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不料”一词中的“不”和“料”都是单独使用的单音词,“不料”是对动词“料”的单纯否定,它们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才逐渐由短语合体成为一个动词,进而演变成表示转折意义的虚词的。下面将分析“不料”的历史演变过程。
关键词:不料;演变;语法化
一、唐代以前
(一)春秋战国时期
(1)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春秋《国语》)
(2)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战国《韩非子》)
在例句(1)和(2)里,“不料”是一个结构松散的自由否定结构:“料”是句子的谓语中心语,和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结构。“不”是对后面整个动宾结构的否定。在意义方面, “不料”的意思是“不估计,不查点”。
(二)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3)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西汉《战国策》)
(4)侥求之徒,昧乎可欲,集不择木,仕[不料]世,贪进不虑负乘之祸,受任不计不堪之败。(六朝《抱朴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料”这个词组的使用频率开始提高,但是在总的数量上来说仍然很少,用法和意义大致与之前相一致。
可以看出,“不料”合在一起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的使用频率非常低,很少出现。这个阶段,“不料”使用时是作为一个结构松散的否定结构,属于语法化前阶段。
二、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不料”的使用频率进一步提高,并且在用法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即开始了其语法化过程。 “不料”的否定性结构用法、动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在这一时期都有所有体现。
(一)作为否定性结构的“不料”
(5)懿笑曰:“吾能料生,不料死故也。”孔明料吴不降,明矣。司马不料亮死,暗矣。(唐《通典》)
(6)选官用人不料实德惟在白望。(宋《册府元龟》)
在这些语料中,“不料”仍然是作为一个否定性结构在使用的,意思是“不估计、不查点”,是一个单纯的否定性结构。
(二)作为动词的“不料”(接名词性宾语)
(7)於是陈设备仪,国礼方启。不料犬兽之心,而临事变革。(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8)臣此时早诫持盈,辄思请老,必愿告休锦里,退隐罗浮。不料垅上耕夫,尽解揭竿斩木;草闲恶子,竟敢谋蚁聚蜂飞。(唐《唐文拾遗》)
在这里的语料中,“不料”的语义发生了变化,意思是“没有想到”。而且这时的“不料”不存在与之对应的肯定形式,如:
*(7)於是陈设备仪, 国礼方启。 犬兽之心, 而临事变革。
这说明 “不料”不再是对“料”的单纯否定,“不料”已经属于同一语法层上,后面可以接名词性词语或词组充当宾语,成为一个独立动词。
(三)作为动词的“不料”(接谓词性宾语)
(9)不料永隔,生死分张。号天无及,叫地空伤。卜其宅兆,迁赴玄堂。(唐《唐文拾遗》)
(10)才获幽、燕,即割前地,归复界至,此乃朝廷有大造于宋也。不料大启贪心,潜谋不轨,结构平山,祸及宰辅,招纳民户,接引叛亡。(宋《大金吊伐录》)
在以上的语料中,“不料”同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动词在使用,但是后面不再只接名词性宾语,而是可以接“永隔”、“大启贪心”这样的谓词性结构作宾语,其句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用法已经与副词用法十分的接近了。
综上所述,“不料”在唐宋时期使用增多并开始虚化,“不料”能够作为一个独立动词,不仅可以接名词性词语作宾语,而且可以接主谓结构做谓词性宾语,,为“不料”用法的进一步虚化、向副词转变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是“不料”语法化的过渡阶段。
三、元明清时期
元以后,“不料”开始在小说等各种文体中高频率地出现,使用十分普遍。随着“不料”的广泛使用,其语法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接谓词性宾语的动词用法进一步泛化,并开始出现虚化副词的用法,这两种用法在元明清时期的实际使用中同时并存:
(一)“不料”的动词用法
(12)侍郎初意不过要将他旌表一番,与他个本等职衔,梦里也不料圣恩如此嘉奖,骤与殊等美官,真个喜出望外。(明《二刻拍案惊奇》)
(13)鸨儿[不料]公子有银,嘿然变色,似有悔意。(明《今古奇观》)
在(12)—(13)中,“不料”位于话语主语的后面,动词词性十分明显,后面接有主谓结构做谓词性宾语,意思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
(二)“不料”的副词用法
(14)近与秦朗同领人马,听司马懿调用。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为前将军,而视文如草芥,因此不平,特来投降。(明《三国演义》)
(15)昨夜中秋赏月,叫妾取金杯饮酒,不料偶然失手,落到河里去了。(明《今古奇观》)
在这里,“不料”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已经基本演变为一个副词了。其标志是“不料”在句中不再作为一个实词成分,而只是作为一个表达“没有想到”的转折关系意义的虚词:在以上语料中,将“不料”去掉,这些句子仍然能够成立并保持其意义。
可以看出,“不料”在明清时期使用十分的广泛,虚化程度很高的表示转折意义的副词用法已经出现,同时接主谓结构做宾语的动词用法仍然存在着,语法化链条中的几种状态基本都已演变出来。
综上所述,“不料”合在一起用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時的“不料”是一个单纯对“料”的否定结构,表示“不估计”的意思。到了唐宋时期,“不料”逐渐粘合成为一个独立的动词,后面不仅可以接名词性宾语而且可以接主谓结构的谓词性宾语,意义上也演变成为“没有想到,出乎意料”,为“不料”的语法化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不料”作为一个动词或副词开始广泛使用,否定结构的用法趋向于消失,动词和副词用法开始变得规范并固定下来。至此,“不料”已经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进程。
关键词:不料;演变;语法化
一、唐代以前
(一)春秋战国时期
(1)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春秋《国语》)
(2)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战国《韩非子》)
在例句(1)和(2)里,“不料”是一个结构松散的自由否定结构:“料”是句子的谓语中心语,和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结构。“不”是对后面整个动宾结构的否定。在意义方面, “不料”的意思是“不估计,不查点”。
(二)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3)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西汉《战国策》)
(4)侥求之徒,昧乎可欲,集不择木,仕[不料]世,贪进不虑负乘之祸,受任不计不堪之败。(六朝《抱朴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料”这个词组的使用频率开始提高,但是在总的数量上来说仍然很少,用法和意义大致与之前相一致。
可以看出,“不料”合在一起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的使用频率非常低,很少出现。这个阶段,“不料”使用时是作为一个结构松散的否定结构,属于语法化前阶段。
二、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不料”的使用频率进一步提高,并且在用法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即开始了其语法化过程。 “不料”的否定性结构用法、动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在这一时期都有所有体现。
(一)作为否定性结构的“不料”
(5)懿笑曰:“吾能料生,不料死故也。”孔明料吴不降,明矣。司马不料亮死,暗矣。(唐《通典》)
(6)选官用人不料实德惟在白望。(宋《册府元龟》)
在这些语料中,“不料”仍然是作为一个否定性结构在使用的,意思是“不估计、不查点”,是一个单纯的否定性结构。
(二)作为动词的“不料”(接名词性宾语)
(7)於是陈设备仪,国礼方启。不料犬兽之心,而临事变革。(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8)臣此时早诫持盈,辄思请老,必愿告休锦里,退隐罗浮。不料垅上耕夫,尽解揭竿斩木;草闲恶子,竟敢谋蚁聚蜂飞。(唐《唐文拾遗》)
在这里的语料中,“不料”的语义发生了变化,意思是“没有想到”。而且这时的“不料”不存在与之对应的肯定形式,如:
*(7)於是陈设备仪, 国礼方启。 犬兽之心, 而临事变革。
这说明 “不料”不再是对“料”的单纯否定,“不料”已经属于同一语法层上,后面可以接名词性词语或词组充当宾语,成为一个独立动词。
(三)作为动词的“不料”(接谓词性宾语)
(9)不料永隔,生死分张。号天无及,叫地空伤。卜其宅兆,迁赴玄堂。(唐《唐文拾遗》)
(10)才获幽、燕,即割前地,归复界至,此乃朝廷有大造于宋也。不料大启贪心,潜谋不轨,结构平山,祸及宰辅,招纳民户,接引叛亡。(宋《大金吊伐录》)
在以上的语料中,“不料”同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动词在使用,但是后面不再只接名词性宾语,而是可以接“永隔”、“大启贪心”这样的谓词性结构作宾语,其句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用法已经与副词用法十分的接近了。
综上所述,“不料”在唐宋时期使用增多并开始虚化,“不料”能够作为一个独立动词,不仅可以接名词性词语作宾语,而且可以接主谓结构做谓词性宾语,,为“不料”用法的进一步虚化、向副词转变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是“不料”语法化的过渡阶段。
三、元明清时期
元以后,“不料”开始在小说等各种文体中高频率地出现,使用十分普遍。随着“不料”的广泛使用,其语法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接谓词性宾语的动词用法进一步泛化,并开始出现虚化副词的用法,这两种用法在元明清时期的实际使用中同时并存:
(一)“不料”的动词用法
(12)侍郎初意不过要将他旌表一番,与他个本等职衔,梦里也不料圣恩如此嘉奖,骤与殊等美官,真个喜出望外。(明《二刻拍案惊奇》)
(13)鸨儿[不料]公子有银,嘿然变色,似有悔意。(明《今古奇观》)
在(12)—(13)中,“不料”位于话语主语的后面,动词词性十分明显,后面接有主谓结构做谓词性宾语,意思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
(二)“不料”的副词用法
(14)近与秦朗同领人马,听司马懿调用。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为前将军,而视文如草芥,因此不平,特来投降。(明《三国演义》)
(15)昨夜中秋赏月,叫妾取金杯饮酒,不料偶然失手,落到河里去了。(明《今古奇观》)
在这里,“不料”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已经基本演变为一个副词了。其标志是“不料”在句中不再作为一个实词成分,而只是作为一个表达“没有想到”的转折关系意义的虚词:在以上语料中,将“不料”去掉,这些句子仍然能够成立并保持其意义。
可以看出,“不料”在明清时期使用十分的广泛,虚化程度很高的表示转折意义的副词用法已经出现,同时接主谓结构做宾语的动词用法仍然存在着,语法化链条中的几种状态基本都已演变出来。
综上所述,“不料”合在一起用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時的“不料”是一个单纯对“料”的否定结构,表示“不估计”的意思。到了唐宋时期,“不料”逐渐粘合成为一个独立的动词,后面不仅可以接名词性宾语而且可以接主谓结构的谓词性宾语,意义上也演变成为“没有想到,出乎意料”,为“不料”的语法化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不料”作为一个动词或副词开始广泛使用,否定结构的用法趋向于消失,动词和副词用法开始变得规范并固定下来。至此,“不料”已经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