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教师认为课程就是教材,那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只会站着授课的教书匠而已,如果教师能够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理解课程,那么他就能够充分地利用一切资源来教书育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
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感触良多。的确,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材只是一种学材,它只是众多课程资源之中的一种。教师还可以开发更多的资源如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中有些资源利用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1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柬之高阁;相反,教科书直到现在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科书既能减轻师生双方的负担,而且对于全体学生来说这是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
1.1 可利用教科书的导语和课前提示。导语是一个专题的“眼睛”,编者安排这样的教材结构自然有其深意,课前提示是每一课的“眼睛”。在开始一个专题的学习或复习时可以引进导语和课前提示部分。如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导语提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乐章。”我在进入专题前先在这里停留,让学生思考得出“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到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民主革命除了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基本任务外,还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然后结合每一课课前提示之二:“农民阶级……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纵观整个专题教学内容设计。
1.2 教学中可利用教科书中代表整个专题的图片资源。图片所蕴含的想象空间很多时候是文字无法替代的。新教科书每个专题或单元前都有一幅代表性的图片,我就经常利用它来带领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遨游于专题学习之中。如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有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一图,我把该图经过处理以鲜亮的姿态展现于学生眼前,告诉学生:在雄伟庄严的大厅里,汇聚着人类智慧的明星,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杰出学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可谓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然后提问;“那么,画面中都有哪些人,他们都在讨论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插上联想的翅膀,再通过时间隧道投身于当时某一群体的讨论中吧!”当然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去查阅过该图的资料,那节课他们异常兴奋,有学生说:“图片中心任务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这场讨论就是从他们俩的争论开始的,他们从遥远的历史走来,边走边做着手势争论着,他们争论的好象是国家的起源问题。”另一学生发言:“左面群体的中心是苏格拉底,他正激烈反对法庭因一个指挥官玩忽职守而判十将军全体死刑,所以他坚决表示不参与表决。”而我,则借此画带领学生进入专题学习——人性的启蒙、复苏、发展。
1.3 利用资料卡片并将之材料化。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往往挖空心思去收集许多材料,且不论这些材料是否有说服力,教师如何辛苦,光从学生每天厌倦的眼神就可知道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说过多过艰涩的材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所以我尽量地利用书上的资料卡片,新课程教材即学材,诚然我们可以用别的材料,但学生对书上的现有资料更有信心,因为它更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罗斯福新政》一课,我首先让他们阅读资料卡片:“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罗斯福(1936年)”
然后提问:
①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指的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找出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课本指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罗斯福出台了哪些措施?各有何作用?
③根据材料结尾所述,思考这场战争对美国对世界将带来什么影响?
一段现成的资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课甚至整个专题始终。学生不用因为要看那么多的幻灯材料而疲惫不堪,教师也节省了备课时间,更重要的是,材料是有说服力的,可以操作的,课堂实施是有效的,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教科书中还有很多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只要是能够为课程标准服务的,我们教师都大可以利用它们为教学所用,既达到课标要求,又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学生负担。
2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例如,我所教的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有一些善于诗歌的,在教学《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即兴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孙中山一生事迹极其品质为其赋诗一首。几分钟后,我请了几个擅长诗文的学生展示,其中有个学生的朗诵赢得了全班喝彩:
由于感动,我特地花了几分钟时间为她配音,请她重来一次,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诗歌中他们也充分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的品质和开天辟地、不畏艰难、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以后,我经常有意安排一些特长生发挥专长,比如请学生用漫画或音乐形式表达对二战时期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谴责,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等等,这些学生发挥了特长,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他们的热情参与也极大地改变着学习方式和风气。
学生方面可开发的资源还有很多,如他们所在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这里就不再枚举。
3 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
新课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学识,教学的全面的技能,和积极的心态,而且教师也是个性的人,其教学过程和效果直接受到其个性特征的影响。因此,能否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则至为重要,据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评估,并力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以求最大限度地充实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经过自我考评,发现本人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专业知识牢固,善于逻辑思维(分析、归纳、概括、总结、推理),有亲近感,善于和人交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歌感兴趣,善于记忆等。
缺点:板书比较不工整,电脑技术不够熟练。
基于以上叙述,我认为,历史教学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也是生动活泼的,面对新的课改,作为教育者要求勇于接受挑战,转变观念。而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直接可以操作的资源就是教科书、学生和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三种资源,充分发挥教科书作为学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不仅减轻了师生双方负担,增进了师生间的信任和感情,而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更有独到的效果。
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感触良多。的确,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材只是一种学材,它只是众多课程资源之中的一种。教师还可以开发更多的资源如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中有些资源利用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1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柬之高阁;相反,教科书直到现在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科书既能减轻师生双方的负担,而且对于全体学生来说这是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
1.1 可利用教科书的导语和课前提示。导语是一个专题的“眼睛”,编者安排这样的教材结构自然有其深意,课前提示是每一课的“眼睛”。在开始一个专题的学习或复习时可以引进导语和课前提示部分。如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导语提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乐章。”我在进入专题前先在这里停留,让学生思考得出“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到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民主革命除了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基本任务外,还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然后结合每一课课前提示之二:“农民阶级……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纵观整个专题教学内容设计。
1.2 教学中可利用教科书中代表整个专题的图片资源。图片所蕴含的想象空间很多时候是文字无法替代的。新教科书每个专题或单元前都有一幅代表性的图片,我就经常利用它来带领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遨游于专题学习之中。如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有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一图,我把该图经过处理以鲜亮的姿态展现于学生眼前,告诉学生:在雄伟庄严的大厅里,汇聚着人类智慧的明星,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杰出学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可谓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然后提问;“那么,画面中都有哪些人,他们都在讨论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插上联想的翅膀,再通过时间隧道投身于当时某一群体的讨论中吧!”当然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去查阅过该图的资料,那节课他们异常兴奋,有学生说:“图片中心任务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这场讨论就是从他们俩的争论开始的,他们从遥远的历史走来,边走边做着手势争论着,他们争论的好象是国家的起源问题。”另一学生发言:“左面群体的中心是苏格拉底,他正激烈反对法庭因一个指挥官玩忽职守而判十将军全体死刑,所以他坚决表示不参与表决。”而我,则借此画带领学生进入专题学习——人性的启蒙、复苏、发展。
1.3 利用资料卡片并将之材料化。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往往挖空心思去收集许多材料,且不论这些材料是否有说服力,教师如何辛苦,光从学生每天厌倦的眼神就可知道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说过多过艰涩的材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所以我尽量地利用书上的资料卡片,新课程教材即学材,诚然我们可以用别的材料,但学生对书上的现有资料更有信心,因为它更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罗斯福新政》一课,我首先让他们阅读资料卡片:“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罗斯福(1936年)”
然后提问:
①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指的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找出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课本指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罗斯福出台了哪些措施?各有何作用?
③根据材料结尾所述,思考这场战争对美国对世界将带来什么影响?
一段现成的资料,三个问题,贯穿了整课甚至整个专题始终。学生不用因为要看那么多的幻灯材料而疲惫不堪,教师也节省了备课时间,更重要的是,材料是有说服力的,可以操作的,课堂实施是有效的,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教科书中还有很多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只要是能够为课程标准服务的,我们教师都大可以利用它们为教学所用,既达到课标要求,又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学生负担。
2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例如,我所教的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有一些善于诗歌的,在教学《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即兴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孙中山一生事迹极其品质为其赋诗一首。几分钟后,我请了几个擅长诗文的学生展示,其中有个学生的朗诵赢得了全班喝彩:
由于感动,我特地花了几分钟时间为她配音,请她重来一次,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诗歌中他们也充分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的品质和开天辟地、不畏艰难、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以后,我经常有意安排一些特长生发挥专长,比如请学生用漫画或音乐形式表达对二战时期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谴责,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等等,这些学生发挥了特长,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他们的热情参与也极大地改变着学习方式和风气。
学生方面可开发的资源还有很多,如他们所在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这里就不再枚举。
3 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
新课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学识,教学的全面的技能,和积极的心态,而且教师也是个性的人,其教学过程和效果直接受到其个性特征的影响。因此,能否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则至为重要,据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评估,并力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以求最大限度地充实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经过自我考评,发现本人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专业知识牢固,善于逻辑思维(分析、归纳、概括、总结、推理),有亲近感,善于和人交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歌感兴趣,善于记忆等。
缺点:板书比较不工整,电脑技术不够熟练。
基于以上叙述,我认为,历史教学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也是生动活泼的,面对新的课改,作为教育者要求勇于接受挑战,转变观念。而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直接可以操作的资源就是教科书、学生和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三种资源,充分发挥教科书作为学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不仅减轻了师生双方负担,增进了师生间的信任和感情,而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更有独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