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两岸,高考命题,交流,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42-04
20世纪50~60年代,大陆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考”,台湾各大学招生实行“联考”。两种考试属同一层次的选拔性考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当时两岸同行彼此隔绝,互不了解,交流与互动自然无从谈起。
台湾“联考”早期主要采用申论题型。70年代前期进行调整,先后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1977年,大陆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次年,“统考”重新启动。70~80年代之交,大陆历史命题专家在题型筛选和改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命题专家的思维逐渐活跃。借鉴台湾的单项选择题,在经过选择判断题的短暂试验后,80年代初,大陆高考历史试卷上正式出现单项选择题。此可视为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技术交流与互动的起点。
1988年秋,大陆历史高考主管部门在认真总结10年命题的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作出了从1989年起大力推进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决策,历史学科进入“急风暴雨式的高考命题改革时期”[1],一项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在诸多改革举措中,最为重要的是1992年《历史科说明》(即“历史科考试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10项能力要求,以及3年后对10项能力要求的重要修订。该要求对大陆历史高考的目标作了实质性的调整,促使历史试题命制从“知识立意”转换为“能力立意”,影响广泛而深远。
为总结1977年以来,尤其是1989~1995年大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经验,笔者于1995年高考结束后即着手撰写《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一文,完稿后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1~2期合刊上。该文强调指出,以强化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为核心,全面改革试题,是近年(大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说,(大陆)历史高考已进入“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重能力考查的新阶段了。”[2]
在大陆高考历史命题开始进行深度改革时,台湾“联考”受到多方面的猛烈冲击,改革势在必行。历史又一次出现巧合。当1989年成为大陆“急风暴雨式”的历史命题改革的起点时,同年,台湾成立了“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简称“大考中心”),承担起“研究改进大学入学制度及考试方法和技术”的重要任务[3]。为完成这一任务,视野一向较为宽广,包容精神一直较强的台湾同行,除关注日本的“两段式”考试模式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外,还关注海峡对岸历史等科高考命题改革的进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拙文《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进入了台湾同行的视野。
199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同志通过电话告诉笔者:台湾同行一直关注大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进展,《清华历史教学》早就有介绍这方面情况的打算,但未组织到满意的文章。近来,该刊编者见到《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一文,觉得很适合他们的需要,特地委托他询问我,是否同意在台湾转载此文?如此好事,怎能拒绝。我当即表示同意。同年9月,《清华历史教学》总字第7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执行编辑为此写了如下的一段文字相当长的“编者按”:
近年来历史教学的改革已渐成为一股世界的潮流,不仅西方欧美国家如此,海峡对岸的大陆近年来亦积极从事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工作,其改革的步伐,甚而可以说较我们要来得快。大陆历史教学与我们在背景上有相当的共通之处,他们在改革上所走过的路,所遇到的问题对我们极具有参考价值。
台湾历史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从改变大学联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开始的,然而谈论历史教学改革者,亦往往着眼于新命题方式“不够客观”、“有超出教科书内容嫌疑”等处言之,认为改革困难重重,并不可行。本期特别选刊这一篇讨论大陆近年来普通高考(即大学入学考试)历史命题改革的文章,给本地关心历史教学者作为参考。
目前大陆历史教学界对于历史科教学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反映在试题上,即是从以历史基础知识考查为主的取向,进而强调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并重的取向。1992年其《考纲》中明显的提出了历史科的“十项能力”要求,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并使得大陆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有更清楚的指引。
要在试卷上测出学生的“能力”自然比单纯的“基础知识”来得困难。他们也一样面对了题型设计、维度拿捏等等疑虑,但是他们的反应并不是因此而认为改革不可行,而是在肯定“强调能力”此一世界各国培养跨世纪竞争力的教育改革核心之前提下,努力于对试题做研究,“深入发掘各种题型的测试功能,全面提高考查历史思维的力度”。由此,考试才能配合历史科教学活动改革,而不是阻碍改革的绊脚石。
那么同样处于改革关键点的我们,是否能以种种的困难为借口,就放弃改革,还是循着学生“背多分”的老路而行呢?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我们所培养出的下一代,是否足以与强调“能力培养”的他国人才竞争呢?若我们满足于未来的国民脑中仅有一些片断而模糊的“历史知识”及一些痛苦的学习印象,那么究竟是我们未来的人才将会被世界所淘汰,亦或是我们的历史科本身将被淘汰?这些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大陆的历史教学改革目前仍在积极向前推进之中。日后本刊亦计划能对其状况加以介绍,希望能使我们在看看别人之余,更想想自己,配合我们的条件和理想,为台湾历史教学的改进添注一股推动的力量。
《清华历史教学》这一“编者按”在大陆历史教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9期发表题为《从〈清华历史教学〉的“编者按”说起》的署名文章,文中全文转录了“编者按”。该文作者称赞台湾同行“具有全方位的眼光和自觉反思与批评的精神”,并企盼大陆历史教学界和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研究者也具有这样的眼光和精神,为历史教学和试题改革“添注一股强劲推动力,让它愈来愈富蓬勃生机!”[4]
以上所述,似乎不过是讲了一个文章发表和转载的平淡无奇的故事,但这个过程却是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良性互动的典型案例。这一时期的互动对台湾改革“联考”历史试题及其命制模式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因资料缺乏,难以说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陆90年代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至少为台湾的同类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系。在“大考中心”及相关部门、相关群体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台湾推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指导科目考试”制度。历史是“指考”科目之一。从此,台湾历史高考从“联考”转换为“指考”。论者指出,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载体,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等能力为主要目标。”[3]应该说,这与90年代大陆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和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近十年来,大陆和台湾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继续推进。大陆方面,先是全面实施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从2007年起,又开始进行与新课程匹配的“新高考”。与此同时,为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下放了命题权,一些省市自治区自主命制试题。台湾方面,“指考”顺利实施,与之配套的考后问卷调查、年度命题研讨、教师评量能力提升培训、题库建设等制度日渐完善。2008年,“历史考科说明”还作了重要修订和补充。比较这一时期大陆和台湾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不难发现两者运转上的差异。总的说来,大陆是步幅大,声势大,行政指令性措施多。台湾是步幅小,工作细,学术含金量大。形象地说,大陆是雷声大,雨点小;台湾是雷声小,雨点大。而正是这种差异,使以方法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互动,出现新的阶段特征。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大陆的高考命题改革给台湾同行以较大启发的话,那么,近年来则是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及其命制的方法技术给大陆同行以更多的影响。“近年来,台湾的高校招生考试及其历史命题的改进,有很多亮点,使考试更趋向公平、合理。”[5]这些“亮点”对大陆同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及其命制经验已成为大陆历史学科测评研究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课题。
近年,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在大陆逐渐流传开来,历史教学界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师经常议论台湾历史试题,有的研究者已将台湾历史“指考”及其试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对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方面,大陆现阶段用力最多的是以陈畅为代表的天津研究群体,其主要研究成果有“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系列等。通过研究,陈畅及其合作者总结出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一些重要经验,如以科学的教育和考试理论为指导,设定具有学科特色的切合实际的考查目标;以考生为本,从考生的角度考虑命题;重视命题的技术技巧,注意材料(尤其是核心史料或关键史料),讲究细节;加强命题团队的组织和学术建设;适度开放,争取学校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等等。他们一再强调,台湾“指考”历史命题技术领域的一些东西“无疑对大陆的高考改革有借鉴和示范作用。”[3]
第二,通过台湾“指考”历史试题这一“中介”,大陆历史教学界和历史试题命制、研究者开始接触、研读和运用国外教育(考试)目标分类学研究的新成果。
近代以来,在教育考试目标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人没有原创性成果,都是引入和借鉴外国理论。20世纪中期,受苏联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则是运用布卢姆1956年创立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但此理论对知识类型的划分较为粗疏,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等的认识较为肤浅,直接用以指导命题难度很大。90年代,由安德森主持的研究修正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于1999年出版《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介绍新的研究成果。但在很长时间里,大陆学术界不了解这一重大进展。就是2008年该书中译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大陆也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近两年,大陆历史教学界敏锐人士发现,台湾“指考”是以修订后的布卢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依据,这才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开始研读此书,并尝试用于指导教学和命题实践。
分析大陆近期的历史教学与历史高考研究的走向,不难发现一些课题与该书有一定的乃至很深的渊源关系。天津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考试目标分类研究》[5],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台湾“指导”历史试题已成为大陆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文科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
河北石家庄一中邢新宝、张宇宙老师搜集了不少台湾“指考”历史试题。他们不仅将其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而且将试题整理发表[7],与大陆同行共享。从全国来看,搜集和参考台湾试题的历史老师人数不少。一线历史老师普遍认为,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学科特色鲜明,材料丰富多彩,切入角度新颖,设问自然巧妙,答案合理考究。研究这些试题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命题技术技巧。
第四,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及其命制的经验与教训,为大陆反思30年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得与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近年,我们常常反思30年大陆高考历史命题的得与失、功与过、成绩与不足。反思需要比较,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而横向比较时,台湾的“联考”和“指考”则是最适当的参照系。研究者通过对大陆和台湾历史命题改革的横向比较得出一些重要的论断。如有的研究者写道:“应当说,我们的起步并不晚,方向也正确……可惜我们此后走了一段弯路。”[8]此语含义深刻。“弯路”指什么?为什么会走“弯路”?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作出回答。又如大陆1989年推出历史多项选择题,1999年即将其取消,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台湾坚持用了30多年,至今仍在命制和改进。在比较大陆和台湾的不同做法后,研究者感叹说:“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9]
以上是笔者对30年来海峡两岸以命题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良性互动的一个概括性描述。从中可以看出,互动的结果是双方受益,共同提高。可以肯定,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高考历史命题改革都必将继续下去。我们期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两岸同行交往的机会和频率更多更快,交流的范围和内容更广更深,切磋和互动的力度更大更强。
【作者简介】冯一下,男,1939年生,四川蓬溪人,成都大学退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学。
【责任编辑:李婷轩】
参考文献:
[1]陈畅.历史学科多项选择题研究述评[J].历史教学,2010(10上).
[2]冯一下.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1~2).
[3]陈畅.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J].历史教学,2009(5上).
[4]任鹏杰,李江明.从《清华历史教学》“编者按”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9).
[5]《历史教学》编辑部.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42-04
20世纪50~60年代,大陆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考”,台湾各大学招生实行“联考”。两种考试属同一层次的选拔性考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当时两岸同行彼此隔绝,互不了解,交流与互动自然无从谈起。
台湾“联考”早期主要采用申论题型。70年代前期进行调整,先后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1977年,大陆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次年,“统考”重新启动。70~80年代之交,大陆历史命题专家在题型筛选和改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命题专家的思维逐渐活跃。借鉴台湾的单项选择题,在经过选择判断题的短暂试验后,80年代初,大陆高考历史试卷上正式出现单项选择题。此可视为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技术交流与互动的起点。
1988年秋,大陆历史高考主管部门在认真总结10年命题的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作出了从1989年起大力推进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决策,历史学科进入“急风暴雨式的高考命题改革时期”[1],一项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在诸多改革举措中,最为重要的是1992年《历史科说明》(即“历史科考试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10项能力要求,以及3年后对10项能力要求的重要修订。该要求对大陆历史高考的目标作了实质性的调整,促使历史试题命制从“知识立意”转换为“能力立意”,影响广泛而深远。
为总结1977年以来,尤其是1989~1995年大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经验,笔者于1995年高考结束后即着手撰写《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一文,完稿后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1~2期合刊上。该文强调指出,以强化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为核心,全面改革试题,是近年(大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说,(大陆)历史高考已进入“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重能力考查的新阶段了。”[2]
在大陆高考历史命题开始进行深度改革时,台湾“联考”受到多方面的猛烈冲击,改革势在必行。历史又一次出现巧合。当1989年成为大陆“急风暴雨式”的历史命题改革的起点时,同年,台湾成立了“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简称“大考中心”),承担起“研究改进大学入学制度及考试方法和技术”的重要任务[3]。为完成这一任务,视野一向较为宽广,包容精神一直较强的台湾同行,除关注日本的“两段式”考试模式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外,还关注海峡对岸历史等科高考命题改革的进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拙文《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进入了台湾同行的视野。
199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同志通过电话告诉笔者:台湾同行一直关注大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进展,《清华历史教学》早就有介绍这方面情况的打算,但未组织到满意的文章。近来,该刊编者见到《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一文,觉得很适合他们的需要,特地委托他询问我,是否同意在台湾转载此文?如此好事,怎能拒绝。我当即表示同意。同年9月,《清华历史教学》总字第7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执行编辑为此写了如下的一段文字相当长的“编者按”:
近年来历史教学的改革已渐成为一股世界的潮流,不仅西方欧美国家如此,海峡对岸的大陆近年来亦积极从事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工作,其改革的步伐,甚而可以说较我们要来得快。大陆历史教学与我们在背景上有相当的共通之处,他们在改革上所走过的路,所遇到的问题对我们极具有参考价值。
台湾历史教学的改革,可以说是从改变大学联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开始的,然而谈论历史教学改革者,亦往往着眼于新命题方式“不够客观”、“有超出教科书内容嫌疑”等处言之,认为改革困难重重,并不可行。本期特别选刊这一篇讨论大陆近年来普通高考(即大学入学考试)历史命题改革的文章,给本地关心历史教学者作为参考。
目前大陆历史教学界对于历史科教学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反映在试题上,即是从以历史基础知识考查为主的取向,进而强调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并重的取向。1992年其《考纲》中明显的提出了历史科的“十项能力”要求,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并使得大陆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有更清楚的指引。
要在试卷上测出学生的“能力”自然比单纯的“基础知识”来得困难。他们也一样面对了题型设计、维度拿捏等等疑虑,但是他们的反应并不是因此而认为改革不可行,而是在肯定“强调能力”此一世界各国培养跨世纪竞争力的教育改革核心之前提下,努力于对试题做研究,“深入发掘各种题型的测试功能,全面提高考查历史思维的力度”。由此,考试才能配合历史科教学活动改革,而不是阻碍改革的绊脚石。
那么同样处于改革关键点的我们,是否能以种种的困难为借口,就放弃改革,还是循着学生“背多分”的老路而行呢?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我们所培养出的下一代,是否足以与强调“能力培养”的他国人才竞争呢?若我们满足于未来的国民脑中仅有一些片断而模糊的“历史知识”及一些痛苦的学习印象,那么究竟是我们未来的人才将会被世界所淘汰,亦或是我们的历史科本身将被淘汰?这些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大陆的历史教学改革目前仍在积极向前推进之中。日后本刊亦计划能对其状况加以介绍,希望能使我们在看看别人之余,更想想自己,配合我们的条件和理想,为台湾历史教学的改进添注一股推动的力量。
《清华历史教学》这一“编者按”在大陆历史教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9期发表题为《从〈清华历史教学〉的“编者按”说起》的署名文章,文中全文转录了“编者按”。该文作者称赞台湾同行“具有全方位的眼光和自觉反思与批评的精神”,并企盼大陆历史教学界和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研究者也具有这样的眼光和精神,为历史教学和试题改革“添注一股强劲推动力,让它愈来愈富蓬勃生机!”[4]
以上所述,似乎不过是讲了一个文章发表和转载的平淡无奇的故事,但这个过程却是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良性互动的典型案例。这一时期的互动对台湾改革“联考”历史试题及其命制模式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因资料缺乏,难以说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陆90年代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至少为台湾的同类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系。在“大考中心”及相关部门、相关群体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台湾推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指导科目考试”制度。历史是“指考”科目之一。从此,台湾历史高考从“联考”转换为“指考”。论者指出,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载体,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等能力为主要目标。”[3]应该说,这与90年代大陆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和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近十年来,大陆和台湾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继续推进。大陆方面,先是全面实施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从2007年起,又开始进行与新课程匹配的“新高考”。与此同时,为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下放了命题权,一些省市自治区自主命制试题。台湾方面,“指考”顺利实施,与之配套的考后问卷调查、年度命题研讨、教师评量能力提升培训、题库建设等制度日渐完善。2008年,“历史考科说明”还作了重要修订和补充。比较这一时期大陆和台湾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不难发现两者运转上的差异。总的说来,大陆是步幅大,声势大,行政指令性措施多。台湾是步幅小,工作细,学术含金量大。形象地说,大陆是雷声大,雨点小;台湾是雷声小,雨点大。而正是这种差异,使以方法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海峡两岸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互动,出现新的阶段特征。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大陆的高考命题改革给台湾同行以较大启发的话,那么,近年来则是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及其命制的方法技术给大陆同行以更多的影响。“近年来,台湾的高校招生考试及其历史命题的改进,有很多亮点,使考试更趋向公平、合理。”[5]这些“亮点”对大陆同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及其命制经验已成为大陆历史学科测评研究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课题。
近年,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在大陆逐渐流传开来,历史教学界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师经常议论台湾历史试题,有的研究者已将台湾历史“指考”及其试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对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方面,大陆现阶段用力最多的是以陈畅为代表的天津研究群体,其主要研究成果有“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系列等。通过研究,陈畅及其合作者总结出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一些重要经验,如以科学的教育和考试理论为指导,设定具有学科特色的切合实际的考查目标;以考生为本,从考生的角度考虑命题;重视命题的技术技巧,注意材料(尤其是核心史料或关键史料),讲究细节;加强命题团队的组织和学术建设;适度开放,争取学校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等等。他们一再强调,台湾“指考”历史命题技术领域的一些东西“无疑对大陆的高考改革有借鉴和示范作用。”[3]
第二,通过台湾“指考”历史试题这一“中介”,大陆历史教学界和历史试题命制、研究者开始接触、研读和运用国外教育(考试)目标分类学研究的新成果。
近代以来,在教育考试目标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人没有原创性成果,都是引入和借鉴外国理论。20世纪中期,受苏联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则是运用布卢姆1956年创立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但此理论对知识类型的划分较为粗疏,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等的认识较为肤浅,直接用以指导命题难度很大。90年代,由安德森主持的研究修正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于1999年出版《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介绍新的研究成果。但在很长时间里,大陆学术界不了解这一重大进展。就是2008年该书中译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大陆也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近两年,大陆历史教学界敏锐人士发现,台湾“指考”是以修订后的布卢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依据,这才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开始研读此书,并尝试用于指导教学和命题实践。
分析大陆近期的历史教学与历史高考研究的走向,不难发现一些课题与该书有一定的乃至很深的渊源关系。天津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考试目标分类研究》[5],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台湾“指导”历史试题已成为大陆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文科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
河北石家庄一中邢新宝、张宇宙老师搜集了不少台湾“指考”历史试题。他们不仅将其作为自己教学的参考,而且将试题整理发表[7],与大陆同行共享。从全国来看,搜集和参考台湾试题的历史老师人数不少。一线历史老师普遍认为,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学科特色鲜明,材料丰富多彩,切入角度新颖,设问自然巧妙,答案合理考究。研究这些试题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命题技术技巧。
第四,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及其命制的经验与教训,为大陆反思30年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得与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近年,我们常常反思30年大陆高考历史命题的得与失、功与过、成绩与不足。反思需要比较,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而横向比较时,台湾的“联考”和“指考”则是最适当的参照系。研究者通过对大陆和台湾历史命题改革的横向比较得出一些重要的论断。如有的研究者写道:“应当说,我们的起步并不晚,方向也正确……可惜我们此后走了一段弯路。”[8]此语含义深刻。“弯路”指什么?为什么会走“弯路”?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作出回答。又如大陆1989年推出历史多项选择题,1999年即将其取消,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台湾坚持用了30多年,至今仍在命制和改进。在比较大陆和台湾的不同做法后,研究者感叹说:“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9]
以上是笔者对30年来海峡两岸以命题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良性互动的一个概括性描述。从中可以看出,互动的结果是双方受益,共同提高。可以肯定,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高考历史命题改革都必将继续下去。我们期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两岸同行交往的机会和频率更多更快,交流的范围和内容更广更深,切磋和互动的力度更大更强。
【作者简介】冯一下,男,1939年生,四川蓬溪人,成都大学退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学。
【责任编辑:李婷轩】
参考文献:
[1]陈畅.历史学科多项选择题研究述评[J].历史教学,2010(10上).
[2]冯一下.普通高考历史命题改革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1~2).
[3]陈畅.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J].历史教学,2009(5上).
[4]任鹏杰,李江明.从《清华历史教学》“编者按”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9).
[5]《历史教学》编辑部.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