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金波表示,在博物馆里砸的钱已经是数不清了,而且目前每天都有一笔不小的预算拨到博物馆。“想通过博物馆里赚钱,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钱金波说,当技术的竞争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接下来肯定是文化的竞争。“而我只是先行一步。”
1996年的时候,钱金波拿着自己生产的皮鞋找意大利著名的皮鞋设计师Marlogce进行鉴定,Marlogce说:“我对你的皮鞋的质量、款式很满意,但我只能给你打90分,那10分是文化附加值,你没有。”
为了这10分的差距,钱金波十年间先后用于鞋履文化的投资达到了3000多万元,以至于曾有人问他到底是在卖鞋还是卖文化。
投入当然是有成效的,当Marlogce再次见到钱金波的时候,他说:“你了不起,我为你的皮鞋打满分。”
订1000万元合同还不如找到一双三寸金莲高兴
不变的红色衬衫、黑色中山装,1个月内两次见到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都是一样的装束。有人说,没见过钱金波的人,只要认准一群企业家中穿得最正、最IN的那个就是他了。而他的想法也一向很IN,他是浙江商人中较早开博物馆的。
要开博物馆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订1000万元合同还不如找到一双三寸金莲高兴!”钱金波说。他和其他几个副总,只要出差就会四处去扫荡,有一次他到澳门出差,赌场对他毫无吸引力,他就在街上逛来逛去找古董鞋,终于找到了一双清代的长统钉靴,“原来以为可能要好几万元,结果对方报价5000元,于是很开心地马上就买了下来。”钱金波说。
如今鞋文化博物馆里摆放的1020件实物,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展出品中有中国最古老的鞋——舄,还有布鞋、草鞋、兽鞋、工艺鞋等。除此以外,墙壁上展示的鞋与民俗、鞋与文学等图示与实物相映成趣,诸如“张良跪履”、“谢公屐”这些掌故,让人颇受启发。这些收集来的古董鞋对他来说都是无价的,而今已经成了公司的一笔巨大财富。
尽管博物馆本身的投入巨大,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不能计算成本的地步,但从开始收集那会儿,精明的钱金波就已经开始把文化转化为企业生产力。1999年,第一次全图片展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后,钱金波就扩大了实物的收集,并先后出版了《中国鞋履文化词典》、《东方之履丛书》等书籍,还发行了中国鞋文化个性邮票。2005年符合国家博物馆要求之后,他索性办起了博物馆,做足了品牌宣传文章。
“国外优秀的设计师都是在博物馆里度过的,我要给红蜻蜓的设计师同样创造这个条件。”他把100多人的设计队伍从设计室搬到了博物馆,想从中获取些灵感。
当问到钱金波对博物馆赚亏问题时,他回答得更直接:“现在博物馆已经成了工业旅游示范点,每年光游客就有好几十万人,另外,博物馆里的收藏品也并非闭门不出,经常拿到各个城市的文化广场做鞋履综合演出,模特穿上古董鞋走走秀,红蜻蜓的文化就一点一滴渗透到民众之中。博物馆还能带来更好更直接且更有效的广告效应,如果每年做广告,投入不知要多少。”
一个企业产业做得再大,没有文化氛围,一转眼就被人遗忘了,所以做文化跟做企业都是不可少的。
我愿做一个将文化与商品距离拉近的商人
有句话钱金波不止说了一次:“我是一个商人,但我愿意做一个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拉近文化与商品之间距离的商人。”
1999年10月,钟爱文化的钱金波找到了鞋文化这条芬芳之路,广泛空灵的文化凭借鞋履文化这个温软的载体缓缓下落。当月,红蜻蜓成立全国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他亲任中心主任,同时聘请著名民俗学家叶大兵任常务副主任,共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鞋文化进行扒剔梳理。当年红蜻蜓还利用对鞋文化的研究成果,先后在杭州、上海、成都、温州和香港等地举行了6次红蜻蜓中华鞋文化展览,从而引起轰动。
2005年5月,投资三千万元的中国第一家中华鞋文化展馆建成,与很多企业的博物馆不同,这个博物馆里看不到一双红蜻蜓的产品。展馆收集了300多件上至先秦下迄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鞋履,深幽怀远,异彩纷呈。壁上的鞋与民俗、鞋与小说、鞋与民间美术、鞋与文学等图片生动逼真,与实物相映成趣,展现了鞋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是中国鞋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红蜻蜓的每一个专卖店里,也充满了文化韵味。如果你走进红蜻蜓的任何一个专卖店里,首先印入你眼中的是花鸟鱼虫、假山流水、古玩字画,在你赏玩景致的同时,你会发现其间以各种造型摆放的各种款式的皮鞋。
钱金波的“红蜻蜓”,在过去10年走过的路,相对于国内很多的制鞋企业,无疑是成功的。从当初80人,到今天近2万人的队伍;从当初800万元的原始投资,到今天红蜻蜓集团的企业价值已经超过了10个亿,成为行业内最年轻的真皮鞋王。“这是文化创造的结果。”钱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