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之一就是现代学生远离文言的生活环境,认为文言文既难学又难考,要么缺乏学习动力,要么又有畏难情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素,进而产生阅读与欣赏冲动,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原理。
【关键词】文言文 高效课堂 语文素养
2014年3月,我课题组针对太原五中高二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现状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学文言文是为应对高考,对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促进现代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目标普遍缺乏认知;且以考试为目标的现象也出现在教师群体中:近一半老师以串讲字词和强化翻译作为主要的课堂组织方式。钱梦龙先生所说的“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基本还原了目前的教学现状。
一、现代学者的理论或思路借鉴
由于我们现在讲白话文了,文言文阅读对当代学生而言,就有一个语境上的“断层”。但是参与上世纪新文化运动的现代学者、教育家都是深受传统文化涵养的,他们对文言文教学的很多理论研究(郑力乔《中国文言文教学的现代转型》,2013年1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对我们今天践行“高效”课堂有着举足轻重的启迪作用。
1.诵读文言文
黎锦熙、朱自清在具体的教学理论上,都提倡诵读。尤其黎锦熙,他认为文言文必须背诵。于是,我们找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教学共同点:诵读。
2.比较法学习
胡适主张教会学生进行古文文法与国语文法的对照比较,探究它们的同异、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同理,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可以在题材或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学习法,通过分析时代背景、作者文风等方面同时对两篇或三篇文章进行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胡适、夏丏尊、叶圣陶都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胡适倡导教员在课堂上的指导、答疑价值,让学生自己发问、讨论、理解。叶圣陶认为逐字逐句讲解是剥夺了学生“运用心力的机会”,他提倡学生学会预习,才能迈入培植文学欣赏的门槛。夏丏尊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应不囿于选文本身,而要广为涉猎,才能达到文学欣赏的层次。
二、文言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
根据对上述学者理论的研读,我们古代诗文课题组总结出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它们共同构筑了“高效”课堂的基石。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推启发式教学法
“如果希望学生对于国文一门有一点确实的心得,非把‘被动的听讲’改成‘自动的阅读’不可(朱经农语)。”所以,我们设计的课堂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具体方法是: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承担文言文的段落,课堂上先由一个组的同学讲解该段落,再由其他组同学提出疑点难点,大家共同参与解答。教师只作一些抛砖引玉、“指点江山”的工作。由于课前安排了学生的全文预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根据教学实践,我们感到文言的难,不仅在于字、词、句,更难在历史文化的欠缺造成无法理解当时的语义。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在理解文意时重点掌握以下重点:古字通假、古今异形、古今异义、多义词等。力求学生通过文言文知识积累树立古代汉语的语感或语境,真正进入阅读古代典籍的状态。
2.比较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较教学法是蒋伯潜编撰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中提出的。我们在单元教学中也广泛采用比较法,它对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功不可没。例如,教授古代散文归有光《项脊轩志》和韩愈《祭十二郎文》(均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就常用异同比较法。
两篇散文都是怀人之作,但是《祭十二郎文》重点在抒情,而《项脊轩志》重点在写景和记叙;这样的文风一方面是韩愈和归有光不同创作个性的流露,同时也是唐、明时代风貌的体现。
3.诵读法,“得其气”而后“会其意”
诵读法在历代文学传承中都有讲述、研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曾这样讲道:“凡读书……只是要多诵读遍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教学饱受诟病,因而波及诵读受到否定。而事实上,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倡导的高效课堂需要有朗朗读书声,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都要积极尝试,将古人“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苏轼《后赤壁赋》)的传统文化风采继续发扬。
文言文是我们母语的一部分,古代典籍中的屈原精神、庄子晓梦的文化精神一直在我们的血脉中,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下去。这单靠理解一些文言字词句知识还不行,必须依靠从“言”到“文”的高效阅读法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 韩世宝. 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的探索[J]. 新课程(教师),2010(08).
[2] 阳崇娟. 找寻攻玉之石——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探究[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7).
【本文系太原市第五中学校语文组参与的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指令性课题科研项目“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3209。】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关键词】文言文 高效课堂 语文素养
2014年3月,我课题组针对太原五中高二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现状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学文言文是为应对高考,对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促进现代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目标普遍缺乏认知;且以考试为目标的现象也出现在教师群体中:近一半老师以串讲字词和强化翻译作为主要的课堂组织方式。钱梦龙先生所说的“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基本还原了目前的教学现状。
一、现代学者的理论或思路借鉴
由于我们现在讲白话文了,文言文阅读对当代学生而言,就有一个语境上的“断层”。但是参与上世纪新文化运动的现代学者、教育家都是深受传统文化涵养的,他们对文言文教学的很多理论研究(郑力乔《中国文言文教学的现代转型》,2013年1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对我们今天践行“高效”课堂有着举足轻重的启迪作用。
1.诵读文言文
黎锦熙、朱自清在具体的教学理论上,都提倡诵读。尤其黎锦熙,他认为文言文必须背诵。于是,我们找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教学共同点:诵读。
2.比较法学习
胡适主张教会学生进行古文文法与国语文法的对照比较,探究它们的同异、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同理,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可以在题材或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学习法,通过分析时代背景、作者文风等方面同时对两篇或三篇文章进行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胡适、夏丏尊、叶圣陶都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胡适倡导教员在课堂上的指导、答疑价值,让学生自己发问、讨论、理解。叶圣陶认为逐字逐句讲解是剥夺了学生“运用心力的机会”,他提倡学生学会预习,才能迈入培植文学欣赏的门槛。夏丏尊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应不囿于选文本身,而要广为涉猎,才能达到文学欣赏的层次。
二、文言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
根据对上述学者理论的研读,我们古代诗文课题组总结出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它们共同构筑了“高效”课堂的基石。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推启发式教学法
“如果希望学生对于国文一门有一点确实的心得,非把‘被动的听讲’改成‘自动的阅读’不可(朱经农语)。”所以,我们设计的课堂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具体方法是: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承担文言文的段落,课堂上先由一个组的同学讲解该段落,再由其他组同学提出疑点难点,大家共同参与解答。教师只作一些抛砖引玉、“指点江山”的工作。由于课前安排了学生的全文预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根据教学实践,我们感到文言的难,不仅在于字、词、句,更难在历史文化的欠缺造成无法理解当时的语义。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在理解文意时重点掌握以下重点:古字通假、古今异形、古今异义、多义词等。力求学生通过文言文知识积累树立古代汉语的语感或语境,真正进入阅读古代典籍的状态。
2.比较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较教学法是蒋伯潜编撰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中提出的。我们在单元教学中也广泛采用比较法,它对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功不可没。例如,教授古代散文归有光《项脊轩志》和韩愈《祭十二郎文》(均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就常用异同比较法。
两篇散文都是怀人之作,但是《祭十二郎文》重点在抒情,而《项脊轩志》重点在写景和记叙;这样的文风一方面是韩愈和归有光不同创作个性的流露,同时也是唐、明时代风貌的体现。
3.诵读法,“得其气”而后“会其意”
诵读法在历代文学传承中都有讲述、研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曾这样讲道:“凡读书……只是要多诵读遍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教学饱受诟病,因而波及诵读受到否定。而事实上,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倡导的高效课堂需要有朗朗读书声,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都要积极尝试,将古人“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苏轼《后赤壁赋》)的传统文化风采继续发扬。
文言文是我们母语的一部分,古代典籍中的屈原精神、庄子晓梦的文化精神一直在我们的血脉中,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下去。这单靠理解一些文言字词句知识还不行,必须依靠从“言”到“文”的高效阅读法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 韩世宝. 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的探索[J]. 新课程(教师),2010(08).
[2] 阳崇娟. 找寻攻玉之石——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探究[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7).
【本文系太原市第五中学校语文组参与的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指令性课题科研项目“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3209。】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