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拍摄那一群鹭鸟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_8_8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闷热的下午,浙江衢州日报印务公司员工林建民给我带来他去年花费几个月拍的照片,令人惊奇的是,主角全是鹭鸟!鸟儿的世界,真是有趣啊:快乐、活力、温馨、和谐!
  这些歌唱着、飞翔着、栖息着的生灵,和拍摄者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么多姿多彩的照片是怎样拍来的?
  
  凤凰形 鹭鸟的理想拍摄地
  
  去年5月21日,林建民和影友开着吉普车到衢江区全旺古镇看著名的娘娘厅。回来路过横路乡贺邵溪村的一片杉树林,不经意地一瞥,看到了鹭鸟。当地人告诉他们,因树枝多刺,鹭鸟最喜欢栖息在杉树林里的高枝上。这样的树林,附近有三四片呢,估计生存着上万只鹭鸟。这一带连片的小丘陵叫“凤凰形”,一个很美的名字。2003年开始,鹭鸟逐年增多。
  
  5月23日,林建民又来到这片树林,在一片视线开阔的斜坡,遇到一只不小心从窝里坠落的牛背鹭。他赶紧拍了个特写。这一天,收获很大,还发现了一窝3只白鹭作为今后关注的目标,这片树林藏着许多未知而有趣的内容,诱惑着他。
  两天以后,林建民去了凤凰形,带着特制的T形木凳,还有一块4平方米大的编织布,布上挖了个小洞用以安置镜头。土办法还真不错,他拍到了鹭鸟振翅飞翔的逆光照,很有成就感。
  端午节要到了,林建民惦记着20多公里外的那些鹭鸟。每隔一天,他就去一趟凤凰形。常常是凌晨五点天色未亮,就揣着干粮骑着摩托出发了,为的是不错过鸟儿的活动时机。经过几天近距离的观察,他逐渐掌握了鹭鸟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
  
  精心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
  
  鸟类专家非常肯定地说,鹭鸟可谓生态环境优劣的晴雨表,“生态好,鹭鸟归;生态孬,鹭鸟去。”凤凰形就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日渐增多的鹭鸟栖息繁衍。种类主体为白鹭、灰鹭、牛背鹭等。每年4月底5月初,鹭鸟陆续飞来,占枝筑巢,再产蛋、孵化,最后是哺育、教飞,到9月底、10月初才飞走。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每当清晨和黄昏,鹭鸟飞时遮天蔽日,站落则亭亭玉立{远观群星点点,近望婀娜多姿。此情此景,让林建民流连忘返:聆听它们动听的歌唱,观赏它们多彩的羽毛和美妙的姿态。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因为他和相机而定格成永恒。他是孤独的,可他与鸟儿何等地亲近,镜头里的世界又是何等的热闹呵!
  5月下旬才进入鹭鸟世界的林建民,没有赶上它们占枝筑巢、产蛋、孵化期,但他赶到了鹭鸟的哺育,教飞期。
  这个时段,天气热了,雨水多了。早上五六点,林建民就能听到林间鸟鸣。七八点,天蒙蒙亮就外出觅食的鸟爸妈回来了,小鸟们便争先恐后地抢食,弱小的总是吃不到美食;六点到九点,小鸟嗷嗷待哺、小心试飞、谨慎练唱,活泼可爱;大鸟还会迅猛地将胃里的鱼、青蛙等作为武器吐向“入侵者”;太阳出来,吃饱了的小鸟们就收翅休息,树林暂时归于平静;而到了夕阳西下,大鸟陆续归巢,小鸟欣喜,鸟的天堂开始新一轮的热闹……从早到晚,作为拍摄者,林建民既能感受到自然界母爱的伟大,又能感受到竞争的残酷。
  尽管五六月阴雨连绵,不是理想的拍摄季节,但它吸引着林建民徘徊在鹭鸟的家园——农人们在耕作,鹭鸟们并不惧怕,双方和谐相处。
  母鸟觅食归来,先要观察盘旋一阵,才会到窝里喂儿女,真是充满灵性。
  有时去得太早了,林建民就边吃干粮边等待小鸟们起床活动,而它们在窝里梳理羽毛、伸懒腰,在枝头斗嘴、唱歌、振翅,没有耐心是看不到的。而鹭鸟之间的争斗、飞行、亲热等动作,更是时时扑入眼帘。台风来临,鸟窝坠落鸟蛋破碎,甚至还有人扛着梯子来盗捡鸟蛋,令人心痛。
  
  镜头就是眼睛。林建民经常按着快门不放,一只粽子吃了放、放了吃,鹭鸟的世界吸引着他。
  林建民的照片因为都是以日子命名的,称其为“鹭鸟拍摄日记”并不为过,它们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鹭鸟的生活历程——
  就以3只小白鹭的生活片断为例:
  5月28日,3只小白鹭张开翅膀了。
  5月30日,3只小白鹭会唱歌了。哥仨成为出色的歌唱家。
  6月2日,它们的羽毛变白了。鸟妈妈把窝拆了,开始让孩子们学会在树枝上生活……
  
  等待就是孕育精彩的过程
  
  2003年9月27日,衢州日报曾推出有着强劲视觉冲击力的记录版《乌鸫一家衢城奇遇》,那一版照片的拍摄者就是林建民。凭着这组照片,他居然拿到了2003年浙江省新闻奖银奖,不能不令人称奇。
  林建民学摄影的历史,说长也不长。2000年,他才开始置办器材,之后加入市摄影家协会,参与摄影沙龙的活动,参加了省市一系列影赛。
  几年来,林建民和影友们走遍浙闽皖赣四省毗邻的山山水水,拍了几百胶卷,数码照片更是难以计数。他自谦道:虽然拍了不少,但满意的不多。要说较满意的,还数自己特别钟情的鸟儿了。每每翻看自己的作品,他脑海浮现的还是这些翩跹起舞的精灵。他还总结出了一种“观鸟精神”,这就是:专注地观察,沉着地思考,冷静地处事,耐心地生活。
  手握相机,面对神奇的大自然,面对社会生活中美仑美奂、变幻莫测的各种表情,林建民已把摄影当作生活方式和精神密友。他是一个虔诚的追梦人,总在等待、发现、捕捉,总在生活中寻找诗意。虽然等待的过程,充满寂寞充满艰辛,但也充满诗意,更充满精彩。
  
  (责编 耿国彪)
其他文献
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林纸循环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正是通过上述反馈
期刊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是内蒙古中部的一座塞外山城, 由于干旱少雨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城市一直缺少树木和绿地。“年年栽树树难活,年年种绿不见绿”,成了这座城市绿化艰难的写照,拥有绿色也成了这座城市32万居民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建设一座绿色生态城市,近年来集宁区下大力气、全民动员开展植树造林,开辟绿地,美化城市,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日,就这方面的问题记者走访了乌市常委集宁区委书
期刊
画稿溪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叙永县城东北40公里处,距西南出海大通道321国道20公里,距酒城泸州90公里。保护区总面积238.27平方公里,1998年被列为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它处于云贵高原黔山地北缘与四川盆地中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长江上游南岸重要支流赤水河上游,东北部与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画稿溪属丹霞地貌,土岩皆赤,山峦叠嶂,峰岩陡峭,溪流纵
期刊
3月28日下午,艳阳高照,北京各界人士100余人齐聚鼎美术馆,参加旅日艺术家邹涛书画篆刻展的开幕式。  邹涛先生自幼喜爱书画篆刻,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多次获得过国内重要展览大奖,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崭露头角。1991年赴日本定居后潜心书画篆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并在中日艺术界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的重要桥梁。1997年,邹涛首次“艺锦还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邹涛艺术展”,得到了书画艺术界的热情
期刊
榴莲不是榴,亦并非莲,它是泊来品,是从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进口的大型水果。  我是近几年才听说榴莲的。这天,单位的小吴打电话问:钱老师你吃不吃榴莲?  我一时语塞。他说他正在水果店,单位领导要看望老同志,要给我们送水果篮。我这人容易感动,一听这等好事就喜出望外。  但是榴莲却是个颇有争议的东西,有人说它味道好极了,又有人说它臭不可闻。正犹豫呢,小吴接着说:榴莲对身体大有补益的,你还是吃吧!不容我分说
期刊
生态易县,绿色易州。7月21日至7月22日,由绿色中国杂志社主办,河北省易县人民政府承办,河北省大风车农业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易县)生态农业发展论坛暨京津绿色食品基地启动仪式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国务院参事盛炜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三农”专家张忠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等著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演讲。    生态
期刊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六个必须”的新概念,强调又好又快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蕴涵深刻,意义重大,是发展理论的重大飞跃。山西省九次党代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确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概念,坚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科学发展已成为指导长治市郊区
期刊
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由中国化工集团下属的正和集团控股,坐落于黄河人海口、《孙子兵法》的发源地——山东省广饶县,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设计年产环保型高品质的中、高密度纤维板20万立方米,是中国北方单线生产能力最大幅面最宽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企业主要设备由欧洲进口,拥有国内第一家企业自建的人造板技术研发实验室。生产的“正和林美”牌中、高密度纤维板畅销国内并出口多个国家
期刊
  
期刊
10年前,提起田峪河,仅有少数人知道它发源于海拔2894米的秦岭北侧。然而,10年后,当堪称世界第一植物园的“秦岭国家植物园”项目在田峪河附近奠基动工时,昔日的“大家闺秀”突然迈出了深居千年的“闺房”,把自己无尽的绰约风姿展现出来。日前,记者采访了秦岭国家植物园园长沈茂才。    绿色“乌托邦”终成现实    1995年初,作为一名在生物科研领域默默奉献了数十载的科学工作者,沈茂才对环境遭遇破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