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的调控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i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国际篮坛正朝着技术全面、能攻善守的全面化方向发展,竞争对抗越来越激烈,这将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运动员的专项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1]对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其目的是有意识地培养、发展和完善篮球运动员在从事专项运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本文通过对篮球运动员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的心理调控进行分析,提出各时期心理训练的措施及调控方法,使运动员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比赛。
  
  一、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的调控
  
  美国著名运动员刘易斯曾谈到,平时主要是身体上的准备,而比赛前90%是心理上的准备。[2]在比赛时技术水平发挥不好的运动员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而造成失败的占到80%。[3]在心理训练中,赛前心理调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赛前心理调控,可以消除运动员对比赛的紧张情绪和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在比赛中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1.明确比赛任务,激发比赛动机
  运动员只有明确比赛任务,才会增强责任感,才会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投身到比赛中去。因此,在参加重大比赛之前应加强思想动员,使运动员明确比赛目的、任务,端正参加比赛的动机。然后根据本队以及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分析,提出具体任务和措施,让运动员做好技术、战术、体能及心理上的各种准备。确定比赛目标时要切合实际,目标实现与否会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如果运动员将目标定位太高,一旦对手发挥出色,就会造成心理紧张,使其动作变形,直接影响技术的发挥。因此一定要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客观地确定比赛目标,才能让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取得优异的成绩。
  2.设计科学的模拟训练,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模拟训练是一种适应性训练,它是指人为地设置某些对象、境况、环境等条件,让运动员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下进行训练或比赛,使之逐步适应,产生与之对应的抗干扰能力,以利于在正式比赛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赛前最适宜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4]篮球运动员赛前模拟训练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人为地设置与比赛过程相似的对象、环境,让运动员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下进行训练或比赛。另一种方法是赛前战术模拟训练,教练员应针对性地制订出比赛中的各种攻防战术,例如比分落后与领先、前后场边端线掷界外球、内外线进攻、前后场抢篮板球及二次进攻与反击快攻以及犯规等情况下的战术配合,要求运动员在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这些战术。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可以让队员摸清对手的战术套路以及球队特点,提高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应变能力,了解对手、适应对手,并增强战胜对手的信心。
  3.树立取胜信心,发挥队员潜力
  信心是一种相信自己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潜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有信心才能使心理活动的过程积极起来。在分析一个运动员的自信心状况时,应考虑到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与年龄特点。有的运动员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对这类运动员在赛前要帮助他们多分析一些困难因素;有的运动员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没有取胜的信心,对这类运动员要多鼓励,让他们充分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帮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念。
  4.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抗干扰能力
  意志品质的训练主要是发展迅速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比赛时的对抗及抗干扰能力。这些训练可以使队员的实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强化队员的意志力及心理稳定性。在职业联赛中,由于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教练员的水平彼此相差无几,所以比赛的输赢经常被一些小的因素所左右,敢打敢拼的球队更容易在联赛中立足。
  篮球比赛中如何调整好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使其体能、技术、战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也是一场关系到比赛胜负的心理战。做好比赛前的充分训练,才能使比赛中的队员能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始终处于稳定的心理状态,发挥出最佳竞技水平。
  
  二、篮球运动员赛中心理的调控
  
  比赛中心理训练的任务是发展和维护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并根据赛场上双方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调节手段。篮球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调控是由良好的赛前准备情绪过渡到开始比赛的振奋情绪,从而达到具备顺利比赛和胜任比赛的最佳情况状态。[5]随着战局的起伏,运动员常常由一种情绪状态转入另一种情绪状态。要充分利用内部激励性的自言自语和面临行动的自我交谈、自我命令等自我调节的方法来克服抑郁状态。要通过对运动员信心和斗志的鼓舞,建立自信,保持最佳情绪。
  1.处理好与对手之间的身体对抗
  篮球比赛是队员在有限的场地比技术、拼体力,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身体接触。有些接触是规则允许的,有些接触是犯规的。所以一个篮球运动员应该预见到比赛中可能出现身体接触,尤其是水平高、得分能力强、支配球能力强的主力选手更应提前预见到自己在球场上会成为对方重点防守的对象。对方在防守自己时会出现一些碰撞,甚至会使用一些“小动作”来影响自己的技术动作,或激起自己情绪出现波动。当比赛中出现这些情况时应不急不燥、不受干扰,心平气和地对待对方,从而正常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2.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控制比赛情绪
  篮球是集体项目,一个球队需要密切配合、团结合作才能夺取胜利。一个人的技术再好,如果没有同伴的配合也难以发挥出水平。如果一个球队不管谁获得球后就单打独斗,不给同伴传球或不给同伴掩护制造得分机会,这个队就不会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取胜。因此在比赛中当同伴出现失误时,不应该埋怨,而应互相鼓励。如果因为本队出现失误而使对方控制球权或直接得分,这时同伴应该安慰和鼓励失误队员,这样可以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精神振奋地投入比赛。
  3.教练员要善于调控队员的赛中心理状态
  篮球运动员临场情绪的调控很大程度上受教练员所左右。在比赛中,教练员要有预见性地利用暂停、换人或改变打法等手段,尽量排除和扭转在比赛中运动员出现的不良心理特征。当与实力不明的对手交锋时,运动员常会产生没有主见的心理状态,因此赛前教练员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对手情况和比赛条件。即便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下,也要沉着、冷静地应对比赛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当对方实力强大或双方实力相当时,运动员常会产生顾虑重重、信心不足、缺乏拼劲等心理状态。遇到这种情况,教练员应通过场外传递信息、暂停、换人等手段使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到技、战术运用和攻防打法上去;当对方实力较弱时,运动员常会产生不以为然、心不在焉等心理状态,此时教练员也要善于引导和调节。
  
  三、篮球运动员赛后心理的调控
  
  一场比赛的结束实际上是下次比赛准备阶段的开始。赛后心理训练的主要意义在于及时地解决和消除直接影响下次比赛以及运动员整个身心健康的因素。[6]运动员在进行了一场篮球比赛后,极度的身心紧张和兴奋感依然存在,所以做好生理和心理的调整工作,使之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非常重要。
  1.队员赛后身体、心理的全面调控
  比赛中产生的运动情绪并不能随着比赛的结束而立刻消失。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冲动情绪常会延续到赛后,这种紧张情绪不仅继续消耗运动员的身心力量,而且可能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所以,赛后的心理恢复训练可用放松、注意力转移等方法,结合具体对象特点及身心技术和战术变化情况进行,采取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措施,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
  2.赛后修整形象,提高自我素养
  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形象随着战局变化而变化;胜时容易过分美化自己,以理想代替现实的自我形象,败时又会歪曲自己的形象,缺乏客观的、真实的评价。赛后自我形象修整的任务是在头脑中重新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除去不真实的成份。对自我形象中的长处与不足,要使前者发扬,后者抑制;同时不断地在实战中树立新的理想的发展形象,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保持向上。
  3.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的动机。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赛后结果的不同归因会产生不同的的情感体验,满意或不满意的情感体验会影响运动员后续活动的积极性和坚持性。[7]如果运动员将失败归为内部不稳定因素和努力程度,那么他在以后的训练中就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若将失败归为内部稳定因素(如能力)或归为外部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一失败就说自己能力不行或运气不好,则会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以利于下次的比赛。
  
  四、结束语
  
  篮球运动员在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的。赛前的心理状态是创造比赛时良好竞技心态的基础,教练员主要抓好运动员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期心理适应,防患于未然;赛中的心理状态是赛前良好心理状态的延续,通过自我调控进一步发展到最佳的竞技心态;赛后的心理状态是对比赛结果的反馈,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客观冷静的分析都有利于运动员继续保持良好的竞技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为打好下一场比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晓文.从多维焦虑理论看高校篮球运动队的赛前心理训练[J].体育研究,2006(12).
  [4]李希水.篮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特征及赛前心理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7).
  [5]甘荔桔,吴庆军.对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0).
  [6]赵文辉.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6).
  [7]周明金.心理训练与少年篮球运动技战术发挥的相关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激动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含量的变化。方法将48只断乳2周的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自来水)组和50、150、250 mg/L
目的:构建有效针对人Dystrophin Dp71基因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验证其干扰效果。方法:设计合成3对针对人Dystrophin Dp71基因的和1对无同源性的s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比较纳米硫化镉(nano-CdS)与常规硫化镉(CdS)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ano-CdS组和常规CdS组(50 mg/kg),每组12只,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在为毕业后就业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如重新选择好就业的专业、加强实用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英语)、考各类从业证书等。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方面的准备。用人单位最注重哪些能力呢?如果将大学生获得的全部能力简称为学力,学力可分为三个方面:认识能力、表述能力和活动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述能力属于个人自身的内在能力,活动能力属于个人融入社会的外在能力。用人单位看重的正是学力,而非学历。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可以了解到被访者对某一事件、对象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结合西医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皮肤科收治的7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西医治疗组(对照组,25例)和中医辨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职业倦怠(burnout)最早是由精神病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1]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由于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不是一种个体现象,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钛染毒对大鼠脑皮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和钙蛋白酶1(calpain 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蒸馏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