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具象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还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对于课堂知识的思考与探究,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引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主要包含两点,第一就是问题的有效性,第二就是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有效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从而巩固自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与理解。提问的有效性则直接影响着问题教学水平的有效发挥,决定了我们能否通过有效的提问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非常重要。
一、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提问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围绕知识内容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我们的提问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时候,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引发激烈的探讨,反而整个教室都会表现得鸦雀无声。这就是因为老师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学情,所提出的问题不仅不具有启发性,反而由于思维的跨度或者难度系数的原因,让学生不知如何作答,这就丧失了提问的意义[1]。因此,我们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让学生有能力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者相关经验进行解答。
举例来说,我们在了解了大气的垂直分层之后,一定会对大气层中气温变化曲线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气温的变化曲线并没有按照递减或者递增的形式进行变化,反而以S型往复变化的方式,随着对地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针对该变化曲线提问时,如果直接提问大家,为什么气温曲线会呈现这种变化形式,则不利于学生快速解答。因为要解答这一问题,就要从对流层、平流层及高层大气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只有从这三个部分的知识内容中,全面梳理相关知识,才能准确解答这一问题。为了降低学生的解答难度,提高学生回答的效率,我们可以按照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别提问,只让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分布层的气温变化成因,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解答的难度。
二、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艺术性的提问方式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生动、准确而不失幽默的向学生们提出来,定然能对我们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提问时,我们要尽量避免我问你答的问答方式,要进行诱导式发问,譬如“为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行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举例来说,我们在学习了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氛围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以及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在课堂提问环节,如果我们直接要求学生说出海陆间循环的概念及特点,就显得过于呆板,不能很好的活跃课堂的氛围。而如果我们套用《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以此为切入点,让大家说一说百川东到海属于哪种水循环,相比来说,就能获得不错的提问效果,学生也能够从百川流到海洋中,确定这属于海陆间循环,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对海陆间循环的概念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和理解。
三、要注意选择提问对象
各个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的不同,他们所形成的地理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提问环节,我们要注意学生间的这种差异,避免因问题难度过大或者过小而丧失提问的意义[2]。比如,对于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要以基础性地理问题为主,避免因问题难度过大而进一步打击他们地理学习的自信心,而对于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亦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性及创新性,通过这些问题的发问,让他们对相关地理知识有一个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举例来说,我们在学习《地貌》一节时,当学生们对地貌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向地理能力弱的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说一说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而对于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提问他们河流的水文特征都包含那些要素。针对不同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问难度不一的地理问题,能够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也真正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学习能力及学习的态度等等,从而对学生的地理能力有一個准确的判断。在实际提问过程中,我们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地理问题,也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让学生的回答,给我们的地理教学产生一定的导入作用,从而提高我们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够显著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让地理问题能够发挥一个启发引导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提问语言的艺术性及提问目标的合理性,这些都是保证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尹丽艳. 浅议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J]. 教育,2016(12):00172-00172.
[2]王洁. 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问策略[J]. 引文版:社会科学,2016.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引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主要包含两点,第一就是问题的有效性,第二就是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有效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从而巩固自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与理解。提问的有效性则直接影响着问题教学水平的有效发挥,决定了我们能否通过有效的提问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非常重要。
一、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提问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围绕知识内容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我们的提问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时候,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引发激烈的探讨,反而整个教室都会表现得鸦雀无声。这就是因为老师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学情,所提出的问题不仅不具有启发性,反而由于思维的跨度或者难度系数的原因,让学生不知如何作答,这就丧失了提问的意义[1]。因此,我们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让学生有能力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者相关经验进行解答。
举例来说,我们在了解了大气的垂直分层之后,一定会对大气层中气温变化曲线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气温的变化曲线并没有按照递减或者递增的形式进行变化,反而以S型往复变化的方式,随着对地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针对该变化曲线提问时,如果直接提问大家,为什么气温曲线会呈现这种变化形式,则不利于学生快速解答。因为要解答这一问题,就要从对流层、平流层及高层大气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只有从这三个部分的知识内容中,全面梳理相关知识,才能准确解答这一问题。为了降低学生的解答难度,提高学生回答的效率,我们可以按照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别提问,只让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分布层的气温变化成因,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解答的难度。
二、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艺术性的提问方式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生动、准确而不失幽默的向学生们提出来,定然能对我们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提问时,我们要尽量避免我问你答的问答方式,要进行诱导式发问,譬如“为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行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举例来说,我们在学习了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氛围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以及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在课堂提问环节,如果我们直接要求学生说出海陆间循环的概念及特点,就显得过于呆板,不能很好的活跃课堂的氛围。而如果我们套用《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以此为切入点,让大家说一说百川东到海属于哪种水循环,相比来说,就能获得不错的提问效果,学生也能够从百川流到海洋中,确定这属于海陆间循环,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对海陆间循环的概念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和理解。
三、要注意选择提问对象
各个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的不同,他们所形成的地理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提问环节,我们要注意学生间的这种差异,避免因问题难度过大或者过小而丧失提问的意义[2]。比如,对于地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要以基础性地理问题为主,避免因问题难度过大而进一步打击他们地理学习的自信心,而对于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亦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性及创新性,通过这些问题的发问,让他们对相关地理知识有一个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举例来说,我们在学习《地貌》一节时,当学生们对地貌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向地理能力弱的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说一说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而对于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提问他们河流的水文特征都包含那些要素。针对不同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问难度不一的地理问题,能够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也真正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学习能力及学习的态度等等,从而对学生的地理能力有一個准确的判断。在实际提问过程中,我们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地理问题,也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让学生的回答,给我们的地理教学产生一定的导入作用,从而提高我们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够显著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让地理问题能够发挥一个启发引导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提问语言的艺术性及提问目标的合理性,这些都是保证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尹丽艳. 浅议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J]. 教育,2016(12):00172-00172.
[2]王洁. 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问策略[J]. 引文版:社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