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在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纪录片《新疆味道》《流动的盛宴》《原色——寻访东方毕加索》摘取了雷米大奖——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文化类纪录片金奖和白金奖。这是新疆纪录片首次获得国际大奖,这三部纪录片通过讲述美食和艺术及其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从侧面认识了丝绸之路上的新疆。
《新疆味道》撰稿人肖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饶有兴致地与记者聊起了关于新疆和远行的那些事,让记者有了一种全新的职业与人生感受。
自小,她是个低眉少语的人,总是安安静静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高三那年,学校来了浙江传媒学院艺考招生的团队,她偷偷地过了一把文艺编导专业的考试瘾,最终99%的考生被淘汰了,她脱颖而出,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当警察的父亲一直希望女儿将来从事法律工作,但也没有因此勉强她。他了解自己的孩子,她打小就是個认定的事要做了就不会回头的人。就这样,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开启了,每年寒暑假,肖瑶都要坐三天四夜的火车,往返于相距近4000公里的杭州与乌鲁木齐之间。
毕业后,她如愿回到新疆,顺利进入电视台工作,做了3年新闻记者。在当年大学毕业还包分配的环境下,这是份不错的工作,离家近,和父母、妹妹住在一起。但生活是这样的,当你足够努力,机遇就会来临。山东青岛的一个电视栏目找导演,制片人是在青岛的新疆人,机缘巧合,就找到了肖瑶。
当年她20岁出头,懵懵懂懂,还没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只觉得能出去看看的时候别停下。衡量了现实生活中需要考虑的种种,最终她决定辞职去青岛。
这次是她第二次远行,同样是离家4000公里。
在青岛的一家电视台,肖瑶做了7年导演。从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地方来到了海洋城市。站在浅滩上,浪卷过膝盖,温软潮湿的海风刮过,她感到特别惬意。西北的节气不分明,在家乡,冬天和夏天都很漫长。在青岛,她在四月的海边感受到了春风吹过海雾的酥软,看到了樱花树下被花瓣铺满人行道的唯美,不吃羊肉不喜面食的她对着各色叫不上名的海鲜欢喜得像个孩子……
来青岛的第一年,她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于是决定定居了。
但任何工作都不会尽善尽美,享受着这座美好城市带来的欣喜和便利,却也忍受着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机械与重复。当最初的欢喜褪去,肖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是一张桌子坐到退休?不安和焦虑开始滋生出夜里让她辗转反侧的小情绪。
有一天,她正埋头在小山一般待剪辑的素材堆里苦干时,朋友圈一个叫调子的姑娘发了一条状态:想去大理,谁一起?肖瑶立马回复:我。回复完,她愣住了,自己不是个冲动的人啊。但她了解自己,这不是冲动,其实心里早就想离开了,这位可爱的调子姑娘,给了自己一个借口,也让她鼓起了勇气,告别不开心的生活。时间正好,阳光正好,在大理晃的那段日子里,她的不安和焦虑渐渐被蜜一样的阳光晒没了,走不通的路仿佛看到了一点儿方向。未来什么样,比现在好还是坏,谁都没有把握,但你知道过去的是你不想要的生活,心里就有答案了。
肖瑶说很多人都以为她当年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不管不顾的旅行。她是说走就走,但没有不管不顾。诗和远方需要面包和路费,而这两者并不冲突。你可以说走就走,但要自己负担远行和生活。远方有美景也会有疾风厉雨,无论离开还是留下,都有弊有利,必须清楚什么是自己无论如何都想要的,然后接受自己不得不放弃的。
从大理归来,肖瑶和友人创办了一本杂志,后来又开办了一家文化公司。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南来北往的,她去了很多地方。
无论你去过多少地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故乡。新疆是她的故乡,她走遍了所有地方,所以新疆游记占据了她那本书中最多的篇幅。写新疆的美,她不吝笔墨,她写道:“有美学家说,新疆的美是显性的。它直截了当,袒露无遗。会看的人看一眼就懂,不会看或者心力不够的人,往往会被那种坦率的大美惊惧得六神无主,落荒而逃。”
行走于山川、草原、雪山、荒原之中,感叹自然的浩大,也深深感知到了对自然的敬畏,肖瑶在书中写道:“我是多么幸运,曾在有限的生命里,看过那些令人窒息的美。我又是何等自豪,站在这样的大美里,无惧无忧,不悲不喜。愿只愿,但无岁月可回头,且以安然等白首。”
记者自然看过不少游记,但读肖瑶的书却有种不一样的感受。
惯常游记开篇先要介绍此地人文常识、地理背景,总有教科书式的工整感。肖瑶的游记却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有时追着天边的一片云,有时是一座山,有时甚至是突然闯进镜头的一只遛弯的母鸡。看她的游记,你仿佛跟着她的眼睛在行走,她的文字细腻、灵动、温暖,行云流水,同时又带着一种洞悉生活不空悲切的踏实与犀利。每次去一个全新的地方,她和你一样是“闯入者”,带着新鲜、好奇还有偶尔寻而未果、失望而归的沮丧。喜欢的地方,肖瑶尽情地表述着自己的视野,但从不下定论。旅行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你仿佛找到了遗世珍宝,别人眼中却可能是稀松平常。一次,肖瑶向友人推荐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理,友人短短三日便返回,并很失望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啊。”可能旅行的意义就是这样吧,自由地定义你所感受到的一切,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看风景,听故事,找自己。
每个选择远行的人最看重的,当是自由。曾有友人问肖瑶,自由是什么?她想了想,自己定义的自由,应该是精神独立,经济从容,时间能自主;是身体可以老,心却对新事物永葆敬意与热情;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遇到许多人很多事,不说后悔,不存遗憾;是无论我有多爱你,也不允许自己低到尘埃里;是可以害怕,却不惧孤单;是有勇气拥抱,也懂得适时放弃。
如果不曾离开,就不会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与其纠结离开还是留下,将时间都蹉跎在拧巴的纠结中,不如问问自己:什么是你最想要的?你愿意为之付出吗?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了肖瑶一个十分矫情的问题:“如果让你给十年后的自己说句话,你会说什么?”肖瑶回了记者三个“庆幸”:“很庆幸我选择了离开;很庆幸我一直在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人只有自身学习和进步是终生的事业,很庆幸我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新疆味道》撰稿人肖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饶有兴致地与记者聊起了关于新疆和远行的那些事,让记者有了一种全新的职业与人生感受。
自小,她是个低眉少语的人,总是安安静静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高三那年,学校来了浙江传媒学院艺考招生的团队,她偷偷地过了一把文艺编导专业的考试瘾,最终99%的考生被淘汰了,她脱颖而出,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当警察的父亲一直希望女儿将来从事法律工作,但也没有因此勉强她。他了解自己的孩子,她打小就是個认定的事要做了就不会回头的人。就这样,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开启了,每年寒暑假,肖瑶都要坐三天四夜的火车,往返于相距近4000公里的杭州与乌鲁木齐之间。
毕业后,她如愿回到新疆,顺利进入电视台工作,做了3年新闻记者。在当年大学毕业还包分配的环境下,这是份不错的工作,离家近,和父母、妹妹住在一起。但生活是这样的,当你足够努力,机遇就会来临。山东青岛的一个电视栏目找导演,制片人是在青岛的新疆人,机缘巧合,就找到了肖瑶。
当年她20岁出头,懵懵懂懂,还没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只觉得能出去看看的时候别停下。衡量了现实生活中需要考虑的种种,最终她决定辞职去青岛。
这次是她第二次远行,同样是离家4000公里。
在青岛的一家电视台,肖瑶做了7年导演。从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地方来到了海洋城市。站在浅滩上,浪卷过膝盖,温软潮湿的海风刮过,她感到特别惬意。西北的节气不分明,在家乡,冬天和夏天都很漫长。在青岛,她在四月的海边感受到了春风吹过海雾的酥软,看到了樱花树下被花瓣铺满人行道的唯美,不吃羊肉不喜面食的她对着各色叫不上名的海鲜欢喜得像个孩子……
来青岛的第一年,她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于是决定定居了。
但任何工作都不会尽善尽美,享受着这座美好城市带来的欣喜和便利,却也忍受着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的机械与重复。当最初的欢喜褪去,肖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是一张桌子坐到退休?不安和焦虑开始滋生出夜里让她辗转反侧的小情绪。
有一天,她正埋头在小山一般待剪辑的素材堆里苦干时,朋友圈一个叫调子的姑娘发了一条状态:想去大理,谁一起?肖瑶立马回复:我。回复完,她愣住了,自己不是个冲动的人啊。但她了解自己,这不是冲动,其实心里早就想离开了,这位可爱的调子姑娘,给了自己一个借口,也让她鼓起了勇气,告别不开心的生活。时间正好,阳光正好,在大理晃的那段日子里,她的不安和焦虑渐渐被蜜一样的阳光晒没了,走不通的路仿佛看到了一点儿方向。未来什么样,比现在好还是坏,谁都没有把握,但你知道过去的是你不想要的生活,心里就有答案了。
肖瑶说很多人都以为她当年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不管不顾的旅行。她是说走就走,但没有不管不顾。诗和远方需要面包和路费,而这两者并不冲突。你可以说走就走,但要自己负担远行和生活。远方有美景也会有疾风厉雨,无论离开还是留下,都有弊有利,必须清楚什么是自己无论如何都想要的,然后接受自己不得不放弃的。
从大理归来,肖瑶和友人创办了一本杂志,后来又开办了一家文化公司。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南来北往的,她去了很多地方。
无论你去过多少地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故乡。新疆是她的故乡,她走遍了所有地方,所以新疆游记占据了她那本书中最多的篇幅。写新疆的美,她不吝笔墨,她写道:“有美学家说,新疆的美是显性的。它直截了当,袒露无遗。会看的人看一眼就懂,不会看或者心力不够的人,往往会被那种坦率的大美惊惧得六神无主,落荒而逃。”
行走于山川、草原、雪山、荒原之中,感叹自然的浩大,也深深感知到了对自然的敬畏,肖瑶在书中写道:“我是多么幸运,曾在有限的生命里,看过那些令人窒息的美。我又是何等自豪,站在这样的大美里,无惧无忧,不悲不喜。愿只愿,但无岁月可回头,且以安然等白首。”
记者自然看过不少游记,但读肖瑶的书却有种不一样的感受。
惯常游记开篇先要介绍此地人文常识、地理背景,总有教科书式的工整感。肖瑶的游记却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有时追着天边的一片云,有时是一座山,有时甚至是突然闯进镜头的一只遛弯的母鸡。看她的游记,你仿佛跟着她的眼睛在行走,她的文字细腻、灵动、温暖,行云流水,同时又带着一种洞悉生活不空悲切的踏实与犀利。每次去一个全新的地方,她和你一样是“闯入者”,带着新鲜、好奇还有偶尔寻而未果、失望而归的沮丧。喜欢的地方,肖瑶尽情地表述着自己的视野,但从不下定论。旅行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你仿佛找到了遗世珍宝,别人眼中却可能是稀松平常。一次,肖瑶向友人推荐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理,友人短短三日便返回,并很失望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啊。”可能旅行的意义就是这样吧,自由地定义你所感受到的一切,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看风景,听故事,找自己。
每个选择远行的人最看重的,当是自由。曾有友人问肖瑶,自由是什么?她想了想,自己定义的自由,应该是精神独立,经济从容,时间能自主;是身体可以老,心却对新事物永葆敬意与热情;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遇到许多人很多事,不说后悔,不存遗憾;是无论我有多爱你,也不允许自己低到尘埃里;是可以害怕,却不惧孤单;是有勇气拥抱,也懂得适时放弃。
如果不曾离开,就不会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与其纠结离开还是留下,将时间都蹉跎在拧巴的纠结中,不如问问自己:什么是你最想要的?你愿意为之付出吗?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了肖瑶一个十分矫情的问题:“如果让你给十年后的自己说句话,你会说什么?”肖瑶回了记者三个“庆幸”:“很庆幸我选择了离开;很庆幸我一直在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人只有自身学习和进步是终生的事业,很庆幸我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