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收录了闻先生对唐诗研究的几篇重要文章,另有两篇年谱考订,汇编成册而成书。在此书中,闻一多综合了诗人的飘逸才情,史学家的洞见和考据学家的审慎,打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从一个诗人的角度对唐诗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思想。两篇年谱考訂类的文章展现了闻一多先生谨慎细致的朴学学者的优秀作风,而阐发观点的文章则新论频出、多有卓见。
【关键词】:《唐诗杂论》;闻一多;诗性书写
一.论说类的文章及作者的史家意识
《唐诗杂论》中,除两篇年谱考订外,剩下的七篇都属于作者陈说观点的文章。略而观之,几篇文章研究的诗人、时代、关键问题皆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将几篇文章串联在一起,即闻一多的文学史意识。闻先生的唐诗研究,不管是论一位诗人还是一种流派,都不是孤立的去探讨研究对象,而是横纵两方面相结合去论述诗歌之发展与演变,以此将唐诗的发展情况尽力的展现在今人眼前。
从纵向来看,闻一多注重文学自身的传承性和演变规律。他论一位诗人,其实带动着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变化;他论初唐诗,实际上着眼的是整个唐代诗歌的发展。在其文中,初唐诗承继六朝诗风,但在发展中,“察觉了险象而愤激”的“四杰”等人“大声急呼,抢上来施以针砭”【1】,对六朝传承下来的宫体诗破而后立,使宫体诗变态的情感复归正常;稍后出现的《春江花月夜》则实现了宫体诗的自赎,达到了“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高度,“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2】;再论盛唐时期的孟浩然,盛唐转中唐时期的杜甫,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孟郊,中唐转晚唐时期的贾岛。至此,闻一多描绘了一段较完整的唐诗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前后承接、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由作家和作品联系起来。而在论述作家与作品时,闻一多也不是将二者孤立出来解读,而是用文化学的眼光,将作家的创作与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阐释,即横向的研究。诗人当时的政治背景、时代特色、民俗艺术、身世经历、交友往来等都是他唐诗研究时考虑的对象。傅璇琮先生在导论中说闻一多“要充分利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特殊手段,来揭示那时代活的文化形态”【3】。其实,闻一多也在用当时的文化形态来揭示诗歌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趋势。如《贾岛》一文,对其“爱静,爱瘦,爱冷”【4】的诗歌特色的形成,闻一多将贾岛早年的僧侣生涯和其生活的空虚的时代背景结合进行解释,并从贾岛个人的特色推演到了“每个朝代末叶都有回归贾岛趋势”的时代规律,又建立起了诗歌发展的纵向研究格局。利用这种纵横交叉的方式,他的唐诗研究扩展到了整个唐代文化的范围,以历史的眼光分析了唐诗的发展变化。
二.散文式的传记与文章的诗性书写
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诗人,在《唐诗杂论》中亦毫不避讳诗意的笔锋,阐述学术观点时往往带有诗的个性特征,其表现出的诗人气质和丰富想象极具感染力。书中的各篇文章都呈现出勃发的诗情,而《杜甫》一篇的诗性书写尤其强烈,几乎像是一篇散文式的人物传记,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作者的诗人特质。
对闻先生来说,杜甫是一个特别的诗人。我们可以在其唐诗研究计划中看到,除了对全唐诗的考订以外,对杜甫的研究被单独列出。有《杜诗新注》、《杜甫》(传记)等。《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一文对杜甫年谱的考订也做得相当细致缜密,述杜甫本人的生平之前还专列其生活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以诗证事,创新地把诗人的生活、创作与广阔社会环境里的其他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中一事一言的狭小范围,以此更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跨越学科的研究可说是闻一多唐诗研究的新开拓。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曾说“闻一多的笃实恳挚,紧紧抓住中国的土壤,使人想起诗圣杜甫”【5】。从二人对“做”诗的执着,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性追求上看,闻一多与杜甫确是相似的,而更令闻一多推崇杜甫,将其标举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6】的,是杜甫的爱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在闻一多先生的《杜甫》中,他用大胆的想象力和充满激情的诗化语言塑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完整、丰满的杜甫形象,有童稚时的欢乐愉快,少年时的肆意潇洒,也有中年时的艰难苦恨。面对杜甫,闻一多不是历史的旁观者、审视者,而是参与者,抑或要叙写的诗人本人。闻先生把古书放在古人的生活范畴里去研究,更把自己放在古人的灵魂状态中去探寻,他站在诗人直面的境况前,发出的就是杜甫心中的感喟。“他为了这个社会与人群而同其欢乐,同其悲苦,他为社会与人群而振呼”【7】。在探寻的过程中,杜甫的忠君爱国与闻一多家国为上的精神重合了,二人都借“以诗传言”的方式,表达悲天悯人的关爱和临危不惧的气节。故此篇的诗性书写色彩格外浓郁。他用浸润着诗情的语言描绘杜甫的经历:“风渐渐尖峭了,云渐渐恶毒了,铅铁的穹窿在他的背上逼压着,太阳也不见了,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的旋舞”【8】。分明是一篇好故事、美文章。这种洋溢着激情的描述将我们带回杜甫的时代。而在杜甫的人生轨迹中,又展现着一位现代诗人的精神形象,他继承了古人杀身成仁的气概,并坚守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闻一多慷慨激昂的语言歌颂的不仅是杜甫,而是千万个如杜甫般爱国忧民、坚守气节的民主斗士。
虽然《杜甫》是基于闻先生学术研究而成的文章,但其行文用语完全可看做历史小说、传记的模范。现在许多作者写作历史小说、科普读物等,但佳作却极少,不仅语言干涩无味,内容也真假难辨。这些作家缺少的不仅是闻先生激情澎湃,深情含蕴的笔锋,更是对历史真实的严谨的态度和考证的耐心。
诚然,闻先生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存在争议,运用的诗性书写方式也引起了一些问题,但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诗杂论>导读》中说明的:“我们是站在学术繁荣的新的高度来回视前辈学者的成就的。靠了许多人的努力,我们把学术道路往前延伸了一大段,再回过头来看前人铺设的一段,我们有理由为自己用汗水(有时还有血泪)开拓的那一段高兴,但绝无理由因此而鄙薄前人的那一段,尽管那一段比起现在来似乎不那末宽阔,或者甚至还有些弯路,但我们毕竟是从那一段走过来的。”【9】对《唐诗杂论》中有争议的观点,简单的用现在的理论和学术成果去批评和反驳是没有意义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闻一多先生谈及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时,对这“生成哀艳的传奇故事”仅写成了诗表示了惋惜:“凭一枝作判词的笔锋(这当然是他的当行),他只草就了一封韵语的书札而已……然而是试验,就值得钦佩。骆宾王的失败,不比李百药的成功有价值吗?他至少也替《秦妇吟》垫过路。”【10】此处虽述骆宾王,但对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而言亦是如此。闻先生用其擅长的诗意的笔墨去做学术性探讨,虽然有时在推断过程中,诗人式的猜想占了理性推断的上风,有想象过度和夸大失实的情况,但现在要做的是探寻闻先生创新的理论视角,并解读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形成了这样的思考。闻先生敏锐的学术眼光,浪漫的诗人气质及其敢于冲破旧传统的学术精神永远值得不断体味与感受。
注释:
【1】闻一多:《唐诗杂论》,《类书与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
【2】【10】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19,14
【3】闻一多:《唐诗杂论·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
【4】闻一多:《唐诗杂论》,《贾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4
【5】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157
【6】【8】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35,139
【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二卷》,《诗与批评》,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221
【9】闻一多:《唐诗杂论·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
作者简介:陈瑶,女,山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关键词】:《唐诗杂论》;闻一多;诗性书写
一.论说类的文章及作者的史家意识
《唐诗杂论》中,除两篇年谱考订外,剩下的七篇都属于作者陈说观点的文章。略而观之,几篇文章研究的诗人、时代、关键问题皆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将几篇文章串联在一起,即闻一多的文学史意识。闻先生的唐诗研究,不管是论一位诗人还是一种流派,都不是孤立的去探讨研究对象,而是横纵两方面相结合去论述诗歌之发展与演变,以此将唐诗的发展情况尽力的展现在今人眼前。
从纵向来看,闻一多注重文学自身的传承性和演变规律。他论一位诗人,其实带动着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变化;他论初唐诗,实际上着眼的是整个唐代诗歌的发展。在其文中,初唐诗承继六朝诗风,但在发展中,“察觉了险象而愤激”的“四杰”等人“大声急呼,抢上来施以针砭”【1】,对六朝传承下来的宫体诗破而后立,使宫体诗变态的情感复归正常;稍后出现的《春江花月夜》则实现了宫体诗的自赎,达到了“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高度,“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2】;再论盛唐时期的孟浩然,盛唐转中唐时期的杜甫,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孟郊,中唐转晚唐时期的贾岛。至此,闻一多描绘了一段较完整的唐诗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前后承接、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由作家和作品联系起来。而在论述作家与作品时,闻一多也不是将二者孤立出来解读,而是用文化学的眼光,将作家的创作与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阐释,即横向的研究。诗人当时的政治背景、时代特色、民俗艺术、身世经历、交友往来等都是他唐诗研究时考虑的对象。傅璇琮先生在导论中说闻一多“要充分利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特殊手段,来揭示那时代活的文化形态”【3】。其实,闻一多也在用当时的文化形态来揭示诗歌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趋势。如《贾岛》一文,对其“爱静,爱瘦,爱冷”【4】的诗歌特色的形成,闻一多将贾岛早年的僧侣生涯和其生活的空虚的时代背景结合进行解释,并从贾岛个人的特色推演到了“每个朝代末叶都有回归贾岛趋势”的时代规律,又建立起了诗歌发展的纵向研究格局。利用这种纵横交叉的方式,他的唐诗研究扩展到了整个唐代文化的范围,以历史的眼光分析了唐诗的发展变化。
二.散文式的传记与文章的诗性书写
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诗人,在《唐诗杂论》中亦毫不避讳诗意的笔锋,阐述学术观点时往往带有诗的个性特征,其表现出的诗人气质和丰富想象极具感染力。书中的各篇文章都呈现出勃发的诗情,而《杜甫》一篇的诗性书写尤其强烈,几乎像是一篇散文式的人物传记,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作者的诗人特质。
对闻先生来说,杜甫是一个特别的诗人。我们可以在其唐诗研究计划中看到,除了对全唐诗的考订以外,对杜甫的研究被单独列出。有《杜诗新注》、《杜甫》(传记)等。《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一文对杜甫年谱的考订也做得相当细致缜密,述杜甫本人的生平之前还专列其生活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以诗证事,创新地把诗人的生活、创作与广阔社会环境里的其他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中一事一言的狭小范围,以此更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跨越学科的研究可说是闻一多唐诗研究的新开拓。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曾说“闻一多的笃实恳挚,紧紧抓住中国的土壤,使人想起诗圣杜甫”【5】。从二人对“做”诗的执着,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性追求上看,闻一多与杜甫确是相似的,而更令闻一多推崇杜甫,将其标举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6】的,是杜甫的爱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在闻一多先生的《杜甫》中,他用大胆的想象力和充满激情的诗化语言塑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完整、丰满的杜甫形象,有童稚时的欢乐愉快,少年时的肆意潇洒,也有中年时的艰难苦恨。面对杜甫,闻一多不是历史的旁观者、审视者,而是参与者,抑或要叙写的诗人本人。闻先生把古书放在古人的生活范畴里去研究,更把自己放在古人的灵魂状态中去探寻,他站在诗人直面的境况前,发出的就是杜甫心中的感喟。“他为了这个社会与人群而同其欢乐,同其悲苦,他为社会与人群而振呼”【7】。在探寻的过程中,杜甫的忠君爱国与闻一多家国为上的精神重合了,二人都借“以诗传言”的方式,表达悲天悯人的关爱和临危不惧的气节。故此篇的诗性书写色彩格外浓郁。他用浸润着诗情的语言描绘杜甫的经历:“风渐渐尖峭了,云渐渐恶毒了,铅铁的穹窿在他的背上逼压着,太阳也不见了,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的旋舞”【8】。分明是一篇好故事、美文章。这种洋溢着激情的描述将我们带回杜甫的时代。而在杜甫的人生轨迹中,又展现着一位现代诗人的精神形象,他继承了古人杀身成仁的气概,并坚守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闻一多慷慨激昂的语言歌颂的不仅是杜甫,而是千万个如杜甫般爱国忧民、坚守气节的民主斗士。
虽然《杜甫》是基于闻先生学术研究而成的文章,但其行文用语完全可看做历史小说、传记的模范。现在许多作者写作历史小说、科普读物等,但佳作却极少,不仅语言干涩无味,内容也真假难辨。这些作家缺少的不仅是闻先生激情澎湃,深情含蕴的笔锋,更是对历史真实的严谨的态度和考证的耐心。
诚然,闻先生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存在争议,运用的诗性书写方式也引起了一些问题,但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诗杂论>导读》中说明的:“我们是站在学术繁荣的新的高度来回视前辈学者的成就的。靠了许多人的努力,我们把学术道路往前延伸了一大段,再回过头来看前人铺设的一段,我们有理由为自己用汗水(有时还有血泪)开拓的那一段高兴,但绝无理由因此而鄙薄前人的那一段,尽管那一段比起现在来似乎不那末宽阔,或者甚至还有些弯路,但我们毕竟是从那一段走过来的。”【9】对《唐诗杂论》中有争议的观点,简单的用现在的理论和学术成果去批评和反驳是没有意义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闻一多先生谈及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时,对这“生成哀艳的传奇故事”仅写成了诗表示了惋惜:“凭一枝作判词的笔锋(这当然是他的当行),他只草就了一封韵语的书札而已……然而是试验,就值得钦佩。骆宾王的失败,不比李百药的成功有价值吗?他至少也替《秦妇吟》垫过路。”【10】此处虽述骆宾王,但对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而言亦是如此。闻先生用其擅长的诗意的笔墨去做学术性探讨,虽然有时在推断过程中,诗人式的猜想占了理性推断的上风,有想象过度和夸大失实的情况,但现在要做的是探寻闻先生创新的理论视角,并解读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形成了这样的思考。闻先生敏锐的学术眼光,浪漫的诗人气质及其敢于冲破旧传统的学术精神永远值得不断体味与感受。
注释:
【1】闻一多:《唐诗杂论》,《类书与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
【2】【10】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19,14
【3】闻一多:《唐诗杂论·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
【4】闻一多:《唐诗杂论》,《贾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4
【5】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157
【6】【8】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35,139
【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二卷》,《诗与批评》,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221
【9】闻一多:《唐诗杂论·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
作者简介:陈瑶,女,山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