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朗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笔者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成为一种内动力,推动人们自觉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师带读,画出重音,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朗读,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也就难以达到朗读的目的和效果。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朗读在于教师的引发,朗读的能力在于教师有目的的训练。
1.1 看图引读
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交替地朗读,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必将导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产生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如教学《秋游》这课时,老师可设计为师读叙述部分,生读括号内容:同学们来到郊外,看到这样的美景,他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多开心啊!在交替读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来到这里,心情是那么的兴奋、欢乐,你能把他们高兴心情表现出来吗?试着读一读。这样在特定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得到语言形象、语言优美、语言情感的训练,使学生融化在师生自由平等、春风化雨般的世界。
1.2 配乐(画)美读
低年级学生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就应以形象思维为支柱,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或与学生一起通过画图来演绎文字,或进行现场录音等,启迪学生依据意象内容展开想象。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整合,在学生朗读时适当地配乐、朗读,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以让学生给课文配乐、配画等,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会得到较好的发挥。如《四季的脚步》是一首诗歌,描绘了四季美丽的景色,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创造情境并配上画面和轻松优雅音乐,让学生的读书声和画面,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朗读的水平。
1.3 以演助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的内部语言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注意力也不够稳定,因而要做到“口诵心唯”是很不容易的,采用“以演助读”的方法,除了可以依靠朗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儿童的思维,还可以依靠形象化的形体动作来组织儿童的思维,这样就能保持他们注意力的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和它所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狼和小羊》教学时;教师可抓住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此基础上选派代表到讲台表演读。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狼的凶残本性和羊的温顺懦弱,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注重朗读,张扬个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理解能力不同,他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也会产生诸多差异,这种差异让朗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怎么理解就怎样读,一句话既可以这样读,也可以那样读。教师不能强调学生“必须这样读”、“要像某某那样读”,无形中,教师炮制的朗读标准把学生引入“整齐划一”的死胡同。其实,朗读《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的首句时,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这些名词来表现圆明园的景点之多,风格之广;有的学生则把重音放在“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象征着”等形容性短语来表现圆明园景致之美,姿态之异,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关联词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处理重音进行分析并加以肯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感受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学生在思想的王国里自己驰骋,“百花争艳”迎来的将是朗读的春天。
3 注重评价,激励为主
在训练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习惯方法——“以导促读”为“以评促读”,真正地还学习主体地位于学生。“以评促读”就是通过评价朗读效果来促进朗读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敢读、爱读、乐读、会读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把握分寸,导评得当,并以鼓励为主。一句好的评语犹如春风,滋润学生的心田,一则充满人性化的评语犹如一把火炬,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
朱作仁教授对朗读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说:“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让人感受。”引领学生在朗读的世界中放飞心灵,释放情感,提升素养,既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新课程理论下朗读教学的核心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
在教学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笔者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成为一种内动力,推动人们自觉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师带读,画出重音,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朗读,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也就难以达到朗读的目的和效果。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儿童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朗读在于教师的引发,朗读的能力在于教师有目的的训练。
1.1 看图引读
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交替地朗读,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必将导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产生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如教学《秋游》这课时,老师可设计为师读叙述部分,生读括号内容:同学们来到郊外,看到这样的美景,他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多开心啊!在交替读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来到这里,心情是那么的兴奋、欢乐,你能把他们高兴心情表现出来吗?试着读一读。这样在特定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得到语言形象、语言优美、语言情感的训练,使学生融化在师生自由平等、春风化雨般的世界。
1.2 配乐(画)美读
低年级学生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就应以形象思维为支柱,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或与学生一起通过画图来演绎文字,或进行现场录音等,启迪学生依据意象内容展开想象。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整合,在学生朗读时适当地配乐、朗读,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以让学生给课文配乐、配画等,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会得到较好的发挥。如《四季的脚步》是一首诗歌,描绘了四季美丽的景色,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创造情境并配上画面和轻松优雅音乐,让学生的读书声和画面,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朗读的水平。
1.3 以演助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的内部语言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注意力也不够稳定,因而要做到“口诵心唯”是很不容易的,采用“以演助读”的方法,除了可以依靠朗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儿童的思维,还可以依靠形象化的形体动作来组织儿童的思维,这样就能保持他们注意力的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和它所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狼和小羊》教学时;教师可抓住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此基础上选派代表到讲台表演读。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狼的凶残本性和羊的温顺懦弱,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注重朗读,张扬个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理解能力不同,他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也会产生诸多差异,这种差异让朗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怎么理解就怎样读,一句话既可以这样读,也可以那样读。教师不能强调学生“必须这样读”、“要像某某那样读”,无形中,教师炮制的朗读标准把学生引入“整齐划一”的死胡同。其实,朗读《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的首句时,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这些名词来表现圆明园的景点之多,风格之广;有的学生则把重音放在“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象征着”等形容性短语来表现圆明园景致之美,姿态之异,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关联词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处理重音进行分析并加以肯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感受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学生在思想的王国里自己驰骋,“百花争艳”迎来的将是朗读的春天。
3 注重评价,激励为主
在训练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习惯方法——“以导促读”为“以评促读”,真正地还学习主体地位于学生。“以评促读”就是通过评价朗读效果来促进朗读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敢读、爱读、乐读、会读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把握分寸,导评得当,并以鼓励为主。一句好的评语犹如春风,滋润学生的心田,一则充满人性化的评语犹如一把火炬,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
朱作仁教授对朗读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说:“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让人感受。”引领学生在朗读的世界中放飞心灵,释放情感,提升素养,既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新课程理论下朗读教学的核心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