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流行元素与中国古代瓷器纹饰的碰撞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金秋,观复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有关陶瓷纹饰——“瓷之纹”的特展。展品包含六朝至清代各个时期的瓷器共167件,装饰图案包罗万象,既有写实的人物、花鸟、风景,也有图案化的各种几何形图案。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纹样集中在一起展示,使我们有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陶瓷装饰的发展过程,感受古代陶瓷丰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一件磁州窑白地黑剔花七叶纹钵引起了我的注意(图1)。这件剔花钵敛口,深腹,圈足,造型简单大方,属于北宋后期至金代的磁州窑流行的典型器型。环器腹装饰五组折枝叶纹,每组由七片叶子组成。采用磁州窑特有的剔花技法,黑地白花,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记得几年前我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伦敦一家名为Orla Kiely的英国知名服装品牌店的衣服、背包和家居陈列品上看到过类似的树叶纹图案(图2)。Orla Kiely的树叶纹通常由七种颜色构成,色调明快,简单而不失可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2年,日本著名服装品牌Uniqlo(优衣库)与Orla Kiely合作并推出秋冬女装系列,在保暖衣、围巾等服饰上大量运用Orla Kiely的经典花纹,其中就包括这个简单的树叶图案(图3)。時隔数年,当我在展柜中看到这件树叶纹钵时不由一怔,如此前卫的纹饰创作竟然在千年之前的磁州窑就已出现。古代制瓷工匠的创作才智使我深深折服,心中随之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与激动。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体系,中心窑场位于河北省南部的漳河、滏阳河流域一带,此外河南、山西、山东也遍布烧造磁州窑风格瓷器的窑场。磁州窑本地赋存的烧瓷原料是一种被称之为“大青土”的粘土,这种粘土含铁量较高,需要在胎体表面加施化妆土才能烧造白瓷。因此,化妆白瓷成为磁州窑最原始、最基本的一个品种。根据化妆白瓷的特性,聪明的磁州窑匠师充分利用深色胎体与白化妆土之间的反差,创造出珍珠地划花、剔花、篦划花等多种装饰手法,而剔花装饰无疑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之一。
  磁州窑剔花装饰始于北宋早期,历经北宋后期至金代,工艺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磁州窑剔花工艺分为白釉剔花和白地黑剔花两大类,二者虽然在视觉效果上差异明显,但工艺原理完全相同,即剔除化妆土。
  白釉剔花是指直接剔除化妆土,即先在深色坯体表面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用尖锐的工具在未干的化妆土上划出纹饰轮廓,然后用扁铲状工具将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剔掉,最后施透明釉后入窑焙烧而成。北宋早期,磁州窑的剔花工艺尚不成熟,无论构图还是剔刻技法都相对比较简单,被剔除的化妆土面积也较小(图4)。北宋后期至金代,磁州窑白釉剔花工艺已完全成熟,图案复杂繁密,剔除化妆土的面积也明显增大(图5)。
  白釉剔花具有反差明显、纹饰清晰的优点,但剔除化妆土后露出的胎体本色却不甚美观。于是磁州窑工匠采用施两层化妆土的工艺,在白釉剔花基础上衍生出一个新品种——白地黑剔花。白地黑剔花需在坯体表面施两层化妆土,先施白化妆土,再在其上施一层黑化妆土。然后迅速用尖锐的工具在表层化妆土上划出花纹轮廓,再用铲刀小心地将花纹以外的黑化妆土剔掉,露出底层的白化妆土。这就是白地黑剔花通常采用“留花剔地”的手法,洁白的地子与漆黑的花纹形成强烈反差,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都明显优于白釉剔花(图6)。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磁州窑黑熊枕采用的就是“留花剔地”手法,即在枕面上先后覆盖白、黑两色化妆土,划出黑熊轮廓后,将主体纹饰之外的黑化妆土剔除干净。洁白的底色与黑熊形成强烈反差,装饰效果极佳(图7)。与此相反,在少数情况下也会采用“剔花留地”的手法,即只剔除主体花纹部位的黑化妆土,形成黑地白花的效果。观复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剔花七叶纹钵就是采用了“剔花留地”的手法,用针状工具划刻出树叶轮廓后,将叶片内的黑化妆土剔除,同时小心地留出叶片的主叶脉。在大面积黑色地子的映衬下,白色叶片显得格外醒目,简洁、对称的图案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用折枝花叶作为主题纹饰在磁州窑瓷器中并不少见,例如北宋早期磁州窑烧造的白釉点褐彩瓷器中,曾流行一种称之为“麦穗纹”的纹样,这种貌似麦穗或树叶的纹饰呈对称分布,有七片叶子的,也有三片叶子的,与剔花钵上的树叶纹比较相近,只是图案更加简单抽象(图8)。此外,北宋晚期至金代的白地黑花瓷器上,也经常能够见到各种形式的折枝花叶纹,有的花叶俱全,有的仅画叶片(图9)。观复博物馆藏剔花钵上的树叶纹与上述提到的纹饰相比,无论是植物品种还是构图形式都有明显不同。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与磁州窑相关的书籍以及考古资料,但一直未能找到与之相同的纹样。
  宋金时期,植物题材在磁州窑瓷器上非常普遍,最为常见的是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缠枝花卉,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折枝花卉。有些图案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并在某一时期广为流行,成为代表磁州窑艺术风格的典型纹饰。但同时也有一些纹样是窑工根据周围熟悉的事物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创作出来的。这件剔花钵上的树叶纹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从外形看属于奇数羽状复叶,其形状与河北地区极为普遍的槐树叶非常相似(图10)。由此推测,很可能是当地窑工以槐树叶为素材而创作出来的。这种前卫的图案的器物传世数量不多,有可能是因为不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这大概就是即使反复查找也难觅相同器物的原因。
  磁州窑的装饰题材大多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磁州窑工匠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掘美的所在,以独特的视角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无论大量重复的经典图案还是偶有所见的特殊纹样,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美学特征。
  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无法阻挡人类追求美的脚步,英国当代设计师与中国古代制瓷工匠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类对美的欣赏、追求竟是如此的相似。由此得到启发,包括陶瓷在内的古代艺术品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探索,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英国与中国,八小时的时差,千万里的距离。今天,当由一片普通树叶创作而成的图案出现于西方著名服装品牌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古老的磁州窑依然散发着它无穷的魅力。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亦雅亦俗”的人文个性,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那一日,去师尊沙志明家中探望,沙老拿出几幅字画来教我欣赏。先是四件书法条幅,打开头一张,只见洁白宣纸上落着两行鲜红朱砂写就的甲骨文字,笔画古拙,或简练到极致,或象形而繁复,好些字它认不得我,我亦认不得它。师父说认不得不要紧,你往下看。原来在甲骨文后有两行小字,是行书释文和落款。原来那几个甲古文字写的是“南天好 禾黍拂风香 昔向山中驱虎兕 今来野外牧牛羊 春尽日方长”,读着有宋词韵味。再看落款:“时
期刊
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二百年来名闻遐迩,影响极为深远。研究《红楼梦》的流派便有十多家,学术专著多之又多,以数百种计,可以说已成一门显学,亦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现象,彰显出历史文化的开放进步。20世纪80年代北京名作家端木蕻良还出版了他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十余年的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一、二部)受到好评,本文写到的清初江宁织造曹寅的藏书事迹意在告诉广大读者特别是海内外许许多多藏书爱好
期刊
南京有个瞻园,瞻园有个虎字碑,这个虎字碑立于观鱼亭入口处,宽约70厘米,高约150厘米,碑文为一草书“虎”字。这个草书虎字乃一笔挥就,字体浑厚,笔力雄劲,虎形昂然而立,宛如咆哮雄视,堪称“天下第一虎”!然而这么一个著名的景点,近来(2012年)却因这个虎字的蹊跷身世引来了一段公案。  有媒体报道,此虎字乃是汪伪时期南京考试院院长、大汉奸江亢虎所写。江亢虎善于书法,汪伪政府的府衙匾牌即其所书。当然,
期刊
无釉窑变古朴沧桑  早在西周时期(前1029—前771),我国南方一带陶工发现,烧成品中有些局部区域,特别是口沿和肩部表面出现色泽各异的不规则斑块,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重复其结果,百思不得其解。这种被冠以“窑变”的“残次品”往往当做“怪胎”一扔了之。到了宋代(960—1279),窑变现象受到河南禹州钧窑的关注,并依据其无法复制的独特性脱颖而出,跃升至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留下“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
期刊
人物名片  郑章贤,福建莆田人,曾师从著名画家林金定先生。现为莆田市画院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南京现存的古代碑刻铭文繁多,其中位于南京太平门东侧的一块石碑,却记载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一段惨烈而悲壮的历史。  此碑镶嵌于城墙中间,由于记录了湘军统帅曾国藩令人重修被湘军炸塌的南京城墙缺口之事,因此被称作“缺口碑”。该碑高1.84米、宽0.76米,碑身完好,碑文清晰。其释文如下:“道光三十年广西贼首洪秀全等作乱。咸丰三年二月十日陷我金陵,据为伪都。官军围攻八年不克,十年闰三月师溃,贼势益张
期刊
溥心畬(1896—1963)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诗人。名儒,字心畬,号西山逸士,“松巢”是他作画时题署的名字,满族,河北宛平人。溥心畬出身于皇室贵胄,为清道光帝之曾孙、恭亲王奕訢之孙。他十多岁的时候就民国了,所以他自称“旧王孙”。出生刚5个月就蒙赐“头品顶戴”,他6岁启蒙,拜名师,读《论语》等经典,10岁开始学骑马、满文、英语及数学,溥心畬幼年曾三次蒙召入颐和园晋见光绪帝和慈禧太后
期刊
古青花瓷上的吉祥文化中,有一类文化现象的起源历史悠久,含义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画面优美,寓意吉祥,是不可或缺的释义题材。它就是以“羊”为主题画面的青花瓷绘艺术。此题材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至“清三代”为盛。它们在碗、盘、笔筒、瓶、尊等诸多青花瓷上,用整幅或开光框内画各种形态的羊,并且周围配上富贵吉祥的花卉撒播其间。不仅使人感到了充满敦睦祥和、悠然自得的宁静和谐气韵,而且还使人感觉到了一种欣欣向
期刊
溥心畬名儒,号西山逸士,是曾于英法联军时,代表清廷订立北京条约的重臣恭亲王奕訢之孙。恭亲王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之弟,因此论辈分,溥儒正是宣统帝溥仪的堂兄。他自幼聪慧,灵敏过人,六岁便入学,十六七岁读毕十二经;七岁时学作五言绝句,八岁时学七言绝句,九岁以后学律诗及七言古诗,文章由短文以至七百字经义策论;十岁时还学骑马打猎﹙见溥著《华林雪叶》﹚,兼及英数满文;每日读书至半夜,使他奠定宏博深厚的学术基
期刊
解放后,安康地区一些志士贤达,将祖辈珍藏的一些名人书画捐献给国家。现都庋藏在安康市博物馆,其中数十副对联书写者,除状元、探花、宰相、进士的对联外,还有几位文人武将的对联,今拿出来以飨读者。  图1,明末清初,黄宗羲篆书联,纸本,每条纵178厘米,横32厘米。联语为:“宰相废则国政坏天下因之无宁岁,诗书亡而学术杂后世由是多伪儒。”下联左侧落款“宗炎二弟鉴正,兄宗羲书并识”,下钤白文印“黄宗羲”、红文
期刊