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簪记》中陈妙常形象及其成因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簪记》传奇自诞生起,四百余年盛演不衰,其原因不仅在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和曲辞的清丽俊秀,更在于对陈妙常形象的成功塑造。剧中的陈妙常形象坚强果敢、聪慧执着、重情轻利,这一形象背后凝聚着晚明人们追求人的价值、以情反理的思想,而这又与高濂的生平思想及当时观众的审美心理息息相关。陈妙常这一人物也因此在戏曲舞台上长演常新,成为经典。
  关键词:陈妙常 形象 成因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162-02
  晚明剧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玉簪记》,至今盛演不衰,其中陈妙常的形象最为光彩照人,深受观众喜爱。《玉簪记》讲述书生潘必正与女尼陈妙常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南宋初年,开封府丞陈先生与其同僚潘夙指腹为婚,十六年后,靖康之乱爆发,府丞之女陈娇莲在逃难途中与母亲失散,被迫出家为尼,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因落第羞归寄居观内,二人因琴知音,暗生情愫,经过几番试探和波折终于互诉衷肠,私自结合。事被发现后,潘必正被逼赴试,及第后与妙常结为夫妻。该剧自1570年诞生后,四百多年长演不衰,其原因不仅在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和曲辞的清丽俊秀,更在于对陈妙常形象的成功塑造。
  一、《玉簪记》中陈妙常形象
  冯梦桢在《快雪堂集》卷五十一“今年二月十八日日记:‘许氏设酒相款,作戏。《玉簪》陈妙常甚佳’”①。陈妙常是《玉簪记》中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她坚强果敢,聪慧执着,重情轻利,她身上体现着晚明进步的思想:自主婚姻、反判礼教,个性解放、以情反理,批判宗教、尊重人的价值。
  首先,从人物身份上看,陈妙常是府丞之女,后皈依佛门为尼,这使她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大家闺秀又是出家女子。大家闺秀的身份使妙常对封建纲常礼教的反抗力度大大加强,作为府丞之女,妙常从小必定谨遵礼教,谙习女子贞规,然而却在女贞观中表露出对人性自然爱情的渴望。“暗想分中恩爱。月下姻缘。不知曾了相思簿。身如黄叶舞。逐流波。老去流年竟若何”,一旦脱离父母的规束,妙常自然的天性和情感便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起来,她已然忘记自己应当遵从的伦理纲常和佛道禁戒,暗暗在女贞观里舒展着点点春心。作为府丞之女,妙常多才多艺,晓诗词歌赋,通琴棋书画,且琴音高妙。为消磨寺院难耐的清冷孤寂,她在夜晚抚琴解闷。“凉生玉指声凄楚,哀如诉,惹恨多,牵愁大”,虽然衣食无忧,她依然有“恨”有“愁”。她恨什么,愁什么呢?也许是在岁月的积累中萌生了春情,在平常的佛事活动中涉入了世事,她终究凡心未泯。张于湖正是从她的琴音中听出了端倪,进而才“题诗粉墙”,开始大胆的追求她。妙常面对张的追求和挑逗,表现被动矜持却不卑不亢,刚开始时“有失迎候”“请坐告茶”,一直对张以礼相待,当张轻浮的表现出挑逗之意时,“瑶琴一曲邀残月,松梢露滴声悲切。归去洞房更漏永,巫山有梦和谁说?”妙常就委婉拒绝,“我意絮沾泥心炼铁,从来不爱闲风月。莫把杨枝作柳枝,多情还向章台折。”二人弈棋,张输于妙常,还赖着要悔棋,可见张轻浮张狂的品性。后来张又在妙常的扇子上题词:“碧玉簪冠金缕衣,玉如肌。从今休去说西施,怎如伊。香腻桃腮不附粉,最偏宜。好对眉儿共眼儿,觑人痴。”词章华丽,但寓意轻佻张狂,妙常聪明的借出家人的身份严词拒绝:“我这里,清净堂中不卷帘,景悠然。闲花野草漫连天,莫狂言”。张于湖还不死心,问“独坐洞房谁是伴?”妙常潇洒回答“一炉烟,闲来窗下理琴弦,小神仙。”张于湖屡屡碰壁,只得放弃。由此可见妙常之聪慧果敢,遇到不怀好意之人能巧妙用身份保护自己,将张于湖的心思早早洞悉,进而果敢应对,终使其羞愧离去。
  其次,从性格来说,陈妙常坚强执着,重情轻利。潘生科场失意,来到女贞观借宿时,善良的妙常对他怀抱同情,时时劝慰。二人经过茶叙、琴挑等事件,理解逐步加深,在女贞观中成为志同道合的知音。潘生以琴为媒追求妙常,妙常被潘的才华吸引,渐渐倾心,但因顾及身份故作姿态,犹豫不决。潘生弹奏无妻之曲《稚朝飞》,向妙常表白心事,妙常回奏仙姑所弹《广寒游》曲,故作姿态表明自己不念俗尘。但一曲《朝元歌》“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无情有情,只看你笑脸儿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我看这些花阴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另,照奴孤另。”將妙常细微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栩栩如生,她虽怒斥潘生无礼但又嘱咐“花荫深处,仔细行走”,潘生发觉“陈姑十分有情也”,于是对她更加痴情,以致相思成病。妙常也受相思苦楚“无奈尘心未尽,俗念顿生”“展转不成眠,反侧啼红泪”,并将自己心事写成一首诗:“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争奈凡心转盛。”诗歌明显透漏出妙常对潘生的强烈感情,虽身处清净地,但妙常已是红尘中人。也正由此,潘生才能通过偷诗探知妙常心意,进而更加大胆的追求妙常,妙常终于“一点灵犀托付伊”,不顾伦理纲常和宗教清规戒律,毅然决然与潘生相爱。
  再次,从思想上看,陈妙常形象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自主性、世俗性。陈妙常在女贞观已经出家为尼,但是内心却“暗想分中恩爱,月下姻缘,不知曾了相思债”,身处空门,却凡心未了。观中的众尼姑也常“叹浮生尽着尘疴……把年华虚度,老大蹉跎,衣食浑无措。空门来托钵,做尼姑,也只是当年没奈何”,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在大好的青春时光中,妙常的爱情开始觉醒,萌动着青春的朝气。她向往着美满姻缘,追求心灵相通的爱情。与张于湖、王公子和潘生的接触和交往,使她对爱情婚姻的认识更加理性。妙常拒绝张于湖的权势,王公子的财富,却主动大胆的追求和潘生的爱情,她为爱情的付出是建立在与潘生共同的理想志趣基础上的。因为独自寄居于女贞观,她能自主的选择爱情和婚姻。一旦她认定自己所爱,便一无反顾的去追求,私自与潘生结合,打破宗教戒律和礼教束缚,追求世俗的情爱婚姻生活,她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叛逆性,而且这种叛逆是双重的。同时,她也能清醒的认识到现实社会的阻力,并努力克服出现的困难。   二、陈妙常形象的成因
  《玉簪记》中陈妙常的典型形象深入人心,为人喜爱,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源于高濂的生平思想。
  高濂于隆慶元年(1567)入北京国子监,后屡赴秋试失利。脍炙人口的传奇《玉簪记》作于隆庆四年(1570),此时高濂44岁,他刚刚从北京秋试失利归来,加之又听闻妻子死讯,心情沉重。陈妙常形象是作者在前人基础上融入自己妻子的特点创作的,《玉簪记》中“两度长安空洒泪,无栖燕傍谁家”可看出作者的自身经历,他的别墅名浮生燕垒,以燕自喻,“无栖”即双关“无妻”,他将自己科举失利的无奈和壮年丧妻的悲哀写进戏中。这一时期,他写了很多怀念妻子的悼亡诗词散曲,如《悼内》双调《新水令》,两首散曲都明显的表露出作者的创作心态,怀念妻子,科场失意,寄情于戏剧。潘生与妙常的境遇也是作者自己与妻子的影子。此外,《雁儿落带得胜令》中回想往日与妻子的幸福生活,更凸显出丧妻后的凄苦悲伤,可见高濂对妻子的深挚情感,他将这份情感寄托在陈妙常身上,妙常亦“德性颇贤达”,对妙常的心理及二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作了惟妙惟肖的刻画,感人至深。也正因高濂对妻子深沉的爱恋与思念,剧作中妙常细腻可微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打动万千读者,妙常自身的优秀品质也深受人们喜爱。
  其次,基于观众的审美心理。
  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戏剧演出与剧本写作也蔚成风气,大量的戏剧作品出现并演出出来,这也培养了一批懂戏看戏的观众。这些观众对常见的才子佳人剧情产生了审美疲劳,促使剧作家们翻新出奇的创作。
  高濂正是在深谙观众心理的情况下,借鉴前代的小说和话本,塑造出独特而光耀千古的陈妙常形象。陈妙常与一般戏中女主角不同,她出身富贵但又寄居寺院,双重身份的背后折射出战乱社会的动荡,靖康之乱使她与家人离散;生命的渺小卑微,她必须寄居女贞观才能生存,这些特征都与其它戏中主角有所区别,作品特殊的离乱背景使看戏人感同身受,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令人同情。《玉簪记》正是以摆脱之前俗套的结构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让人耳目一新,激起观众的视听欲望,在符合观众审美心理的条件下成为经典。
  注释:
  ①徐朔方:《高濂行实系年》,《徐朔方集第03卷:晚明曲家年谱(第二卷)浙江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第218页。
  参考文献:
  [1]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专业基础教学是现代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主要阐述艺术专业基础教学应建立在一种高度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基础之上,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这些基础学科的教育的宽领域教学模式,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之自由探索和思考,增强学生的鉴赏和思考能力。立足本国国情,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艺术,对西方艺术进行批判思考和有选择的继承,为世界艺术的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艺术专业 基础教
针对传统遗传算法在数据特征分类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最佳解,分类结果识别率以及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数据特征分类方法。采用模拟退火法对遗传算法实施改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1]。疼痛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见症状之一,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降低其生存质量。中医将原发性肝癌归属于“
摘要:琵琶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器乐门类,通过对琵琶的学习,可以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学习者的审美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大部分的高校琵琶教学中,都将重点放在演奏技能及技巧的训练方面,从而忽略了对于琵琶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符合琵琶本质艺术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新的目标引领,打破当下教学中的多个瓶颈,推动高校琵琶教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琵琶教学
人类诞生初始就产生的舞蹈在历经多年的流传变化之后,产生了丰富的舞蹈种类。对于"形而上"的民间舞蹈的精神层面,应该予以更多关注,本文欲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
电脑已经进入多媒体进代,所谓多媒体是指声、图、文一体化,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角度来看,他们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多媒体使学习更加趋于形象和生动,今后的教学将需要大量的
目前支持向量机(SVM)对均衡文本数据集进行文本分类时表现十分良好,但如果文本数据集是不均衡的,尤其是当不均衡率很大时,容易导致支持向量机分类失败。提出PSO-SMOTE混合算
近年图书编校质量大面积滑坡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无错不成书”既是读者们无奈之下的一声叹息,也成为一些出版人有意无意原谅自己的常见借口。尽管少数优秀出版社能够坚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