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和灵魂,是新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但是近年来新闻业内外的种种现象表明新闻真实性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新闻不是不真实,而是受众不相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更多复杂的"不可抗力",甚至成为新闻从业者的习以为常的套路和范式:新闻"框架"现象使新闻无法摆脱偏见、新闻写作直接引语的缺失等等,都是造成新闻可信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时代的记录者和先进文化的生产传播者。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百万读者和社会生态,应当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力求写出无愧于生活、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作品。媒体人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返璞归真写新闻,坚持写真实、真切、真情、可信的新闻。
关键词:新闻报道;真实可信;服务社会
泱泱大国,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建设者。新闻工作者于时代建设而言,尤为重要。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时代的记录者和先进文化的生产传播者。实现“中国梦”,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本文旨在呼吁媒体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返璞归真写新闻,写真实、真切、真情的新闻。如何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可信,应从以下几点阐述。
一、要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
1、立足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媒体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文风观。在改进文风的过程中,应把握定位,立足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实现视角、语态的转换。既要“贴近”,同时,不能为了“贴近”而片面“迎合”,要把握应有的基调和格调,在紧跟时代的同时更要有引领时代的追求。
2、尊重新闻规律。尊重新闻规律,从规律中求实效。这就需要媒体直面问题,理性看待,理性表达,深入研究新时期的舆论生态,积极回应舆论关切,提升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媒体应有更多直面复杂问题的选题,展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化地报道好人好事、揭露坏现象。
2013年5月14日,《楚天都市报》在A09版发表了楚天评论《反思“携幼女开房”不能止于个案》。此文笔锋直指校长、教师、官员、政府职员这些本该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职业,控诉犯罪者令人发指的行径。作者更强调,“深入剖析这样的个案,但是绝不能止于将犯罪者绳之于法,而是要找到这背后的学校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等等的漏洞”。文末,作者更以强烈的悲悯之心发出反问:“这样的惨烈的悲剧,还要发生多少,才能触动相关部门的心?”这则评论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直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知识修养。
更有2013年6月6日《楚天都市报》 A18版楚天评论《谁在纵容“临时工”的暴戾》,愈加发人深省。作者连用三个反问(既然把临时工推到了执法前线,那么在聘用选任时,是不是应该更慎重一些?如果“临时工”们原本就品行不端,那么为何他们能出现在城管队伍?如果“临时工”们原本并非恶人,那么是否城管之权使他们变得暴戾?)深刻地揭露了该城管局敷衍推诿的恶劣本质。文末又提出了“彻底限制法定人员的执法权”的解决办法。此评论短小精悍、文笔犀利、一针见血,表现了记者对时弊的深刻观察以及优秀的新闻专业素养。
二、报道内容要更加倾斜民生,更加务实
1、增加民生新闻报道。一是要从量上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报道与关注,逐步减少政治性新闻和会议新闻等内容;二是要在报纸的头版、电视新闻的头条等重要的位置刊登民生新闻。央视《新闻联播》自2013年起,先后增加了“新春走基层在岗位上”和“新春走基层温暖”等专题栏目,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内容真实饱满具有感染力;对于特别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专门设立话题报道,给予特别关注,如1月20日播出的三条“关注菜价上涨”消息和1月25日播出的“聚焦农民工讨薪难”等报道。
据统计,2013年2月期间,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约428条视频消息中,有将近116条从平民视角给予报道的民生新闻,约占总数的27%。
纸质媒体中,《人民日报》等也在内容和版面上做出了调整,加大民生新闻的报道,逐步减少领导人的政治新闻和会议新闻,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基层,关注当下最为热点的民生话题,关注老百姓的当前困惑等。其分别开设了相应的专栏,包括《民生调查》《评论》《连线基层》专版,《最美中国——寻找中国最美乡村》系列报道,推出“十八大精神在基层”“新春走基层”等专栏报道,记者亲历一线进行体验,从百姓视角报道基层万象,图文并茂。内容上倾斜于民生,无疑让人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从人民身上挖掘故事,更加有利于赢得老百姓对于新闻报道的接受、认同和喜爱。
2、增加服务性报道,直接解决群众所需。例如,《北京青年报》在3月16日的“两会”特刊中,利用两个通版,通过通俗的语言和清晰的图表,为读者详细解释了总理、国务院、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职责和构成等问题。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样的信息不仅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关于国家各部门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辅助其更好地阅读。
通过增加服务性内容,直接将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落在为群众解决某一生活困难实事上,为其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这正是群众喜欢并愿意接受的内容。
3、增加调查性报道,用事实说话。2013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6版刊登了题为《解析“死猪漂浮”疑团》的调查性报道,是针对近期上海市政府所通报的已打捞上万头死猪的新闻事件所展开的报道,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围绕公众的质疑点,对这一公共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以及目前所处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调查所得的生动、权威、具体的信息,既能满足读者对于热点问题的知晓欲望,也有助于反映现实,总结经验教训。
三、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不断地创新报道方式
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并逐渐跻身主流媒体,对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形成新的挑战。改文风还要积极运用新的采访工具和手段,在新的传播平台赢得主动。在张宝金先进事迹报道中,新华社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以网络专题、视频专题、微电影、手机、电视等报道手段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报道。新华网还率先在网络媒体界将直播访谈间“搬”到農村开展在线访谈活动。报道手段的创新,使典型人物报道更加入脑、入心。在“最美妈妈”吴菊萍报道中,新华社首次引入动漫视频现场情景还原、新媒体客户端展示等多种手段,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受众的不同需求,取得明显效果。 四、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虚假新闻让人深恶痛绝,它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是新闻工作当中的一颗毒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决的遵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不仅取决于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找问题,从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着手,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减少、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要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弄虚作假,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實。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性。要做到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关键在于要有一种政治勇气,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行动决心,要不怕邪,不怕压,不怕舍弃个人的一切。
2、加强法律意识,防止新闻侵权。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出现虚假新闻的情况也很常见,其危害也很大,也是最应该避免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势必要掌握好一种尺度,尽量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现象。同时,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法律范围之内进行工作。对那些确实由于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侵权、毁誉及其它恶劣影响的,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并及时承认错误,做出更正。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应该从运用法律、规章等强制手段同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两个层面上共同着手,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让虚假新闻远离媒体,远离社会!
五、新闻工作者要有优秀的人文素养,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1、新闻工作者应首先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帮助他人,同情弱者。央视记者张小娴在采访四川芦山地震时,亲耳听到当地居民说为了家里的几十斤大米要在回到余震不断的家,她泪洒当场,掩面哭泣。这种充满人性光辉的精神令人感动。
2013年6月3日《楚天时报》A03版《黄青山老人回家了》一文,记者罗琴通过报道86岁老人独居山林10余年的艰苦生活使其得到儿子的赡养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记者手记更令人感动,题为《从今天起,让老人不再孤单》。手记中这样写着:“如今让人欣慰的事,60岁的黄国民和50岁的黄国富已经真正地意识到,不管过去是什么原因产生隔阂,他们决定今后好好孝顺父亲,让老人安享晚年。所以让所有的指责化成爱的力量,愿黄青山老人能老有所依,一家人从前的恩怨一笔勾销,让孝顺代代相传,一家人和和美美。”该报道因为饱含人性,充满真情,所以感人至深。在6月4日的后续报道中,记者以《对于回家后的生活,86岁的黄青山老人说——“非常满意你,不会再回山上了”》为题,报道了老人下山后的生活。记者写道:“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寥寥数语,展现了一个以关怀他人、同情弱者为己任的媒体人形象。她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2、新闻工作者要以强烈的是非之心惩恶扬善,传递社会正能量。《楚天都市报》自2013年5月23日策划推出了《助残“犟妈”坚守良心》大型系列报道,高度颂扬了易勤倾家助残、凭良心办厂的事迹。至6月3日,共刊发17版,3万余字的报道,配发图片余幅,系列评论4篇,用鲜活的事例、动情的文字,全方位地展现了助残犟妈的良心坚守和金额心路历程,富于感染力地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100家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该报报道,数万网友跟帖盛赞“犟妈”,称她“犟出了武汉人精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对“犟妈”事迹予以高度关注。随着多家媒体的跟进关注,助残“犟妈”成为坚守大爱、坚守良心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市民被易勤的那股犟劲,她对员工表现出的母爱、多年来始终坚持凭良心办厂的事迹所感动。总之,媒体人,是以笔为犁的建设者。我很骄傲即将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们的心中,坚守着社会建设者的共同角色,承担着跨越发展的共同责任,憧憬着繁荣富强的中国梦。那是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个人奋斗之梦,那是以汗水推动社会发的繁荣富强之梦,那是以青春奉献祖国的民族复兴之梦。
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笔头千斤重,面对的是百万读者和社会生态,应当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力求写出无愧于生活、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作品。我们对于每一次采访,每一件作品,都要努力在努力,认真在认真,力求不留遗憾写出精品。
参考文献
[1] 主流媒体“改文风”新闻报道创新实践探析.彭艳娇.2013.5.8.
[2] 当前文风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新华网.2013.6.9.
[3] 返璞归真写新闻.浅谈新媒体下改进报道文风.
[4] 媒体人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楚天都市报]2013.5.28.
[5] 郑保卫.呼唤新闻良知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新闻界.2001(2).
[6] 刘娜娜.虚假新闻折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之我见.攀登.(双月刊)2008年第27卷(总第161期)203.
[7] 孙慧,周启超.铲除虚假新闻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探.新闻前哨.(11)2005.11.2.
[8] 郭康丽.请珍惜新闻报道的生命[J].新闻采编,1997(1).
[9] 刘承军.抓典型“四忌”[J].冶金政工研究,1997(2).
[10] 田睿.新闻写作中的形象描写[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11] 别前鸿.数据的准确度事关媒体公信力---以引江济汉工程应急通水报道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4(10).
关键词:新闻报道;真实可信;服务社会
泱泱大国,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建设者。新闻工作者于时代建设而言,尤为重要。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时代的记录者和先进文化的生产传播者。实现“中国梦”,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本文旨在呼吁媒体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返璞归真写新闻,写真实、真切、真情的新闻。如何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可信,应从以下几点阐述。
一、要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
1、立足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媒体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文风观。在改进文风的过程中,应把握定位,立足新闻生产的专业性,实现视角、语态的转换。既要“贴近”,同时,不能为了“贴近”而片面“迎合”,要把握应有的基调和格调,在紧跟时代的同时更要有引领时代的追求。
2、尊重新闻规律。尊重新闻规律,从规律中求实效。这就需要媒体直面问题,理性看待,理性表达,深入研究新时期的舆论生态,积极回应舆论关切,提升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媒体应有更多直面复杂问题的选题,展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化地报道好人好事、揭露坏现象。
2013年5月14日,《楚天都市报》在A09版发表了楚天评论《反思“携幼女开房”不能止于个案》。此文笔锋直指校长、教师、官员、政府职员这些本该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职业,控诉犯罪者令人发指的行径。作者更强调,“深入剖析这样的个案,但是绝不能止于将犯罪者绳之于法,而是要找到这背后的学校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等等的漏洞”。文末,作者更以强烈的悲悯之心发出反问:“这样的惨烈的悲剧,还要发生多少,才能触动相关部门的心?”这则评论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直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知识修养。
更有2013年6月6日《楚天都市报》 A18版楚天评论《谁在纵容“临时工”的暴戾》,愈加发人深省。作者连用三个反问(既然把临时工推到了执法前线,那么在聘用选任时,是不是应该更慎重一些?如果“临时工”们原本就品行不端,那么为何他们能出现在城管队伍?如果“临时工”们原本并非恶人,那么是否城管之权使他们变得暴戾?)深刻地揭露了该城管局敷衍推诿的恶劣本质。文末又提出了“彻底限制法定人员的执法权”的解决办法。此评论短小精悍、文笔犀利、一针见血,表现了记者对时弊的深刻观察以及优秀的新闻专业素养。
二、报道内容要更加倾斜民生,更加务实
1、增加民生新闻报道。一是要从量上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报道与关注,逐步减少政治性新闻和会议新闻等内容;二是要在报纸的头版、电视新闻的头条等重要的位置刊登民生新闻。央视《新闻联播》自2013年起,先后增加了“新春走基层在岗位上”和“新春走基层温暖”等专题栏目,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内容真实饱满具有感染力;对于特别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专门设立话题报道,给予特别关注,如1月20日播出的三条“关注菜价上涨”消息和1月25日播出的“聚焦农民工讨薪难”等报道。
据统计,2013年2月期间,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约428条视频消息中,有将近116条从平民视角给予报道的民生新闻,约占总数的27%。
纸质媒体中,《人民日报》等也在内容和版面上做出了调整,加大民生新闻的报道,逐步减少领导人的政治新闻和会议新闻,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基层,关注当下最为热点的民生话题,关注老百姓的当前困惑等。其分别开设了相应的专栏,包括《民生调查》《评论》《连线基层》专版,《最美中国——寻找中国最美乡村》系列报道,推出“十八大精神在基层”“新春走基层”等专栏报道,记者亲历一线进行体验,从百姓视角报道基层万象,图文并茂。内容上倾斜于民生,无疑让人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从人民身上挖掘故事,更加有利于赢得老百姓对于新闻报道的接受、认同和喜爱。
2、增加服务性报道,直接解决群众所需。例如,《北京青年报》在3月16日的“两会”特刊中,利用两个通版,通过通俗的语言和清晰的图表,为读者详细解释了总理、国务院、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职责和构成等问题。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样的信息不仅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关于国家各部门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辅助其更好地阅读。
通过增加服务性内容,直接将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落在为群众解决某一生活困难实事上,为其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这正是群众喜欢并愿意接受的内容。
3、增加调查性报道,用事实说话。2013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6版刊登了题为《解析“死猪漂浮”疑团》的调查性报道,是针对近期上海市政府所通报的已打捞上万头死猪的新闻事件所展开的报道,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围绕公众的质疑点,对这一公共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以及目前所处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调查所得的生动、权威、具体的信息,既能满足读者对于热点问题的知晓欲望,也有助于反映现实,总结经验教训。
三、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不断地创新报道方式
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并逐渐跻身主流媒体,对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形成新的挑战。改文风还要积极运用新的采访工具和手段,在新的传播平台赢得主动。在张宝金先进事迹报道中,新华社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以网络专题、视频专题、微电影、手机、电视等报道手段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报道。新华网还率先在网络媒体界将直播访谈间“搬”到農村开展在线访谈活动。报道手段的创新,使典型人物报道更加入脑、入心。在“最美妈妈”吴菊萍报道中,新华社首次引入动漫视频现场情景还原、新媒体客户端展示等多种手段,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受众的不同需求,取得明显效果。 四、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虚假新闻让人深恶痛绝,它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是新闻工作当中的一颗毒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决的遵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不仅取决于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从新闻工作者自身找问题,从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着手,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减少、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从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看,要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弄虚作假,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實。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性。要做到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关键在于要有一种政治勇气,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行动决心,要不怕邪,不怕压,不怕舍弃个人的一切。
2、加强法律意识,防止新闻侵权。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出现虚假新闻的情况也很常见,其危害也很大,也是最应该避免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势必要掌握好一种尺度,尽量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现象。同时,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法律范围之内进行工作。对那些确实由于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侵权、毁誉及其它恶劣影响的,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并及时承认错误,做出更正。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应该从运用法律、规章等强制手段同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两个层面上共同着手,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让虚假新闻远离媒体,远离社会!
五、新闻工作者要有优秀的人文素养,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1、新闻工作者应首先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帮助他人,同情弱者。央视记者张小娴在采访四川芦山地震时,亲耳听到当地居民说为了家里的几十斤大米要在回到余震不断的家,她泪洒当场,掩面哭泣。这种充满人性光辉的精神令人感动。
2013年6月3日《楚天时报》A03版《黄青山老人回家了》一文,记者罗琴通过报道86岁老人独居山林10余年的艰苦生活使其得到儿子的赡养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记者手记更令人感动,题为《从今天起,让老人不再孤单》。手记中这样写着:“如今让人欣慰的事,60岁的黄国民和50岁的黄国富已经真正地意识到,不管过去是什么原因产生隔阂,他们决定今后好好孝顺父亲,让老人安享晚年。所以让所有的指责化成爱的力量,愿黄青山老人能老有所依,一家人从前的恩怨一笔勾销,让孝顺代代相传,一家人和和美美。”该报道因为饱含人性,充满真情,所以感人至深。在6月4日的后续报道中,记者以《对于回家后的生活,86岁的黄青山老人说——“非常满意你,不会再回山上了”》为题,报道了老人下山后的生活。记者写道:“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寥寥数语,展现了一个以关怀他人、同情弱者为己任的媒体人形象。她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2、新闻工作者要以强烈的是非之心惩恶扬善,传递社会正能量。《楚天都市报》自2013年5月23日策划推出了《助残“犟妈”坚守良心》大型系列报道,高度颂扬了易勤倾家助残、凭良心办厂的事迹。至6月3日,共刊发17版,3万余字的报道,配发图片余幅,系列评论4篇,用鲜活的事例、动情的文字,全方位地展现了助残犟妈的良心坚守和金额心路历程,富于感染力地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100家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该报报道,数万网友跟帖盛赞“犟妈”,称她“犟出了武汉人精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对“犟妈”事迹予以高度关注。随着多家媒体的跟进关注,助残“犟妈”成为坚守大爱、坚守良心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市民被易勤的那股犟劲,她对员工表现出的母爱、多年来始终坚持凭良心办厂的事迹所感动。总之,媒体人,是以笔为犁的建设者。我很骄傲即将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们的心中,坚守着社会建设者的共同角色,承担着跨越发展的共同责任,憧憬着繁荣富强的中国梦。那是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个人奋斗之梦,那是以汗水推动社会发的繁荣富强之梦,那是以青春奉献祖国的民族复兴之梦。
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笔头千斤重,面对的是百万读者和社会生态,应当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力求写出无愧于生活、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作品。我们对于每一次采访,每一件作品,都要努力在努力,认真在认真,力求不留遗憾写出精品。
参考文献
[1] 主流媒体“改文风”新闻报道创新实践探析.彭艳娇.2013.5.8.
[2] 当前文风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新华网.2013.6.9.
[3] 返璞归真写新闻.浅谈新媒体下改进报道文风.
[4] 媒体人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楚天都市报]2013.5.28.
[5] 郑保卫.呼唤新闻良知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新闻界.2001(2).
[6] 刘娜娜.虚假新闻折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之我见.攀登.(双月刊)2008年第27卷(总第161期)203.
[7] 孙慧,周启超.铲除虚假新闻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探.新闻前哨.(11)2005.11.2.
[8] 郭康丽.请珍惜新闻报道的生命[J].新闻采编,1997(1).
[9] 刘承军.抓典型“四忌”[J].冶金政工研究,1997(2).
[10] 田睿.新闻写作中的形象描写[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11] 别前鸿.数据的准确度事关媒体公信力---以引江济汉工程应急通水报道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