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铁岭市不到200公里,鞍山市“东亚第一城”小区,有一户特殊的家庭。这里是126个孩子共同的家, 他们称呼同一个男人为“老爸”。
柏剑, 鞍山市华育学校一名普通的体育老师,今年48岁,就是这些孩子共同的老爸。
过去25年间, 柏剑相继助养了126个孤儿、底层青年、流浪混混,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这个名为“梦想之家”的地方,每天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跑步。
仅仅通过跑步, 这里走出过20多名大学生、10名国际健将和50多名国家一级运动员。
一个人的力量究竟能强大到什么地步,才能撑起这样一个“梦想之家”?在这些孩子谜一样的童年里, 有多少底层逻辑正在被这种独特的救助形式塑造和改变着?血缘关系沉没后,一段人为造就的亲子关系里, 又该以什么作为情感关系的浮子?
破碎重组的人生
10岁那年,小凯(化名)被母亲带到一个新家, 说这是他以后生活的“学校”。学校采取的是封闭式训练,里面有20多个孩子,他要跟随这些孩子一起, 喊一个人为“老爸”。
原生家庭本来幸福美满,却因为父亲贩毒被抓而一夕破碎,这个名为“梦想之家”的地方开启了小凯彻底区别于以往的人生。
一套完整精细的日程表在这里严丝合缝地运转着。凌晨四点半,天还没亮,老爸会带着所有孩子进行16公里的长跑训练; 简单吃过早饭之后,小孩子去上学,大孩子开始“经典”文化课学习;周末下午则是素质训练———俯卧撑、仰卧起坐、蛙跳,一项接着一项;晚上九点,所有人准时入睡。
刚来第一天, 小凯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这种繁重枯燥的訓练之中。第二天,他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训练却没有因为他个人的伤痛而停止,事实上,在过去的数十年间, 每天凌晨就开始的越野长跑,在这个家中就从未中断过,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雪。
家里一楼客厅的墙上挂满各种比赛的奖杯、奖牌和荣誉证书,大多都和体育赛事有关。长跑是这些孩子每天最重要的功课,也是他们从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起,被赋予的唯一使命。
通过长跑, 这些原本来自社会底层, 甚至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可以争取到高考特招机会, 考上好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刚开始, 小凯并不适应这里的集体生活。大多数时间,他都是沉默的,不跟其他孩子说话,空闲时间就找个地方坐着, 一坐一上午。“有时候也会想家,特别是晚上, 我就会躺在床上偷偷流眼泪。”他很快明白,这里并不是什么学校,而是他的第二个家,是他最后的栖身之所。
幸运的是,小凯并不孤单,像他这样的孩子,“梦想之家” 还有很多。
罗伟刚被送来时也是10岁左右, 当时他妈妈因为个人恩怨被人捅了20多刀,肌肉组织粘连,身体直不起来。在电视上看到“梦想之家”这个地方,她开着电动小三轮,从广州出发,历时一个多月,把孩子送到鞍山市。
据柏剑回忆, 罗伟刚来时很不服管,浑身散发着暴戾之气。长大一些后,罗伟承认,他当时一心只想着为妈妈报仇。
后来, 小凯和罗伟因为不适应高强度的长跑训练, 在和老爸商量之后,选择离开“梦想之家”,一个学习跆拳道, 一个去学了厨师。
8岁的圆圆是柏剑的一个朋友在深山摄影时发现的。被发现时,她浑身污秽不堪,住在比垃圾堆还脏的家里, 和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二大爷睡在一起。
见到柏剑朋友一行人, 她不怕生地走上前, 拉起其中一人的手,说:“叔叔,你带我走吧,上哪都行。”后来几经辗转,圆圆被送到柏剑这儿来。因为早早经历风霜, 她幼小的眼珠有着超乎常人的锐利。
更多的孩子则是被家长“半哄半骗”过来的。2017年暑假,刚读完小学六年级的尹可心被母亲带到“梦想之家”,她原本是校队的,排球、足球都很擅长,她妈告诉她,这里是体校,问她去不去。她就说,挺好,想去。“那时候我学习不好,也特别喜欢跑步,就死活非要来这里。”
刚坐上车, 她妈又跟她说:“要不咱还是不去了,我听说体校里有训练练死的。”可心觉得,她妈当时或许也不知道这里是个什么地方, 只是听别人介绍, 就来了。
来了之后, 可心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训练也格外积极。每个周五, 柏剑会把孩子们拉到学校操场“跑强度”,所有人分成几拨轮流跑,800米跑八个来回,400米跑八个来回,200米跑八个来回,然后再跑接力,一直跑到孩子们的极限, 以此训练他们的爆发力和耐力。
刚开始,可心跟不上大部队,只能跟着小孩跑, 后来老爸跟她说,不许掉队,掉队就得挨打。可心听了害怕,从那天开始,她拼命跟着大孩跑,成绩慢慢上来了,一个多月后, 她已经能跟上训练强度。
这是一个乍看类似“大凉山格斗孤儿”的励志故事,来这儿的孩子情况各不相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原生家庭实在贫困,没有能力抚养他们。
抚养他们的老爸柏剑只是鞍山市的一名普通中学老师,25年来,没有依靠任何外界力量,仅凭着自己一家人的几份工资, 独自抚养着这群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 进而挽救了数百个孤立无援的家庭。
一个乌托邦的诞生
“梦想之家”的诞生源于柏剑的一个善念。
1995年, 柏剑从锦州师专毕业, 来到鞍山市第二中学担任体育老师。教学过程中,他注意到初二有一个叫庞浩的学生, 因为父母离异又各自成婚,无家可归。
柏剑知道后心有不忍, 于是将他带到自己宿舍, 两人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之间,庞浩被柏剑感动,这个只比自己大7岁的老师却比父母更关心他, 他开始改口叫柏剑“爸爸”。
庞浩之后, 柏剑助养的小孩越来越多, 把柏剑起初租住的几十平方米的房子挤得满满当当,连地板上都睡满了人。
1998年开始有了女孩, 为了方便照顾, 柏剑把母亲从老家骗来,说自己在鞍山买了房子,要让她来帮忙安置。母亲来了之后,才发现家里有十几个孩子。 没想到的是, 俱乐部的开幕时间撞上合作方人事变动, 一切方案被推倒,俱乐部无人接手,柏剑租住的体育馆也被卖了出去,租房合同成了无效合同。柏剑因此欠下100多万元巨款,100多个孩子,不得不一个个回到原籍,最终只剩下46个。
就这样, 柏剑一家在没水没电的体育馆里住了一整个冬天。
没有电, 柏剑每天去学校上班, 都会背一大包的手电筒和台灯, 充好电再拿回家给孩子们晚上用, 又买了一个烧柴油的发电机, 半夜二姑夫和孩子们轮流去看着,以防它罢工。
再后来水也停了, 柏剑买来20多个大红桶, 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们去学校接水, 冬天路上都是大冰碴子, 稍有不慎就會翻车摔倒, 好几个水桶也在那时摔坏了。
冬天屋里没有暖气, 二姑因此得了一身病。有人质问二姑,说是她把柏剑害了, 如果她不来帮忙, 柏剑估计都不会有那么多孩子。
二姑反问:“要是你家里有这样的事,你能不帮忙吗? ”
那人回答:“不帮, 我这样帮他,就是害了他。”
二姑又问他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对方没再回复。
“我恨不得他说自己家里就他一个, 要不然心肠能那么狠吗? ” 之后每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这一幕都会在二姑脑海里盘旋。
后来由于破旧的体育馆要拆了,拆迁队工人也来劝柏剑,时不时给他送水、送米,然后诉说自己的难处:如果柏剑不搬走,工人们就开不了工, 就得饿肚子, 怎么办?
柏剑心软了。二姑说:“柏剑是啥人啊?别人对他有一点点好,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于是他就自己开始找房子搬家, 给人腾地。”
在二姑的回忆里, 搬家那天是下雪天, 他们随手把家里的东西都搬到户外,一车车地运走,等车运了一趟再开回来, 雪已经积得很厚,把所有东西都埋了,白茫茫的一片。等后来再回来找,很多东西已经丢了。
没有找到合适的大房子,柏剑一共租了四间民房。大男孩住一拨,柏剑、二姑、爷爷奶奶各自带着孩子住一拨。柏剑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四个地方来回跑,拉着孩子们训练、上学。这样的生活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 直到2013年。
在一位编导的邀请下, 柏剑参加《中国梦想秀》,最终成功圆梦。人家问他的梦想是什么,柏剑说:“我的梦想就是我这一家人能够住在一起。”于是一家基金会出钱帮他在铁东区租了一套两层小楼。柏剑后来把它一分为二,改造成四层,居住面积从180平方米变为300多平方米。但现在这个家也因为满足不了消防条件, 无法住人。
后来铁东区相关部门来“梦想之家”视察,看到满墙的荣誉证书、奖杯奖牌,大为震惊,当即决定为柏剑解决困难, 给他找来两间公租房,一个月只要1100块钱,孩子们的住宿难题暂时解决了。
但满足孩子们的吃穿住行并不是柏剑的最终理想, 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目标清晰,却很难抓住的教育梦———他想创建一间博雅教育学校。
2019年, 他到贵阳的一所国际实验学校考察。这所学校主张将古典博雅教育和常规教学结合起来,因为优异的教学成果,短短几年间, 学生从零星几个扩张到几千个, 教学地点也从一间几十平米的小房间扩大为一片楼区。
柏剑听后大受鼓舞, 假如可以在鞍山市建一个分校, 引进博雅教育理念, 孩子的教育难题就解决了。回家后,他立刻打报告,申请场地办学,得到的回复是,办学得先投资500万元。柏剑立马泄了气。
一个普通人,不是一个神
一个普通人, 如何能把一个毫无所得、近乎疯狂的义举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 满怀使命感地坚持25年之久?这个问题,我们最终都没能从“梦想之家”得到准确答案。
每当我试图从中挖出一点线索,柏剑和二姑给的答案都是“没想那么多”“走一步看一步呗”。那些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外人称之为“企图”———或许他们到如今也没能完全找到, 又或者是他们压根不曾步入那个“自圆其说”的怪圈。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过往和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蛛丝马迹。
柏剑出生在辽宁葫芦岛一个贫困的小山沟里,小时候家里穷,住的是土房子, 冬天的时候雪花能够顺着墙上的窟窿飘进来,只能拿棉袄挡着。
柏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为了让他上学, 几个哥哥姐姐纷纷辍学,到山上刨中草药、捉蝎子,一只蝎子5分钱,一麻袋中草药几毛钱, 就这样举全家之力把他供上了大学。
在柏剑的记忆里, 家里到小学有10里地的山路,每天早晨,天蒙蒙亮,他就得跑着去学校,放学之后又得跑着回家, 夜晚山上有野狼、野狗, 边上还有埋着的坟墓,等到柏剑跨越这些回到家中,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他这个人就是喜欢默默干好事,看这些孩子都苦,就拉他们一把, 不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嘛,” 二姑说,“咱就是山里的孩子,想起自己的苦,也就能想到别人的苦,才坚持到现在。”
“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也是柏剑在采访过程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体育有特长的孩子,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无家可归的孩子,能在这里有一份吃食; 非洲贫民窟的孩子,能在这里练出成绩,回去养活全家;而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就搁在家里能养多大养多大”。
“梦想之家”就像缓慢河流里孤单却坚固的一叶小舟, 至少改变船上这一百多个孩子的命运,是柏剑这个船长心中唯一的信念。虽然这在外人眼中,多少有些不真实感。
作为两位多年隐没在幕后的女人,奶奶和二姑有着更加强大、坚决、顺从和凛然的心脏。
奶奶年纪大了, 前几年被查出患有小脑萎缩, 不能再照料孩子们。大多数时候,她会搬一张塑料椅,坐到门口,看着孩子们在她面前嬉闹。老人的脸庞总是刻板的,会抑制不住地向下垂,我在“梦想之家”的那段时间里, 只在她的脸上见过一次笑容。
奶奶的病也把二姑“逼上前线”。小时候为了供弟弟读书,成绩优异的她选择放弃学业;退休后,为了弟弟助养的这些孩子, 她同样放弃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二姑夫还在世的时候, 他俩偶尔回天津老家,但一天没啥事干,感觉也很烦。二姑说:“就好像心里缺点啥,孩子们还老是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东西在哪儿, 就把我们勾得心都不在天津了。”
今年一月底, 柏剑和妻子罗文彤的儿子牛牛出生了。养育一百多个小孩后,48岁的柏剑终于有了身上流着自己血液的亲生儿子。新生命的诞生, 让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怀孕前期, 柏剑的妻子回到武汉老家养胎, 那段时间柏剑正因为孩子们的住处、学业和训练犯愁,无法回去探视。因为激素失衡,罗文彤有时候深夜睡不着, 感觉自己特别委屈, 但这样的情绪距离柏剑千里之外,只能偶尔隔着手机屏幕诉说。
“我现在明白了,他只是个普通人,并不是个神。”罗文彤说。
过年期间,为了准备妻子生产,柏剑带着“梦想之家”的孩子们来到武汉, 在医院对面租了两间短租房住下来。在外学习跆拳道的小凯为了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没有回家。而学了几个月厨艺的罗伟已经能为大家烧一大桌好菜。
吃完年夜饭, 柏剑和孩子们走出出租屋, 他们再也不用像当年那样,在团圆夜外出捡炮仗壳。虽然武汉市内不允许放鞭炮, 但看见满城灯火通明,家家户户烟火气十足,柏剑说:“那感觉也挺好的。”
“梦想之家” 的故事还在继续着。这不是一个现代雷锋跌落凡尘的新闻, 它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在年轻时燃烧自己, 老了之后走向普通的寓言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柏剑,则像一个永不停止转动的陀螺,坚强、刚硬,仿佛要将自己浑浊的生命力卷成一道道旋风,改变潮水,改变方向, 但每一个见识过这种倾泻方式的人,都担心会有一天,他的燃料供应不足,成为一座休眠火山。
这是一场持续25年的漫长教育探索, 但随着柏剑年岁渐长而力有不逮,身上的弧光一点点消散,这份庞大的事业、这群飘零的孩子,又将何去何从?
柏剑, 鞍山市华育学校一名普通的体育老师,今年48岁,就是这些孩子共同的老爸。
过去25年间, 柏剑相继助养了126个孤儿、底层青年、流浪混混,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这个名为“梦想之家”的地方,每天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跑步。
仅仅通过跑步, 这里走出过20多名大学生、10名国际健将和50多名国家一级运动员。
一个人的力量究竟能强大到什么地步,才能撑起这样一个“梦想之家”?在这些孩子谜一样的童年里, 有多少底层逻辑正在被这种独特的救助形式塑造和改变着?血缘关系沉没后,一段人为造就的亲子关系里, 又该以什么作为情感关系的浮子?
破碎重组的人生
10岁那年,小凯(化名)被母亲带到一个新家, 说这是他以后生活的“学校”。学校采取的是封闭式训练,里面有20多个孩子,他要跟随这些孩子一起, 喊一个人为“老爸”。
原生家庭本来幸福美满,却因为父亲贩毒被抓而一夕破碎,这个名为“梦想之家”的地方开启了小凯彻底区别于以往的人生。
一套完整精细的日程表在这里严丝合缝地运转着。凌晨四点半,天还没亮,老爸会带着所有孩子进行16公里的长跑训练; 简单吃过早饭之后,小孩子去上学,大孩子开始“经典”文化课学习;周末下午则是素质训练———俯卧撑、仰卧起坐、蛙跳,一项接着一项;晚上九点,所有人准时入睡。
刚来第一天, 小凯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这种繁重枯燥的訓练之中。第二天,他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训练却没有因为他个人的伤痛而停止,事实上,在过去的数十年间, 每天凌晨就开始的越野长跑,在这个家中就从未中断过,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雪。
家里一楼客厅的墙上挂满各种比赛的奖杯、奖牌和荣誉证书,大多都和体育赛事有关。长跑是这些孩子每天最重要的功课,也是他们从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起,被赋予的唯一使命。
通过长跑, 这些原本来自社会底层, 甚至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可以争取到高考特招机会, 考上好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刚开始, 小凯并不适应这里的集体生活。大多数时间,他都是沉默的,不跟其他孩子说话,空闲时间就找个地方坐着, 一坐一上午。“有时候也会想家,特别是晚上, 我就会躺在床上偷偷流眼泪。”他很快明白,这里并不是什么学校,而是他的第二个家,是他最后的栖身之所。
幸运的是,小凯并不孤单,像他这样的孩子,“梦想之家” 还有很多。
罗伟刚被送来时也是10岁左右, 当时他妈妈因为个人恩怨被人捅了20多刀,肌肉组织粘连,身体直不起来。在电视上看到“梦想之家”这个地方,她开着电动小三轮,从广州出发,历时一个多月,把孩子送到鞍山市。
据柏剑回忆, 罗伟刚来时很不服管,浑身散发着暴戾之气。长大一些后,罗伟承认,他当时一心只想着为妈妈报仇。
后来, 小凯和罗伟因为不适应高强度的长跑训练, 在和老爸商量之后,选择离开“梦想之家”,一个学习跆拳道, 一个去学了厨师。
8岁的圆圆是柏剑的一个朋友在深山摄影时发现的。被发现时,她浑身污秽不堪,住在比垃圾堆还脏的家里, 和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二大爷睡在一起。
见到柏剑朋友一行人, 她不怕生地走上前, 拉起其中一人的手,说:“叔叔,你带我走吧,上哪都行。”后来几经辗转,圆圆被送到柏剑这儿来。因为早早经历风霜, 她幼小的眼珠有着超乎常人的锐利。
更多的孩子则是被家长“半哄半骗”过来的。2017年暑假,刚读完小学六年级的尹可心被母亲带到“梦想之家”,她原本是校队的,排球、足球都很擅长,她妈告诉她,这里是体校,问她去不去。她就说,挺好,想去。“那时候我学习不好,也特别喜欢跑步,就死活非要来这里。”
刚坐上车, 她妈又跟她说:“要不咱还是不去了,我听说体校里有训练练死的。”可心觉得,她妈当时或许也不知道这里是个什么地方, 只是听别人介绍, 就来了。
来了之后, 可心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训练也格外积极。每个周五, 柏剑会把孩子们拉到学校操场“跑强度”,所有人分成几拨轮流跑,800米跑八个来回,400米跑八个来回,200米跑八个来回,然后再跑接力,一直跑到孩子们的极限, 以此训练他们的爆发力和耐力。
刚开始,可心跟不上大部队,只能跟着小孩跑, 后来老爸跟她说,不许掉队,掉队就得挨打。可心听了害怕,从那天开始,她拼命跟着大孩跑,成绩慢慢上来了,一个多月后, 她已经能跟上训练强度。
这是一个乍看类似“大凉山格斗孤儿”的励志故事,来这儿的孩子情况各不相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原生家庭实在贫困,没有能力抚养他们。
抚养他们的老爸柏剑只是鞍山市的一名普通中学老师,25年来,没有依靠任何外界力量,仅凭着自己一家人的几份工资, 独自抚养着这群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 进而挽救了数百个孤立无援的家庭。
一个乌托邦的诞生
“梦想之家”的诞生源于柏剑的一个善念。
1995年, 柏剑从锦州师专毕业, 来到鞍山市第二中学担任体育老师。教学过程中,他注意到初二有一个叫庞浩的学生, 因为父母离异又各自成婚,无家可归。
柏剑知道后心有不忍, 于是将他带到自己宿舍, 两人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之间,庞浩被柏剑感动,这个只比自己大7岁的老师却比父母更关心他, 他开始改口叫柏剑“爸爸”。
庞浩之后, 柏剑助养的小孩越来越多, 把柏剑起初租住的几十平方米的房子挤得满满当当,连地板上都睡满了人。
1998年开始有了女孩, 为了方便照顾, 柏剑把母亲从老家骗来,说自己在鞍山买了房子,要让她来帮忙安置。母亲来了之后,才发现家里有十几个孩子。 没想到的是, 俱乐部的开幕时间撞上合作方人事变动, 一切方案被推倒,俱乐部无人接手,柏剑租住的体育馆也被卖了出去,租房合同成了无效合同。柏剑因此欠下100多万元巨款,100多个孩子,不得不一个个回到原籍,最终只剩下46个。
就这样, 柏剑一家在没水没电的体育馆里住了一整个冬天。
没有电, 柏剑每天去学校上班, 都会背一大包的手电筒和台灯, 充好电再拿回家给孩子们晚上用, 又买了一个烧柴油的发电机, 半夜二姑夫和孩子们轮流去看着,以防它罢工。
再后来水也停了, 柏剑买来20多个大红桶, 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们去学校接水, 冬天路上都是大冰碴子, 稍有不慎就會翻车摔倒, 好几个水桶也在那时摔坏了。
冬天屋里没有暖气, 二姑因此得了一身病。有人质问二姑,说是她把柏剑害了, 如果她不来帮忙, 柏剑估计都不会有那么多孩子。
二姑反问:“要是你家里有这样的事,你能不帮忙吗? ”
那人回答:“不帮, 我这样帮他,就是害了他。”
二姑又问他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对方没再回复。
“我恨不得他说自己家里就他一个, 要不然心肠能那么狠吗? ” 之后每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这一幕都会在二姑脑海里盘旋。
后来由于破旧的体育馆要拆了,拆迁队工人也来劝柏剑,时不时给他送水、送米,然后诉说自己的难处:如果柏剑不搬走,工人们就开不了工, 就得饿肚子, 怎么办?
柏剑心软了。二姑说:“柏剑是啥人啊?别人对他有一点点好,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于是他就自己开始找房子搬家, 给人腾地。”
在二姑的回忆里, 搬家那天是下雪天, 他们随手把家里的东西都搬到户外,一车车地运走,等车运了一趟再开回来, 雪已经积得很厚,把所有东西都埋了,白茫茫的一片。等后来再回来找,很多东西已经丢了。
没有找到合适的大房子,柏剑一共租了四间民房。大男孩住一拨,柏剑、二姑、爷爷奶奶各自带着孩子住一拨。柏剑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四个地方来回跑,拉着孩子们训练、上学。这样的生活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 直到2013年。
在一位编导的邀请下, 柏剑参加《中国梦想秀》,最终成功圆梦。人家问他的梦想是什么,柏剑说:“我的梦想就是我这一家人能够住在一起。”于是一家基金会出钱帮他在铁东区租了一套两层小楼。柏剑后来把它一分为二,改造成四层,居住面积从180平方米变为300多平方米。但现在这个家也因为满足不了消防条件, 无法住人。
后来铁东区相关部门来“梦想之家”视察,看到满墙的荣誉证书、奖杯奖牌,大为震惊,当即决定为柏剑解决困难, 给他找来两间公租房,一个月只要1100块钱,孩子们的住宿难题暂时解决了。
但满足孩子们的吃穿住行并不是柏剑的最终理想, 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目标清晰,却很难抓住的教育梦———他想创建一间博雅教育学校。
2019年, 他到贵阳的一所国际实验学校考察。这所学校主张将古典博雅教育和常规教学结合起来,因为优异的教学成果,短短几年间, 学生从零星几个扩张到几千个, 教学地点也从一间几十平米的小房间扩大为一片楼区。
柏剑听后大受鼓舞, 假如可以在鞍山市建一个分校, 引进博雅教育理念, 孩子的教育难题就解决了。回家后,他立刻打报告,申请场地办学,得到的回复是,办学得先投资500万元。柏剑立马泄了气。
一个普通人,不是一个神
一个普通人, 如何能把一个毫无所得、近乎疯狂的义举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 满怀使命感地坚持25年之久?这个问题,我们最终都没能从“梦想之家”得到准确答案。
每当我试图从中挖出一点线索,柏剑和二姑给的答案都是“没想那么多”“走一步看一步呗”。那些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外人称之为“企图”———或许他们到如今也没能完全找到, 又或者是他们压根不曾步入那个“自圆其说”的怪圈。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过往和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蛛丝马迹。
柏剑出生在辽宁葫芦岛一个贫困的小山沟里,小时候家里穷,住的是土房子, 冬天的时候雪花能够顺着墙上的窟窿飘进来,只能拿棉袄挡着。
柏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为了让他上学, 几个哥哥姐姐纷纷辍学,到山上刨中草药、捉蝎子,一只蝎子5分钱,一麻袋中草药几毛钱, 就这样举全家之力把他供上了大学。
在柏剑的记忆里, 家里到小学有10里地的山路,每天早晨,天蒙蒙亮,他就得跑着去学校,放学之后又得跑着回家, 夜晚山上有野狼、野狗, 边上还有埋着的坟墓,等到柏剑跨越这些回到家中,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他这个人就是喜欢默默干好事,看这些孩子都苦,就拉他们一把, 不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嘛,” 二姑说,“咱就是山里的孩子,想起自己的苦,也就能想到别人的苦,才坚持到现在。”
“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也是柏剑在采访过程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体育有特长的孩子,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无家可归的孩子,能在这里有一份吃食; 非洲贫民窟的孩子,能在这里练出成绩,回去养活全家;而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就搁在家里能养多大养多大”。
“梦想之家”就像缓慢河流里孤单却坚固的一叶小舟, 至少改变船上这一百多个孩子的命运,是柏剑这个船长心中唯一的信念。虽然这在外人眼中,多少有些不真实感。
作为两位多年隐没在幕后的女人,奶奶和二姑有着更加强大、坚决、顺从和凛然的心脏。
奶奶年纪大了, 前几年被查出患有小脑萎缩, 不能再照料孩子们。大多数时候,她会搬一张塑料椅,坐到门口,看着孩子们在她面前嬉闹。老人的脸庞总是刻板的,会抑制不住地向下垂,我在“梦想之家”的那段时间里, 只在她的脸上见过一次笑容。
奶奶的病也把二姑“逼上前线”。小时候为了供弟弟读书,成绩优异的她选择放弃学业;退休后,为了弟弟助养的这些孩子, 她同样放弃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二姑夫还在世的时候, 他俩偶尔回天津老家,但一天没啥事干,感觉也很烦。二姑说:“就好像心里缺点啥,孩子们还老是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东西在哪儿, 就把我们勾得心都不在天津了。”
今年一月底, 柏剑和妻子罗文彤的儿子牛牛出生了。养育一百多个小孩后,48岁的柏剑终于有了身上流着自己血液的亲生儿子。新生命的诞生, 让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怀孕前期, 柏剑的妻子回到武汉老家养胎, 那段时间柏剑正因为孩子们的住处、学业和训练犯愁,无法回去探视。因为激素失衡,罗文彤有时候深夜睡不着, 感觉自己特别委屈, 但这样的情绪距离柏剑千里之外,只能偶尔隔着手机屏幕诉说。
“我现在明白了,他只是个普通人,并不是个神。”罗文彤说。
过年期间,为了准备妻子生产,柏剑带着“梦想之家”的孩子们来到武汉, 在医院对面租了两间短租房住下来。在外学习跆拳道的小凯为了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没有回家。而学了几个月厨艺的罗伟已经能为大家烧一大桌好菜。
吃完年夜饭, 柏剑和孩子们走出出租屋, 他们再也不用像当年那样,在团圆夜外出捡炮仗壳。虽然武汉市内不允许放鞭炮, 但看见满城灯火通明,家家户户烟火气十足,柏剑说:“那感觉也挺好的。”
“梦想之家” 的故事还在继续着。这不是一个现代雷锋跌落凡尘的新闻, 它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在年轻时燃烧自己, 老了之后走向普通的寓言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柏剑,则像一个永不停止转动的陀螺,坚强、刚硬,仿佛要将自己浑浊的生命力卷成一道道旋风,改变潮水,改变方向, 但每一个见识过这种倾泻方式的人,都担心会有一天,他的燃料供应不足,成为一座休眠火山。
这是一场持续25年的漫长教育探索, 但随着柏剑年岁渐长而力有不逮,身上的弧光一点点消散,这份庞大的事业、这群飘零的孩子,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