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开拓新时代强军事业的伟大贡献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dszc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新时代实现党的强军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主席对这一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习近平强军思想解码强军兴军密码,标定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方向标,这是对我军融铸红色基因的强军目标新设计,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新方略,是实现强军目标“三步走”战略的新谋划。实现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必须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人民军队走好新的长征路提供动力源。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立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加快推进军事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强军思想;新时代;强军目标
  [中图分类号]E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5-0056-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为创立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一新时代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为新时代强国强军目标的实现擘画了宏伟蓝图。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新的里程碑
  一支军队要站在世界军队的高峰,一刻也离不开思想的力量。91年来,人民军队一路高歌,勇往直前,走过一条建军、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新境界,巩固了全军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军思想擎起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伟大旗帜,为强军、兴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习近平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作出杰出贡献
  马克思曾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名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渐进和深化发展的历史主线。
  不忘初心再出发,需要拥有绝对权威的统帅来掌舵领航。习近平主席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人民軍队的最高统帅,在新时代保证党的军事指导思想和实践发展的正确性上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因此,我们党把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在理论上概括为习近平强军思想。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
  马克思认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准确把握军队所处时代的变化,是习近平强军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鉴于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军情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主席对新时代军队的使命任务、强军目标、建设布局、战略指导、必由之路、强大动力、治军方式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审慎思考,形成主题鲜明、系统完整的强军科学理论体系,开辟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新境界,彰显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时代魅力。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强军思想确立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为我军在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根本指导和科学遵循。
  (三)习近平强军思想提供了武装官兵头脑、锻造威武之师的精神支柱
  思想武器是真正的杀手锏,是人民军队最锐利的武器。用鲜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导实践、武装官兵,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强军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军一以贯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与时代同步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创造我军未来辉煌、照亮官兵前行的思想灯塔。因此,全军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官兵头脑、灌注部队,使之成为全体官兵笃信强军新愿景、笃定筑梦新时代的精神支柱,统一全军意志和行动,确保部队按照习近平主席指引的强军方向、开辟的强军道路、擘画的强军蓝图奋力前行,胜利到达强军梦的彼岸。
  一、解码强军兴军密码,标定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方向标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新时代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征程需要新的强军目标来引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最高统帅铿锵有力的话语,吹响了强军兴军的时代号角。
  (一)努力融铸红色基因的强军目标新设计
  当今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和信心。时代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国防和军队增强应对安全威胁和风险挑战的能力。遗憾的是,“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领导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怎样打破“两个差距”的瓶颈和解决“两个能力不够”的短板问题,面对历史的拷问、时代的重托,习近平主席总结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强调指出:“‘军队的样子’就是要坚决听党指挥,要能打仗、打胜仗,要保持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听党指挥的忠诚基因、能打胜仗的胜战基因、作风优良的严实基因,是我们这支队伍的红色血脉、是永葆宗旨本色的信仰火种、制胜密码和精神谱系,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源、本真、本色,是赓续我军血脉的红色基因,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对军队建设起到了决定作用。建军治军抓住这三条,就抓住了要害,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发出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而奋斗的号召。这一强军目标的新设计,为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提供了行动纲领。   (二)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新方略
  强军目标是习近平主席从全局出发对军队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标定了大国军队、强国军队的新目标,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总方略。
  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是党和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回顾我军历史,91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之所以“撼山易,撼解放军难”,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不变,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的信念不变,全军将士听党指挥的信念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强军梦,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听党指挥作为政治信仰熔铸、作为革命军人的信条恪守、作为政治责任担当。人民军队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政治法理,提高维护核心的政治站位;守住一切政治规矩,强化维护核心的政治执行,坚定贯彻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要求,增进维护核心的政治情感。“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态度要特别鲜明,行动要特别坚决,不能有任何动摇、任何迟疑、任何含糊。”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是军队追求的最高目标。我军的历史早已证明,敢打必胜,是人民军队先天的“基因”、独特的优势。在遠离硝烟的和平环境下,怎样保持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和本质要求?习近平主席强调,新时代锻造威武之师,部队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作风优良是保证,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面对时代变迁、使命拓展、社会环境变化,怎样保持我军的本色?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时代变了、使命拓展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能丢。他反复告诫全军作风建设是个永恒课题,永远在路上。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把作风建设作为“生命工程”来对待、“胜利之源”来维护,作为军队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确保人民军队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党和军队事业的至诚之心。
  (三)实现强军目标“三步走”战略的新谋划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对发展的战略步骤进行科学合理的谋划。新时代我军赶超世界一流军队的雄心壮志,怎样才能与强国梦同向同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同步?习近平主席把强军梦放到强国梦中来谋划,把强军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三步走”阶段性目标。第一步,提高我军建设质量效益,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第二步,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备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与我国现代化国家相称的强大军事实力。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展现了强军目标的辉煌前景,成为全军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阶段性目标。
  三、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人民军队走好新长征路提供动力源
  (一)实现强军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立场
  1.实现强军梦,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
  当前,我们党正在领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伟大斗争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路走来,改革创新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91来,尽管党领导人民军队用改革的办法化解制约我军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我军仍然存在“两个差距”“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才能破解。有鉴于此,习近平主席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到国家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把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的大棋盘中来推动,明确指出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国防和军队建设要通过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鲜明的改革目标,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强军的时代动因和价值归依,为我军在新时代继续前行指明了方向。
  2.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面对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改革不能改弦易张,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主席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根本宗旨。无论怎么改,这些都绝对不能变。”从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的正确方向出发,习近平主席提出改革必须在“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是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的总原则”下进行,改革要沿着有利于“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的方向发展。改革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强大动力。纵观世界军事领域,变革是浩浩荡荡的军事历史潮流,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瞄准世界一流目标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为今后20年、30年国防和军队发展打下基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大开大合、大破大立”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牵住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气魄搞改革,使国防和军队改革与国家改革进程相一致,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加强部队备战打仗能力建设
  准确把握作战力量发展的世界大势,是叩开我军作战力量体系建设时代之门的密钥。习近平主席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解构传统作战力量体系、重塑作战力量体系的大势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他把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的建设纳入世界军队现代作战体系建构的范畴来观照,提出“以信息化为核心,以军事战略、军事技术、作战思想、作战力量、组织体制和军事管理创新为基本内容,以重塑军事体系为主要目标”,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开启了新时代重塑我军作战力量体系的伟大新征程。   高举战斗力标准“指挥棒”,把砺兵强军作为战斗力生成的主渠道。练兵备战是一种重要的治军方式和管理方式,具有整合转化军队建设各种资源和要素、把潜在的战斗力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的功能,也是战斗力生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也要看到,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并没有改变,铸剑为犁仍然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怎样保证军事手段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保底手段,习近平主席紧紧扭住备战打仗这个杠杆,立起新时代备战打仗的“风向标”,提出部队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的重大战略思想。他一再强调,“部队不抓训练,上战场是要吃败仗的,平时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部队抓训练要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基因带入训练场,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提高本领、砥砺血性,引导官兵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要把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作为培植战斗力的着力点。军事力量能不能成为保底的手段,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当前我军的规模、结构存在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和机关比例、部队和院校比例不够合理,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偏多、作战部队不充实、老旧装备数量多、新型作战力量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在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上做文章。通过“消肿”,调整军种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为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腾笼换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实现我军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的整体性、革命性重塑。
  与战场需求同轨,把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作为提升战斗力的“倍增器”。“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不断从传统领域向新型领域拓展,高超声速武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战争的时空观念,战争形态加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演变。”战场延伸到哪里,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里,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作战力量建设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要求,“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提高我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水平,把我军建成更加高效精干的创新型人民军队。
  (三)加快推进军事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强军兴军,关键是人才。合理、有效的军事人力资源配置,是实现强军梦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军事人力资源配置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战略思考。鉴于我军人力资源配置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与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习近平主席以需求牵引军队人力资源配置,赋予我军人力资源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
  与发展同行,创新强军人才培养模式。人是军队的主要载体,是强军兴军的第一资源,其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对战斗力的生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决定军事人力资源配置状态优劣的关键。当前,我军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需求拉力提速面前,存在“两个能力不够”“两个差距还很大”短板,归根结底是军事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习近平主席站在实现强军目标的高度指出,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部队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拓宽人才教育路径,集“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于一体,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
  与使命同在,打造“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新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方阵。当今世界,军事力量的角逐越来越凸显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我军的人才要在世界军事力量的角力中独领风骚,必须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参谋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这三类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建设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为重点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
  与改革同步,整体优化军事人力资源结构。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聚拢“盘活军事人力资源,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形成人才云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习近平主席主持军委工作后,从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出发,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体现了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相协调、强国进程与强军进程相一致的战略考量。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作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特点规律,坚持全国一盘棋。通过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设置各省(区、市)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强化战略规划,“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堅决防止“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别人的资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不行”等不良问题和倾向,“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科技兴军同国家战略规划对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协调,重大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军地深度相融合,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习近平主席以改革推进强军大业的战略谋划,绘就的改革“路线图”,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军争夺国际军事竞争新优势,争夺未来战争主动权,打开了时代出口。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指明前进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接续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和基本经验,也是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主题。系统考察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党代会报告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历次代表大会的主线,集中体现在党代会报告的名称、主体内容、出现的频次、位置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联的概念之中。党的历届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历史方位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过独特贡献:以邓
期刊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具有必然邏辑。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经济逻辑。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断推动人类世界从“连在一起”发展为“联为一体”。和平的人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社会逻辑。维持和平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人性的固有规定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人性的张扬。发展主义的人权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思想逻辑。发展主义人权观的发展、合作、共贏理念是人类
期刊
近一个世纪以來,关于女作家张爱玲和汉奸文人胡兰成的故事,外界各种版本的言说经久不衰,流传很广。张爱玲1952年离开大陆到香港,1955年又从香港到美国定居。在他们分手后28年的漫长岁月里,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是她关于此事的唯一书写。  一  《小团圆》在2009年由宋以朗经手出版,这时候张爱玲已经去世14年了。宋以朗透露张爱玲生前曾要求销毁这部著作的书稿。但是宋以朗坚持认
期刊
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严明的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实现宏伟政治目标的坚强保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廖冲绪研究员独著的《中国共产党组织纪律建设研究》正是一部专门研究党的纪律建设的力作。该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通觀全书,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历史亲历者回忆、历史发生现场实地调研和长期从事邓小平研究与党史研究的积累,就邓小平是否参加遵义会议、以什么身份参加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上的会议记录去哪里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与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以及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邓小平的名字在遵义会议历史上经历了“三落三起”。最终可以确定,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遵义会议并作会议记录,这是历史事实。  【
期刊
围绕馆藏珍贵的丝绸档案,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下文简称“中心”)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立首家中国丝绸档案馆;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苏州在文献遗产领域的空白;首创档企合作,助推苏州丝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动丝绸档案文化走向世界。中心激活档案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开创了丝绸特色档案收、管、用新模式。  一、失而复得的珍宝  1.被遗忘的角落  20世纪末21世纪初
期刊
[摘要]论文认为,史馆为唐朝的编撰出版史书部门。为加强史馆之史官编撰工作“不虚美,不隐恶”的学术要求与职业道德,特需保证其收藏并获得准确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史馆也具有国家图书档案馆之职能,即修书、藏书与征集档案等文献的多种职能。安史之乱前史馆文献收藏量为“国史一百六十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并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  [关键词]修书藏书编史文献保护  [分类号]G270.9  Study
期刊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按照系统性、关联性和开放性原则运行的集合体。本文试以系统论为指导,以扬州市为例,将推进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观察、分析,并提出发展路径策略。  一、推进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用系统论的视角来观照档案事业发展,要厘清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环境三者之间互为支撑、互为影响的相互关系。
期刊
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视察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  11月14日,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一行到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参观考察,市政府副市长梁一波陪同。  马秋林一行参观了档案博览中心内的常州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以及龙城记忆——常州档案史料陈列馆。马秋林对市档案局、市档案博览中心抢救工业档案,开发历史文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赞扬常州文化底蕴深厚,鼓励将档案文化发扬光大做到实处,为常州未来工业经济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抗美援朝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与民间主导、参与的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战后事宜的处置,抗美援朝的影响与评价,抗美援朝精神的形成与影响等多个方面,此外还涵盖了战俘问题、细菌战问题等研究热点,展现出研究趋向丰富、深入、细化的特点。抗美援朝的研究仍有较广阔的拓展和深化的空间,表现为跨学科研究的亟待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有待提升、分层次研究的运用还需不断丰富、研究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