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整本书阅读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整本书阅读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在于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灵活性、深刻性、系统性、独创性、科学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从而向深度阅读推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思维能力 阅读方法
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想活动,它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方向、有规律、有形式的意识流动。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思维能力,拥有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只会人云亦云。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又多元并举的过程,它需要被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被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当中。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可以从整本书阅读这一方式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感性思维为主,强调对具体形象的认知,从中年级开始慢慢地朝着强调抽象认知的逻辑思维发展。进入初中后,这种思维的培养进入了黄金期,借助统编版教材必读书目中长篇小说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无论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还是外国经典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都是值得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很多学生在初读完整本书时,如果被问到“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思维导图是表达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在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不同维度的思维导图,通过梳理故事的主脉络线与支脉络线、人物的主次关系、情节的有序推进,有条理地呈现情节的串联、人物的分析。
思维导图之于阅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常大,一方面,它能够将大量的、繁杂的、复杂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简单的、直观的线条(比如树状图、链条图等),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更加直观简单,这是化繁为简的一种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的绘图过程也是将自己分散、凌乱的思维聚拢到一起的过程,这是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当学生对思维导图越来越熟悉之后,只要一张图,就可以反映很多信息,与文字笔记相较而言,这种呈现方式更便捷,印象更深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想象思维的发展
想象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璀璨夺目的火花。在阅读时,想象思维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纸质阅读为例,一个个文字是以静态的方式被印刷到书籍上,它们是无生命无形态的,但正是因为读者在大脑里根据文字对画面进行了勾勒与重现,才赋予了文字与书籍灵动的生命,这也是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去发展学生想象思维的一个切入点。
以《格列佛游记》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船长里梅尔·格列佛的角色当中,假设这本书就是自己的回忆录,看一看自己曾经周游四国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其一,丰富人物的对白。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以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来为书籍当中的人物增补更多对白与旁白。
其二,手绘故事场景。鼓励学生们用简易漫画的方式呈现故事当中的场景,画出小人国、大人国的夸张。比如用最简单的“火柴人”来勾勒出人物形象与环境。手绘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美术潜力的过程,让学生们大胆地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出故事。
其三,故事复述。鼓励学生们在看完之后自己回家讲给父母听,与父母一起互动,在互动中去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其四,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几个人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进行服饰的装扮,表情动作的演绎等。用想象思维来阅读文本不仅让文本内容变得更加多元、立体、丰富、有趣,而且也让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更好地让思维与故事情节进行融合,仿佛一场探险之旅。
三、辩证思维的发展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著名的《小说面面观》中说道:“我们可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的两种。”一般来说,扁平人物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呈现出生命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圆形人物,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好方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作为革命英雄的高大形象已深入人心。“英雄”是保尔的一个标签,但英雄会不会也有凡人的一面呢?教师引导学生细读保尔在黑海港口陷入沉思,以致一时有了自杀念头的篇章,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
品读细腻的内心独白,学生会真切感受到保尔怀疑、动摇、脆弱、绝望的心理,同时也认识到英雄不是“钢铁侠”。面对身体垮了、归队无望的现实困境,他也会产生与平凡人一样的精神危机。这种对英雄“另一面”形象的解读与分析,实际上是突破对保尔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的惯性思维,通过“是英雄也是凡人”的触点,去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思维的多面性与全面性也会由此得到提升。
四、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是非常高阶以及非常宝贵的,它表现在人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简·爱》时,设置了两个假设性问题来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假如命运可以重新安排:简时隔一年后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如果庄园没有因火灾而变成一片废墟,一切的人、事、物依旧,简还会回到罗切斯特先生的怀抱吗?”“假如时空可以奇幻穿越,简遇到了保尔,这两个人会不会相爱呢?请阐释理由。”与常规的应试教育类问题相比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常规的非此即彼,而且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在回答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自己的思维特征与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学生比较感性,那么他的答案会更多地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对主人公的另一种经历有更多美好的幻想和假设。而有的学生比较理性,那么他的答案会更多地体现出现实主义色彩,对主人公的另一种经历会站在时代背景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与考量。因此,就这个问题而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让人信服就是成功的答案。
可以發现,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让学生能够尽情地、不受约束地进行思维的发散,这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基本元素—不受约束、没有套路、纯粹思考。在指导整本书阅读时,教师不仅自己设置假设性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提一些假设性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会提出如果简是另一种性格—是当时主流女性性格的代表,那么她还能够被罗切斯特先生那么地爱着吗?她还能够成为作者笔下一个影响力深远的文学人物吗?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都能够让学生萌生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与教材中的篇章阅读相比较而言,更凸显出阅读的整体性、过程性与深入性,书籍内容的深入解读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大脑思维的递进过程。当学生慢慢地找到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规律后,就会渐入佳境,更深刻地感悟到书籍所讲述的故事以及勾勒出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学生发展与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发挥整本书阅读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从逻辑思维、想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这四种思维入手,引导学生于阅读中去开发与释放自己的思维潜力。
参考文献:
[1] 张玉双《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探索》,《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7期。
[2] 王永林《关注整本 发展思维 走向深度阅读—基于发展阅读思维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策略探究》,《西藏教育》2019年第4期。
[3] 郑美玲、邵伟霞《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三种课型探究》,《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1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思维能力 阅读方法
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想活动,它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方向、有规律、有形式的意识流动。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思维能力,拥有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只会人云亦云。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又多元并举的过程,它需要被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被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当中。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可以从整本书阅读这一方式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感性思维为主,强调对具体形象的认知,从中年级开始慢慢地朝着强调抽象认知的逻辑思维发展。进入初中后,这种思维的培养进入了黄金期,借助统编版教材必读书目中长篇小说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无论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还是外国经典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都是值得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很多学生在初读完整本书时,如果被问到“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思维导图是表达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在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不同维度的思维导图,通过梳理故事的主脉络线与支脉络线、人物的主次关系、情节的有序推进,有条理地呈现情节的串联、人物的分析。
思维导图之于阅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常大,一方面,它能够将大量的、繁杂的、复杂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简单的、直观的线条(比如树状图、链条图等),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更加直观简单,这是化繁为简的一种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的绘图过程也是将自己分散、凌乱的思维聚拢到一起的过程,这是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当学生对思维导图越来越熟悉之后,只要一张图,就可以反映很多信息,与文字笔记相较而言,这种呈现方式更便捷,印象更深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想象思维的发展
想象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璀璨夺目的火花。在阅读时,想象思维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纸质阅读为例,一个个文字是以静态的方式被印刷到书籍上,它们是无生命无形态的,但正是因为读者在大脑里根据文字对画面进行了勾勒与重现,才赋予了文字与书籍灵动的生命,这也是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去发展学生想象思维的一个切入点。
以《格列佛游记》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船长里梅尔·格列佛的角色当中,假设这本书就是自己的回忆录,看一看自己曾经周游四国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其一,丰富人物的对白。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以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来为书籍当中的人物增补更多对白与旁白。
其二,手绘故事场景。鼓励学生们用简易漫画的方式呈现故事当中的场景,画出小人国、大人国的夸张。比如用最简单的“火柴人”来勾勒出人物形象与环境。手绘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美术潜力的过程,让学生们大胆地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出故事。
其三,故事复述。鼓励学生们在看完之后自己回家讲给父母听,与父母一起互动,在互动中去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其四,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几个人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进行服饰的装扮,表情动作的演绎等。用想象思维来阅读文本不仅让文本内容变得更加多元、立体、丰富、有趣,而且也让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更好地让思维与故事情节进行融合,仿佛一场探险之旅。
三、辩证思维的发展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著名的《小说面面观》中说道:“我们可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的两种。”一般来说,扁平人物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呈现出生命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能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圆形人物,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好方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作为革命英雄的高大形象已深入人心。“英雄”是保尔的一个标签,但英雄会不会也有凡人的一面呢?教师引导学生细读保尔在黑海港口陷入沉思,以致一时有了自杀念头的篇章,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
品读细腻的内心独白,学生会真切感受到保尔怀疑、动摇、脆弱、绝望的心理,同时也认识到英雄不是“钢铁侠”。面对身体垮了、归队无望的现实困境,他也会产生与平凡人一样的精神危机。这种对英雄“另一面”形象的解读与分析,实际上是突破对保尔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的惯性思维,通过“是英雄也是凡人”的触点,去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思维的多面性与全面性也会由此得到提升。
四、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是非常高阶以及非常宝贵的,它表现在人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简·爱》时,设置了两个假设性问题来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假如命运可以重新安排:简时隔一年后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如果庄园没有因火灾而变成一片废墟,一切的人、事、物依旧,简还会回到罗切斯特先生的怀抱吗?”“假如时空可以奇幻穿越,简遇到了保尔,这两个人会不会相爱呢?请阐释理由。”与常规的应试教育类问题相比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常规的非此即彼,而且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在回答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自己的思维特征与性格特点。比如有的学生比较感性,那么他的答案会更多地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对主人公的另一种经历有更多美好的幻想和假设。而有的学生比较理性,那么他的答案会更多地体现出现实主义色彩,对主人公的另一种经历会站在时代背景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与考量。因此,就这个问题而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让人信服就是成功的答案。
可以發现,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让学生能够尽情地、不受约束地进行思维的发散,这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基本元素—不受约束、没有套路、纯粹思考。在指导整本书阅读时,教师不仅自己设置假设性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提一些假设性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会提出如果简是另一种性格—是当时主流女性性格的代表,那么她还能够被罗切斯特先生那么地爱着吗?她还能够成为作者笔下一个影响力深远的文学人物吗?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都能够让学生萌生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与教材中的篇章阅读相比较而言,更凸显出阅读的整体性、过程性与深入性,书籍内容的深入解读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大脑思维的递进过程。当学生慢慢地找到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规律后,就会渐入佳境,更深刻地感悟到书籍所讲述的故事以及勾勒出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学生发展与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发挥整本书阅读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从逻辑思维、想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这四种思维入手,引导学生于阅读中去开发与释放自己的思维潜力。
参考文献:
[1] 张玉双《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与探索》,《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17期。
[2] 王永林《关注整本 发展思维 走向深度阅读—基于发展阅读思维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策略探究》,《西藏教育》2019年第4期。
[3] 郑美玲、邵伟霞《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三种课型探究》,《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