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心裁的 FinettaⅣ D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的恢复时期,世界相机制造业的设计思想是混杂的。一方面相机产品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工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一些相机制造商则利用似乎并不合时宜的设计生产出一些小众产品,这些产品要么标新立异,要么在当初是低端的,总之,是面向战后复苏市场所需要的。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如日本的SAMOCA 35Ⅲ(图1),而遭受战争重创的相机生产王国德国自然也不例外。
  Finetta相机(图2)是德国Finetta-Werk公司生产的一个系列产品。最初,这是一种基于低端设计,但却可以更换镜头的照相机,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在35毫米旁轴产品中算得上是一种大胆尝试。有关Finetta-Werk公司的资料并不多,这是一个并不著名的厂家,生产相机的历史也很短,几乎是昙花一现。不过,网上一些零星资料多多少少显示了Finetta-Werk的基本背景。
  资料显示:Finetta-Werk公司是一个叫Piet Sarabèr的荷兰人在德国哈茨山(Harz)创立的。Piet Sarabèr是名电气工程师,妻子是德国人,他于1942年移居到德国。1945年,Finetta-Werk公司主要经营电器工程和一些机器加工业务,同时也从事照相机的研发。1947年公司开始与Helmut Finke合作,而Finke参与过德国著名相机厂商福伦达的工作。1948年他们成功开发了Finette 35毫米相机。1949年正式发布Finette ⅠA相机以及ⅡA、ⅠB和ⅡB等等。
  ⅠA是一台使用新月镜片的始作产品,固定光圈,有一挡快门(约1/30秒)和T门;IIA看上去和ⅠA很像,但镜头增加了可调光圈,口径为1:6.3,最小光圈为f/16;ⅠB和ⅡB使用了口径为1:5.6的镜头,机身也有所改良。可以看出,这些相机镜头基本上还是采取了古典的设计方案。事实上,消色差镜头在Finetta-Werk生产的初期产品上多有使用,如FINAR Achromet 7.7/43毫米 。而消色差镜头十分简单,一般由一块凸冕玻璃透镜和一块火石玻璃透镜交合而成(图3)。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一开始Finetta-Werk的市场定位就是面向大众的普及型产品,但如此简单的35毫米相机在历史上却也并不多见。
  发布了上述四款产品后,同年,Finette更名为Finetta(图4)。更名后,以新的品牌为基点,Finetta-Werk又推出了Finetta ⅠD、ⅡD和ⅢD相机。并且,ⅢD开始使用了其标准的Finetta正光镜,口径1:4,焦距43毫米。之后,Finetta产品进入Ⅳ型,虽然Ⅳ型批次产品之间略有微小变化,但这个产品最终被广泛称为Ⅳ D(图5),而这一型号又是Finetta-Werk公司整个产品中承前启后的一个品种。以后的产品有1951年的Finetta Super,1952年的Finetta 99和1953年的Finetta 88等,这些产品中均能寻觅到Finetta Ⅳ D的影子。
  Finetta Ⅳ D产于1950年,是先期产品的一个改良型号,基本上沿革了先期产品的主要风格。其最大工程特点就是速度盘由原先的镜头水平线位下调至前脸的左下方(主视时),这种设计方案比较少见,虽然对操控没有太多帮助,但利用了视觉合理原则,将镜头、速度盘和闪光灯插孔巧妙布局,充分体现了工业产品设计上的非对称美。加之相机上方用于输片和收片的一对28毫米大手轮,整体造型极具风格。如果将相机俯视观察,Finetta Ⅳ D看上去则形同坦克(图6)。究其原因,在于相机隆起的前脸,而这一结构源自相机大主体(包括前脸)所用材料是胶木(图7),事实上就连收片轴也是胶木构建。之所以使用胶木,可能与公司从事的业务有关,胶木又称电木,系酚醛塑料类材料,在电气工程中被广为采用。为此,相机内部的胶木支承面上还标注了PATENT(专利)字样。因此,虽然相机尺寸大约有127×43.5×78毫米,但重量仅有350克左右。不过,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磕碰等问题,相机的上盖和包围式后盖还是采用了金属材料,确保了必要的强度,这一点与更为低端的全胶木相机相比有着本质区别,同时也造就了这台相机以金属包胶木的鲜有特征(图8)。
  Finetta Ⅳ D相机最大技术特征是无牙轮设计,这在当时标准35毫米相机中是极为罕见的,这种设计意在简化相机的结构。由于没有牙轮,事实上这台相机既可使用35毫米标准(有齿孔)胶卷,也可使用35毫米无齿孔胶卷,不过停片方式则另辟蹊径。最简单的方法是加大收片轴直径,以等量旋转角度控制每个输片长度,Finetta Ⅳ D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它用收片轴的半个周转为一个标准画幅(长度),因此收片轴直径达到22.3毫米(引片部分22毫米)(图9),每个周转大约等同16个标准齿孔的距离,半周停格(即转动180°角),刚好行走一个画幅(相当于行走8个齿孔)。但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缺点,那就是过片时由于缺少了牙轮的限定,画幅无法做到上下居中,对标准的35毫米(有齿孔)胶卷来说,记录到的影像有可能会吃进一边的齿孔。而且,随着胶卷缠绕厚度的增加,收片直径也在不断加大,成为一个变量。于是,每个画面行走的距离也发生微量变化,出现长度上的正向递进式偏差,画幅间的间隔会越来越大。实际使用中,片首间的画面几乎没有间隔或间隔很小,而越往后画面间的间隔越明显(图10)。好在当时的照片洗放还大量使用手工操作,这种渐变间隔不会给洗放照片带来麻烦。
  Finetta Ⅳ D虽然结构简单,却是一部可换镜头的相机(图11)。不过,相机采用的是35毫米全画幅中最小的螺口结构,为M27×1。而且,机身接座部分与前脸一体,螺纹亦为胶木材质。由于接口直径不是很大,胶木接座应对这一尺寸的接口具备了必要的安全强度,可以满足镜头更换的要求。
  理论上讲,镜筒也是可以采用胶木材料的,就像现在的镜头广泛采用工程塑料一样。但也许是为了确保必要的光学精度,Finetta相机的镜头主要采用的是铝合金镜筒,而且每个规格的镜头看上去都很小巧,虽然口径不算大,但足以应付日光拍摄。Finetta Ⅳ D的标准配备是Finetta 1:4/43毫米加膜镜头,这是一只准微型镜头,镜筒最大直径处33.5毫米、高19.2毫米(含螺口部分)、重不足50克(图12)。尽管小巧,但镜头依旧采用精密螺纹调焦,调焦范围2.5-25-∞英尺,10-15英尺之间为该镜头超焦距,有红点标识。镜头还采用了6叶片彩虹光圈,最小光圈f/22,f/8~f/11之间亦有一个红点为使用超焦距时所用光圈(DIN19-21时),也是最佳光圈即这一挡的结像最优(图13)。事实上,这是一只严格意义上的标准镜头。因为按照标准镜头的定义,标准镜头是指镜头焦距等于或者接近(一般就正误差而言)底片画面对角线长度的数值,对标准画幅的35毫米底片而言,对角线长度由勾股定理可以换算出约等于43.27毫米,保留整数时即为43毫米(图14)。所以43毫米其实就是标准镜头,尽管这个焦距的镜头十分少见。与常见的50毫米的标准镜头相比,Finetta 43毫米标头的视场角会大一些,能够收进更多景物,景深也会大一些,所以这种标头比较适合拍摄风景类照片(图15)。
  Finetta Ⅳ D的调速盘只有4挡,分别是B、25、50和100。在胶卷感光度以DIN15-21为主的时代里,这个速度段可以应付大部分自然光拍摄,而不只局限于阳光环境。但对于当今彩色负片的最低感光度动辄ASA200、400来说,最高速度1/100秒显得有些乏力(图16)。毕竟现在是数码时代,胶卷(品种)的生产和贸易受到了严重冲击。
  Finetta Ⅳ D配备双叶片中心快门,置于镜后,其开口直径有限(不足20毫米),因此,法兰座的直径被限定在20毫米(图17),加之焦平面距法兰座距离只有39.4毫米,这就使得(影像到达底片前的)通光直径受到限制,对较长焦距的镜头来讲,假设后镜片距法兰座稍远的话,影像将被法兰座遮挡。为了证实这个假设,笔者曾用纸板卷裹着一枚90毫米(三片三组)镜组卡在Finetta Ⅳ D机身上使用(图19),由于后镜片距焦平面超过了74毫米,结果所拍影像的成像面被圆形法兰座遮挡住四角(图20)。原因是,影像有效截入角受快门开口(即法兰座直径)限制而偏大(图18),不利于(视角小的)长焦距镜头的使用。这对DIY发烧友来说不是个好消息,当你在Finetta Ⅳ D上利用转接接圈使用其他相机镜头时,一定不能选后镜片深入镜筒内(即离焦平面较远)的那一种。这也是为什么Finetta相机镜头种类不多的原因,除标头外,为Finetta Ⅳ D配备的最常见镜头是COLORFINAR 70/6.3。
  倒片机构是Finetta Ⅳ D的又一个特色设计,它的离合是靠收片轮拔起脱离棘爪而实现的(图21),它的机构简单到了收片轴里装入一个复位弹簧来完成拔起和复位的动作(图22)。相机的包围式后盖则靠插入式密封槽和底部的一个转轮锁来完成装合(图23)。所以,总体来说,虽然Finetta Ⅳ D是一台可换镜头的相机,但其设计却十分简单。对相机爱好者而言,从结构上讲,这也许是一台可以DIY复制的相机,胶木完全可以用其他材料替代,只要你有相应的加工能力。
  综上所述,从复杂中剔除复杂,实现最简单的可更换镜头的35毫米相机是Finetta Ⅳ D的设计精髓,在这台相机上充分体现了这种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案例。加之外形上的绝妙设计和材料应用上的巧妙搭配,最终赋予了这台先天不足相机在诸多方面的与众不同。而Finetta-Werk公司早在1956年即告破产,1957年倒闭。昙花一现的经历也使得Finetta Ⅳ D和这个品牌的所有相机彻底成为了相机历史中的实物档案,由此具备了很好的收藏价值,尽管这种相机在今天依旧可以用来拍照。
  (鸣谢赵晗磊先生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
其他文献
室内抓(偷)拍人像  拍摄这种人像可以在室内任何条件下进行,完全依靠现场光。为了防止惊扰被摄者,不能进行任何补光,所以在拍摄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隐蔽拍摄。摄影师一定要事先调整好曝光组合及色温(白平衡)值 ,将感光度适当提高,换取较高的快门速度,以确保画面的清晰。使用这种实用的拍摄方法拍出来的作品自然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以适应多种拍摄工作。  图1、这是透过4S店的大玻璃偷拍的。整体环境处
期刊
最近,在和影友们交流的时候,我时常听到类似“为什么我们看到不错的景色,但是拍出来却不一定非常理想?可是有时候在一些景色相当一般的地方,按下快门,却说不定拍到一张不错的照片”这样的话。而我也听到一些画家在谈到摄影与绘画的差异上,坦白地对我说,他们常觉得“摄影的价值远不如绘画”。在这两段听来似乎没有明显关联的话里,我意识到,不论是摄影的爱好者或是社会大众,对于摄影的认识还有相当的误解。在这里,我只想提
期刊
在第14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开幕之际,北京瑞智立为贸易有限公司发布了新代理的两个品牌的产品,并在现场邀请与会者参与体验。作为德国FLM(孚勒姆)和瑞典BOBLBEE(宝宝贝)品牌中国及香港、澳门地区的总经销商,瑞智立为公司将负责全线产品在中国地区的零售批发、售后服务及市场推广等工作。  诞生于1997年的全球第一款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硬壳背包,设计者将它命名为BOBLBEE(宝宝贝)
期刊
微距摄影是区别于常规摄影的一种特殊的拍摄门类。其目的是力求将拍摄主体细节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把细微部分事无巨细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微距摄影是摄影活动中比较活跃的一类,可以说,绝大多数从事摄影的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微距摄影。实际上,微距摄影的工作机理与普通摄影是一样的,都要遵守光学的基本规律。本期英国《实用摄影》杂志的主打文章为广大读者讲述了传统的微距摄影和搞怪的玩偶微距摄影两种拍摄技巧,并介绍了这两
期刊
上期,我们介绍了用曝光表决定相机的光圈值,再参考闪光灯调亮度标示,来决定曝光量的过程。调节好适当光量不单单取决于曝光量的调整,与闪光灯和被摄物之间的距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期,我们就来谈一下关于闪光灯的位置问题。  首先,先来对闪光灯进行一些基本的设置。关于被摄物体与闪光灯的距离,要根据被摄物与拍摄环境的大小(室内的大小)来决定。初学者要在不断的拍摄中,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被摄物与照明器材之间的距
期刊
一般的赛车场,出于对摄影记者的安全考虑,会把摄影区域设置得与赛道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因而焦距在200毫米以下镜头,差不多都成了赛车场上的广角镜。不过,本文所有图片都是使用35毫米以下的广角镜拍摄,最广的是14毫米。  不可否认,长焦镜头是赛车场上的利器。大光圈的长焦距镜头具有成像清晰、同一时间能营造高度压缩感及浅景深等优点。不过,使用长焦镜头也有其不利之处。由于焦距长,主体一定就放到赛车上,因而四周
期刊
轻巧精致的索尼α77,作为使用全新“半透镜”(Translucent Mirror Technology)技术的、具有2430万像素、每秒连拍12张高处理速度的旗舰型中高端数码单电相机,上市不久就享誉全球,在业内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被誉为“影响未来影像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α77的主要技术特征和优势,本刊前两期已有详细报道,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从专业摄影记者的角度,用自己在日本东京、冲绳等地拍摄
期刊
在一个以枫叶为国旗的国度,还有什么季节能和秋季媲美呢?当北京香山的枫叶刚刚开始变红之际,在地球的另一边,在被称为加拿大心脏左、右心房的魁北克和安大略,无论是休伦湖畔,还是圣劳伦斯河两岸,早已是层林尽染。在这片多元文化的聚集之地,在秋天五彩斑斓的绚丽色彩背后,是更加吸引人的自然与人文味道:在安大略省丰收的苹果园、葡萄园里,在喧闹的南瓜节上,分享的喜悦勾勒出一个快乐的季节;而到了魁北克省,置身在浓郁古
期刊
很多影友喜欢背着单反相机到处旅行,随手记录广袤无垠的大自然、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以及都市中的点点滴滴。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样的摄影包对摄影器材的防护性好、容量大,而且很轻便?今天,我就拿到一款让人爱不释手的天霸(TENBA)探索(Discovery)系列摄影包。这款摄影包专门针对喜欢户外运动,如徒步旅行、骑车、爬山等的摄影者所研发,除秉承天霸30年积累的高品质制造经验外,其最大特点就是重量轻。在这一
期刊
毛里求斯是位于南半球印度洋上的一个美丽岛屿,以自然景观闻名,绵延的白色海滩让毛里求斯烙上了“浪漫”的Logo,但毛里求斯远不止拥有阳光、海岸,有人说它骨子里透着法国的浪漫、英国的优雅和印度的妩媚,就连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在其个人游记作品《赤道漫游记》(Following the Equator)中提到:“有人说上帝创造天堂之前先创造了毛里求斯,而那个天堂其实是依照毛里求斯创造出来的。”  毛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