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焊接专业《制图》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分别从教材选用、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焊接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本校2013年招收了第一批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根据调研结果,企业对于高技能焊接人才提出制图与识图能力的要求,希望加强学生焊接职业能力方向的识图能力。
基于职业需求,对《制图》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制图》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在第一学年上半学期开设了《机械制图》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下半学期开设了《焊工识图》课程作为《机械制图》的延展课程。本人在《焊工识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吸收所学知识,这种分开式教学似乎并没有成功,仅是从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职业趋向,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制图与识图》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此展开。
一、《制图》课程改革研究过程
(一)教育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学习
通过对教育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方面的系统学习可以更加清楚明了地找到传统教学《制图》课程所存在问题的根源[2],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可行性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具体清晰的实践过程。
(二)课题组开展调研活动
课题组成员有针对性地调研一些企业和考察典范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调研结果发现,企业均主动建议学校培养具有绘图与识图能力的焊接技术人员,提出学生在具备基本制图能力的基础上应熟悉典型焊接结构,并能够绘制和识读焊接结构装配图。
(三)课题组与焊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起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制图》课程的教学安排、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等都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焊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行业专家组成,在整个过程中,把企业的生产元素及文化都融入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制图》课程体系建设
《制图》课程改革基于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图课程改革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3],以典型焊接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为项目载体,在分析传统学科体系下高职焊接专业制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高职焊接专业制图课程,本文分别从教材选用、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已出版的机械制图书籍和练习册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笼统的将还是捏合在一起,从理论上《焊工识图》更适合焊接专业,但是这些教材要么就是直接将机械制图和焊接装配图识读组合在一起,要么就是随意在章节中穿插焊接工艺及设备的知识并无章节,并不能真正体现做学一体,对接职业标准,最终并没有选用《焊工识图》作为教材,而是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此书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内容难度适中清晰明了,并有配套习题集和课件,在机械制图基础学习部分得到了本校广大师生的认可,因此选用了此教材。焊接方面则采用项目进行驱动,提供参考教材,学生线下学习,线上由老师指导完成各项目任务。
(二)焊接装配结构项目教学方案的编制举例
焊接专业14、15级焊接装配图识读部分授课计划,根据当时的企业调研,企业主要强调焊工对焊接装配图的识读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只针对各典型焊接结构装配图的识读。
然而16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企业要求高职焊接专业学生除了具备识读焊接装配图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因此从16级开始正式开设《机械制图与焊工识图》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焊接装配图的绘制能力。并根据任务课程结构的重构方式制定新的课程项目方案设计。
(三)考核方式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评价的典型格式为: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通常以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为评定标准,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确定学生的成绩。贯彻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将期末测试转变为过程测试。考核成绩计算说明如下:
1.考核成绩由机械制图基础考核得分A、焊工识图项目考核得分B和自主项目考核得分C三部分组成。
2.A=机械制图基础卷面得分×40%;
B=焊工识图各模块完成质量得分×权重之和× 40%;
C= (自主项目完成质量×80%+答辩成绩×20%)× 20%。
3.总成绩=A+B+C。
参考文献:
[1]薛春霞,朱云龙.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59.
[2]甘江明.高职高专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117.
[3]滕日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比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002(1):54.
关键词:焊接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本校2013年招收了第一批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根据调研结果,企业对于高技能焊接人才提出制图与识图能力的要求,希望加强学生焊接职业能力方向的识图能力。
基于职业需求,对《制图》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制图》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在第一学年上半学期开设了《机械制图》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下半学期开设了《焊工识图》课程作为《机械制图》的延展课程。本人在《焊工识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吸收所学知识,这种分开式教学似乎并没有成功,仅是从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职业趋向,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制图与识图》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此展开。
一、《制图》课程改革研究过程
(一)教育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学习
通过对教育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方面的系统学习可以更加清楚明了地找到传统教学《制图》课程所存在问题的根源[2],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可行性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具体清晰的实践过程。
(二)课题组开展调研活动
课题组成员有针对性地调研一些企业和考察典范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调研结果发现,企业均主动建议学校培养具有绘图与识图能力的焊接技术人员,提出学生在具备基本制图能力的基础上应熟悉典型焊接结构,并能够绘制和识读焊接结构装配图。
(三)课题组与焊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起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制图》课程的教学安排、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等都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焊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行业专家组成,在整个过程中,把企业的生产元素及文化都融入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制图》课程体系建设
《制图》课程改革基于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图课程改革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3],以典型焊接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为项目载体,在分析传统学科体系下高职焊接专业制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高职焊接专业制图课程,本文分别从教材选用、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已出版的机械制图书籍和练习册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笼统的将还是捏合在一起,从理论上《焊工识图》更适合焊接专业,但是这些教材要么就是直接将机械制图和焊接装配图识读组合在一起,要么就是随意在章节中穿插焊接工艺及设备的知识并无章节,并不能真正体现做学一体,对接职业标准,最终并没有选用《焊工识图》作为教材,而是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此书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内容难度适中清晰明了,并有配套习题集和课件,在机械制图基础学习部分得到了本校广大师生的认可,因此选用了此教材。焊接方面则采用项目进行驱动,提供参考教材,学生线下学习,线上由老师指导完成各项目任务。
(二)焊接装配结构项目教学方案的编制举例
焊接专业14、15级焊接装配图识读部分授课计划,根据当时的企业调研,企业主要强调焊工对焊接装配图的识读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只针对各典型焊接结构装配图的识读。
然而16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企业要求高职焊接专业学生除了具备识读焊接装配图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因此从16级开始正式开设《机械制图与焊工识图》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焊接装配图的绘制能力。并根据任务课程结构的重构方式制定新的课程项目方案设计。
(三)考核方式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评价的典型格式为: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通常以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为评定标准,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确定学生的成绩。贯彻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将期末测试转变为过程测试。考核成绩计算说明如下:
1.考核成绩由机械制图基础考核得分A、焊工识图项目考核得分B和自主项目考核得分C三部分组成。
2.A=机械制图基础卷面得分×40%;
B=焊工识图各模块完成质量得分×权重之和× 40%;
C= (自主项目完成质量×80%+答辩成绩×20%)× 20%。
3.总成绩=A+B+C。
参考文献:
[1]薛春霞,朱云龙.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59.
[2]甘江明.高职高专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117.
[3]滕日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比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0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