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i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管理变革趋势,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发展,加强中外高等教育交流,促进中西部地方高校顺利完成新的使命与发展任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2015年1月17日至2月6日,来自中西部21所高校的管理者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这一主题,考察了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乔治·梅森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加州波莫纳州立理工大学等高校。期间,中国高校管理者与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专家开展了近50场专题研讨,代表团考察了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健身服务中心、社团服务中心、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新生服务中心等,并与学生座谈,亲身体验了美国大学的人文环境。中国高校管理者通过学习和深入了解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将所获得的经验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并融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有利于中国大学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助力中西部地方高校办学水平提高,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领导的办学治校综合能力。
  一、中美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比较
  (一)基本逻辑的差异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原点,强调个体的自主化、自律化,突出自治特点,其管理架构则是自下而上的动力系统。正因如此,美国大学在管理层面为学生个体的成长尽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其价值系统为自由(个人主义)—自主(个体行为)—自治(群体行为)—自下而上(组织特点、内在动力)—支持与服务(尊重个性化、差异性)。
  美国拥有最典型的竞争型市场经济体制,其供求机制决定了大学的办学目的是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因此,提供最丰富、最有效、高质量的教学产品与服务就成为一所大学安身立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的充分必要条件。优质服务自然赢得高额回报,低质服务则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又会演变为大学发展的巨大动力。
  另一方面,在一个法制化、制度化的国家,美国大学平均约58%的毕业率、70%的就业率又反过来倒逼学生的自律性学习,学习的外在压力也会促使学生要求学校提供日益丰富多样、高质量的教学支持与服务。而高质量的服务则会让学生把“根”留住,也就是在这所学校就学,毕业后回报母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大学始终尊崇群体主义,强调群体的至高化、整体化,强调群体行为的集中性,因而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架构,更加注重管理与监督,强调共性与一致性,其价值系统为群体主义—集体(个人融入集体)—集中(群体行为)—自上而下(组织特点)—管理与监督(强调共性与一致性)。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市场经济尚未成熟,行政手段仍然是中国政府管理高校的主要手段。高校有排名无分类、有优劣无淘汰、有紧张无危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服务的外在动力不足。唯上、唯师,而不唯学生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中国大学的高毕业率无法对学生形成适度压力,学生学习的内在、外在压力均显不足。学校对“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得也就不可能彻底。
  (二)基本结构的差异
  美国大学的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环状同心圆结构,其原点、中心点是学生。这个点,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其第一圈层为教学(学业)系统(以教学为中心),第二圈层为学业支持系统,第三圈层为生活支持与服务系统,第四圈层为学校环境支持系统,第五圈层为社区支持系统,每一圈层相互作用,并通过同向同力的作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业优秀的“全人”。同时,学生从“中心”不断反馈支持效果,向外圈作用着、反馈着、评价着,反过来促进各圈层服务质量的提升。方向决定力量,这是一个共同的、协调作用的合力,保证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国大学的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结构则是一个条块结构或多中心结构。学业实施系统往往忽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生管理系统往往抛开学业谈思想,后勤系统则常常是“见物不见人”,社区系统往往与学校隔着高墙,因而造成各个系统力量分散,难以整合。
  二、美国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结构同心化——方向决定力量
  第一,围绕学生提供支持。这是美国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工作效果的试金石。
  第二,围绕教学提供支持。美国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是围绕教学工作(在美国也称为学术工作)而进行的具有支持性、帮助性、辅助性的工作。工作目的是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第三,围绕第二课堂提供支持。美国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着眼点在第二课堂,即课下。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深化,也是第一课堂的实践化、应用化。
  (二)机构扁平化——机构立足项目
  美国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机构往往与项目有关,一个基层机构往往以具体实施几个专题项目为其主要职责,管理幅度相对较宽,机构呈现扁平化特点。
  (三)实施项目化——项目突出应用
  1.多领域、重细节
  美国大学对学生的学业支持项目多聚焦在以下四个领域。第一,服务学生选好专业。第二,服务学生学好课程。例如,北亚利桑那大学还对听力有障碍的学生给予了特别关怀。第三,服务学生做好实习。例如,乔治·梅森大学有专门的“企业中心”,上百家企业入驻学校,极大便利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又如,加州波莫纳州立理工大学的宾馆、餐厅均由学生经营管理,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发挥才能。第四,服务学生提升研究。例如,弗吉尼亚大学1/3的本科生都参与了科研项目,少则受助1万美元,多者受助1万美元。   2.多类型、重弱势
  美国大学进行分类别的学业指导,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所考察的5所大学均有针对所有学生的写作中心、阅读中心,也有针对优秀学生的“直通车”项目。例如,加州波莫纳州立理工大学与希望4年顺利毕业的优秀学生签订协议,对他们进行专人指导,在专业选择、课程选修方面给予特殊关怀;5所学校都有针对低收入家庭学生或第一代大学生群体的项目,还有针对残障学生的项目。
  3.多时段、重时序
  美国大学的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时序特色,项目的时段性表现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如有入学前的指导项目、一年级新生项目、二三年级项目和毕业准备项目。
  4、多评估、重效果
  美国大学以项目为抓手的学习支持系统均是“一个项目 一份问卷”,“一个项目 一份评估”,确保适时,不断改进。
  (四)队伍专业化
  美国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的学历均在硕士以上,并经常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设有学生服务专业,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教师队伍的高度专业化,保证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为学业辅导与支持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美国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启发
  (一)在学习中坚持——变组织优势为全面优势
  美国社会采用以个人主义为基点的自下而上的管理体系,传统上重视非正式组织。因此,美国大学重视各类社团,提倡、鼓励、动员各类“一对一”的自助项目及社团组织。这些都在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采用以集体主义为基点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也有其自身优势。比如,中国大学有健全的校团委、学生会、院系团支部、院系学生会,以及按专业划分的团支部、班委会,这是中国大学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但是,这些组织能否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支持学生的学业上,更好地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学业能力提供帮助,以及把政治优势真正变为全面优势,是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在反思中改善——从错位、虚位到回归本位
  1.缺位
  美国大学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展和深化,既有对学业困难的“解惑”,更有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传道”。它聚焦学业,答疑解惑,把第一课堂有效延伸到课外,而课外又紧紧围绕课堂而进行。不偏离这个主要矛盾,抓要害、突出重点,纲举目张,且目标明确,行动自觉自然。
  反观当下中国大学,一是教师的着眼点在科研,课堂教学往往不被重视,课下辅导更是有心无力;二是对第二课堂的强调不少,但往往与课堂教学缺少必要联系,往往变成其他主题的“第二战场”;三是缺少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的方案。因此,着力构建中国大学学业辅导体系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2.虚位
  中国大学的学生工作体系是校、院(系)、班三级组织系统。这是一个正式组织,具有上下贯通、组织严密、动员性强的特点,是美国大学不曾具备的自上而下的严密系统。这一系统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但是问题在于,一是缺少对学生学业事务的关注与重视,更缺少对学生学业指导与帮助的具体职责,学生学业问题难以在这个组织中得到解决;二是泛政治化取向,强调显性政治要求,没有把政治、思想、道德问题与具体情况相衔接,更没有与学生生活的核心领域——学业紧密关联,因此,操作实践中往往做了不少事倍功半的辛苦事;三是由于当下中国高校尚不是一个完全依法治校的治理环境,这个组织系统往往会演化为维稳系统,如何让这一组织系统更加关注学生学业,为学生的学业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错位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学业为中心,强调将支持和服务学生完成学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所有工作均围绕这一中心布局谋篇,决不偏离,一切工作自觉且自然。而中国大学的学生事务工作有多中心错位现象,往往让许多工作失却了本应有的方向感、中心感,各管理部门“各吹各的号”,各自强调自己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学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系统化、整合力不够,许多活动让学生无感甚至反感。因此,对中国大学来说,回归本位、正位是一个必做的功课。
  四、北京地区大学学业辅导工作的有益探索
  对于中国大学学业辅导工作的普遍缺失,北京地区高校给予了积极有力的回应。在多年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14年12月25日,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北京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的意见》(京教工[2014]4号),作出了“学生学业发展状况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关注的首要问题”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无疑是客观的,更是及时的。正是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上,文件提出要“把学业辅导作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全面推进实施”。
  在指导思想上,《意见》的表述科学准确,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发展为根本,把指导学生学业发展与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结合起来,统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这一表述既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又尊重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意见》提出了很好的工作原则、工作模式。要求统筹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业咨询师、学生骨干工作,设立校院两级学业辅导工作队伍。建立由主管学生、教学工作的校领导牵头,教学、学生、人事及各院(系)协调推进的学业辅导工作机制,各学校都要成立“学业辅导中心”,中心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要求在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院系办公楼建立学业辅导室,尽快研究制定学业指导工作手册。这些都标志着北京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工作已经找到了立足点、着力点和突破口,这一突破必将起到以点带面的功能,得到全国高校的积极呼应。
  编辑 潘雅 校对 吕伊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QS2018年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及2017年2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大学声誉排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位列世界第90位,国际声誉居全球31位,吸引了全球约3/4的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到该校学习,国际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学校的国际学生资助体系较为完备,除了各种奖学金以外,还有助学金和应急基金。其国际学生应急基金的运行模式可供我国招收留学生的高校借鉴,有助于改善我国高校的留学环境
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BIBB)根据截止到2016年9月30日前新签署的培训合同数量以及联邦劳动局(BA)提供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2016年培训岗位的供给数为563800个,与去年相比增长约700个
据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于2018年7月19日发布的《全球国际学生市场中的英国:在第二名的位置上还
据国际教育新闻网2018年6月22日消息,日本政府日前宣布,鉴于语言学校数量激增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一情况,将对国际学生快速完成课程,将余下时间用于打工的行为加以限制。截至2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of Statistics,UIS)官网2018年6月21日报道,UIS宣布开展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一经合组织一欧盟统计局(UNESCO—OECD
据美国学习政策研究所(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LPI)2018年8月17日消息,研究所发布了关于美国教师短缺的最新报告.该报告详细介绍了美国教师资源短缺的背景、原因和影响,阐
2014年底,英国备受瞩目的“科研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评估结果公布,标志着REF取代“研究评估考核”(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登上了英国高校科研评估历史的舞台,也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科研评估体制完成了又一次改革。  一、REF评估体系概述  英国高校的科研评估制度是英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雷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教育部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
据大学世界新闻网(University World News)2018年5月2日消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泰勒分校取消了为国际本科生提供的为期四年的全额奖学金,该奖学金每年2.1万美元,包括学费、住宿
摘 要:芬兰应用技术大学自1996年正式成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不断壮大。学生数量稳步增长,获得学位的人数逐年增加,科研功能扩展,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并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新理念。芬兰应用技术大学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就业的贡献有待提高,辍学人数不断增加等。面对这些问题,芬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关键词: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