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故事从奥林巴斯OM—1到OM—D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gmq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7月,德国科隆的Photokina影像器材展上,奥林巴斯发布了一款名为M-1的单反相机,小巧的机身、专业的设计,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单反相机“傻大笨粗”的刻板印象。
  自1997年OM相机停产以来,无数OM相机的追捧者们纷纷叹息,但今年OM-D的面世,让OM相机的追随者又找到了方向。
  OM系列开发的历史背景
  时间回到1966年,奥林巴斯在这一年发布了具有TTL测光的PEN FT和PEN FV,半幅单反相机达到它的顶峰。虽然PEN系列相机在日本受到女性用户追捧,但以宾得和尼康为代表的单反相机正不断突破技术瓶颈,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在重要的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影像巨头柯达拒绝支持半幅相机的概念,所以奥林巴斯的PEN相机无法在美国销售。要想扩大销售,必须生产35mm单反相机。这一次,奥林巴斯又想到了设计出PEN的天才设计师—米谷美久。
  OM相机的开发故事
  米谷美久(1933-2009),奥林巴斯的功勋设计师,其作品有PEN系列半幅相机、PEN F系列半幅单反相机、OM系列单反相机和XA系列便携相机等,几乎全部是可以名留青史的经典相机。但在1967年,他对设计一部135单反相机的热情并不高。翻翻资料,我们发现,当时的单反相机几乎个个都五大三粗,比如尼康F仅机身就重达1049g。而深受徕卡相机影响的米谷美久认为,相机一定要外形小巧,不能成为肩膀的负担。
  经过近一年的策划,终于在1967年年底,新的单反系统项目开始了。如果说PEN是米谷美久以一己之力完成的话,那么新的单反系统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结果。多达100人的设计团队开始研究怎么把一台35mm单反相机设计的跟PEN F一样小巧。米谷美久设定的目标是做到当时大型单反相机一半的重量,这看起来是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米谷美久仔细研究了当时的单反相机,发现机身里并不是所有空间都很拥挤。比如机身右侧挤满了过片系统、快门速度调节、自拍机等重要部件,而其他地方就空旷许多,空间的利用率不高,势必造成机身体积变大。有没有可能像迁徙人口一样,把机械从密集的地方转移到空旷的地方呢?虽然困难重重,但最终米谷美久决定把快门速度调节机构装在机身卡口上,让左手控制光圈、快门速度和调焦,从人工力学的角度上考虑也比较合理。这种设计在当时也是奥林巴斯独有的。
  有意思的是,OM系统的试制机最开始并不是现在这种经典的135单反模样,而更像是一台加了平视取景器的哈苏120单反。今天我们能从JCII的相机博物馆里看到这台名为“MDN”的验证机,它是奥林巴斯真正意义上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其中M是米谷美久姓氏(Maitani)的首字母,D代表暗箱(Dark Box),N则意为标准(Normal)。MDN是一台概念相当新颖的系统相机,它的每个功能单元都是可拆卸的,但是复杂的设计耽误了不少时间,奥林巴斯的销售部门已经等不及了。
  其实和MDN一起设计的还有另一台验证机MDS,和设计复杂的MDN不同,MDS把MDN上几个单元合为一体,以降低成本。这原本是打算在MDN之后推出的普及型相机(S代指简易simple),但时间紧迫,只能先从简单的来了,它就是后来的奥林巴斯M-1单反相机。
  OM相机正式登场
  回到文章的开头,1972年7月,奥林巴斯M-1正式亮相德国科隆的Photokina影像器材展,引起轰动。不过由于“M系统”已经被徕卡率先使用,在其要求下,奥林巴斯只得更改名称,变为OM,O自然是指Olympus,而M则是米谷美久最喜欢用的自己姓氏的首字母。自此,奥林巴斯和米谷美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成就了OM系统30年的辉煌。
  1973年,更名为OM-1的单反相机上市,机身重仅510g,实现了最初“减少单反相机一半重量”的设想,是当时最小最轻的单反相机。OM-1是一台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单反相机,它的取景器视野率为97%,放大率0.92,宽大而明亮;镜箱内配有空气减震器,以减少反光板带来的震动;快门寿命达到10万次,以满足专业级的高强度使用。OM-1在随后几年里不断改进,分别推出了具有马达驱动功能的OM-1 MD和加装专用闪光同步触点的OM-1n,直到1987年才停产。
  OM-1是一台机械单反相机,电池仅供测光之用。但在20世纪70年代,自动测光的电子相机已经成为趋势。1975年,OM-2诞生,这是一台配有光圈优先式AE电子控制快门的单反。该机的测光机构采用了世界首创的可测量胶片表面反射值的TTL直接测光技术,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是可以在快门开启的拍摄中实时控制曝光。
  OM系统的顶级产品在80年代出现,1983年,具有多点测光机构(最多8点)的OM-4问世,一年后,功能类似但使用全机械快门的OM-3发布。奥林巴斯OM-3/OM-4和尼康F3、佳能new F-1、宾得LX一起,代表了那个时代手动调焦机械/电子相机的最高水平。80年代末,还推出了使用钛合金机身的OM-3Ti和OM-4Ti,铸就了OM系统最后的辉煌。
  面向摄影爱好者的OM相机
  在推出专业程度较高的系统机后,面向普通摄影爱好者的普及型OM相机也提上日程。1979年,OM-10问世。它采用了部分OM-2的技术,具有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有趣的是只要在机身上安装一个手控接合器(需另购),用户便可通过快门优先式曝光模式手动设定曝光值。
  OM系统的机身编号比较有规律。首先,专业级的系统机编号都是一位数,而消费级的入门级则为两位数;其次,系统机里,奇数号为机械相机,偶数号为电子相机;最后,采用自动调焦技术的相机使用三位数编号。比较例外的是OM2000,这台相机其实是由确善能代工设计制造,与奥林巴斯关系不大。
  OM-10之后奥林巴斯又相继推出OM-20、OM-30和OM-40。这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1982年推出的OM-30。70年代末,自动调焦技术开始萌芽,但在代表专业的单反相机上是否采用自动调焦技术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这一时期佳能、宾得等厂商均推出了有技术验证性质的自动调焦/准自动调焦单反相机,而奥林巴斯也以OM-30作为回应。OM-30搭载了电子调焦检测机构,取景器上可以显示已调焦、前调焦和后调焦三种状态。另外,还设计了一个名为“Zero-In Focus”的功能,在焦点对准后,快门会自动切下。除了机身辅助调焦,还配套生产了一款35-70mm 1:4的特殊自动调焦镜头,镜头内置马达和电池。
  自动调焦时代的对策
  1985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能达α7000问世,开启了单反相机的自动调焦时代。但奥林巴斯对此的反应令人费解,它们推出了OM-707作为对应,但是很快便失去兴趣,理由是自动调焦令机身体积变大,与OM相机“小型轻量”的理念相悖,转而研究起一体化的桥式相机(后来形成具有自动调焦功能的L系列一体式单反相机)。这样,OM系统在自动调焦时代只留下两款机身和八支镜头。
  尽管OM系统庞大,机身性能也非常完善,但毕竟自动调焦的时代潮流势不可当,OM系统自OM-3Ti后就陷入沉寂,只在1997年象征性地发布了一款确善能代工的OM2000,将打拼自动调焦市场的任务留给L系列一体式单反和μ系列袖珍相机。2002年,奥林巴斯宣布停止OM系列OM-3Ti和OM-4Ti的销售,其OM系列镜头和附件也于2003年中止供给,延续了30年的OM系统在数码大潮来临前夜,告别历史舞台。
其他文献
事乃亲历,但回想起来却真否两疑,正是唐人李商隐之所谓庄生迷梦、锦瑟无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记忆与真实的不确定关系,乃人类历史、文化与生活中的恒久主题,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写了百万字还没说清,马尔克斯回忆体的《百年孤独》更是把这个关系弄得虚悬无比也真实无比,获尊“魔幻现实主义”。  南美洲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老家,很多东西,从足球到摄影,常隐着一层魔幻的底色,罗瑞娜·居兰·
期刊
武当山大兴 摄影节归九  中国摄影艺术节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节庆活动,从1989年首次举办以来,先后在北京、陕西西安、吉林长春和延吉、浙江丽水、福建莆田、贵州都匀、青海西宁、云南大理等地举办,迄今已经举办了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已成为中国摄影人展示作品、交流技艺、探讨发展的盛会,在艺术界和社会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5月23日,在全国上下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
期刊
编者按:2012年1月19日,全球最大的胶片摄影材料和相关服务提供商美国柯达公司,在纽约提出破产保护申请,数码影像一统天下的最后一只靴子悲戚落地。哪怕你不愿意,此时也到了与胶片摄影说再见的时候,但说再见的方式,却颇费踌躇。此时,胶片摄影印片小样的话题进入视野——近10年来,它们已成为摄影展览与摄影史研究的新宠;而说起对胶片摄影和印片小样的感悟与感情,又有谁能比玛格南图片社(成立于1947年)的摄影
期刊
中:你怎么开始从事商业摄影的?  于:2005年从中央美院摄影系毕业之后开始尝试着做商业摄影,但是不是系统化的,毕业之前也在一些摄影公司实习过,直到2006年5月,进入dmd摄影公司才算正式开始了从事职业的商业摄影。  中:商业摄影做了几年了?你是美院摄影系毕业的,以前学校学到的和真正的实战有什么不同?  于:2006年到现在六年了吧。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是关于摄影这个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了一定的实
期刊
自摄影术诞生以来,设计师们就想尽千方百计让镜头变得更加完美,以便将自然景物原原本本地还原成照片。  英国物理学家沃拉斯顿(William Hyde Wallaston)早在1812年就发明了新月形镜头,这比法国人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的银版法摄影术公之于众早了27年。作为摄影镜头的始祖,这种新月形镜头结构非常简单,仅仅由单个镜片组成。  后来,人们发现这
期刊
走过哪里?当然是2013。  观看什么?自然是各自关心的事情。  摄影不同于多数的艺术门类,那就是必须要用到专用的“器具”,除去及其特殊的“摄影”之外,照相机便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摄影必须要用到的器具。这是各位之关心,也是大家的兴趣。  2013年的照相机新品比前一个年度要少,少了很多,原因之一是前一年刚刚开过科隆影像器材博览会,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手机摄影的巨大冲击,2013年的新品相机却又使得
期刊
阿涅斯·瓦尔达(Agnés Varda)法国电影导演、摄影师、造型艺术家。1928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60年与另一位法国著名导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雅克·德米(Jacques Demy)结婚。  图片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后转为电影导演,她从没间断对摄影的追求,但是,她的摄影几乎不是单独呈现,而是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出现,成为她综合艺术中的一部分,所以对她摄影的单独讨论与研究,也不能脱离其他艺术的
期刊
很多摄影师平时在拍摄中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追求画面的完美,所以在镜头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完美”,但是事实却是这样,永远不可能得到最好的镜头。厂家只能根据镜头的用途与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综合平衡各种像差,力求更好,摄影者则应全面考虑镜头的性能、价格和用途后再做取舍。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镜头,镜头的色差、畸变和渐晕一直是影响镜头成像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  如果想拥有低像差的镜头,就需要投入大成本购买
期刊
远景看得见  一直以来我都对大变焦比相机不抱好感,因为在大师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发烧友潜在意识里都是大光圈广角镜头占据着主导地位,变焦镜头始终属于实用派,而大变焦比镜头更是因为兼顾广角和长焦端只能做到平庸,不被大多数人看好,但经过周末的试拍,我明白了此类相机存活的必然性。  首先需要说说今天的主角富士HS 33的特色,富士龙30倍光学变焦镜头。富士HS 33配备了24-720mm f/2.8-5.
期刊
现在,无论Adobe的Photoshop、Lightroom等通用型软件,还是哈苏的Phocus、尼康的Capture NX、佳能的DPP、索尼的Image Data Converter等各厂家的影像处理软件,无不含有"镜头校正"功能。这些软件尽管功能设置和校正名目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只能校正7种像差(球差、彗差、像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