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性,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文章在阐述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探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7-000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在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颁布时强调:“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是加强新形势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都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广大青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1.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 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概括起来,志愿精神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样的志愿者精神彰显的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的积极实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积极共识和推动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价值遵循。两者在精神层面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2.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诠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总体概括,是公民必须严格恪守的基本价值准则,也必定是大学生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志愿服务活动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总体要求。
首先,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是彰显爱国意识、培养社会責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各种形式、不同内容的志愿服务中,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同职业,了解不同人群,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激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在“为人民服务”中树立正确的“三观”,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社会的回报和贡献,彰显爱国情怀。
其次,志愿服务具有专业性、利他性和公益性,体现了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个人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的责任感,彰显出优秀的敬业精神和意志品质。再次,在志愿服务中构建的“崇尚道德,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品格。“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体悟“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如监督、考察志愿者是否能够坚持履行自己的志愿服务承诺,是否能够坚持按预定时间、频次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诚信教育。
最后,在真情奉献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构建友善情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中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传递了正能量。他们在不断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的是友善,是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多措并举,探寻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路径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1.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宣传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内化
从典型案例开始,从先进事迹到先进个人,彰显榜样的力量,实现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的统一化和延续性。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加强对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的推广和宣传,抓住重要的节日、节点,以每年的“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微信、QQ、微博等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传播的方式,多渠道、多载体、多方式地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形成人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荣的良好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广大学生的认同感。
2.强化实践养成,发挥专业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化细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应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如建立与专业特点有关的长期志愿服务基地,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把志愿服务具体化、品牌化、做精、做实等,提高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深入、充分挖掘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有重点、有计划地选择和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和关注点的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融入服务项目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项目申报制度、征集制度等,将志愿服务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以增强服务项目的丰富性。 3.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志愿服务的组织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志愿服务的全过程
志愿服务的开展,特别是长期项目的开展往往存在开始热火朝天、久而久之无声无息的情况,因此,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有效和专业的管理及制度保障,才能保证志愿服务工作长期在一个高效的状态下开展,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引领和贯穿。第一,将志愿服务工作放在全校、全院育人的整体工作中来抓,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有效发挥各部门、职能机构的作用,充分整合资源,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资金的充足,形成良好的氛圍。第二,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注册、培训和活动记录制度,制定志愿者管理制度,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对志愿服务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加强志愿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第三,强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德育分评定、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相结合,将优秀志愿者的评定制度化,以此增强志愿者的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第四,创新志愿者培训机制。学校应通过讲座、专题报告会、开设与志愿服务有关的选修课程,开发网络课程等方式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增强志愿者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
4.结合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主要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将党建、团建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将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作为培养考察的重要指标和途径,另一方面,让学生骨干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挥引领和管理的作用,思考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带领其他同学开展相关活动,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长宝,任俊霞.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3).
[2]孟亚平.志愿服务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6(02).
[3]詹丽萍.社会主义革新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4]林中青.强化医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关键词:思想政治;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7-000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在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颁布时强调:“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是加强新形势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都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广大青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1.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 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概括起来,志愿精神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样的志愿者精神彰显的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的积极实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积极共识和推动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价值遵循。两者在精神层面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2.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诠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总体概括,是公民必须严格恪守的基本价值准则,也必定是大学生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志愿服务活动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总体要求。
首先,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是彰显爱国意识、培养社会責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各种形式、不同内容的志愿服务中,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同职业,了解不同人群,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激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在“为人民服务”中树立正确的“三观”,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社会的回报和贡献,彰显爱国情怀。
其次,志愿服务具有专业性、利他性和公益性,体现了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个人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的责任感,彰显出优秀的敬业精神和意志品质。再次,在志愿服务中构建的“崇尚道德,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品格。“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体悟“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如监督、考察志愿者是否能够坚持履行自己的志愿服务承诺,是否能够坚持按预定时间、频次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诚信教育。
最后,在真情奉献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构建友善情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中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传递了正能量。他们在不断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的是友善,是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多措并举,探寻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路径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1.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宣传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内化
从典型案例开始,从先进事迹到先进个人,彰显榜样的力量,实现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的统一化和延续性。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加强对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的推广和宣传,抓住重要的节日、节点,以每年的“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微信、QQ、微博等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传播的方式,多渠道、多载体、多方式地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形成人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荣的良好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广大学生的认同感。
2.强化实践养成,发挥专业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化细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应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如建立与专业特点有关的长期志愿服务基地,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把志愿服务具体化、品牌化、做精、做实等,提高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深入、充分挖掘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有重点、有计划地选择和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和关注点的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融入服务项目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项目申报制度、征集制度等,将志愿服务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以增强服务项目的丰富性。 3.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志愿服务的组织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志愿服务的全过程
志愿服务的开展,特别是长期项目的开展往往存在开始热火朝天、久而久之无声无息的情况,因此,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有效和专业的管理及制度保障,才能保证志愿服务工作长期在一个高效的状态下开展,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引领和贯穿。第一,将志愿服务工作放在全校、全院育人的整体工作中来抓,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有效发挥各部门、职能机构的作用,充分整合资源,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资金的充足,形成良好的氛圍。第二,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注册、培训和活动记录制度,制定志愿者管理制度,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对志愿服务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加强志愿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第三,强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德育分评定、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相结合,将优秀志愿者的评定制度化,以此增强志愿者的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第四,创新志愿者培训机制。学校应通过讲座、专题报告会、开设与志愿服务有关的选修课程,开发网络课程等方式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增强志愿者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
4.结合党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主要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将党建、团建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将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作为培养考察的重要指标和途径,另一方面,让学生骨干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挥引领和管理的作用,思考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带领其他同学开展相关活动,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长宝,任俊霞.志愿服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3).
[2]孟亚平.志愿服务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6(02).
[3]詹丽萍.社会主义革新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4]林中青.强化医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