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之灾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pl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这是一场最高级生物与最低级生物之间的殊死搏斗,而作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在这场较量中却总是在仓促上阵,被动应战。
  
  这个时代流行的瘟疫
  
  2002年11月,一种神秘的传染病在广东快速地蔓延开来,有5人丧命,300人感染。一开始医务人员给它一个临时性的名字——“不明原因肺炎”。后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不能培养出细菌,普通的抗生素对它无效等重要特征,“非典型肺炎”这一称号终于浮出水面,并见之于众多媒体,成为最权威的说法。
  很快,非典型肺炎蔓延到香港、台湾、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数千人感染,逾百人死亡。病症肆虐之处,人心惶惶,人们之间接触和交往频率骤然下降,导致当地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旅游业更是首当其冲。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过,“非典型肺炎”也只是个过渡期的诊断而不是最终的诊断。这样的名称有点令现代医学和医学界蒙羞的味道——与典型的肺炎不一样就称之为“非典型肺炎”?
  其实,令现代医学蒙羞算不得什么,小小病毒从来就是人类最古老、最凶恶的敌人,人类在与它们的交战中经常处于下风。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均曾大小不等地流行过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诸如天花、鼠疫等,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可以说,在瘟疫疾病的围攻下,有时人类只是苟且偷生。
   直至今天,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某些新问题——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典型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非典型的传染病却不断涌现,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埃博拉病、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莱姆病、登革热等成为人类的新威胁。而传统的疾病也并非一成不变,就连临床中最容易对付的肺炎都变得不老实,这次非典型肺炎对人类的袭击便显示了“非典型”的威力。
  一个温疫流行的时代是否会卷土重来?这实在是人类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否则,最终摧毁我们的,不是天外陨星,不是地球爆炸,而是人类自身滋养出的病菌。
  
  病毒对人体的侵害
  
  这些与我们如影相随、令我们吃尽苦头、受尽惊吓的病毒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病毒是一种形小体微、结构简单、寄生在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微生物。要从病人身上找出致病的病毒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们比最小的细菌还要小几百倍,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无法看到它们的身影,只有在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甚至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细胞,多数病毒只有一个核酸构成的“芯子”,外面包着一层蛋白质外壳。由于病毒没有细胞器,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只能在活细胞中寄生和繁殖,这个过程自始至终都是“损人利己”的,它使被感染的生物生病,甚至死亡。
  生物学家深入研究了这个过程,他们发现,当病毒浮游在空气中或者停留在物体表面时,它们是无生命的。可是,一旦与特定的植物、动物或细菌的细胞接触,它们又会突然“活”起来,有如海盗杀人夺船一样,劫夺正常细胞。并利用正常细胞内原有的各种“机器”和细胞质内的“库存”原料,疯狂地复制自己,彻底扰乱了原来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活,从而使细胞出现严重的损伤,甚至导致细胞的死亡。细胞发生损伤和死亡时,人体就开始出现病理变化。例如,呼吸道病毒引起黏膜上皮的坏死脱落,导致炎症和咳嗽;口蹄疫病毒侵犯黏膜和皮肤上皮细胞,引起水泡和糜烂。
  不同病毒原本只侵袭某类细胞,一些病毒只选择感染某一类的动物,不会感染人体细胞。可是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动物与人类之间交叉感染的情况,例如,1961年首次确认的禽流感病毒H5型,是流感病毒的变种之一,在鸡群中传染的话会造成鸡大量死亡,对人类却无害。不过,情况在1997年却发生变化,在香港发生了有人由于禽流感病毒而死亡的现象。
  人体被病毒感染后一般会产生免疫反应,生成相应的抵抗力,借以消灭源源不断入侵的病毒,并保护机体免受再次感染。然而有时病毒长期持续存在于人体内几个月甚至几年而不显示临床症状。这种被感染的人如果到了人群聚集的地方,便会引起疫病的爆发。反转录病毒和肟病毒所致疾病的潜伏期极长,疾病发展缓慢,最后可导致死亡。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艾滋病就是由反转录病毒感染所致。
  在大自然的整个生态系统中,病毒是非常活跃的一员。病毒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而且神通广大,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形态,由于它们的结构简单和来去踪迹难寻,所以是生命世界中迄今发现得最少,也是人类最难驾御的一类微生物。
  
  我们为什么打不过病毒
  
  我们对付小小的病毒为什么这么困难?可以说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第一,病毒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它的代谢与宿主细胞的代谢密切相关,要想阻断病毒特有的复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杀死了病毒,也就杀死了细胞。第二,大多数病毒,当它们刚感染细胞时是查不出来的,而当细胞被复制的病毒胀满、病毒释放出来时,虽然可以诊断出来了,但也到了疾病的高峰期,治疗就变得更加困难。第三,病毒总是在不断变异的,比如流感病毒,每5~6年就变得不但面目全非,性质也与原来的不一样,对原来病毒有效的药,对新病毒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病毒的这些特点,再加上它们的传播方式多,几乎细菌有的传播方式(比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等)它们都有,而且还可以经血液流向传播,甚至通过母亲胎盘和产道传给婴儿,再加上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变异,所以防治非常困难。
  人类的传染病大约75%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有些传染病的传播力很强,短期内就可以造成在某个地区流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由于现代交通的快速与普遍,人们交往的频繁,任何一种传染病都有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内传播到全世界。以艾滋病为例,如果没有公路、铁路和喷气式飞机,艾滋病仍会继续藏在中非的一些遥远的小村庄里,但现在却成为给全人类带来灾难的瘟疫。而这次的非典型肺炎则是最新的例证。
  科学家想了许多办法不让病毒进入我们的细胞,其中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自1796年英国人爱德华·詹纳首次给一名儿童实验接种天花疫苗以来,人类已经发明了对付多种疾病的疫苗。继天花之后,脊髓灰质炎也在全世界被消灭了,这完全是疫苗的功绩。除此之外,其他许多疾病如白喉、破伤风等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腮腺炎、麻疹、风疹、百日咳、脑膜炎的发病率也比原来大大降低了。
  然而,科学研究中也同样会出现一些不成功的事例:一些被大量使用并且被认为是“灵丹妙药”的疫苗根本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后发现效果越来越差。此外,我们至今没有生产出能够对付埃博拉病、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等严重疾病的有效疫苗。这不能归咎于研究人员的失职,因为人们对细菌和病毒了解得越深入,就越是发现它们为避开机体的抵抗而设下的这种种骗局很难对付。
  每当出现一种新型的传染病时,许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付这种疾病的疫苗不能立即研制出来呢?”答案是:一种药物的研究有时需要近20年的时间。一种疫苗的研制是从试管中开始的,在一系列的实验(包括动物实验)之后,人们便可以研制出候选疫苗。接下来,还必须测定出这些候选疫苗可能具有的毒性,并确定用什么方法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候选疫苗,以便在比较大的人群中试用。而最后一步则非常关键,这就是实验并评估这一段候选疫苗对人体产生的效果和安全系数。在这个阶段中,首先要在少数人身上做人体试验,当确认没有特别的危险后才能增加试验人数。这就是为什么宣布实验成功前要特别慎重的原因。
  有不少病毒是诡计多端,它们大量破坏候选疫苗,为了不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出来,它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抗原,也就是它们能够改变各自可能被识别出来的“化学标志”,这对我们的免疫系统来说便是个大阴谋。这一变化发生得较快,而且影响较大。比如丙型肝炎病毒,它在每个病人的身上都不一样,还有一类病毒(如艾滋病病毒),当它进入到人体的免疫细胞中后,便会迅速生成自己的突变体。
  
  彻底驱除病毒的新希望
  
  因此,除非能真正识别每种病毒的“化学标志”,否则人类就别指望获得一种切实有效的疫苗。而且即使掌握了病毒的化学特性,也仍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许多疫苗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虽然它们能很好地抑制病毒,但却不能被稳定地保存在免疫药剂中,特别是一些具有毒性的疫苗,还需要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抑制它的活性。另一个问题是,有一些病毒(如艾滋病病毒)为研究人员设置了一个系列的障碍——它们会隐藏在免疫细胞内,大部分都能发生变异以进一步躲避疫苗的反应。
  为对付这一系列的阴谋,人类只有一种武器,即破译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功能,以很快识别出病毒的特性,制造出与此相对应的疫苗。研究人员在1990年发现,将编码基因的质粒直接注射到动物肌肉细胞内,能在动物体内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效应。这一发现为寻找免疫方法的新途径打开了大门。
  这些基因质粒是由病毒或细菌的基因(即DNA片段)构成的,如果将这些基本的遗传信息直接种到机体中,也就是向机体中直接植入病原体的DNA片段,那么便可以使这个DNA片段在人体这个免疫的“活工厂”中,根据特定的要求而“度身定做”一种相应的疫苗。由于这种方法不需要添加任何药剂或载体,故又称裸DNA免疫,科学家认为这或许将是疫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人体上的试验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初步的数据已经显示了积极的效果;在注射抗原的几个星期后,人们观察到了免疫系统的应答。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疑问:插入大量非人类的DNA是否会产生危害机体的毒害,是否会引起破坏性的反应或者是否会导致人体DNA不可预见的变异呢?只有通过进一步的试验,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此外,转基因的方法抗击病毒也是一项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转基因的方法,科学家已经培养出了抗御害虫的植物。如果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从病原体中分离出来的某些片段转移到植物中,是否也能使它们合成相应的抗原,并生产出疫苗呢?最近的一些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科学家正在尝试生产一种植物入食物的疫苗,这就是食物疫苗。
  1997年,一个美国科学家小组给志愿者服用了带有E型大肠杆菌毒素良性基因片段的生土豆片后,结果他们都出现了全身性免疫反应。另外一个研究小组给3名志愿者服用了乙型肝炎的莴苣疫苗,其中两名体内形成了乙肝抗体,出现了良好的全身性免疫反应。
  这表明,在植物体内明确生成了抗原,并且引起了免疫应答。其他的一些食物疫苗在动物身上已经试验成功,并有助于它们抵抗狂犬病毒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侵袭。
  能够将餐桌上的食物变成疫苗,其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说不定有一天,人们再也不用定期打针受皮肉之苦,只要吃下土豆、西红柿、胡萝卜、花生,便可以完成人体所需的全部免疫接种。也许到那时,许多传染病也和天花一样,只有在历史教科书中才能找到了。
  人与病毒的漫长战争还远没有结束,不断变异的病毒一直挑战着人类的智慧,但我们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智慧最终会彻底战胜这最凶恶、最古老的敌人。
  
其他文献
桥梁伸缩缝的质量对于行车辆的运行具有一定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在长期运行之后会对桥梁整体结构产生影响, 其后果不可估量。伸缩装置的采购将严格执行材料审批制度,即施工单位购
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各种产业业态百花齐放。西安也响应国家号召,在文化产业方面开辟新的天地。西安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了展示西安的历
全球变暖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需要面对的重大气候问题之一,各国对于提倡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达成了一致意见.根据国际上普遍的做法和经验显示,开征碳税可有效降低CO2排放
期刊
我国《建筑法》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相继颁布实施,为监理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基础,监理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但随监理工作和业务的开展,相关单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分析,明确社会实践对高校学生的重要程度,当
从滨州渤海十八路南端过黄河浮桥,右转西行上黄河南大坝,然后一直向西,向西,骑着单车,一路坦途,你就仙游一般进入“画廊”中了.rn如果是早上出发,明媚的阳光会从身后照耀你前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个人ID:Vivian  年龄:26岁  职位:公关公司总经理  百合恋爱类型:主人型    Vivian相信缘份,认为爱情可遇不可求。“宁缺勿滥嘛,如果想将就的话,一大把都可以找到,但要找一个Mr.Right,几年都未必会碰到合适的。”你可能认为她太挑剔,但是,是因为她把婚姻看得太重。在感情里,她也哭过、笑过、也疯狂过,但是婚姻,一直都是她内心深处一个神圣之地。她要过程,也要结果,在爱情之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