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要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变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的。下面结合阅读实践,谈谈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一、精读法
精读即是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无论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都要弄懂弄透。这种阅读方法重在质量,注重汲取知识的精髓。精读的阅读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是浏览,对文章先浏览一两遍,了解概貌;第二步是释疑,将浏览中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并利用工具书或请教以弄清不懂之处;第三步是找出文章的文眼,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与观点,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抓住文眼可以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带起对文章的理解;第四步是对文章的特点与特色进行评议;第五步是注记,记下自己的理解、解释和意见,对文章进行勾画,并可摘录文章中的佳句或主要观点、数据、论据;第六步是小结,对整个阅读过程作一个全面归纳总结,并重读一遍文章,加深理解。
精读法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对所读文章进行评点,在文章中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通过边读边评,把读、想、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把书读活,能积累很丰富的知识。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作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二、浏览法
浏览就是大略地看看,不是很仔细地看。由于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开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章,是属于资料性,只要翻翻,知道大概内容即可;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还不急需或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就行。这种方法重在广闻,拓宽知识面。
三、跳读法
指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性地阅读。如果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它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
标题、重点跳读法。阅读时抓住每本书中的标题、每章前的内容提要或章节后的重要结论,把全书、全文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
首尾句跳读法。阅读时,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甸。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阅读科学性著作。抓住首尾句,就能很快地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全书的总的理解。
中心词跳读法。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去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种方法既适用于查阅资料,也适用于对已读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四、不求甚解速读法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重视读书学习,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种方法与浏览法与跳读法有些近似,但又不尽相同,要诀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在这种“对话”中互相交融了。读书的目的全在于“会意”,而不在于“甚解”,如用合乎时下的术语来套,“求甚解”约相当于“精读”,“不求甚解”则与“泛读”相似。就读书方法而论,精读、泛读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偏废。书必精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一味泛览,陶渊明必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来“会意”。而且能在“会意”之后得到“欣然”之趣。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应采取“不求甚解速读法”。中学生的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应当坚持高起点、高品位,即使一时读不懂,有障碍,也当坚持。不求甚解,并不是不想甚解,而是承认真正的“甚解”是不可能的。多读书、好读书,随着学生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他们自然能有所感悟,体会会渐渐加深,未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五、朗读、背诵法
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博,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这就很难说他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背诵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诵,识记学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求学生背下来后,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作文就大有好处。还可以在课本中划出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背诵,特别是古代文学中的名句。背诵的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背诵。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六、比较阅读法
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和北宋苏洵写的《六国论》,选用的都是战国后期秦灭六国的有关史实,都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都是联系作者当时的客观社会实际,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但各课的写作目的不同,论证手法各异,因而各具特点。还有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范进中举》,他们都写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但是他们的结局是不同。从历史上看,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他在行医、读书时,就教多采用了比较阅读法。因此,他发现了前人没发现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编写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总之比较阅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读做法
每次阅读要勤做笔记,要把获得的知识,学到的方法,受到的启发和教育积累起来,这样不仅加深理解,并加强记忆。其简便易行的方法有:做文摘卡、资料卡、名言录、好词佳句录(露珠集或点滴集)、编提纲、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等。这种方法重在积累语言材料为读写打好基础。
读书、思考、观察、实验都要做笔记。做笔记是人们从事学习、科研、写作所必需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读书笔记是记忆能力的延伸,是人脑有效的知识外存贮器。勤作笔记,有利于积累有用的资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做笔记手脑并用,使注意力集中,循序渐进,深入思考,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因此,每个人从中学时代起,就应该学会做笔记的方法,培养做笔记的习惯,一定会终生受益。
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对中学生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断实践,在中学阶段能掌握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自己自学语文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
一、精读法
精读即是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无论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都要弄懂弄透。这种阅读方法重在质量,注重汲取知识的精髓。精读的阅读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是浏览,对文章先浏览一两遍,了解概貌;第二步是释疑,将浏览中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并利用工具书或请教以弄清不懂之处;第三步是找出文章的文眼,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与观点,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抓住文眼可以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带起对文章的理解;第四步是对文章的特点与特色进行评议;第五步是注记,记下自己的理解、解释和意见,对文章进行勾画,并可摘录文章中的佳句或主要观点、数据、论据;第六步是小结,对整个阅读过程作一个全面归纳总结,并重读一遍文章,加深理解。
精读法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对所读文章进行评点,在文章中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通过边读边评,把读、想、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把书读活,能积累很丰富的知识。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作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二、浏览法
浏览就是大略地看看,不是很仔细地看。由于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开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章,是属于资料性,只要翻翻,知道大概内容即可;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还不急需或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就行。这种方法重在广闻,拓宽知识面。
三、跳读法
指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性地阅读。如果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它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
标题、重点跳读法。阅读时抓住每本书中的标题、每章前的内容提要或章节后的重要结论,把全书、全文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
首尾句跳读法。阅读时,只读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甸。这种方法最适合于阅读科学性著作。抓住首尾句,就能很快地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全书的总的理解。
中心词跳读法。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去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种方法既适用于查阅资料,也适用于对已读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四、不求甚解速读法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重视读书学习,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种方法与浏览法与跳读法有些近似,但又不尽相同,要诀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在这种“对话”中互相交融了。读书的目的全在于“会意”,而不在于“甚解”,如用合乎时下的术语来套,“求甚解”约相当于“精读”,“不求甚解”则与“泛读”相似。就读书方法而论,精读、泛读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偏废。书必精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一味泛览,陶渊明必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来“会意”。而且能在“会意”之后得到“欣然”之趣。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应采取“不求甚解速读法”。中学生的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应当坚持高起点、高品位,即使一时读不懂,有障碍,也当坚持。不求甚解,并不是不想甚解,而是承认真正的“甚解”是不可能的。多读书、好读书,随着学生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他们自然能有所感悟,体会会渐渐加深,未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五、朗读、背诵法
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博,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这就很难说他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背诵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诵,识记学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求学生背下来后,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作文就大有好处。还可以在课本中划出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背诵,特别是古代文学中的名句。背诵的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背诵。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六、比较阅读法
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和北宋苏洵写的《六国论》,选用的都是战国后期秦灭六国的有关史实,都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都是联系作者当时的客观社会实际,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但各课的写作目的不同,论证手法各异,因而各具特点。还有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范进中举》,他们都写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但是他们的结局是不同。从历史上看,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他在行医、读书时,就教多采用了比较阅读法。因此,他发现了前人没发现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编写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总之比较阅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读做法
每次阅读要勤做笔记,要把获得的知识,学到的方法,受到的启发和教育积累起来,这样不仅加深理解,并加强记忆。其简便易行的方法有:做文摘卡、资料卡、名言录、好词佳句录(露珠集或点滴集)、编提纲、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等。这种方法重在积累语言材料为读写打好基础。
读书、思考、观察、实验都要做笔记。做笔记是人们从事学习、科研、写作所必需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读书笔记是记忆能力的延伸,是人脑有效的知识外存贮器。勤作笔记,有利于积累有用的资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做笔记手脑并用,使注意力集中,循序渐进,深入思考,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因此,每个人从中学时代起,就应该学会做笔记的方法,培养做笔记的习惯,一定会终生受益。
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对中学生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不断实践,在中学阶段能掌握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自己自学语文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