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卫“祭河神”仪式,意在祭祀河神、唤醒冬天,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整个祭祀过程极具地方特色,内容相当丰富,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颇费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场人物、出场顺序都有定数、定序,不可偏差。其主要目的是祈祷风调雨顺、水渠畅通、五谷丰登。消灾祈福、国泰民安。“祭河神”是中卫地区独有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浅谈;中卫;祭河神;地域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卫市“祭河神”是一项黄河民俗活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代表了中卫人民对黄河文化信仰的传承,其历史久远不衰。
河神是江河之神的通称,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河流造福神。远在殷朝以前,对河神的祭祀极为重视,开始建庙祭祀,到春秋战国,河流崇拜十分活跃。河神,虽然早期也有一个自然神崇拜的过程,但从典籍记载来看,到了与东夷族发生联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自然神的形象已失去了不少。
“祭河神”仪式,意在祭祀河神、唤醒冬天,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整个祭祀过程极具地方特色,内容相当丰富,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颇费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场人物、出场顺序都有定数、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当地绅士主持仪式,每年渠工结束,日子不定,视开水迎水之日,择黄道吉日,首先由官衙发布公告,要在黄河边搭建好的祭台前摆放一张红色供桌,上铺黄布,摆香炉、供器、三牲祭礼、水果,香表、奠仪等。三牲均用红绸出花裹头,三大碗白酒,九炷高香,供盘装水果、五谷杂粮、糖块等供品。诵经的阴阳、道士、和尚,净身沐浴身着道袍法医,每人手持自己法轮等佛具立于供案两侧。早有探水人骑马或步行专报水头到来的时间,尔后的官员和绅士、水利委员读祭文、鼓乐鸣、燃鞭炮、行跪拜。法会和尚诵经三天,道场道士蘸酬三天。每到“迎水”祭河神这一天,古城中卫,万人空巷,祭祀逛会,盛况空前。
现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一天(传说是龙王的生日),虔诚的人们早早准备好三牲、供品,怀着虔诚的心,带着香、纸、蜡烛、酒水,天蒙蒙亮就上寺庙开始了他们的祭祀活动。到寺庙中祭礼首先从天上的玉皇大帝敬起,接着是龙王、土地山神等都要分别烧香、燃烛、烧纸、叩头。敬酒是象征性地在心中的“神”前倒一点。所有礼仪完毕之后,真正的“祭河神”仪式开始了。
上午时分寺庙中传来一阵鞭炮声,信男信女便由一支50多人组成的“礼乐仪仗队”带领,前往黄河边,开始“祭河神”祈福。这支“礼乐仪仗队”分两组,一组是打着各方神圣幡旗(龙凤旗)的代表,另一组是操着乐器吹奏“水会音乐”的吹奏班子。他们的前面是四个壮汉抬着一张红色的供桌,上供香烛、神位、三牲等供品。幡旗条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吉祥语。祭祀队伍一路走一路奏,那曲调凝重、浑厚、动人,群众跟在其后,场面甚是宏大、威严、肃穆。队伍行至黄河边事先选好的位置(立夏前面向东,立夏后面向南),人们接下供桌、供品,开始了“请神、请水、净坛、敬神”等仪式,随即“礼乐仪仗队”摆开场面进行发祭(祭祀开始)。根据发祭神灵的不同,所奏“水会音乐”的曲牌也不同,但大都是《大红袍》、《大登殿》之类的喜庆曲牌,据说共有一百多种不同的曲牌,旗阵也不一样。再经过一系列的吹奏、颂经、跪拜、燃炮、取水、放生等仪式,最后信男善女将抬来的供品每样取一小部分,抛入河中敬献给“河神”,剩余的大家分之。听说能吃到分得的“供品”是件幸运的事,因为这是和河神共同享用的食物,可以消病免灾 ,逢凶化吉,好运连连。
三、四小时的“祭河神”仪式就告一段落。人们按出发时的队形原路返回寺庙,谢过各位神灵,就慢慢散去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是最舒畅的。在祭祀活动中,同时举办的寺庙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吸引着数以千计的群众前来参与。这一天,渠畔上、田野上、道路旁,戏班子搭台唱戏,民间艺术团队表演龙舞、狮子舞、杂耍等社火,寺庙周边人山人海,同时也聚集着许多小商小贩、小吃杂耍。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爷爷领着孙子、母亲带着女儿,在庙会上看大戏、吃小吃、扯花布,玩游戏,但没有人回家。因为“祭河神”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没有进行,那就是——“放河灯”。
很早的时候,“放河灯”就在中卫黄河沿岸盛行了。“放河灯”是当地百姓为祈求村庄和庄稼不被河水淹没,人們出行平安、祛除疾病灾祸和子孙幸福安康,取“放河灯,指明路”的意思,还有缅怀先人,企盼国运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若加以考证,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人们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认为火是万物之源,因而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在宋代放河灯随道教、佛教文化传播而流行全国,也传入了中卫,被中卫人民长年继承并发展为一项民俗活动。聪明的中卫人民巧妙的将“祭河神”与“放河灯”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结合使得中卫“祭河神”这项民俗文化形式内涵更丰满,地域文化特色更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经过时代延变,“祭河神”这一中卫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传承中卫地域文化的特点。也完整的保留了本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俗文化,为搜集挖掘整理民间地方文化遗产,彰显地方文化魅力,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是地方文化的跟脉,是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守望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浅谈;中卫;祭河神;地域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卫市“祭河神”是一项黄河民俗活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代表了中卫人民对黄河文化信仰的传承,其历史久远不衰。
河神是江河之神的通称,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河流造福神。远在殷朝以前,对河神的祭祀极为重视,开始建庙祭祀,到春秋战国,河流崇拜十分活跃。河神,虽然早期也有一个自然神崇拜的过程,但从典籍记载来看,到了与东夷族发生联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自然神的形象已失去了不少。
“祭河神”仪式,意在祭祀河神、唤醒冬天,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整个祭祀过程极具地方特色,内容相当丰富,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颇费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场人物、出场顺序都有定数、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当地绅士主持仪式,每年渠工结束,日子不定,视开水迎水之日,择黄道吉日,首先由官衙发布公告,要在黄河边搭建好的祭台前摆放一张红色供桌,上铺黄布,摆香炉、供器、三牲祭礼、水果,香表、奠仪等。三牲均用红绸出花裹头,三大碗白酒,九炷高香,供盘装水果、五谷杂粮、糖块等供品。诵经的阴阳、道士、和尚,净身沐浴身着道袍法医,每人手持自己法轮等佛具立于供案两侧。早有探水人骑马或步行专报水头到来的时间,尔后的官员和绅士、水利委员读祭文、鼓乐鸣、燃鞭炮、行跪拜。法会和尚诵经三天,道场道士蘸酬三天。每到“迎水”祭河神这一天,古城中卫,万人空巷,祭祀逛会,盛况空前。
现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一天(传说是龙王的生日),虔诚的人们早早准备好三牲、供品,怀着虔诚的心,带着香、纸、蜡烛、酒水,天蒙蒙亮就上寺庙开始了他们的祭祀活动。到寺庙中祭礼首先从天上的玉皇大帝敬起,接着是龙王、土地山神等都要分别烧香、燃烛、烧纸、叩头。敬酒是象征性地在心中的“神”前倒一点。所有礼仪完毕之后,真正的“祭河神”仪式开始了。
上午时分寺庙中传来一阵鞭炮声,信男信女便由一支50多人组成的“礼乐仪仗队”带领,前往黄河边,开始“祭河神”祈福。这支“礼乐仪仗队”分两组,一组是打着各方神圣幡旗(龙凤旗)的代表,另一组是操着乐器吹奏“水会音乐”的吹奏班子。他们的前面是四个壮汉抬着一张红色的供桌,上供香烛、神位、三牲等供品。幡旗条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吉祥语。祭祀队伍一路走一路奏,那曲调凝重、浑厚、动人,群众跟在其后,场面甚是宏大、威严、肃穆。队伍行至黄河边事先选好的位置(立夏前面向东,立夏后面向南),人们接下供桌、供品,开始了“请神、请水、净坛、敬神”等仪式,随即“礼乐仪仗队”摆开场面进行发祭(祭祀开始)。根据发祭神灵的不同,所奏“水会音乐”的曲牌也不同,但大都是《大红袍》、《大登殿》之类的喜庆曲牌,据说共有一百多种不同的曲牌,旗阵也不一样。再经过一系列的吹奏、颂经、跪拜、燃炮、取水、放生等仪式,最后信男善女将抬来的供品每样取一小部分,抛入河中敬献给“河神”,剩余的大家分之。听说能吃到分得的“供品”是件幸运的事,因为这是和河神共同享用的食物,可以消病免灾 ,逢凶化吉,好运连连。
三、四小时的“祭河神”仪式就告一段落。人们按出发时的队形原路返回寺庙,谢过各位神灵,就慢慢散去了,这时人们的心情是最舒畅的。在祭祀活动中,同时举办的寺庙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吸引着数以千计的群众前来参与。这一天,渠畔上、田野上、道路旁,戏班子搭台唱戏,民间艺术团队表演龙舞、狮子舞、杂耍等社火,寺庙周边人山人海,同时也聚集着许多小商小贩、小吃杂耍。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爷爷领着孙子、母亲带着女儿,在庙会上看大戏、吃小吃、扯花布,玩游戏,但没有人回家。因为“祭河神”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没有进行,那就是——“放河灯”。
很早的时候,“放河灯”就在中卫黄河沿岸盛行了。“放河灯”是当地百姓为祈求村庄和庄稼不被河水淹没,人們出行平安、祛除疾病灾祸和子孙幸福安康,取“放河灯,指明路”的意思,还有缅怀先人,企盼国运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若加以考证,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人们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认为火是万物之源,因而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在宋代放河灯随道教、佛教文化传播而流行全国,也传入了中卫,被中卫人民长年继承并发展为一项民俗活动。聪明的中卫人民巧妙的将“祭河神”与“放河灯”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结合使得中卫“祭河神”这项民俗文化形式内涵更丰满,地域文化特色更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经过时代延变,“祭河神”这一中卫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传承中卫地域文化的特点。也完整的保留了本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俗文化,为搜集挖掘整理民间地方文化遗产,彰显地方文化魅力,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是地方文化的跟脉,是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守望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