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倡导处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而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更新,只重知识传授和强化训练,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缺少生机和活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 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和发展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之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承认差异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必然要求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1.创设情境,激励学会学习。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 i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5x4+4:Sx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学生却是做6x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其他学生却马上反对。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其来工作学习都大有帮助。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书写工整、计算准确;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更应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此外,在教行程应用题时,我和同学们列出了多种算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老师在课堂上要严格培养、帮助、指导,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3.动手操作,激发参与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动手操作在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述,边动脑筋思考边讲算理,使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从表化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摆两行,每行10个,从第一行移动1个到第二行,这时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从第一行移动2个到第二行,这耐第二行就比第一行多4个……从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移动的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相差个数是移动个数的2倍。在这个基础上,接着又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连续动手操作几次,这样教学例题时,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很清楚了,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4.小组合作,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相容性,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创设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5.练习质疑,学会生存发展。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嘧视角来解答问题。例如,我们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人一个熟悉的套圈游戏之中:套中小狗29分,小兔子26分,小鸭子37分,小猪24分,小猴子28分,小鹿39分。小华说:“我两次一共套了63分”。猜猜她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小明说: “我两次套中的比63分多。可能是哪两只动物?哪一只根本不可能套上?”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很乐于思考并自觉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在众多的数据中做出判断和选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的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各种模式与数学结构,解决各类问题、发现各种规律,提供种种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欣喜、获取发现的欢乐、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和发展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之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承认差异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必然要求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1.创设情境,激励学会学习。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 i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5x4+4:Sx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学生却是做6x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其他学生却马上反对。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其来工作学习都大有帮助。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书写工整、计算准确;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更应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此外,在教行程应用题时,我和同学们列出了多种算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老师在课堂上要严格培养、帮助、指导,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3.动手操作,激发参与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动手操作在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述,边动脑筋思考边讲算理,使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从表化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摆两行,每行10个,从第一行移动1个到第二行,这时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从第一行移动2个到第二行,这耐第二行就比第一行多4个……从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移动的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相差个数是移动个数的2倍。在这个基础上,接着又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连续动手操作几次,这样教学例题时,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很清楚了,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4.小组合作,学会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相容性,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创设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5.练习质疑,学会生存发展。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嘧视角来解答问题。例如,我们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人一个熟悉的套圈游戏之中:套中小狗29分,小兔子26分,小鸭子37分,小猪24分,小猴子28分,小鹿39分。小华说:“我两次一共套了63分”。猜猜她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小明说: “我两次套中的比63分多。可能是哪两只动物?哪一只根本不可能套上?”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很乐于思考并自觉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在众多的数据中做出判断和选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的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各种模式与数学结构,解决各类问题、发现各种规律,提供种种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欣喜、获取发现的欢乐、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