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了解我校研究生的教学情况和评价教学效果,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我校2005级硕士研究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了在我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课程学习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类型日趋多样化,而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同时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急剧扩大也使教学面临新的问题[1]。
为了了解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设计了“硕士研究生课程问卷调查表”,在2005级硕士研究生中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下问卷410份,收回有效问卷320份,问卷回收率为78.05%。
1调查问卷的主要结果
1.1学分的要求
我校属医学院校,目前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34学分,约每20个学时计算1个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总学分为17学分,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7学分,大部分学分按规定须在第一学年内修完。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目前学分要求过严的学生占12.10%;比较严的占29.40%,一般的占40.50%,比较宽松的占18.00%。
1.2 课程设置
我校近几年来研究生教学一直处于边教学,边摸索,边改革的状态,各学年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2005级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三大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学位英语、自然辨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应用,医学统计学,占12个学分;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课、专业英语,共5个学分, 这2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安排,学校不统一组织授课。我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丰富,有45门课程可供选择。其中15门选修课安排在第一学期,另30门选修课安排在第二学期。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的为5.10%,不合理的占10.31%,合理的占46.69%,比较合理的占37.90%。
1.3 教材
认为研究生教材适合现在的学习的为6.88%;较适合的为40.94%;不适合的为42.81%;说不清的为6.25%。
1.4教学效果
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总体效果优的比例为6.25%;良的比例为48.44%;中的比例为31.25%;差的比例为14.06%。此外,此次还专门针对学校为2005级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所有学位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了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几个方面。并根据调查结果为任课教师打分,后将学生意见集中反馈给任课教师。学生比较集中的意见是针对课程的考核形式,对仅凭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比较反感。
2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首先肯定了近几年来我校在研究生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方面所取得的成
绩。我校对研究生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尤其是几门课程采用由主讲教师牵头,由不同专业所长的教师分内容上课的效果颇受学生好评。但同时也反映出我校研究生培养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1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过多,课程层次不明显。
部分公共必修课的学时过多。2001~2004年,我校公共英语的学时数为200学时左右,1993年大纲规定的是144-216学时,我校学时数偏上限[2]。2006年公共英语的学时数缩减为165学时。自然辨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数也从原来的56学时、44学时缩减为40和32学时。但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仍有不少同学认为学英语、政治花费了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并不是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它的教学目标应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实用能力,并借助公共英语水平的提高,来促进研究生对专业英语、专业课的学习。公共必修课,是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学时可能不宜过多,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采用其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往往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举行辩论赛、作读书报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来进行。英语的学习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构建:请外籍教师教授口语或定期举行讲座,创办英语角等。
2.2 对专业基础课的范畴界定及专业课开展情况的监管力度不够
专业课和专业英语我校把它们列入到专业必修课范畴,学校不统一开课,由各学科导师负责开展。规定在第二学年内完成。具体开课时间、方式由导师决定。这样,给了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了解学生所欠缺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据了解,也有些学科只忙于让研究生早日进入课题研究,无暇顾及专业课程的开展。让这2门课放任自流,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对硕士研究生而言,专业基础课是真正的核心基础,是有关学科的精髓,其内容应该是本学科最精辟、最主要部分,其设置也要体现高标准、高要求,内容应包括本专业的经典内容以及本学科新的进展和成果。专业课是有关学科的精髓,是直接通向应用领域的课程。这部分内容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3]。这2门课程的内容在研究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我校把专业基础课划归到公共选修课范围中的做法可能有所不妥。这样,部分同学可能回避了选修它,而是选修其它更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建议参考其他一些院校的做法,把它同专业课、专业英语一样,也划归到专业必修课的范畴。开展形式可以由各学科、导师自己开展。但是,学校应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监管作用,确保各学科保质、保量地开展这类课程。
2.3 教材建设滞后
部分传统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略显陈旧。新开展的课程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学校虽然组织任课教师自编了部分教材,但其更新的速度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2.4 教学效果不满意
调查中,有近2成的学生对现在的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意。目前,在研究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融入课堂,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对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完一本教科书,然后出题考试。这种授课模式使得研究生获取的知识面比较窄,仅仅局限于书本,学生也在疲于应付考试,客观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授课方式需灵活多样,考核方式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结束时仅仅凭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方法太过于死板、考核方式太过于单一。
3改进措施
3.1 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突出研究生层次的特点。课程体系要有足够的宽广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沿性和前瞻性。近两年来,我们已经意识到要逐渐改变以往课程设置中的随意性和局限性,以按需设课为原则。对内容交叉重复太多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在研究生的选修课中,我们新增加了医学英文文献导读、科研设计、现代生物学技术方法系列讲座等新课程,对提高研究生的阅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都有一定的帮助。
3.2 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是提高研究生教学整体水平的有力保证。我校开设的内科学进展、外科学进展、新药发现与评价等前瞻性课程本身包含的内容就是本学科最新的进展和成果。的确很难找到现成的、合适的教材。这样,对我们任课教师的要求就非常高。任课教师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必须随时关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搜集整理,汇成课件,而且课件要不断更新。
3.3 改变授课方法
授课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课堂讲授、讲座、讨论、自学、现场课、座谈等方式都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起来,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同时也锻炼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增加考核方式
为了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必要的考核是在所难免的。但考核的内容应灵活,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以少考,重点应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也应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课程结束,出一张试卷,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适当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平时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或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平时分,课程结束时的成绩结合平时分,计算总分;有的课程还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考核时间可分布于课堂各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达到考核目的[4]。
下一步,拟针对我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近几年来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对研究生的素质培养以及科研和临床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广玉,剧亚崇,赵娜. 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
[2] 陈勇,钱旅扬.我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调查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
[3] 杨治伟,刘翠娟,薛艳华等.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J]. 药学教育,2006,(6).
[4] 陆晓蕾.语文课实施过程性考核的体会[J]. 职业技术,2006,(24)。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课程学习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类型日趋多样化,而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同时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急剧扩大也使教学面临新的问题[1]。
为了了解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设计了“硕士研究生课程问卷调查表”,在2005级硕士研究生中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下问卷410份,收回有效问卷320份,问卷回收率为78.05%。
1调查问卷的主要结果
1.1学分的要求
我校属医学院校,目前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34学分,约每20个学时计算1个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总学分为17学分,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7学分,大部分学分按规定须在第一学年内修完。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目前学分要求过严的学生占12.10%;比较严的占29.40%,一般的占40.50%,比较宽松的占18.00%。
1.2 课程设置
我校近几年来研究生教学一直处于边教学,边摸索,边改革的状态,各学年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2005级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三大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学位英语、自然辨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应用,医学统计学,占12个学分;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课、专业英语,共5个学分, 这2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安排,学校不统一组织授课。我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丰富,有45门课程可供选择。其中15门选修课安排在第一学期,另30门选修课安排在第二学期。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的为5.10%,不合理的占10.31%,合理的占46.69%,比较合理的占37.90%。
1.3 教材
认为研究生教材适合现在的学习的为6.88%;较适合的为40.94%;不适合的为42.81%;说不清的为6.25%。
1.4教学效果
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总体效果优的比例为6.25%;良的比例为48.44%;中的比例为31.25%;差的比例为14.06%。此外,此次还专门针对学校为2005级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所有学位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了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几个方面。并根据调查结果为任课教师打分,后将学生意见集中反馈给任课教师。学生比较集中的意见是针对课程的考核形式,对仅凭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比较反感。
2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首先肯定了近几年来我校在研究生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方面所取得的成
绩。我校对研究生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尤其是几门课程采用由主讲教师牵头,由不同专业所长的教师分内容上课的效果颇受学生好评。但同时也反映出我校研究生培养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1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过多,课程层次不明显。
部分公共必修课的学时过多。2001~2004年,我校公共英语的学时数为200学时左右,1993年大纲规定的是144-216学时,我校学时数偏上限[2]。2006年公共英语的学时数缩减为165学时。自然辨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数也从原来的56学时、44学时缩减为40和32学时。但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仍有不少同学认为学英语、政治花费了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并不是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它的教学目标应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实用能力,并借助公共英语水平的提高,来促进研究生对专业英语、专业课的学习。公共必修课,是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学时可能不宜过多,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采用其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往往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举行辩论赛、作读书报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来进行。英语的学习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构建:请外籍教师教授口语或定期举行讲座,创办英语角等。
2.2 对专业基础课的范畴界定及专业课开展情况的监管力度不够
专业课和专业英语我校把它们列入到专业必修课范畴,学校不统一开课,由各学科导师负责开展。规定在第二学年内完成。具体开课时间、方式由导师决定。这样,给了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了解学生所欠缺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据了解,也有些学科只忙于让研究生早日进入课题研究,无暇顾及专业课程的开展。让这2门课放任自流,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对硕士研究生而言,专业基础课是真正的核心基础,是有关学科的精髓,其内容应该是本学科最精辟、最主要部分,其设置也要体现高标准、高要求,内容应包括本专业的经典内容以及本学科新的进展和成果。专业课是有关学科的精髓,是直接通向应用领域的课程。这部分内容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3]。这2门课程的内容在研究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我校把专业基础课划归到公共选修课范围中的做法可能有所不妥。这样,部分同学可能回避了选修它,而是选修其它更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建议参考其他一些院校的做法,把它同专业课、专业英语一样,也划归到专业必修课的范畴。开展形式可以由各学科、导师自己开展。但是,学校应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监管作用,确保各学科保质、保量地开展这类课程。
2.3 教材建设滞后
部分传统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略显陈旧。新开展的课程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学校虽然组织任课教师自编了部分教材,但其更新的速度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2.4 教学效果不满意
调查中,有近2成的学生对现在的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意。目前,在研究生课程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融入课堂,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对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完一本教科书,然后出题考试。这种授课模式使得研究生获取的知识面比较窄,仅仅局限于书本,学生也在疲于应付考试,客观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授课方式需灵活多样,考核方式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结束时仅仅凭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方法太过于死板、考核方式太过于单一。
3改进措施
3.1 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突出研究生层次的特点。课程体系要有足够的宽广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沿性和前瞻性。近两年来,我们已经意识到要逐渐改变以往课程设置中的随意性和局限性,以按需设课为原则。对内容交叉重复太多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在研究生的选修课中,我们新增加了医学英文文献导读、科研设计、现代生物学技术方法系列讲座等新课程,对提高研究生的阅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都有一定的帮助。
3.2 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是提高研究生教学整体水平的有力保证。我校开设的内科学进展、外科学进展、新药发现与评价等前瞻性课程本身包含的内容就是本学科最新的进展和成果。的确很难找到现成的、合适的教材。这样,对我们任课教师的要求就非常高。任课教师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必须随时关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搜集整理,汇成课件,而且课件要不断更新。
3.3 改变授课方法
授课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课堂讲授、讲座、讨论、自学、现场课、座谈等方式都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起来,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同时也锻炼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增加考核方式
为了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必要的考核是在所难免的。但考核的内容应灵活,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以少考,重点应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也应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课程结束,出一张试卷,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适当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平时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或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平时分,课程结束时的成绩结合平时分,计算总分;有的课程还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考核时间可分布于课堂各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达到考核目的[4]。
下一步,拟针对我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近几年来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对研究生的素质培养以及科研和临床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广玉,剧亚崇,赵娜. 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
[2] 陈勇,钱旅扬.我校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调查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
[3] 杨治伟,刘翠娟,薛艳华等.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J]. 药学教育,2006,(6).
[4] 陆晓蕾.语文课实施过程性考核的体会[J]. 职业技术,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