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基层民主的角度阐述民主的特点,主要是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发展的主导性,进程的渐进性,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民主的表现并说明了民主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民主 特点 表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302-01
民主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demos和kratia,前者意指“人民”,后者意“统治”,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即“人民的统治”。民主作为一种人们普遍向往的理想政治价值是近代以后的事,作为一个描述政治生活方式的概念。
从康有为、梁启超首倡“君主立宪”到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和理念引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民主的逐渐发展和完善,使我们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民主就在我们身边。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积累和广泛实践,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基层民主政治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制度,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保障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权利,将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纳入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政治过程之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高度的人民性和广泛的参与性。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等基层民主政治实践,解决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顺利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和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发展同步并进的世界性难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又在进行深刻体制转轨的东方大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化解风险,国家政权得以不断巩固,国家建设不断推进,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我们在基层社会生活中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协调了基层人民的民主参与和国家政治管理之间的张力,从而获得了最广泛的政治动员,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第二,内容的直接性。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条根本的思路就是始终坚持民主建设从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做起,从人民群众能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领域做起,从能够做得到的地方做起,这样,使得基层民主的内容具有直接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这样,通过参与基层民主政治,他们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立的利益诉求,保护自己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的直接性,人民群众就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切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坚持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对于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和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发展的主导性。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其途径是通过民主政治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达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因此,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具有一致的目标。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来看,党和政府是主导力量,通过政治领导和法制建设,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以切实实现;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主形式和切实有效的民主程序技术,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主形式和切实有效的民主程序技术,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我国的基层民主始终在党和国家确立的法律和制度下发展。
第四,进程的渐进性。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高度制度化和结构化的政治运作机制,它的运行需要复杂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支撑,更需要适合本国特点的政治程序和民主精神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基层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推进,通过基层的民主锻炼,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学会依法办事,行使民主权利。这种渐进推进的发展道路,使得基层民主能够稳定、有序发展,得以制度化和法律化。
第五,環境的适应性。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直是作为我们党赢取政权、凝聚人心,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实现党在不同时期中心任务的重要举措。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村民自治赋予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对缓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的民主,首先表现在民主决策方面,对事关公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人们通过平等协商和民主决策的方式来加以解决,无论是小到社区一草一木式公共设施建设,还是大到国家的重大事项决策,只要事关公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都按照现代民主制度运作的基本规则行事。掌权的人不弄权,不谋私利,体现了民主的风格;无权的人不羡权,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体现了民主的气度。整个社会对公共权力的态度是敬畏大于使命,并养成谨慎行权、用权必谋公共福祉的民主氛围。
民主其次表现在每个人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民众表达意见建议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不同的见解会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哪怕见解是多么卑微,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其原因在于民主的精髓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民主还表现在理性对事,这是民主得以运行的有利条件,理性对事,既是对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思与超越,又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平等协商与对话建构共识的根本途径。
民主,意味着追求正义,这是民主得以永续发展的价值支撑。公共生活的逻辑在于个体必须融入社会,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存和发展,又因人的禀赋、能力不同,各自获取利益和资源的份额也大不相同,自然在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方面就存在差别,这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然而,民主的真谛在于在承认个体能力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合作,创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自身需求并将无私的关爱之心广施于同类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创设是一个良善社会赖以立足的根基。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系列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张扬不断超越动物本能的扶危济困之举与友爱之光,可以为友爱公平的和谐社会奠定民主的正义之光。
参考文献
[1]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105
[2]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作者简介
刘晓茜(1991—),女,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民主 特点 表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2-0302-01
民主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demos和kratia,前者意指“人民”,后者意“统治”,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即“人民的统治”。民主作为一种人们普遍向往的理想政治价值是近代以后的事,作为一个描述政治生活方式的概念。
从康有为、梁启超首倡“君主立宪”到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和理念引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了。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民主的逐渐发展和完善,使我们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民主就在我们身边。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积累和广泛实践,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基层民主政治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制度,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保障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权利,将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纳入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政治过程之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高度的人民性和广泛的参与性。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等基层民主政治实践,解决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顺利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和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发展同步并进的世界性难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又在进行深刻体制转轨的东方大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化解风险,国家政权得以不断巩固,国家建设不断推进,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我们在基层社会生活中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协调了基层人民的民主参与和国家政治管理之间的张力,从而获得了最广泛的政治动员,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第二,内容的直接性。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条根本的思路就是始终坚持民主建设从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做起,从人民群众能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领域做起,从能够做得到的地方做起,这样,使得基层民主的内容具有直接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这样,通过参与基层民主政治,他们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立的利益诉求,保护自己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的直接性,人民群众就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切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坚持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对于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和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发展的主导性。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其途径是通过民主政治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达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因此,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具有一致的目标。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来看,党和政府是主导力量,通过政治领导和法制建设,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以切实实现;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主形式和切实有效的民主程序技术,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主形式和切实有效的民主程序技术,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我国的基层民主始终在党和国家确立的法律和制度下发展。
第四,进程的渐进性。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高度制度化和结构化的政治运作机制,它的运行需要复杂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支撑,更需要适合本国特点的政治程序和民主精神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基层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推进,通过基层的民主锻炼,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学会依法办事,行使民主权利。这种渐进推进的发展道路,使得基层民主能够稳定、有序发展,得以制度化和法律化。
第五,環境的适应性。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直是作为我们党赢取政权、凝聚人心,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实现党在不同时期中心任务的重要举措。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村民自治赋予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对缓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人为本的民主,首先表现在民主决策方面,对事关公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人们通过平等协商和民主决策的方式来加以解决,无论是小到社区一草一木式公共设施建设,还是大到国家的重大事项决策,只要事关公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都按照现代民主制度运作的基本规则行事。掌权的人不弄权,不谋私利,体现了民主的风格;无权的人不羡权,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体现了民主的气度。整个社会对公共权力的态度是敬畏大于使命,并养成谨慎行权、用权必谋公共福祉的民主氛围。
民主其次表现在每个人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民众表达意见建议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不同的见解会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哪怕见解是多么卑微,也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其原因在于民主的精髓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民主还表现在理性对事,这是民主得以运行的有利条件,理性对事,既是对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思与超越,又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平等协商与对话建构共识的根本途径。
民主,意味着追求正义,这是民主得以永续发展的价值支撑。公共生活的逻辑在于个体必须融入社会,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存和发展,又因人的禀赋、能力不同,各自获取利益和资源的份额也大不相同,自然在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方面就存在差别,这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然而,民主的真谛在于在承认个体能力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合作,创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自身需求并将无私的关爱之心广施于同类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创设是一个良善社会赖以立足的根基。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系列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张扬不断超越动物本能的扶危济困之举与友爱之光,可以为友爱公平的和谐社会奠定民主的正义之光。
参考文献
[1]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1:105
[2]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作者简介
刘晓茜(1991—),女,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