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论是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都在于孩子们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认识、感受和领悟。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我遵循了德育学课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在课堂中尽量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有时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和课堂)给学生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有时还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引领学生健康、活泼、乐观、积极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教学
作者: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吉林梅河口135000
引言
与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变化品德与生活课程与以往不同的就是课改后它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它力求贴进学生实际,使教育的目的来源于学习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转而返回到正确的思维指导社会生活实际。在我们上每一堂课时,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认为选择这个题目是合适的,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的想法为出发点,也不是全以教材上的东西为依据。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内容,脱离儿童生活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效的。过去课程当中有些内容成人化了,要儿童学习那些他们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或者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例如:在进行爱国旗的教育时,如果完全不结合儿童每天在学校里直接参加升旗仪式的体验或者表现,不了解儿童实际的看法和想法,仅仅按教案上课,是难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
1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2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
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是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
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经有许多,其中,我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材料准备的渠道较少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
4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做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
5结语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教学
作者: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吉林梅河口135000
引言
与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变化品德与生活课程与以往不同的就是课改后它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它力求贴进学生实际,使教育的目的来源于学习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律,转而返回到正确的思维指导社会生活实际。在我们上每一堂课时,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认为选择这个题目是合适的,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的想法为出发点,也不是全以教材上的东西为依据。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内容,脱离儿童生活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效的。过去课程当中有些内容成人化了,要儿童学习那些他们生活中所没有的东西,或者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例如:在进行爱国旗的教育时,如果完全不结合儿童每天在学校里直接参加升旗仪式的体验或者表现,不了解儿童实际的看法和想法,仅仅按教案上课,是难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
1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2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
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是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
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经有许多,其中,我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材料准备的渠道较少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
4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做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
5结语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