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与“乡土”的协奏曲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qmyquan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子作为一位天才诗人,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子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尼采哲学的熏陶下,创造了一个诗歌界的神话。本文旨在透过海子留下的诗歌文本,结合海子的背景与经历,探求海子诗歌中所蕴含的多种文学元素,在海子的创作中探寻西方文学、哲学乃至宗教的元素,寻觅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一个“诗才”的独特思维。
  关键词:海子诗歌 乡土 西方 哲学
  一、深埋中国乡村土壤下的“海子”
  1987年的春节,海子回到故乡,故乡淳朴的气息、亲人亲切的面容和关怀的话语抚慰了海子的心灵创伤。《海子传》这样写道:“海子隔三岔五地去亲戚朋友家喝酒,醉了好几次,也出了好几次洋相。”这样一个以酒来治疗心灵的诗人,不久后便写出《卧醉故乡》这样一首醉意、肆意却又蕴含悲痛的诗句:“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在蓝色的月亮下/飞翔的是我/感觉到心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辰/醉倒在地,头举着王冠/头举着五月的麦地/举着故乡晕眩的屋顶/或者星空,醉倒在大地上!/大地,你先我而醉/你阴郁的面容先我而醉/我要扶住你/大地!”在海子的诗歌中,大地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大地以其厚实、广大的特点成为海子想象力和精神悲伤的载体。对于海子来说,大地不再是大地,而是另一个母亲,四季变换、昼夜循环所带来的律动勾动着他的心弦和呼吸。大地已然是海子的另一个生命,是他情感的依托、心灵的归宿。泥土的热度与冷漠、柔情与肃然早已融入海子的生命。海子在故乡生活了十五年,对于土地有着别样的眷恋,这也是海子乡村题材的诗歌展示出一种灵魂回归故地的韵味的缘由。
  在组诗《诗人叶赛宁》中,“故乡”成为九首诗的主基调;在《醉卧故乡》中,故乡成为整首诗的主角。“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究竟是谁醉倒在地呢?是诗人自己。这一独具浪漫色彩的开头将比拟、佯谬的手法运用得相当精妙,错位的言语获得流畅的韵律,陌生化的语言也将夜与故乡融合。醉酒后的诗人看到柔软的月色变为冷冰的蓝色,天地间存在着神秘、凄凉、忧郁和浓重的冷漠。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踉跄着,好似飞翔一样。心脏是唯一跳动的,在混入酒精后也“醉倒在地”。在诗人的心中,大地就是故乡,身体醉倒,心脏醉倒,灵魂在拥抱着大地,回到了故乡。王冠、麦地、故乡的屋顶,皆被头举着,也是被诗人的灵魂高举着。王冠是“热爱的少女”,麦地是“读诗”的地方,故乡的屋顶是“岁月的前行”。
  在海子的诗歌中,乡村不再表现出它的美貌,也不再无忧无虑,而是有着痛苦和忧愁,直击诗人的灵魂。在《麦地与诗人·答复》中,海子以“麦地”为中心,向世人袒露了自己对人类存在的体悟。在他的诗中,“麦地”“麦子”是中国农村的现状,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作物和景色,而是我国从古至今农耕文明的展现。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麦地成为人的精神寄托和幸福所在,它是民族精神的所在。而诗人以“麦地”为意象,独具慧眼地在幸福之中觉察到了生存的荒凉。在别人看来,麦地是温暖、美丽的,在诗人看来,却是“痛苦”“灼伤”的,这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猛烈冲击,表露了一种从古至今被人忽略遗忘的精神的饥饿和虚无的存在。海子是探索者,是思想者,更是前行者,他不仅发现了人类精神的荒凉和存在的虚无,还揭露了世人对于存在的漠视。
  二、冲突与和谐的“交响曲”
  在海子的诗歌中,最易发现的是其自我意识的表达——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和对物我合一的强烈向往。在海子的诗歌中,自我既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是在痛苦、惆怅之中,在辗转徘徊的境遇中寻求出路的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儒家的积极入世观,也有道家的无为出世观,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忘我”的天人合一境界。在每一个朝代,诗歌都有不同的意义,如唐代诗歌大多以明志为目的,宋代士人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天下,积极进取,以入仕为荣。也正是因为这一类文人居多,诗歌的功利性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与儒家不同,道家将自我与自然相融,却也强调着自我的价值。海子的诗歌既有对存在的关注,又包含着对人类失语的拷问和思索。
  中国传统诗歌较为关注集体,而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在“人”的发现上有了新的突破,即重归自然,表现自我。浪漫主義追求自我个性的解放,主张提升感性的体验,并以此来面对现存的精神危机,主动地将自我和存在相联系。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也获得了缓解人与社会之间冲突的功能,以自我幸福和重归自然为核心,更加注意生命存在和人性关怀。在海子看来,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是“诗歌王子”,其中包括了他最喜欢的雪莱、克兰、普希金等。这些浪漫主义诗人极大地冲击了海子的创作情感,把海子的创作道路引向个人存在。海子在西川的影响下接触《圣经》,而后又阅读了大量与宗教有关的书籍。因此,海子诗歌不仅蕴含了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还在内容上拥有了神性。海子死去时,身边放着四本书——《孤筏重洋》《新旧约全书》《康拉德小说选》《瓦尔登湖》,这表明海子是在浪漫主义和宗教的影响下生活的。海子的诗中出现了大量基督、上帝、太阳、天国、麦子等极富宗教色彩的意象。在基督教文化中,麦子象征着死亡和重生。海子将麦子的意义升华,赋予其生命的意义。如“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着金子”(《麦地》),这里的麦子就像是滚烫的血液,成为生命的承载。在汲取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经验、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之后,海子自我探索、体味苦难的意识由此生发。
  三、走在尼采“癫狂意志”路上的海子
  尼采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在哲学、诗歌领域都卓有成就。海子在接触尼采时不过是一个学生,《尼采诗选》是海子的藏书之一。通过对比尼采与海子的诗歌,我们可以找到海子诗歌中尼采的影响。尼采和海子有题目相同的诗歌,如《秋》《回答》《幸福》等;相似篇名的诗歌有《孤独》(尼采)与《在昌平的孤独》(海子)、《我的玫瑰》(尼采)与《玫瑰花园》(海子)、《秋日的树》(尼采)与《秋日山谷》(海子)等。海子与尼采更为相似的一点在于,他们都曾创作过大量的诗歌向自己崇拜的诗人、哲人、文人致敬。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学子崇尚诗歌,人人都向往成为诗人。最初,海子只是停留在简单地模仿上,学校的诗歌氛围和室友的影响不能让海子的写作基础更加牢固,创作全凭兴趣和广泛阅读。但海子的阅读能力很强,接受能力很快,时常在阅读不同的著作。海子在吸收尼采的思想后,创作也逐渐成熟,生命力和本我的向往在海子的诗歌中逐渐显现。   尼采对海子的影响在海子的诗歌《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中可以看出。“金黄的秋收俯伏在希腊的大理石上”,海子引用了梭罗读《伊利亚特》时所记录下来的感受,文学和宗教未与诗人的思想调和,而瓦尔登湖边的感受将海子引导至文学的海洋。“一只陶罐上/镌刻一尾鱼/我住在鱼头/你住在鱼尾/我在冰天雪地的酒馆忙于宗教/冻得全身发红/你头发松开,充满情欲和狂暴。”“陶罐”预示着文明,暗示着海子与尼采拥有极大的共性,是一脉相承的。尼采是怎样的呢?披头散发地走来,狂放而又喷薄着情欲。诗人自己是怎样呢?在大雪中的酒馆里冻得发红,这是灵魂的苦修和生命的觉醒。“悲伤的热带”“我的梦之蛇”,说明了尼采是海子的梦想和追求。这首献诗作于1987年,而这一年海子受困于失恋与诗歌不被认可的痛苦折磨中。海子创作这首诗,希望从尼采的身上获得光热,得到力量和灵感。在这首诗中,蛇、蜥蜴、自缢等意象和深沉的言语又是海子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悲痛和阴暗。与尼采相似的是,海子也在追求生命中感受到了孤独和悲剧,继而实现了两个灵魂的共鸣,尼采的酒神精神成為海子20世纪80年代后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思想。
  海子曾把尼采说成“沙漠和先知的幻象家”,“幻象”源于“表象”,由幻想加工而成。在他看来,幻象的存在有彰显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意义,这也是导致他后期作品走向狂暴的重要原因。许多学者也从“幻象”入手,希望深度解读海子的诗歌,而实际上,海子求学期间的诗学论文才是他诗歌表达的中心。在他的内心,尼采是诗歌的信徒,对于生命的崇拜使海子与尼采的思想逐渐趋同。
  四、结语
  海子离开人世三十年,但是他的诗歌仍然有着极大的文学价值。仅从中西思想的融合、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海子的诗歌,终究还是有所不足,以海子诗歌中的西方元素和乡土元素为支架,探索海子诗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是海子诗歌研究的新方向。海子留下的诗歌不多,但研究的价值却极大。海子留下的是一个诗歌系统、一份诗学,更是一个时代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邵宁宁.乡土中国奉献于现代化的一只精神羔羊——海子诗歌与中国精神传统(一)[J].文艺争鸣,2015(5):122-130.
  [2] 连娜.海子的创作心理与诗学观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2.
  作 者: 居文豪,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郑孝胥从晚清臣子甚至是维新志士一步步沦落为我们所熟知的汉奸,这一历程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自1 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至1 938年郑孝胥逝世,这段时间是郑孝胥的后半生。考察这段时间郑孝胥诗歌所蕴含的“重九”“夜起”和“王道”三个重要意象,可发现其心态是自然而然发生转变的。理清郑孝胥心态的流变,对理解他的人生历程及清末民初的文人心态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郑孝胥 后半生心态 重九 夜起 王道  中
期刊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诗与哲学之争”的古老问题铺陈开来,并以对诗歌宣布“逐客令”的悖论式修辞方式表达了几欲消弭“诗哲二分”的理想中理想的文艺形式。同时,以“美育”亦即“音乐教育”的手段培育“想象”共相中的完美公民,不仅是消弭诗哲二分的现实性操作模式,亦是将“入学转向”的历史语境中古希腊以“理性”为“知识型”的文化模式发扬光大的“方法论”举措。柏拉图借鉴了神话——巫术文学活动中的想象型修辞为
期刊
摘 要:江户时代,日本出现了将古典卑俗化的現象。具有医学背景的作者通过由汉方医学经典改编而成的诙谐的文学戏仿作品,阐明汉方医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文借由具有娱乐性质同时需要具有医学知识或本草知识才能够理解的由医学经典改编的文学作品,印证了医学与文学的相容性,表明汉方医药已经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学 汉方医学 江户时代 医学经典 戏仿作品  日本近世时期对滑稽
期刊
摘 要: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红鞋》中,有一个叫珈伦的小女孩,因为被一双美丽的红鞋吸引,一次次忍不住诱惑穿上,最后成为红鞋的禁脔,砍掉了双脚才摆脱红鞋的束缚。而“红鞋”这一主题在艾丽丝门罗的很多短篇小说中也都有反复出现。在《孩子们留下》一文中女主角鲍玲遇到了“红鞋”伪艺术家——杰弗里,被对方引诱,一次次跟他悄悄约会,并最终与杰弗里私奔,放弃了两个亲生女儿的抚养权,为此她抱恨终生。珈伦和鲍玲在“红鞋”的
期刊
摘 要:《红楼梦》通过对传统下凡历劫母题的完美继承与卓越创造,使小说有了更为深广的思想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个更为深广的思想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就是《红楼梦》及其下凡历劫母题对人类生命存在的哲理思考与终极关照。具体表现在:一、《红楼梦》及其下凡历劫母题中的三大神话追问人生本源、思考人生价值、领悟人生哲理。二、《红楼梦》的其他描写,表现世间万物千变万化,揭示人生运动规律,思考社会人生,揭
期刊
摘 要:本文從湖湘文化的精神印记、生命意识与诗化人生、情意蕴藉与慷慨开阔之美三个方面探索了湖湘抗战文化视阈下的吴奔星诗歌创作。  关键词:吴奔星 抗战文化 诗歌创作  吴奔星(1913—2004),湖南安化县人,我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学者,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美学研究上造诣深厚。“抗战”期间,吴奔星先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以诗歌为武器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他的诗作激励了抗日斗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摘要:概观晚清四川民教冲突的相关研究,对来华西人的游记著述利用尚不充分。伊莎贝拉-伯德的在华游记于晚清四川民教冲突而言,是一部价值不容忽视的历史文献。其有关民教冲突的记叙基本与我们的历史认知相吻合,且在某些细节上丰富了我们对民教冲突的认识。尽管伯德因民教冲突受到了不小的身心伤害,但她在游记中仍力求客观评判,不时以一种游离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外的“第三者”眼光进行独立表述。  关键词:晚清四川 民教
期刊
摘 要:在人类文明语境中,女性走过了一条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女人时代的历史轨迹,并将最终走向“人”的时代。对于浮升于人的解放潮流中的中国女性诗歌写作而言,经历了“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成熟、丰富与深化的过程。在这种人性解放潮流中,郑小琼以女性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双重姿态出现在中国新诗21世纪的崭新版图上。她的诗歌是超性别的,是“人”的书写。“黄麻岭”是郑小琼诗歌言说的一个重要支点。“审丑写作”是郑小琼
期刊
摘要:金庸小说的出现和流行,掀起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一场革命,使人们开始正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并直接推动武侠小说由“俗”入“雅”的巨大转变。本文在深入研究金庸所写的文学资料、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再结合金庸具体的武侠小说创作,从中梳理出金庸大致的武侠文学创作观念。金庸以大海般的才情,如椽般的巨笔弥补了旧式武侠的种种缺陷,叉最大限度地继承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精华,另辟蹊径,卓然成家,最终开创了武侠小说创作的新
期刊
摘 要:海子是一位纯粹而深情的诗人,他的诗有时在天空中飞翔,有时寂寞地与大地拥抱。在他的笔下:太阳、麦子、草原拥有了对抗绝望的生命力,北方、黑夜、远方被赋予了更丰富而独特的含义,青草、鲜花、山野上的风诉诸了对土地的忠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夜读海子的诗歌,或许你能看见暗黄的灯影下,有一位孤独的诗人,他带着诗歌的王位,一步一步走近你。《黑翅膀》是一首饱含抒情品格的诗歌,不仅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情怀,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