导师,40多年来沧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已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高校校长,更多的则是耕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沃土上,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无论在什么岗位,他们都继承了沧南要求并自己带头践行的共产党员的“精气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
   以身许党,赤胆忠心;播火传薪,耄耋勃发。已是鲐背之年,沧南仍满怀使命担当地从唐诗宋词中探索毛泽东思想哲理,每天坚持研究写作8小时。在这名有着6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信仰的光芒、精神的力量!
  (题图摄影/王登)
其他文献
这是一本专题散文集,想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我这里用了一个新概念:“人文森林”。  事情的缘起是2012年,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一次与国家林业局的官员座谈。我问坐在我身边的资源司司长:“你这个资源司管什么?”她说了一句很专业的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我说:“你只管树身上的木材积蓄量,那它身上所附载的文化内容谁来管?”她盯着我看了有
期刊
我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铁路机车电气装修工,虽然位子不重,可肩上的担子不轻。为确保每一辆机车性能完好、质量可靠地驰骋在世界各地,每天我头上是2万5千伏高压、脚上也是380伏电压,在这种环境下对车头进行“全身体检”。  1992年,刚进厂的我从事机床操作,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子冲劲和钻劲,我在这个近万人的大厂技术比武中拿了第一名,获得了人生第一个“技术能手”称号。那一年,我25岁!  “走
期刊
彭德怀,斯大林眼中的天才军事家,毛泽东信赖的彭大将军,人民爱戴的布衣元帅,诗人眼中“真正的人”。他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同时也是从湘潭乌石彭家围子走出的“一个勇敢的农民的儿子”。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以钢铁脊梁树起了一个人民至上的高贵灵魂,留下为了人民勇于担当的伟大精神。  舍生忘死担责不推  舍生忘死担责
期刊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要实现梦想就要持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领导干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寄语青年朋友“有志者奋斗无悔”,鼓励每一个中国人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更加接近,我们迎来了千载难
期刊
“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把全面從严治党推向深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省纪委四次全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发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全省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的动员令。   动员即号令,号令见行动。全省各级各部门知行合一,将省纪委四次全会的安排部署化为实际行动,以“钉钉子”一锤接着一锤敲、“拧螺丝”一圈接着一圈紧的精神,找准着力点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推进全
期刊
人生有限,事业无限。当一个人将他全部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无论寿命是长是短,岗位是重要还是平凡,我们都会感受到一种伟大和震撼,也能领略到人生的纯粹与真义。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数学教师、共产党员胡进文,用他56岁的短暂人生,诠释了为人师表的尊严与力量。他几十年如一日,躬耕教学一线,爱生如子,敬业奉献,树立起了一名人民教师、一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书就是我的锄头”  1982
期刊
在59年的革命生涯中,何叔衡创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个之最:最年长的中共一大代表,苏维埃红色政权最早的“大法官”,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壮烈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宁乡县(今宁乡市)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家里经常揭不开锅。一天,何叔衡放牛回来吃饭没吃饱,期待地说:“吃饭要是像牛吃草那样能放肆吃就好了。”他父亲听后说:“你长大了像牛一样做事,一定会吃得饱的。”
期刊
(续15期)  大要有大的样子,更要有风华正茂的神韵  中国共产党是大党,也是老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的“形象”,但老呢?老能不能有老的“样子”、老的“形象”?即所谓“老相”呢?答案是:不能!  1945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回顾党的历程,用《庄子》上的一句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说明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的翻天覆地变化。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又说到:“一九四九年的七
期刊
(续15期)  “马克思主义者永远不许剥夺劳动者”  大跃进的又一个突出特征是刮“共产风”。思想认识上,视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变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把集体所有制当全民所有制。具体做法,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化规模求大,程度求高;在产品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无偿调拨下面的劳力和产品。最极端的例子,是河北徐水县宣称搞全民所有制,对所有人从生到死实行“十六包”,造成按需分配的事实
期刊
120年前的10月24日,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就是后来声震寰宇的彭德怀元帅。毛泽东曾赋诗称赞:“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客观、公正地见证了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信任和倚重。彭德怀辞世虽然已有44年,但他的革命精神、他的丰功伟绩无时无刻不在人们心中回荡,不断激励着我们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学习彭德怀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