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儿童道德规则意识的现实境遇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对基本行为准则的遵守,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对不同领域的规则的遵守。在社会规则系统中,道德规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道德实质上就在于个体自觉遵守规则。然而,在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一些儿童常常不顾及规则的约束,反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执行规则,其行为甚至带来恶性后果,他们也被人称为“熊孩子”。
  “熊孩子”事件屡见不鲜。例如,“熊孩子割断施工者安全绳”“熊孩子电梯内撒尿导致故障被困”等,引起社会关注。这些事件说明儿童在道德规则意识上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行为失范,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了增强儿童道德规则意识,避免造成恶性后果,有必要审视哪些因素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首先,儿童对道德规则的认知不足。儿童缺乏规则意识,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规则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规则是抽象的、模糊的、晦涩难懂的,如果道德教育只是抽象地讲解规则的含义、意义以及如何遵守规则等,而不对道德规则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学生在遇到具体的情境时就会没有规则的概念。此外,儿童对规则本身存在认识偏差,仅仅看到规则的约束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出现挑衅权威的现象,甚至将挑战规则视为勇气的象征。
  其次,规则普遍适用性的异化。规则是每个社会公民都要遵守的,但是许多儿童在做出违反道德规则的行为时,家长常常以“他只是个孩子”等理由为其行为辩解。在这种思想的错误引导下,儿童并没有认识到行为的不当,反而认为不当行为是正确的,强化了该行为的继续发生。另外,儿童随着自我意识与个人权限需求不断增长,在极具偏激的权利意识引导下,将对个人领域的追求渗入道德规则领域,将公共领域也视为自己的个人领域,超过了这种界限,就逾越了道德规则。
  最后,道德教育中德性与规则失衡。在道德规则中,所有的规则要求都需要通过社会成员具体的道德行为得以彰显,经过反复实践进而形成稳定的品质,道德品质是道德规则的内化和具体化,德性与规则合而为一。但是在实际的道德教育中,德性与规则处于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规则的地位,偏重他律,淡化德性的价值,使其成为附属。仅仅依靠外在的力量来约束个体的道德行为,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并不能真正认识到道德规则的意义,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道德知识,在可监控范围内做出被期望的道德行為。但是一旦缺乏外在的监督约束,学生很难依据道德要求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容易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难以养成真正的道德自律,违背了道德教育应有之义。
  道德规则对儿童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要针对儿童在道德规则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之法,从而加强儿童道德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一,教育方式要行之有效。规则意识的培养,首先基于学生对规则意义的理解,运用价值辨析的方法对于理解道德规则内容和意义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澄清道德规则意识的认识误区。例如,对“我有自由意志与自由权利,为什么要遵守规则?”“那些坏规则是否要遵守?”“别人不遵守规则,能否成为自己不遵守规则的理由?”“贫穷、年幼能否成为不守规则的正当理由?”等观点进行讨论,从而揭示道德规则意识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对具体的道德情景认知与判断。结合学生的生活,对热议话题或者学生目睹的、亲身体验到的道德情景进行探讨,在辨析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道德规则的内涵。最后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含有规则要义的德育活动中。道德规则是以具体的生活情景为载体的,因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直接了解规则的内涵,将思想上的认知转为实践的运用,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做出道德行为,从而自觉主动地将道德规则内化。
  第二,教育内容中加强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历来都是调节、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规则。道德是自律,法律是他律,但是二者并非泾渭分明,对某些道德规则的逾越,如果严重危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就上升为法律范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加强法治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不可分割。权利是由法律所赋予和规定的对人们自由与利益的保护,每个人都有表达自由、满足需要的权利,但是权利主体在具体行为中的自由选择总是要受到义务与责任的限制。义务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个人的自由,而是为了维护、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行,也保障权利的实现。主体自觉遵守规则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自觉履行义务,履行义务也需要遵守规则。
  第三,教育合力的齐头并进。在道德规则意识价值深化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受父母的影响,而到了高年级则需要家庭全体成员的配合,从而形成维持规则意识的家庭环境。因而家长要认识到道德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在孩子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之前缺乏相应的规则意识,往往在事后才知道要好好教育孩子,而不是预防。也有很多家长放纵、袒护孩子,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价值分歧,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正面规则教育与家庭所接触的消极、负面影响互相抵消。因此家长要有规则意识,认识到规则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意义,对孩子进行教育,预防不当行为的产生。此外,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有效的规则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家长、教师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因此需要为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最后,要合理运用教育惩戒。学生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其违规行为可以通过批评、教育甚至惩戒而得以改变。教育惩戒权行使的目标是为了培育规则意识,通过实施教育惩戒力求让学生意识到其行为的不合理、不正当,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进而自觉地调整和纠正自己的各种违规行为或不良行为,防止不当行为的继续发生。
  【魏海丽,安徽艺术学院学生处】
  责任编辑 李敏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教师在不断革新、快速发展的社会浪潮中,保持、发挥好培养者、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我校基于心理学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从“正师格”“立师德”“强师能”三个层面,帮助教师积累正面情绪、澄清负面情
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力量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之一。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主渠道,创新国防教育途径,努力将学校建成一所常态化的“绿色军营”。学校坚持将绿色军营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训练基地,以军养德、以军促智、以军健体,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一、绿色军营管理规范化  为了保障绿色军营各项活动科
家庭教育立法可以将政府的指导意见、家庭的主体责任、学校(幼儿园)的核心位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从而真正促进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关系到人口素质和人才培养。然而,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家庭教育凸显出诸多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家
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增加法治课的亲切感;注重知行合一,增强法治课的实践指导;利用多样资源,拓宽法治课的教学空间;借助合作探究,提升法治课的学科素养,多维思考,层层递进,多途径实践,上好一堂有趣而有温度的思政课。  2019年秋季,《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全面投入使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较薄弱,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再加上小学道德与
“学校应是家礼的教育和实践场所”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发表于《中国教师》2016年7期的一篇短文的核心主张。楼氏为学界前辈,按理,“先生之道高矣!美矣!岂予末小子之所敢知?”[1]然其主张却有似是而非之处,于家礼、于学校认识都不周,且颇能迷惑一部分热心传统的人士,故而不得不辨。  一  “中国的家训内容极其丰富,总的来说,不外乎家法和家礼”,而“学校应该是家礼的教育和实践场所”,这是楼氏的见解
摘 要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家校合作制度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存在教师责任错位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责任缺位和权力越位。责任缺位表现为教师推卸教育责任、将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于家长不负责;权力越位则表现为家长学生化、教师视家长为惩罚工具并将教育风险转至家长。这一原因在于制度性责任调节不明、利益性责任调节失衡和伦理性责任调节匮乏。为此,本文提出了科学划分教师专业自主权、建立家校对话机制等策略应对上述问
长期以来,福州第三中学一直以“着眼人生幸福、培养卓越学生、塑造合格公民”为德育工作目标。总结多年来的德育探索,学校提炼出德育工作的“十二字”精髓:善激励、重情感、常体验、求自律。  一、善激励:抓住契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教师的正面肯定是学生获得自信和发展的途径之一,如何把握每一个有激励作用的德育契机是福州第三中学德育人始终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学校善于利用仪式活动和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活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准则,具有“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内涵,包含如诚实待人、一诺千金、实事求是和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守时守信等品质,诚信品质是中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诚信教育是指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活动,中学阶段是诚信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今中学生的诚信状况并不乐观,学生中失信失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基于协同育人的视角,打造以学校诚信教
教育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掀起的教育创新浪潮汹涌澎湃。为响应这种历史召唤,我们华南师大团队几年来努力拓展“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研发”新方向。教育创新必须落实到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教师发展,新时代的教师发展出现了AI教师研发新路向。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与有效教学论的交融创新,首要目标就是研发出师德高尚的AI教师,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师德高尚的
全面的评价理念、正确的引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学生心理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才是目标。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头羊”,面对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如果能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活动为契机,那孩子们就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个性得到发展。反之,孩子们在活动面前将是一潭死水,“领头羊”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也必然—落千丈。  遭遇弃权  期末将至,一年一度的评选“三好学生”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照惯例,我先公布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