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探究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論 著·
  [摘要]目的:探究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自由咀嚼状态下的半分钟咀嚼效能、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采用OXFORD双通道肌电诱发仪采集两组紧咬位、大张口运动的MML、MMR、TAL、TAR肌电值;计算相应部位的咀嚼肌活动量指数(AcI)。结果:术前,观察组患者的半分钟及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紧咬位、大张口运动时的MML、MMR、TAL、TAR及AcI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指标及各功能运动中的MML、MMR、TAL、TAR肌电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各功能运动中AcI指标明显大于术前(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指标及各功能运动中的MML、MMR、TAL、TAR肌电值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但部分指标仍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前的咀嚼肌功能弱于健康人群,行BSSRO后咀嚼肌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下颌偏突颌畸形;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正颌;咀嚼肌功能;肌电图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hanges of masset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symmetric mandibular prognathism before and after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 Methods  31 patients with asymmetric mandibular prognathism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8 were enroll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other 30 normal volunteers with similar age were enrolled as control group. The half-minute mastication efficiency in free-mastication status, and mastication efficiency before swallowing reflex in both groups were measured. MXL, MMR, TAL and TAR electromyogram (EMG) values of biting position and large mouth movement in both groups were collected by OXFORD dual channel EMG evocative instrument. The masseter activity indexes (AcI) of corresponding site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Before surgery, half-minute mastication efficiency, mastication efficiency before swallowing reflex, MXL, MMR, TAL and TAR of biting position and large mouth movement, and AcI index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At 3 months after surgery, mastication efficiency indexes, MXL, MMR, TAL and TAR EMG values of each functional exercis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nd those before surgery (P<0.05), and all AcI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surgery (P<0.05). At 1 year after surgery, mastication efficiency indexes, MXL, MMR, TAL and TAR EMG values of each functional exercis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at 3 months after surgery (P<0.05).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differences in some indexe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preoperative masset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symmetric mandibular prognathism is weaker than that of healthy people. The masseter function is improved after BSSRO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 asymmetric mandibular prognathism;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orthognathic surgery; masseter function; electromyogram
  下颌偏突颌畸形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畸形之一,研究显示,其主要是由于下颌骨发育过度破坏了颌面部的发育平衡所造成,同时,多数患者还存在两侧髁突发育不对称的情况[1-2]。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主要表现为下颌前突偏斜,该病不仅损害患者的容貌外观,还对患者的咀嚼功能有一定影响[3]。现阶段,主要采取正颌手术纠正治疗下颌畸形患者[4]。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是治疗下颌畸形的经典术式。临床及大量研究证实,BSSRO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纠正下颌畸形,且安全性较高[5-6]。然而少部分患者行BSSRO后出现牙合关系恢复不佳,咀嚼功能未得到预期改善等情况。为进一步探索BSSRO對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患者手术前后的咀嚼效能及肌电学指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31例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11例,女20例,年龄16~26岁,平均年龄(20.16±3.28)岁。所有观察组患者均接受BSSRO治疗,采用坚强内固定,术后常规给予口腔护理,并视情况使用正畸橡皮圈进行颌间牵引以调整咬合;另选取30例年龄相仿的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1.30±3.15)岁。对照组人员面型基本对称,牙列完整、排列整齐无明显拥挤,上、下颌第一磨牙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均正常,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及颌面创伤,且未接受过正畸、外科整形等手术史,无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手术及护理方法:术前常规给予口腔护理,保持牙齿清洁。正颌手术方法按照常规BSSRO进行操作,采用坚强内固定,术后1d以双氧水棉球清除口内血痂、无菌盐水冲洗口腔,此后早晚进行有效口腔护理各一次。可视情况使用正畸橡皮圈进行颌间牵引以调整咬合,嘱患者3个月内禁食过硬食物。
  1.3 检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1.3.1 咀嚼效能的测定: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两组自由咀嚼状态下的咀嚼效能,观察指标包括:半分钟咀嚼效能、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具体操作方法参考文献[7],仪器为岛津UV-2401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3.2 肌电检测:采用OXFORD双通道肌电诱发仪采集肌电信号,模式为干扰相。表面电极(VIASYS Healthcare公司,美国)固定于紧咬时的肌肉收缩方向最明显处,参考电极置于胸锁乳突肌上端肌腱处,接地电极绑在左腕。记录受试者紧咬位、大张口运动的肌电值,均测试3次取平均值。肌电检测指标包括:左/右侧咬肌平均峰电位(MML/MMR)、左/右侧颞肌前束平均峰电位(TAL/TAR),计算咀嚼肌活动量指数(activity index,AcI),公式为AcI=(MML+MMR-TAL-TAR)/(MML+MMR+TAL+TAR)×100%。其中观察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检测。为排除干扰因素,所有测试均由同一医师指导操作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分类资料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咀嚼效能对比:观察组患者经BSSRO治疗后上、下颌协调。术前,观察组患者的半分钟及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半分钟及吞咽反射前咀嚼效能明显小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咀嚼效能相比术后3个月时明显提升(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观察组典型病例见图1。
  2.2 紧咬位时咀嚼肌的肌电值对比:观察紧咬位时咀嚼肌的肌电值发现:术前,观察组患者的MML、MMR、TAL、TAR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MML、MMR、TAL、TAR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MML、MMR、TAL、TAR相比术后3个月时明显提升(P<0.05),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大张口运动时咀嚼肌的肌电值对比:观察大张口运动时咀嚼肌的肌电值发现:术前,观察组患者的MML、MMR、TAL、TAR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MML、MMR、TAL、TAR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MML、MMR、TAL、TAR相比术后3个月时明显提升(P<0.05),其中MML、MMR明显高于术前(P>0.05),见表3。
  2.4 紧咬位、大张口运动时AcI指标对比:术前,观察组患者紧咬位、大张口运动时AcI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紧咬位、大张口运动时AcI比术前均有所上升(P<0.05),但在紧咬位AcI仍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紧咬位、大张口运动时AcI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大张口运动时AcI仍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BSSRO治疗对于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的面骨等形态学的改善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8]。但临床显示,少部分患者手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复发。引发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多,其中术后口周咀嚼肌的适应性改建对预后的影响一直未有定论[9]。咀嚼肌是运动下颌的主要肌肉,其对于进食、发音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咀嚼效能是衡量咀嚼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其与牙齿接触面积、支持组织及全身的健康状况均密切相关[10]。已有文献报道[11],行BSSRO的患者术后3个月的咀嚼效能受到了明显影响,明显低于术前,而术后6个月时,咀嚼效能得以大幅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前的两项咀嚼效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在接受BSSRO治疗3个月后,咀嚼效能指标较术前进一步下降,推测其原因主要是手术创伤所致:患者接受BSSRO治疗后出现疼痛等不适感,牙合力较低,咀嚼周期也较慢,且对食物的咀细程度不如术前,故而咀嚼效能有所下降[12]。术后1年再次检测时,发现患者咀嚼效能较术后3个月大幅提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后3个月时因手术而对肌肉骨骼等软硬组织的损伤仍处于恢复期,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调整,牙齿的尖-窝关系趋于稳定状态,牙合接触面积亦有所增加,且肌功能逐渐恢复,故而对食物的挤压力和咀细程度得到较大的改善[13]。
  肌肉收缩时会产生微弱电流,将电极附着在皮肤适当位置能测定皮肤表面的肌肉电位变化,且不干扰正常的咀嚼活动[14]。既往研究显示[15-16],肌电图可作为重要的肌功能指标之一,其不仅反映肌肉本身的兴奋,还一定程度反映了该肌肉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可用于评估咀嚼肌的功能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咀嚼肌在各功能运动中的肌电值均小于对照组,且咬肌较为明显;术后3个月咀嚼肌肌电值小于对照组及术前;术后1年大部分咀嚼肌在各功能运动中的肌电值相比术前和术后3个月均有所提升,其中咬肌肌电位在大张口运动中明显高于术前,与对照组接近,而颞肌前束在部分功能运动中的肌电位与术前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行BSSRO治疗可能对于咬肌的影响较大,更有利于患者咬肌功能的恢复。此外,下颌前突畸形患者在功能运动中AcI小于对照组,表明患者此时的咬肌在功能运动中的比重小于正常牙合,且协调性较差。术后3个月,AcI明显高于术前,与对照组类似,提示此时各肌肉在咬合系统中的比重有所变化,部分功能运动中接近正常牙合。术后1年紧咬位咀嚼肌的AcI高于术后3个月,表明咬肌作为颌骨功能运动的主导肌群,在功能运动中的比重有所上升,有利于提高咀嚼功能、維持咬合系统长期的稳定性[17]。
  以往学者认为,正颌手术后对于咀嚼肌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也有学者认为其变化并不明显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这类研究中,患者的畸形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等较多因素均会影响最后的结果,然而多数学者对于咀嚼肌性能与咬合关系密切相关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本研究结果表明,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的咀嚼肌功能与正常人群有所差异,从长远看,BSSRO改善了颌骨和咬合关系,对咀嚼肌生理功能的改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静,史雨林,许方方,等.偏突颌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14):79-83.
  [2]沈舜尧,陈天天,卢陈佩,等.虚拟设计与传统模型外科矫治偏突颌畸形的对比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6,51(11):651-655.
  [3]张兰成,侯敏,张锡忠,等.成人偏突颌畸形颜面软组织形态测量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12):728-730.
  [4]蒙歌.手术优先模式在治疗下颌前突畸形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8,27(4):144-147.
  [5]林阳阳,程家龙,戴智,等.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后下颌角宽度改变的有限元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8,34(1):32-36.
  [6]戴智,侯敏,陈伟,等.BSSRO联合鼻旁Medpor置入矫治安氏Ⅲ类骨面型伴轻度鼻旁区凹陷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5,26(6):351-354.
  [7]苏剑生.用吸光度法对正常青年人咀嚼效能的测定与分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科版,1998,19(1):43-44.
  [8]杨斌,王怀良,丁榆德,等.手术优先模式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185例临床回顾分析[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8,34(6):422-431.
  [9]陈巨峰,潘昱,冼淡,等.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后咀嚼肌的肌电变化[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3,7(3):47-49.
  [10]任云丹,刘娟,贾莹,等.固定正畸患者首次治疗后24h正畸疼痛评分与咬合功能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26):3641-3643.
  [11]孙绍山,蔡恒星,杨学文.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手术前后牙合力、咀嚼效能的变化[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5):428-430.
  [12]何佳仪,孙佳麒,江宏兵.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并发下牙槽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7,37(4):380-384.
  [13]刘显文,艾伟健,周会喜,等.不同正颌外科方案对骨性Ⅲ类伴前牙开牙合垂直向稳定性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7,35(5):38-42.
  [14]陈军,王静,张兆锋,等.PLGA神经导管联合ADSCs与自体神经组织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3):60-66.
  [15]李波,易新,卢利,等.偏突颌畸形患者咀嚼肌及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11):1001-1005.
  [16]帕孜来提,斯琴高娃,买尔旦·马合木提,等.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32(4):351-354.
  [17]李波.咬合重建修复中的相关牙合学问题[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9,12(1):12-15.
  [收稿日期]2019-10-12
  本文引用格式:赵红维,余震,任盼,等.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前后咀嚼肌功能变化探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4):71-74.
其他文献
[摘要]牙弓横向宽度不足是临床正畸常见问题,许多原因可导致这一错牙合,如侏儒症、佝偻病、垂体前叶功能不足等全身性因素,或者小舌症、口呼吸等口腔颌面部局部因素。牙弓横向宽度不足会对口系统产生不良作用,对于错牙合畸形的治疗,一般首先要矫治横向宽度不足,因此,它的诊断分析尤为重要。临床上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模型测量、X线片测量、Pont测量分析等。近年来,随着三维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CBCT、磁共振成像、
期刊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800nm半导体激光治疗腰骶部多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笔者医院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的100例腰骶部多毛患者病例资料,其中50例患者为单纯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50例患者为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800nm半导体激光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相较于单纯755nm
期刊
[摘要]皮肤病理性瘢痕是皮肤结缔组织的增生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以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为主,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逐渐显露出防治病理性瘢痕的潜力。现对病理性瘢痕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总结,并对ADSCs参与病理性瘢痕抗纤维化的可能机制进行总结。ADS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于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颧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8)。观察组采用3D打印模型联合局部小切口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小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满意度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局部筋膜瓣加植皮修复头面部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2月笔者科室应用局部筋膜瓣加植皮修复有骨外露的头面部创面13例患者,其中外伤6例,皮肤恶性肿瘤7例。根据创面面积大小及形状,在创面旁切取获得适当大小筋膜瓣,范围3cm×6cm~6cm×9cm,经折叠后覆盖骨外露创面,将中厚皮片植于筋膜瓣上,术后观察植皮成活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3例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单独使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及联合不同激光治疗以色素型为主的黑眼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色素型及混合型黑眼圈患者32例,双侧上下眼睑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3个月,同时一侧下眼睑接受皮秒激光治疗,另一侧下眼睑接受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分别在第0、28、56天接受治疗。在第0、14、28、56、84天进行随访,以治疗前作为对照,皮肤颜色测量仪检测疗效,并采用患者自身评
期刊
[摘要]面部皮肤软组织年轻化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其中非手术治疗近年来发展迅猛。以浓缩血小板生物制品为代表的面部年轻化生物治疗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在制备的质量控制、使用方式等方面的不统一,也有一些不一致观点。本次通过复习大量文献,筛选出高质量的证据文章,结合面部年轻化领域专家反复的研讨,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为从事面部年轻化的医护人员科学、规范地使用浓缩血小板治疗技术。  
期刊
[摘要]目的:探寻一种恢复快、效果稳定自然、操作简便的重睑手术方法。方法:沿设计好的重睑线切开皮肤全层后,保留眼轮匝肌,并通过眼轮匝肌不连续微切口,将眼轮匝肌与上睑提肌腱膜固定,然后间断缝合皮肤,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共105例就医者,术后效果均较好,术后7~14d基本恢复自然,不良反应轻微,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就医者及医生均较满意。结论:保留眼轮匝肌的三点固定切开法重睑术是简单高效的手术方法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联合应用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辅助再生医疗技术对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烧伤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治疗,观察组采用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联合再生医疗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及炎症反应影响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分级比较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前性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激素疗法和心理疗法等。每种疗法都有一定的不足,激素疗法有大量不良事件发生,对于激素水平正常或激素治疗禁忌证且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只有心理疗法。浓缩血小板由许多生长因子及活性成分组成,在注射部位与周围细胞、细胞内基质和介体相互作用致组织再生,浓缩血小板的促血管生成及促组织再生作用可用于治疗男女性功能障碍。然而,目前支持浓缩血小板对于性功能改善的疗效科学证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