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远行的皈依 悲剧性的审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深圳的大街上撒野》以开放的深圳为背景,展示了打工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苦闷。其中的主人公西狗具有丰富的解读内涵:撒野是他不羁性格与欲望追求的表现,也是他逸出常规的远行与灵魂的回归自赎。西狗形象的塑造打破了打工族形象刻画的模式,向深层次的精神追寻开拓,使形象具有悲剧性审美意义。
  关键词:《在深圳的大街上撒野》灵魂皈依救赎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王十月的中篇小说《在深圳的大街上撒野》(以下简称《撒野》),原载于《江南》2007年第四期,后转载在《作品与争鸣》2007年第十一期中。它以开放的深圳为背景,以作品中人物“我”(红兵)为叙事角度,围绕着一起车祸,把“我”、刘梅 、西狗一组人物集中在深圳某保安医院。立足于医院,让人们直面主人公西狗的死,又通过频繁的回忆和密集的叙事,朴实温情地讲述了打工族小人物的生死相依,追求与失落,焦虑与压抑,展示了打工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苦闷,尤其是勾画出西狗失衡扭曲的心理曲线和向善的灵魂,堪为打工文学的优秀之作,以悲剧性审美给读者以美感享受。
  “这城市的繁荣,是无数个我这样的外来者建设的结果,可是最后,这城市给了我们什么呢?”“一边是城市,一边是乡村,可是现在,城市和乡村都不是我的归途,我只是一个奔忙在城乡之间的过客。”撇开这打工族小人物卑微的呐喊所揭示的社会主题不说,作品呈现给读者一个打工族的“殊类”人物西狗形象,扫描了这个底层人物灵魂的飞翔、扭曲、挣扎、救赎过程,使打工文学由漂泊困苦、创业艰难的耳熟能详的底层倾诉,发展为多层面的更富深度的精神寻索,扩展了底层打工文学的新视野,使作品更具有“人学”的审美意义。这部小说“是王十月小说创作新的起点……摆脱了打工族代言人身份,开始向小说家迈进”。
  人生都是有局限和不完美的,因此,每个人都永远处在救赎的中途。当代小说家史铁生回味他的人生体验时说:“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总有一天我会听到喊我回去……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觉得人的现实存在不过是孩童无意间的离家远行,最终都要回家,从而获得了对人生困境的超越性认识。《撒野》就写出了打工族“殊类”西狗的人生困境与灵魂远行后的皈依。
  “撒野”是西狗最喜欢唱的崔健的歌曲中的语词:“给我点肉给我点血,换掉我的志如钢和毅如铁,快让我哭快让我笑,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这首歌词交织着一种渴求失落、压抑迷惘、挣扎释放、躁动孤独的不安情愫,移用到王十月的小说中,作为主人公西狗灵魂的描述,蕴藉着更丰富的解读内涵。
  西狗是打工族红兵和刘梅的恩人、朋友和兄长,正如“西狗”其名物的属性一样,“撒野”是西狗放荡不羁性格的外在表征。有别于其他打工者,西狗的父母早已离异,母亲嫁到了湖南,父亲是一个酒鬼赌徒,嗜赌成性,赢了钱就甩出一块两块奖励西狗,输了就会拿西狗出气,挨打受辱西狗习以为常。这种生活养就了他不恋家、不屑尊严的江湖大佬性格,因而他不像其他打工者经历过数次回家、出来、再回家、再出来的选择,徘徊在故乡与他乡之间,他无牵挂地在深圳“撒野”狂奔,是富至百万的打工族“殊类”。他充满生命活力,拿得起放得下,豪爽洒脱不以为然,极富江湖气质;不像其他打工族那样,生活在充满生机的深圳,却老鼠般小心翼翼、卑微猥琐。他喜欢崔健的摇滚乐,会在暴雨中听完整个音乐会。他是跳舞的天才,几个晚上就学会“拉绳子”“走太空”。喜欢“飙车”更是西狗无羁性格的外化标志。深圳“禁摩”了,他却不时地驾着摩托车,带着王兵、刘梅,放着音乐在海滨大道上狂奔,甚至于在高速公路上撒野,几次罚款都我行我素。他飙车撒野与治安队员玩世不恭,会放足一百二十码闯过红灯,让治安队的摩托追赶而望尘莫及。当治安队员放弃追赶时,他又故意用下流的动作惹对方火冒三丈,逗他们画“S”继续追赶。他说“喜欢这样的感觉,像灵魂在飞翔”。这样撒野顽劣恰使他能承受得起地位的卑下,没有离开家园的挫折与失落感,能够抵御住心理的压抑与种种屈辱的精神内伤,使他在大起大落面前从不埋怨什么,他的信条是: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撒野”不啻意味着灵魂的飞翔、自由不羁的惬意体验,还解读着西狗对打工梦想的孜孜不懈的追求。像所有的打工族一样,最初出来是想见见世面,挣点钱,回家盖一幢房子,然后做点小本生意娶妻生子。然而,西狗不是因循守旧的人,他梦想成为摇滚歌手,有自己的乐队,还想在外面学点技术,接受些信息改变自己家乡的状况。为着这个梦想,他坎坎坷坷地折腾,出来做过许多事,在工厂老老实实地做普工,也侥幸专营地做过传销,结果把积蓄下的钱全赔了进去,然而他没有皱过眉头。人是环境的产物,为了那点钱的梦想,打工女孩儿会去做小姐,出纳员会带着银行取出的员工工资出逃,工友们会不吃不睡发疯似的买码赌“六合彩”。西狗也一样,他从不言放弃,渴望飞翔的念头始终萦绕于心,不停地折腾,有钱的时候竟至四五百万。
  “撒野”是逸出常规的远行。小说没有停止在人性善恶的单层面表现上,而是进行着西狗善恶交叉演进的人性深度开掘。人的梦想是会改变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西狗说:“我出门的时候也是这样,当我有一万元时我想十万,当我有十万元时又想百万,我从来没满足过”,可是“我的梦想实现那一天,其实就是我迷失方向的那一天”。西狗很少有脆弱与不安,然而,为了无止境的欲望,他坠入了地狱。故乡人津津乐道的西狗做的“大生意”,竟是开了个规模不大的“福建城”,他经营的发廊是提供性服务的色情行业,他踩在了魔窟的门槛上。梦想使他的心理扭曲了,他把发廊提供的色情服务作了区分:对于顾客来说是性服务,对于他的员工来说那不算性服务,形成了他自己人性演进的逻辑。他习惯了“撒野”,白天经营发廊,晚上出去抢劫。“很长时间,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大侠行为,我觉得是在打富济贫”,“我发现绑架是一件比抢劫更刺激的事情”,他的脑子里充满了想绑架的念头。抢劫之后,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歌声平复了他躁动不安的灵魂,捐助了一个失学儿童使他失落与茫然的心再度得到平衡。这样,僭越法律的行为被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所融释,他的灵魂在逸出常规而愈行愈远。
  然而,《撒野》的主题跨越了停留于罪恶的展示,作者“带着人道关怀的目光,把人物的命运提升到‘认识自己’的高度来思考”,使人物在善与恶的纠缠中走出矛盾与挣扎,在一条不归之路上,让西狗完成了灵魂的抗争与自我救赎。作品写出了西狗“撒野”背后交织着的心灵的痛苦挣扎:“这么多年来,我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在外面折腾。我发财了,可是你知道,我的财发得多么不光彩。每一次的梦想实现之日,就是我迷失之时。这些年来,我活得痛苦。”正因为痛苦,崔健的“快让我哭快让我笑,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才成了他心灵自慰的麻醉,“飙车”也才成为他释放内心痛苦的依赖。他感到自己是罪人,自己的灵魂是要下地狱的。
  走出地狱,洗刷罪恶,步入天堂,西狗将灵魂的痛苦挣扎和自救践行,将善投射于友情、爱情及社会慈善,用善举来消弭灵魂的罪恶。他把劫来的钱救助失学的孩子,他用十万元去捐修五保户的住房和村里的小学,但治办父丧只简单地火化了事,姐夫盖房向他借十万元时他只吝啬地给他一万,为的是不再让灵魂被玷污而安适。他深爱刘梅,自知自己的罪恶不能给刘梅带来幸福而拱手让给红兵,与刘梅只兄妹相称。为爱护刘梅,他不惜设计绑架来考验红兵对刘梅的爱。西狗说,在自己的灵魂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魔鬼的自我,一个是菩萨的自我,可是魔鬼的攻势越来越凶猛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车祸的前一天,他已把近百万的存折转出,用于社会慈善,这是西狗最后的“撒野”。西狗是飙车与小车相撞意外死亡的,但又不是意外的,他死前已捐出了所有的钱,并为红兵、刘梅留下袒露灵魂罪恶的忏悔,他已选择了死亡的不归之路,完成了灵魂的自赎——以悲剧性的选择。
  哲学家冯友兰在其学术文化随笔中,曾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西狗显然不是“混沌”的自然境界,也不是一个超越个人与社会、超越一般道德之境的最高的天地境界,其行义是一种罪恶灵魂的洗涤,是一个远行灵魂的皈依,其境界是由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迈进。王十月塑造这样一个打工族“殊类”形象,既透显出作者对打工者形象塑造更富深度的精神寻索与社会认知,也彰显出作者追求文学“向善”的审美文化倾向,与对传统的真善美审美境界的体认张扬,因而具有审美教育价值。善与美的联系等同,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都认同的。柏拉图说,所有善的东西都是美的,善起初可能与直接的生理欲望联系,当它发展成为伦理的最高范畴后仍与美等同。作者对向善向美的审美追求与张扬,是通过西狗形象的演变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的。西狗先是受功利绳索的束缚而灵魂远离道德常规,甚或远行到践踏法律。但最终经过痛苦挣扎,迷途知返,袒露罪恶的灵魂,用善举消弭罪恶,完成灵魂的自赎。这一精神的历程,正是作者“向善”、“向美”审美理想的显露。
  文学即人学,向善是人性美的追求,向善扬善也应该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人类要追求完美自足的人生,文学就应该构建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使读者由此体悟到人的尊严崇高,从而陶冶生命,洗礼灵魂,穿越功利善恶的精神屏障,使精神重塑,孕育新生。这里,作者正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定情境,使作品潜在的善美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把文学作品潜在的价值转化成一种活生生的精神力量,使作品具有了审美教育的丰厚内涵。
  在处理完西狗后事之后,“我”(红兵)“只觉得是一个奔忙在城乡之间的过客。这样一想,我又想起了西狗,我觉得我特别能够理解西狗,我的心突然升起一股强烈的破坏欲,我想在深圳的大街上撒点野。我抬起脚踢向了一根路灯柱,把我的脚踢痛了,可是路灯柱纹丝不动”。似乎明显是呼应了题目,如此看“撒野”的也可对“我”(红兵)而言。这无疑是借“小人物”卑微的呐喊,更突出地蕴涵作品的“社会”学内涵,但更不可排斥作品所具有的“人学”主题。“撒野”可以上升为一个群体性生存的精神状态,这样题目“撒野”投射在西狗的身上,就更能够显示出作品社会学与人学主题的丰富性。
  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浪潮激荡着中国城乡各个角落,也引发着人们观念的生成与重构。打工族已发展为一个壮大的社会族群,打工文学也就应运而生。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打工族密集之地,也是展现打工族精神情感的极好窗口。作为“人学”主题理解的《撒野》的成功,在于它刻画了一个名为西狗的打工者“殊类”形象,他冲破了“创业、困苦、挣扎、绝望或成功”的打工族形象塑造局限,对打工族形象进行了多侧面、更深层次的精神追寻。虽仍囿于宗教忏悔模式,但就打工族形象开掘来说,他是崭新的、真实的、典型的、富有时代性的“那一个”。作为一种审美,感人之处在于其悲剧性审美因素。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西狗的“撒野”忽视道义,僭越了法律,但他自殒其身,灵魂的自赎,是将萌生的“善”与罪恶的灵魂躯体一起毁灭,恰恰消弭了其罪恶,散射出些许令人悲悯的人性光晕。尤其,其形象对人生迷途者的昭示意义更是十分明显的。
  
   参考文献:
   [1] 刘忠:《“撒野”离“自由”有多远》,《作品与争鸣》,2007年第11期。
   [2] 史铁生:《我与地坛》,《史铁生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3] 郑晓林:《小人物的呐喊》,《作品与争鸣》,2007年第11期。
   [4]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作者简介:黄志文,男,1956—,河南沁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古代文化,工作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蒙古族传统居住民俗的生态研究,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蕴含在蒙古包中朴素的、原始的生态观。从蒙古包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以及蒙古包中处处蕴含的适应自然的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引导人们从“征服自然”转变成为“适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蒙古包 民俗 生态化 自然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意识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这
期刊
摘要在漫长的男权统治历史中,男权文化始终制约着女性的个性发展和生命价值,女性很难超越男性的桎梏成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群体,从而衍生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本文通过田小娥的悲剧命运——“她被利用,被占有,被凌辱,被残害,被筑塔镇压,最后,她的一切不幸都被荒苔野草遮掩埋没”,旨在探讨一个软弱而又善良,且招致无尽凌辱与伤害的年轻女性文学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田小娥命运抗争牺牲品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池莉的小说创作,用非主流的意识来判断现实,用非政治家的眼光来解读历史,用市民的心态来看待社会现象,在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碰撞中,以世俗取胜,抹平了庄严与随意、崇高与卑微的界限,消解了崇高,建构了市民生活的本真。与许多女性作家相比,池莉的创作更逼近于生命的真实。  关键词:池莉解构市民化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池莉是当代文坛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她对市民生活原生态
期刊
摘要阎连科是一位关注农民和农村的作家,其乡土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乡村权力在乡村世界中的巨大威力。本文通过“官本位”思想的浓厚、惧官心理的根深蒂固、家族势力的延存、经济生活的困厄、乡风民俗的桎梏五个方面对其乡村权力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析,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乡村权力存在的缘由。  关键词:“官本位”惧官心理经济困厄乡风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位关注农民和农村的作家,阎
期刊
摘要周朴园是《雷雨》当中最丰富、最复杂,又有相对比较完整人生表现的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最为真实的文学形象。周朴园家族的悲剧,是他个人和家族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悲剧。在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上,既体现着深厚的人性内涵,也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人性内涵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人们普遍认为,在话剧《雷雨》中,周朴园是最能体现主题的
期刊
摘要后现代批评话语非常复杂,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向度:一个是价值判断的平面化,另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本文主要从这样两个向度看其对现代性话语的消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启蒙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众生喧哗的中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可以概括为两个向度:一个是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文化哲学,它的特征是文化的平面感与零散化,是对现代主义深度模
期刊
摘要阎连科散文呈现出真挚、朴实的叙述语调,体现出一种更为真实、更易于亲近的质朴感。其散文流露出作家对故乡、对土地的无限留恋及其对城市无所依托的双重情感困境:对土地的既爱又恨、既疼又痛,对城市的既向往却又无法真正融入,作品揭示了其散文创作乃至小说创作的深刻与不朽。   关键词:《我与父辈》亲情散文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阎连科散文呈现出真挚、朴实的叙述语调,体现出一种更
期刊
摘要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而受到世人的瞩目。他们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巨大影响,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山水草木,不但成为他们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重要内容、感情寄托的对象,而且体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把文学艺术之根深扎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汲取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充足养分,才成就了文学事业的参天大树。  关键词:地域文化创作风格路遥陈忠
期刊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建设范围内的一个独特文化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和留存,也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并且要重点有针对性建设的特殊区域。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与当今城市的发展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着重研究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复兴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 街区 复兴 城市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上海矗立着西方文明的产物——高楼大厦、舞厅、夜总会、百货公司、跑马场、电影院和咖啡馆,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巴黎”。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描摹着上海这一繁华都市的世态人情,绘画出上海的动态图景。本文从穆时英的生活及创作入手,阐释其在追求“新感觉”时小说的电影化倾向及其电影化小说的成因,得出其运用蒙太奇技法,加上对场景道具的着力,通过一双对下层民众同情的“眼睛”来结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