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可乱真的梁启超姚茫父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我到河北石家庄参加书法展,收藏家杨未君接我去他府上,途中兴奋地告诉我:最近参加拍卖得了件宝贝。
  到了杨府,未君给我递上白手套,我俯身细赏宝贝:宝贝是件拓本,里面有梁启超、姚茫父合作的12条屏拓片。其大致背景是:1924年,梁启超的女儿梁令娴在其母亲去世前九个月,从美国归来伺候生病的母亲,梁夫人最终因病去世。梁启超在哀痛中静心以小楷摘录宋词,书写在12个铜屏上,又请他的好友——民国大学者、书画家姚茫父在背面绘制花卉,刻好后赠给女儿。梁令娴在文革初期自杀身亡,此12铜屏目前不知下落。当我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欣赏完拓本,对未君说了两句话:“一、尽快收集整理背后的相关资料,撰写考证文章,2019年春天在《艺术中国》发表;二、做好拓本的复制件,在国内刻铜圈小范围传播分享。”
  2019年3月,《艺术中国》以24个整版刊发周继烈先生的《十二刻铜屏珍拓》,同时刊发杨未君《传奇巨制 古雪今存——〈梁启超姚茫父合作十二铜屏拓本〉赏析》,并将铜屏24张拓片全部刊印,在国内文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就在《艺术中国》刊发专题宣传之后一个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教授请人精心复制的拓本出炉,原计划做100本拓本,最后减到20本。虽然这几年我参与过一些复制工作,但是,当我收到杜鹏飞教授主持复制的拓本,仍然惊呆了。说实话,如果这个复制件不是出于我的提议,如果事先不知情,我一定也会认为这是百年前的旧拓真迹。整个拓本旧气盎然,拓片仍然以挖裱的方式装裱,就连历史留下的滴滴霉点,都如实呈现。
  欣喜之余,我给未君兄打电话,说:“我要请几个同好题跋纪念,然后撰文介绍,在刻铜雅集上拍卖,进一步提高原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拍卖所得平均分配。”未君欣然同意。
  5月下旬,我策划的“暖玉阁——民国闺秀书画展”在湖南省文化馆举行,河南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于建华先生到访,我拿出复制的拓本给他欣赏,他赞不绝口,欣然题跋:
  梁任公恭楷宋词,姚茫父妙笔花卉,京都同古堂张氏铜刻书画兼美,镌刻功深,拓裱精美,墨气紫光,璇闺清供,信为佳物者耶?
  己亥楳月中浣智凱居士观题
  于先生是上海已故书画家、收藏家洪丕谟先生的弟子,其书法潇洒磊落,寥寥数语,当为的评。
  7月中旬,我按计划将赴北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办公室举办的培训,为此提前半月将拓本寄往福建南安林培养先生。林先生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小楷有尘外之品,尤喜题跋,我请他题跋后务必火速寄给清华大学杜鹏飞。
  林培养先生非常慎重,先是打了底稿发我参考,确定内容后方才动笔,他很快完成任务,并拍照发来图片,跋曰:
  此璇闺清供十二铜屏拓本乃梁任公书宋词,姚茫父绘花卉,同古堂所刻百年陈迹,光华映目,墨彩沁人,前贤如在。今日得观瑰宝,乃深庆眼福也。
  己亥仲夏 培养拜观于伴月斋
  7月18日上午,我抵达清华大学博物馆,鹏飞兄公务繁忙,刚从外地回到北京就题词一阙:
  一册清华心眼濯,姚绘梁书更把金屏凿,字字珠玑涵月魄,寥寥数笔花神觉。堪忆当年身落寞,玉骨冰肌,怎奈东风恶。清供璇规何所讬?但凭幽影闲寻索。
  调寄蝶恋花
  敬跋梁任公姚茫父十二铜屏墨拓副本
  时在己亥仲夏沐书生于清华
  鹏飞兄本是环境学专业的博导,嗜收藏,喜考证,又擅诗词、书法,清华大学请他做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主持工作(馆长冯远),实在是最佳人选。
  我从清华大学出来,打车直奔北京车公庄周继烈先生家,周先生是当代刻铜研究的领军人物,此前已为未君收藏的原拓题诗,我不想给老人家添麻烦,就说:“就抄原来的诗也行”。老爷子呵呵一笑,道:“那不行,先搁着,我重新写诗!”
  几天后,未君发来周先生博客文章:
  七月十八日,河北杨未君先生午前到访,午后湖南书家曹隽平偕子亦到乡音室。曹氏书法隽逸文俊,被某公司选入字库,今后电脑、手机中会有“曹隽平楷书字体”,这是件很了不得的工程。吾前有文曾谈及云在堂杨君藏梁任公赠女十二铜屏拓片事,言及影印,后因制作成本极高,只印造了二十部,遗憾许多欲得此书朋友失望,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应说该书印造十分精致,纤毫毕现,甚能传真,可谓下真迹一等之妙本。今在此文中把十二铜屏全部亮相,供喜爱的朋友们欣赏。
  杨曹二君携来影印本,因爱之切,均以珍本视之,命余跋其尾。遵嘱题写了三册,其文分示于下:
  跋杨君册
  云在堂杨氏未君,吾老友也。近收得梁氏《璇闺清供》十二铜屏初拓本,与友共议精造廿部影印本。观之纤毫毕现,可谓下真拓—等之妙物,此其—也。杨君嘱书册后,以廿八字应:
  尚有余香闺中影,
  三家美技天花顷。
  擎灯凭月百回读,
  君知屏前屏后冷。
  京师乡音室周继烈于己亥夏
  跋曹君册
  谁造冬枝竟如春?
  梁姚张家共留珍。
  十年百年千年后,
  难倒几多看帖人!
  云在堂藏《璇闺清供》初拓本,友人影印精造廿册,此其—也。书家曹君嘱题,因以廿八字应。此本观之不输原拓,可谓下真拓—等之妙作。
  己亥夏于京师乡音室周继烈乡公(图八)
  另一册
  闺房深处有深春,
  十二铜屏一时珍。
  应知此本如母本,
  他年羡煞爱铜人。
  《璇闺清供》梁氏旧藏十二铜屏,时有拓本流传,云在堂杨氏有藏,其与友人议 精印二十部,此其一也,得者宝之。
  时在己亥夏题于京师乡音室 周继烈乡公
  因为拓本复制太逼真,所以尽管我说明了是复制件,于建华、林培养两位在跋中仍然视为旧拓,这也就有了周继烈先生的“十年百年千年后,难倒几多看帖人!”“应知此本如母本,他年羡煞爱铜人。”先生诗才亦可见一斑。
  愿识者宝之!
  2019年9月27日凌晨两点于湖南省文化馆布展间隙
  王尔义(微信名王博士)
  新世纪初接触刻铜,甚为喜爱,多有入藏;曾以“观察者”网名在盛世刻铜版与众多藏友交流互动,收获亦颇丰。与战友兼藏友张老师合著《刻铜墨盒投资价值分析》,算是在刻铜收藏之路跋涉的一点痕迹。一度秉持“只进不出”的原则,多数藏品得以保留至今。近年随着兴趣转移,若干心爱藏品终将离身而去,但墨盒镇尺的铜香,会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和心头!
其他文献
摘要:北宋初、中期在继承唐、五代书法的基础上逐渐展露“尚意”的苗头,涌现出了不少不以书名于世但又擅长书法的名家。王才叔在宋英宗时期取代蔡襄而为皇帝书《洪范》于钦明殿,必然另有隐情。传世作品几不可见,在历代书论中也仅寥寥数语,其书法风貌颇值得探寻和推敲,可补宋代书法之遗珠。  关键词:王广渊;宋英宗;洪范;二王手泽观款  宋代黄庭坚《山谷题跋》有这样一段文字“王才叔兄弟皆喜作大字,魁梧臃肿,以笔力豪
期刊
传承文化血脉,倡导艺术育人。2019年12月4-6日,“第15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第三届特级教师大赛”在文化教学实验基地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临沂第十一中学、临沂兰山小学隆重召开。  大赛以一曲众所周知的《沂蒙山小调》拉开帷幕。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云武盛赞“文化教學大赛活动较好地解决了通过学校和课堂这一平台进行文化传承与艺术养育的问题,契合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主题,具有开创性
期刊
2018年5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河北省保定市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刻铜艺术同仁雅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刻铜爱好者20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活动安排有展览、现场演示制作拓片、镇尺墨盒交流、拍卖等活动。这次全国刻铜艺术同仁雅集,令我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文房四宝”广为人知,而文房刻铜却鲜有人晓。文房刻铜是我国古代文人抒发情感的较好载体,墨客们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山水、花卉、诗词等刻于文房用品表面,使之有
期刊
编者按:周继烈先生是铜刻文房收藏的开山者,近年著述之余,时有诗作,有咏陈寅生诗多篇,言之有物,堪称“诗史”。惜珠散于“乡音室博客”中。今征得先生同意,略作輯选,以飨读者。  一、癸巳清明访陈寅生前贤故居  陈麟炳,号寅生。清道光十年(1830)庚寅三月初一日生于北京,壬子(1912)三月初七日卒于北京,享年八十三岁。寅生先生乃刻铜圣手,首创在文房用具铜墨盒上施以书画刻铜艺术,风传至今。余有幸得识其
期刊
摘要:《崔惟悌墓志》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亢杨村的一方唐代墓志。其出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对其墓志内容的考证可补新、旧唐书史料之阙。但由于缺少史料依据,无法建构其完整的家世谱系。该墓志整体艺术风格宗法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瘦硬、秀丽的书风。  关键词:唐代 墓志 崔惟悌 书法 艺术风格  一、墓志的起源及其发展  墓志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石刻随葬品之通称。《墨子·明鬼篇》云:“古
期刊
湖南省文化馆美摄部研究馆员章作人同志作为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湖湘文化建设,创作了300多幅作品的《红色塔卧》画集,画集通过国家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历史题材出版审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画集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创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湘西永顺县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井冈星火,燎原了湘鄂川黔。湘鄂川
期刊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南宋·朱熹(别称:沧洲病叟。堂号:沧洲精舍。婺源人。封爵:徽国公)  1.  程亮是我在歙县认识的一个雕砚小友,待人真诚,做事聪敏。他雕制的一方龙尾山青皮眉纹籽石歙砚,景状幽美,琢出上下天光,岸芷汀兰,九只鸬鹚或卧或立,或欹或侧,或左右顾盼,或曲颈天歌。箫韶九成,却只见江面上又归来一羽,静影沉璧。砚石呈色寒碧,郁郁青青;缕缕眉纹,恰如云水茫茫、横无际涯…… 
期刊
一、藏品由来  戊戌年秋季某周末,笔者到云洲古玩城访友,在何总的店里聊了聊后,踱步到飞哥的店里来唠唠嗑。见面寒暄不表,飞哥从橱柜里面摸出一个小纸包,展开摊出一根袖珍的小镇尺。笔者攥在手里仔细端详:包浆很厚,双面刻工。凭着多年玩尺的经验,这个尺子应该不俗!  尺子一面刻:“汉铜尺文曰虑俿铜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 丙午(1906)孟夏公培手摹”  另一面刻篆书:“汉铜尺文曰虑俿铜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
期刊
在墨盒持授名人考证上,我们常常讲“孤证不立”。对此如何理解呢?个见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从数量上理解“孤”字,就是不能孤独地仅有一个证据;另一层是从联系上理解“孤”字,就是各证据间不能孤立的而没有关联,因为这样无法在众多的知名或不知名的重名重姓中保证做到排他性。“孤证不立”的下句話,应该是“双证关联”。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采用“主旁双证”的方式,即以考证人物为主证,以与人物相关证据为旁证,这样即可
期刊
電脑服装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